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抗战初期中日轻兵器对比小说:孤军-缅甸之王 作者:巍巍中华 更新时间:2007/9/11 0:12:01 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中国上海发起全面进攻,中国军队当即予以猛烈还击,于是开始了长达3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此次会战日方共投入14个师团近30万人,外加2个海军舰队和400多架飞机。当时参加会战的日军超过其国内兵力的5至6倍,真可谓倾其老巢。中方先后出动70多个师愈70万,已超过当时全国总兵力的1/3,外加几乎所有的空军飞机和海军。会战初期中国军队处于主动地位,进攻屡有进展。随着日军的不断增兵,双方展开了极为惨烈的争斗战。会战中,中国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敌,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有力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虽然最后淞沪会战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军队的顽强抗击下,日军付出了伤亡9万余人的巨大损失,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痴梦。 10月26日,中国第9集团军88师262旅524团团长谢晋元,率1个加强营450人(史称八百壮士),奉命死守闸北四行仓库,掩护几十万大军撤离上海。面对数百倍于几、汹汹而来的敌军,谢晋元指挥若定。他对全营官兵讲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现在我们被日军包围,这个仓库就是我们的根据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坚守四行仓库的4天4夜里,八百壮士冒着日军的炮火顽强地打击敌人。他们先后击退日军6次大规模的进攻及无数次偷袭,用轻重机枪、刺刀、手榴弹与敌人殊死搏斗,使四行仓库周围成了日军的停尸场。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消息迅速传遍上海和全国,还通过上海的租界传向国外。许多上海市民在苏州河南岸观战,为我军英勇杀敌呐喊助威,拍手称快。专为八百壮士谱写的抗日爱国歌曲《中国不会亡》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日本军队使用的轻兵器 一、6.5毫米友坂三十八年式步枪:三十八年式步枪(简称三八式),口径6.5毫米,初速760米/秒,表尺射程2 400米,系日本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定型生产,于侵华战争中大量使用。其特点是枪机上有一防尘盖,随枪机前进后退,防止尘沙进入,所以又被称为“三八大盖”。这种枪在日本侵华前曾向中国出口。中国的辽宁、太原等兵工厂也曾先后仿造。但因其威力不足而不受欢迎。由于中国军队对德国7.92毫米“毛瑟”M1898式步枪情有独钟,所以三八式在中国军队中很 快就让位于“毛瑟”。三八式步枪因其瞄准基线较长,所以射击精度较好,加之日军训练严格,射击准确,对中国军队造成不少伤亡。但该枪口径小,杀伤威力小,所以在作战中只要不被命中要害,一旦受伤较容易医治。淞沪会战中,中国士兵被三八式击伤后仍带伤作战者不在少数。反之,日军士兵若被7.92毫米“毛瑟”M1898式步枪击中,非死即重伤,且不易医治。日本人发现三八式的缺陷后,很快参照7.92毫米“毛瑟”M1898式步枪设计出7.7毫米九九式步枪(日本神武纪 元2599年即1939年),但其性能与7.92毫米“毛瑟”M1898式步枪相比仍有差距。 二、6.5毫米十一年式及九一式轻机枪:十一年式轻机枪生产于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年),九一式轻机枪生产于日本神武纪元2591年(1931年)。两枪口径同为6.5毫米,外形、结构也相似。该枪外形怪异,枪托偏向右侧,所以被俗称为“歪把子”机枪。该枪供弹机构也很奇特,采用漏斗式供弹方式。由于该枪口径太小,威力不大,加之故障较多,甚至未经专门训练的士兵竟难以连发射击,所以声誉不佳。其性能远不如中国军队的捷克式轻机枪。日军士兵在战场上往往捡起捷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式而舍弃“歪把子”。6.5毫米十一年式及九一式轻机枪的表尺射程均为1 500米,理论射速500发/分。但在实战中由于射手装弹方法繁琐,实际射速很难达到150发/分。鉴于上述表现,日军参照中国的捷克式,研制了口径为7.7毫米的九九式轻机枪。 三、6.5毫米三年式及7.7毫米九二式重机枪:其实这两种枪的老祖宗原是法国的“哈其开斯”。日俄战争中日军使用“哈其开斯”与俄制“马克辛”展开重机枪大战。之后,日本将“哈其开斯”的8毫米口径改为6.5毫米,重新设计改进,定型为三年式(日本大正三年即1914年)重机枪并装备部队。后在实战中发现6.5毫米口径太小,威力不足,在与“马克辛”等重机枪对战远射中难一占到上风。所以日本又将口径增大至7.7毫米,定型为九二式(日本神武纪元2592年即1932年) 重机枪。该枪初速732米/秒,表尺射程2 700米,射速500发/分。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其外形特点是枪管外有很大且密集的散热片。此外该枪供弹采用30发弹板。由于容弹量少,远不及“马克辛”的250发弹带方便,其实际射速只有200发/分,仅为“马克辛”的一半。加之该枪全重54.4千克,比大个头的“马克辛”还重5.4千克,射手负担较重,在战场上的机动受到一定限制。 四、九五式军刀:淞沪会战中,中日军队多次进行肉搏战,双方在近距离内使用冷兵器进行搏杀。日军当时大量装备的是九五式军刀。该刀于日本神武纪元2595年即1935年定型。这种军刀在日军中被俗称为“曹长刀”。明治时期日本向欧美学习,引进仿制欧美军刀装备部队。但经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实战检验,发现欧美军刀华而不实,作战效果很差,受到日军各级将校和士官的恶评。