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一节 中东路事件小说:铸犁为剑之抗日新篇 作者:我爱奇奇 更新时间:2009/7/22 7:09:06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被日本炸死在皇姑屯,张学L紧急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L以前所未有的“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7月1日,张学L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从而促使中国从形式上的统一!之后国民政府任命张学L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陆海空军副司令。同时,张学L在爱国主义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下,愤怒声讨红白两大**(俄、日)对中国东北进行疯狂渗透,导致北患无休无止。1929年7月,张学L的东北政府决心夺回失去的主权,并切断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开始驱逐中东铁路苏联职员,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同年7月18日,斯大林掌握实权后的苏联政府宣布对华断交,并命令苏军在中苏边境黑龙江吉林段准备武装介入,以中东铁路为爆发点的中东事件正式拉开序幕。 1929年7月,中苏之间由于中东铁路的路权归属问题,爆发了"中东路事件",引起武装冲突。战斗主要在中国的满洲里和扎赉诺尔地区展开。从7月末开始直到11月,大小战斗进行了数十次。起因是中国东北当局将中东铁路电报电话收回,将苏联职员遣送回国。苏军与东北军发生武装冲突后,国民政府对苏宣战。11月,苏军先后攻占扎赉诺尔、满洲里、海拉尔。中国军人死伤及被俘人员9000余名(伤亡2000名,被俘7000余名)。据苏方统计,苏军被击毙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苏军胜,12月20日,张学L派代表与苏签订《伯力协定》。12月26日,“中东路事件”以中方接受苏方提出的恢复中东铁路中苏共管的原状、双方释放被俘人员而宣告结束。值得一提的是,中东路事件期间,苏占据我国领土黑瞎子岛,这是日后中俄在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这是中东路事件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已经由蒋介S开始把持控制,这位蒋委员长已经开始公然违背孙中山先生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对国内**、无产阶级痛下杀手,同时改变以往对苏联的亲密关系,转而从意识形态上开始封杀共产主义,与苏俄进行对抗,因此,造成了国民政府和苏联政府的关系急剧恶化。尤其是,1927春,蒋介S在上海发动了**反苏的“四·一二”政变,正式宣布蒋介S、南京国民政府与**分道扬镳,同时加紧扼杀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而之后,张作霖在北京搜查了苏联驻华大使馆,中苏关系恶化,中东路“共管”中的矛盾也加剧了。 张学L对苏联的仇恨和厌恶,因该说是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既有意识形态上的,也有爱国主义因素在里面,甚至还有对沙俄侵略中国的仇恨的继承与沉淀,更有相互利益碰撞的火花。在中东路事件爆发的前夕,张学L已经采取了诸多针对苏联的强硬措施,根据中苏《解决悬案大纲》第九条第一款规定,“中东铁路纯系商业性质”,但,此项条约本来就是不平等条约,东北地区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的领土,苏联、日本都在此有相当势力的存在,他们不断的干涉中国内政、尤其是对东北地区事务干涉的行为相当普遍,因此,作为苏联在东北地区势力存在的代表——中东铁路局,在很多时候都会充当侵犯中国主权的急先锋,此类事件发生的太多了。这是第一,其二是《解决悬案大纲》第6条还规定,“彼此不为与对方国公共秩序、社会组织相反对之宣传”,苏联承诺在东北地区“不宣传赤化”,但,作为意识形态的斗争,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自身利益的需要,苏联与其掌控的第三国际,在向全世界不断的支持各国共产主义运动,支持共产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建立、发展,甚至由此来引发革命,对中国这个邻国,苏联当然不会放弃输出革命的要求,苏联需要中国变成红色的国家,来作为苏联与**国家的缓冲带,尤其是在苏联与日本之间创造出隔离带,因此,明地里不能支持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暗地里搞点小动作还是可以的。