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谁动了他的故事>第0186章 现代汉文的诞生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0186章 现代汉文的诞生

小说:谁动了他的故事 作者:杨昌牛 更新时间:2018/10/21 15:48:30

已有不少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的英汉翻译是个问题,既然双文本都出自马儒翰门下,双语水平必然不一,有高有低。

汉语作为外语,肯定不如他的母语英文好了。

这就决定了条约的英文水平要高过汉语水平。

一般来说,除了极少侨民、移民外语要好过母语外都是如此:母语好,外语差,是正常情况。

但是,专家说的一些情况好像不是纯粹的翻译水平,而是故意为之,就不是什么信不信达雅的事了!

先看词汇的对应使用——

中国,在汉文本内有:大清、清、中国、华等不同的名称,英文本只有一个:China。

第二条规定,洋妇洋妞入住口岸城市,是夹在商人和官员之间一起写的:

汉文本用的是:大皇帝恩准、五处港口、领事管事等官住五处城邑;

英文本则是:大皇帝同意agree、不止五处城邑the Cities and Towns of…,and…etc.、英商及其家属和官员都住城邑British Subjects,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establishments…

由此判断,英商在广州十三行一百多年,是受够了独居之苦,当然也包括他们的经理、领事,该仗未尝不是为自己的老婆孩子们打的。

第三条规定,香港岛归属英国:

汉文本用:给予、常远据守主掌;

英文本是:割让cede、被永久的占有to be possessed in perpetuity by。

可见:公开、合法的统辖香港岛,不仅是小艾也是璞鼎查不懈的追求,所幸香港岛的价值在其后的岁月里迅速凸显,证明了小艾的眼光独到。

第七条规定,赔款款项和交付方式:其中,第一款——

英文本:Six Millions immediately六百万元立即交、马上交,命令式语气。

汉文本:此时交银六百万银元,立即交、马上交成了:此时交,语气柔和多了。

第八条规定,治外法权:英文本为release unconditionally 无条件释放,汉文本仅为:释放。…………

是不是所有的词汇都应直译呢?

也不一定,有的词汇,诸如排名、称谓、职务、纪年本身就非一物,不同倒是应有之义,不宜强求硬翻,各行其是,放在一起比照会更加明白——

序言中,用了不小篇幅重点介绍双方代表的头衔职务,其中相当多的称谓,英汉均无现成词对应,只能采取解释性的意译,如耆英的头衔——

汉文本上是:大皇帝特派钦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镇守广东广州将军、宗室;

英文本上是:整整两行多的意译,还不甚到位,为不增加阅读难度,此处略去。

因为汉文本也是英国人写的,带有浓厚的英式汉语特征——五个头衔只有两个合格:太子少保、宗亲,三个不合格——

钦差大臣,便宜行事,广州将军就管总了,还什么大皇帝特派,不是这么的他敢称钦差?

便宜行事大臣是很有意思的生词,区别于耆英不是奕经那样动武的钦差;镇守广东广州将军,太啰嗦!

汉人要这么写,肯定挨板子!旗人要这么写,倒是有可能,所以马老翰的汉语口语应该是基本过关的,汉文水平就汉文本这样。

对一个英国语言神学博士、翻译世子来说,是够可以的了。

反过来,看璞总在英文本上的头衔——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HENRY POTTINGER,Bart., a Major General in the Service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etc.,etc.;

连名带姓加爵位、职务、尊称,一行半样子,一行还是国名全称、单位全称和等等两字,是耆英头衔长度的一半,实际纯头衔就三个:男爵、少将、东印度服务。

比耆英少了两个,但耆英有个是拆分的。

再对比璞总在汉文本上的头衔:大英伊耳兰等国君主特派全权公使大臣、英国所属印度等处三等将军、世袭男爵,倒是非常对应的,只是同样啰嗦。

原来,耆英那些大皇帝特派啰嗦头衔,是比照璞总头衔来进行拆分、重组、复加的,难怪怎么看怎么别扭。

有意思的是,伊里布的职务头衔在汉文本为副都统,英文版为正都统,都是马老翰为他量身定制的,而且英文介绍是最长的,两行半——

什么红带子,怎么翻?特许头品顶戴,怎么译?