针对上述问题,日本废止了欧美军刀,又在日本古代战刀的基础上,研制出新型军刀,并定型为九五式军刀。该军刀柄长230毫米,刀鞘长737毫米,刀刃锋利,制作坚固、精良。日军各部队均有武道教官向官兵传授实战军刀劈杀术。在战场上,日军使用九五式军刀与中国军队的鬼头大刀对阵,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但日军用九五式军刀残杀中国平民,却派上了用场。 中国军队使用的轻兵器 一、7.92毫米“毛瑟”、二四式步枪:中国军队使用的步枪有部分是由德国、捷克等国进口的7.92毫米“毛瑟”M1898式步枪,更多的是中国仿造的各型7.92毫米“毛瑟”步枪。其中以第11、41厂,巩县、汉阳兵工厂等制造为多。该枪初速810米/秒,表尺射程2 000米。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使用可靠的特点。这种步枪在二战中的欧洲的东西线等地广泛使用,具有当时步枪的代表性,是一种性能较好的步枪。淞沪会战中日军使用6.5毫米三八式步枪与中国军队的7.92毫米“毛瑟”步枪对阵,因其口径小,威力不足,往往总是吃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二、7.92毫米捷克ZB-26式轻机枪:这是一种性能优异、装备国家众多,在世界枪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轻机枪。该枪利用发射药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推进枪机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击发。因其机构简单牢固、重量较轻,能够迅速更换枪管,保持高射速,所以倍受各国军方的推崇。中国军队也竞相使用。当时中国各兵工厂仿造很多。该枪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 500米,射速550发/分。性能优于日军的“歪把子”机枪。日军在领教了捷克式的厉害后,也参照捷克式设计了两 种酷似的九六式和九九式轻机枪。 三、7.92毫米“马克辛”、二四式重机枪:中国制造机枪始于清朝光绪十年,由金陵制造局仿制加特林机枪及“诺登飞”机枪。民国3年(1914年)开始仿造德式“马克辛”。民国13年始造新式“马克辛”重机枪。民国23年金陵兵工厂由德国获得1908式“马克辛”重机枪资料图纸,进行仿造,于民国24年(1935年)正式定型生产,命名为二四式。该枪自动方式为枪管短后座,以水冷方式冷却枪管,有高射及纵横扫射装置,具有构造坚固、动作可靠、火力猛烈的特点。该枪初速87 0米/秒,表尺射程3 500米,射速600发/分。 四、7.63毫米“柏克门”式冲锋枪:淞沪会战中的一大奇特现象就是中、日作战双方都装备使用了7.63毫米“柏克门”式冲锋枪。中国制造冲锋枪的历史较早,早在20年代初就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最先仿造的是德国的“柏克门”式冲锋枪。该枪口径7.63毫米,表尺射程1 000米,射速600发/分。中国产的使用30发弹匣,德国造的使用25或50发弹匣。中国军队在与日军作战中往往在近距离用“柏克门”横扫手持三八式准备拼刺的日军,使其防不胜防。日本历来轻视冲锋枪, 虽然在20年代中期引进“柏克门”冲锋枪,但日本军方信奉“武士道”精神,重视刺杀和步枪精确射击,认为冲锋枪“百发一中”,弹药消耗大而射击效果差,所以日军装备的冲锋枪数量很少,仅供突击队和空降兵使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五、11.43毫米“汤姆森”M1921冲锋枪:1923年广东兵工厂开始仿造美国11.43毫米“汤姆森”M1921冲锋枪。北伐战争时期曾在作战中使用。1926年山西兵工厂开始仿造,先后生产数种型号,外形略有差别。中国军队在山西抗战中大量使用“汤姆森”,于近战中重创日军。四川军械厂也曾仿造,但加装两角架,作为轻机枪使用,或集中编组成冲锋枪队,在与日军近战中发挥猛烈、突然的火力,予以杀伤。该枪口径11.43毫米,表尺射程600米,射速700发/分,可用20发弹匣 或50发弹鼓。令人吃惊的是,山西兵工厂竟造出100发弹鼓,其弹容量甚至超过当今轻机枪。这也是以自制武器为豪的山西将领阎锡山的得意之作。 六、7.63毫米“毛瑟自来得”M1898式半自动手枪:中国人制造的“毛瑟自来得”手枪历史悠久。全国各地兵工厂先后生产大量不同型号、口径的“毛瑟自来得”手枪。世人公认,中国才是“毛瑟自来得”的第一生产使用大国。中国人俗称其为驳克枪或盒子炮。中国汉阳兵工厂于1921年进行生产,俗称“十发驳克枪”。之后巩县、山西等兵工厂大量仿造。因阎锡山对**军素有防范,所以山西兵工厂造的“毛瑟自来得”口径为11毫米,可谓独树一帜。此外,**修械所还仿 造出德国毛瑟M1932自动手枪,俗称“二十响”,也叫“大肚匣子”或“快慢机”。该枪口径7.63毫米,表尺射程100米,射速280发/分,使用10发或20发弹匣。该枪平时放在木壳里,战斗时可将握把套接于木壳上,作为枪托,代替冲锋枪使用。毛瑟手枪机构牢固、射击准确。是一种优秀的军用手枪。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将“毛瑟自来得”集中编成手枪队,与日军近距离巷战,或将使用该枪的士兵化装成平民,以短促火力,袭击日军散兵,造成日军极大恐慌。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轻武器性能并不在日军之下,甚至优于敌方,但中国军队在重武器方面,如重型火炮、坦克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在海军舰艇、空军飞机方面差距更大,在数量上也是难以相比。中国士兵的训练质量也明显不如日军。但中国军队不畏强敌,英勇作战,充分发挥手中轻武器的战斗性能,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使参加淞沪会战的日军伤亡近1/3,达9万余人之多。日军战后承认,淞沪会战使其遭受自日俄战争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损失。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