苏联此举,自然会成为蒋介S、张作霖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因为这已经触碰了他们的底线,威胁到了他们的统治基础,因此,1928年4月,张作霖就以苏联违反协定宣传赤化为由,在北京搜查了苏联驻华大使馆,捕杀了**等人。一年后的张学L也想抓住苏联违反协定、宣传赤化等等把柄,设法收回中东路。但是,张学L为避免事态扩大,依然在努力保持较为谨慎和克制的态度,张学L寄希望于在这个问题上能获得**政府,也就是蒋介S的大力支持,从而避免由东北军单方面应对苏联的威胁。 而蒋介S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为了获得西方**的支持,稳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就必须做出一个姿态,那就是证明自己在**反苏立场上的坚决,因此,蒋介S就积极敦促张学L与苏联开战。7月5日,蒋介S致电张学L,表示“应坚决收回中东路主权,不得已时可绝交”,并要求张学L做到“东北边境戒严”。张学L为此亲赴北平与蒋介S、王正廷面商,希望能获得蒋介S对自己的正式支持,希望南京国民政府能作为自己的后盾,张学L的心理也是很复杂,一方面他希望能作为民族的英雄来收回苏联在东北的权益,另一方面,他又忌惮于苏联的实力,怕仅凭自己的实力无法对抗苏联,所以,虽有心开战,却无完胜之把握,因此,张学L迫切需要获得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此种心态由张学L途径天津时,于7月6日晚对记者说:“东北乃全国人之东北”之言语可以看出,如果苏军全力进攻东北,不能只靠东北军来保卫东北,南京国民政府必须大力支持东北军。7日下午,张学L到达北平,当晚即与蒋介S面谈,蒋介S这个滑头要求张学L“先取中东路,然后谈判一切问题”。第二天再次详商,双方确定,“收回”中东路,同时驱逐苏联的“共产主义者”的方针。蒋介S又忽悠张学L,保证到“**可出兵10万,拨军费数百万元”,以此作为张学L出兵开战的筹码。在蒋介S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忽悠下,张学L改变了原定的谈判不成再“出以严厉手段”的方略,决心先派武装“紧急处理”中东路,此时,张学L总算是有了足够的胆气与苏联交恶。蒋介S这个老滑头在随后的电文中,依然 “坚信”苏联只是“恫吓”,“必无作战决心”,“暴俄屈服只在目前”的说法,鼓动张学L积极备战,同时还开出巨大的空头支票,说是要“派大军赴津东”,甚至还可以由张学L全盘指挥。张学L在蒋介S的鼓动和忽悠之下,彻底找不到北了,信心极度膨胀,积极准备与苏联开战。一个多月后,当苏军大举进攻东北之时,蒋介S仿佛一夜之间患上了失忆症,任凭张学L怎么求助,蒋介S根本“不记得”他之前的诺言,眼看着张学L被苏联打了个稀里哗啦,颜面丢尽。事后,张学L才幡然悔悟,自己被蒋介S当成枪使了,蒋介S的恶毒用心在于,如果,张学L在战争中获胜,蒋介S就会出动军队在战争后期,前去呐喊助威,分享胜利果实,从而显示自己英明的领导,树立自己民族英雄的形象,毕竟,张学L是在蒋某人领导下的地方长官,是在自己的领导下打了胜仗,蒋某人当然功居首位。同时也可以获得西方**的一片喝彩,蒋某人也是**的 “英雄”,当年那么多的**国家联合绞杀苏联都不行,如今,蒋某人只是挥舞了一下小手指头,就把苏联打败了,当然是“杰出”的**斗士啊。第二,在张学L失败的情况下,蒋介S通过苏联对张学L的打压,成功地消除一部分地方军阀的实力,达到“消藩”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名正言顺的说在自己没有参与的情况下,东北军是无法和苏联对抗的,张学L也会乖乖的再次寻求蒋某人的保护,毕竟,蒋某人的国民政府代表的是整个中国。横竖怎么算计,都是蒋某人渔翁得利。 张学L在受到蒋介S的蛊惑,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态度,为了确保东北军在满洲里和扎赉诺尔占据优势,张学L命令驻哈尔滨一带的东北军派出部分兵力支援满洲里和扎赉诺尔的东北军。驻哈尔滨的丁超和邢占清接到命令后,开始对自己的部队进行战备训练,但是都很担心自己的部队被推上前线,打胜了还好说,要是打败了,自己的部队就会被打垮,弄不好上面不高兴,还会撤消编制,这可就划不来了。但是,现在张学L要和苏联人开战,整个东北都被调动起来了,军队、民众的情绪已经达到了一个顶点,都认为此战东北军必胜,这是一雪中国对外作战屡战屡败的好机会。