马老翰干脆写成嫡系皇亲Imperial Kindred,穿着第一等标志的衣服,戴着孔雀羽毛的官帽Peacock^s feather,还专门对应了个:在乍浦的中将指挥官,乍看比耆英的将军、璞总的少将还要高。

其实,马老翰知道伊里布只是四品官员,但老老朋友了,又刚从监狱里出来不久,和稀泥非常积极,实在不容易。

所以,双语文本不仅是用词、翻译问题,还有不同文化的交流,需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才能写好和约。

再说文句的对应翻译——

双语文本,在解释战争的起因和订立和约的目的上,也是不尽相同,甚至各执一词,都隐去了各自的真实想法:

中文本为:……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止肇衅,……

英文本则:…,being desirous of putting an end to the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nsequent hostilities…,想要消除误解和由此带来的敌对情绪…

一个是:不和之端、肇衅,一个是:误解、敌对情绪,指代这场已经打了两年零两个月的国际战争。

当然,这还是马老翰在用快刀切豆腐——两面光的文字游戏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史实。

不论是用词还是文句翻译要注意的问题,其实在本小说中早已存在——

帕外相在战前给小艾国书时,即要求对国书条款内容的汉译,不可太过口语化,而应恰当保留英语的语法,是非常具体的指令。

尽管小艾没这样做,采取了“鸣冤叫屈”的歪曲法,博取天朝的同情,但大爷通过琦善在天津拿到国书后,还是不相信小艾的翻译照会,而是另请俄罗斯教士秘密重译,洞悉了帕外相国书的条款内容。

可以说,近两年来大爷所有的努力,只是在努力摆脱这些条款的命运安排,结果并未实现,反而更重了。

语言和文字并不是一码事,鲜有高度一致的表现,英汉双语都是如此。

语言往往只意味着口语,爱怎么说都可以,是个人的自由和能耐,但文字却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则方能传播。

这一定的法则就是,语法。

汉字在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套脱离口语、语俗、语音的独立文法系统——文言,大致分韵文、散文两类,分别用于记言和记事。

现代英语,脱胎于中世纪英语,300年来随着英商航海发展到了全世界,在18世纪中叶为了统一全球各地英文的拼写乱象,英国出台了一部英语法典《英文大词典》,规定所有的英文句式,必须由:主谓宾、定状补的句子成分加上标点符号构成。

这套英语语法,其实也脱离了口语状态,以严谨的事理逻辑被英商、官员们在商务应用文、公文写作中接受、使用和遵守,形成了相当完备的语法体系。

不同的是,这套脱离口语状态的英文书写规则,在世界商务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遵守,而不是像汉文脱离口语状态后,只有记言的韵文书写规则存在于一群语言精英中。

普通人连记事的散文书写规则都不通,反而导致文盲越来越多。

在此,简述一下英语的发展历程,以免就事论事,以偏概全——

公元449年,日耳曼三部落Angles央格鲁、Saxons撒克逊、Jutes吉特士,从北欧入侵并定居英格兰,诞生了古英语Englisc,遗存的现有词汇如:be、strong、water …

1066年,欧陆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一种古法语成为英国皇室、官商语言,中世纪英语只是下人在说在用。

1348年,中世纪英语在学校基本取代了拉丁语,1362年进一步取代法语作为法律语言,第一次用于议会,1388年Geoffrey Chaucer乔叟写作《坎特伯雷故事集》,开创了中古英语新局面。

1400年,中古英语发生元音大推移,变得短促圆润,节奏加快,1476年威廉.卡壳斯顿成立第一个英文印刷所。

1604年,Robert Cawdrey罗伯特·柯德瑞编写Table Alphabeticall英文字母表及首部词典出版,词汇遗存6311字,现代英语初现曙光。

1623年,Willia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死后7年,《全集》35部剧作对开本出版,英国攀上了世界文学的顶峰。

1702年,伦敦出版《英文日报》The Daily Courant,1755年Samuel Johnson塞缪尔.约翰逊the Bear 博士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英文大词典》出版。

现代英语终于有了比肩现代法语的资格!

…………

这也难怪战前林大人给女王写的信,虽经通事伍尚荣先生翻译,女王却照样看不明白,因为伍尚荣先生并未经过系统的英文训练,而且当时的中方通事都只是通点口语,没几个奈何得了英文。

像林大人的另一中方翻译、基督传教士梁发先生,肇庆府高明县古劳村人,英文水平要比伍尚荣好得多,但与洋人的关系也铁得多。

因此,林大人没让梁发翻译自己致女王的信,林大人倒楣后,梁发父子也遭到通缉,去了新加坡暂避。

后来,梁发因为出了个业余弟子洪秀全,在史上留有英名。

国人出现地道的英文写作,还需要此和约以后上百年的时间磨炼。

汉字尽管也有自己的书写规律和应用法则,但并无严密的语法体系,有人说汉语只有文法,没有语法,其实和英语比较起来,连文法都可谓没有。

所以,咱们写的东西最怕人偷改,除诗词、曲牌、骈俪之外,就是貌似坚森的文言句式也是可以随意加减字的,无论歌赋、铭诔、书表,任何文体。

其他文体不好比,就拿简单的书信说吧——

英文信抬头:Dear 嗒嗒嗒,不论称呼谁都是亲,不是说跟谁都可以乱来,而是Dear 亲前面没有东西,有了就不亲了!

英文信落款:Yours嗒嗒嗒,尽管是你的啥啥啥、啥啥啥,其实都是他自己,不是说要拉近关系,认亲爹亲妈,而是Yours你的前面没东西,有了就不是你的了!

想想咱们的书信抬头,就是给爹娘老子的,如——父母大人在上,只要您没钱,前面随便都可以挤得下个干字的!

落款就是亲儿子,如——儿:嗒嗒在下叩顿跪拜,写得再多,儿字前面也可随意加的,什么亲呀嫡呀、孝呀逆的,不在话下。

所以,汉语文尽管高深,却不宜用来立字据、缮合同,此后在不同的文化交流碰撞中果然也无此优势。

甚至,在自身的文化中也没有优势——

不要说,耆英班子立不起南京条约的汉文本、奕经班子也同样写不来自己的作战捷报,不得不靠海选民间高手。

就是近200年后的当代,非法律专业的国人都立不起自己的、有法律效率的业务合同。

哪怕他的文化程度再高,博士后!

真的,最是无能数文人,饱读诗书有sha用!能看出那些词汇不完整的部分、读出言外之意也只是方便出家罢了。

字据、契约、合同、协议,对英国普通文人,不过中菜一碟,连14岁的英军第四号翻译、著名的马弟子、日后的巴夏礼准爵士,都可以轻松起草国际公约。

《南京条约》是不是国际公约哟?

后边您就知道了!

我们可以注意,条约英文版的篇幅远远超过汉文版,整段内容却没有几个句号,但比比皆是逗号分号,那时的中国文章都没有标点符号,也是英国人要摸都够不着头脑的。

但是,人家仗打赢了,要银子,咱饱读诗书的大人们不能写此条文的情况下,只有依靠四大翻译的中文水平,比照英文条约模式,自创了一种汉文句子,加上英语的标点符号,拼凑成了条约汉文本。

附在英文和约条款之后,还具法律效率。

用军事的力量,强迫饱读诗书的大人们认可。

“给我署名、盖印,拿600万银子来!”

“读不懂吗?”

“你们自己的文字,还读不懂吗?”

“谁信呀?谁听呀?”

话虽这么说,但英文没有这么粗鲁,条约是不能这么写的。

小说,可以。

如此,这个南京条约的汉文本,不仅催生了地球上第二大语种——现代汉语,还耀升为现代汉语写作的第一篇国际饭文。

未曾想,这半生不熟、萝莉爸说的英式汉语,竟然是现代汉语言文学的真正源头。

0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