因为,这个时候的苏联被西方国家认为是落后的,世界上普遍看法是苏军的实力已经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而张学L的东北军被日本人夸奖为“满洲之虎”,认为东北军在实力上和苏军是有一拼的,所以,张学L才自信心极度膨胀,决定和苏军开战。 李琮早在前两年就已经开始筹划如何利用中东路事件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已经思考了好几个方案。之所以如此看重这次事件,是因为,一方面,中东路事件带给了国人无尽的痛苦和耻辱,李琮当然想狠狠教训一下苏联人,另一方面,这也给了李琮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机会,利用这次事件,引起东北军高层的注意,从而获得掌握更多东北军资源的机会。 但是,纵然有李琮这个知晓历史结局的未来人参与,历史的结局依然是无法改变,李琮只是希望不要这么窝窝囊囊输给苏联人,要在战争中想办法干上一票,让苏联人吃点苦头,还有就是让部队经历实战,获得实战的经验,这才是最主要的。 丁超和邢占清两人也在考虑到底要不要争取这次机会,派自己的手下去前线一试身手。最后,邢占清觉得还是应该相信张学L对自己实力的判断,认为东北军是有机会获胜的,应该派自己的部队上前线去捞一捞胜利果实,而丁超则认为,虽然目前所有的判断都认为东北军占据较大优势,但是,自己还是应该谨慎行事,这次开战丁超实在觉得心里没底,于是决定还是推荐邢占清的部队上前线把,最好是派那个李琮上前线,这样,即使获胜,他的部队也要实力大损,如果能借苏军之手铲除李琮,这样就最好了,可以一解李琮不接受自己招安的心头之恨。 于是丁超极力夸奖李琮带兵有方,部队训练有素,再加上李琮所部距离满洲里比较近,所以大力推荐李琮所部上战场。 而邢占清也接到了李琮要求上战场的请求,于是思考再三,还是觉得派李琮比较合适,毕竟李琮这个人带兵还是很有方法的,部队的素质也还不错,上了战场应该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二人各怀鬼胎的情况下,李琮所部就接到这份战备命令。 事件爆发后,李琮所部作为一个加强团开赴了前线,哈满护路军司令、第15旅中将旅长梁忠j率部防守满洲里一线。李琮所部开往了满洲里,在满洲里驻防,归梁忠j指挥。李琮终于是得尝所愿了。 1929年7月28日上午,苏联步兵一个团、坦克3辆、炮4门,到满洲里西十八里小姑,割断了通往满洲里的电线,勒令中国军警撤退。该地中国驻军1个排和4名警察,因寡不敌众,于当日晚7时撤退。从此,中苏在满洲里一带的军事冲突正式开始。 来到满洲里,梁忠j并没有立刻接见李琮,而是分派给了李琮一部分城市防守任务,修筑碉堡、战壕,然后就把李琮给凉了起来。李琮也没有在意,乘这个机会好好观察了周围的环境情况,在已经知道战争结果的情况思考如何能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能大捞一把。 李琮深知苏军有飞机、大炮、坦克等现代化武器,一旦进攻就是立体式全方位的,而东北军武器装备相对较差,除了步兵武器之外,没有其他的技术兵种支援,打起来肯定不能抵挡住苏军的进攻,尤其是,现在梁忠j采取得是被动防守的方式,将部队全部龟缩在城市里面,构筑防御工事,等待苏军的进攻,这样的做法,只能使东北军失去了灵活机动的机会,被动等待苏军的炸弹落在自己的头上。 梁忠j的思维还停留在中国军阀部队步兵进攻的模式,以为凭借碉堡、战壕就可以阻挡住苏军的进攻,并大量消耗苏军的实力,这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凭一时之勇,用士兵们的血肉之躯去和钢铁硬拼会吃大亏,必须要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来有效的保存自己打击敌人。被动挨打肯定不行。 就算是,苏军的整体素质也不尽如人意,各兵种之间缺乏训练和配合,士兵作战技能也比较生疏,但,苏军依然拥有东北军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充分发挥技术兵种的优势,来最大限度地打压东北军。所以,东北军即使构筑了大量的工事,在苏军坦克、大炮、飞机的轰炸下,也不见得就能支撑多久,即使东北军士兵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恐怕东北军也很难取胜。因此,李琮打定主意要保存好自己的实力,伺机给苏军以打击,绝不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毕竟,只是让部队接受实战的考验,没打算让他们统统拼光,接受死亡的邀请。 李琮也不忍心看到这些东北军的好男儿,在这场无意义的战争中浪费自己的生命,所以,回到指挥部,李琮就立刻前去拜见满洲里东北军的总指挥——梁忠j。 梁忠j正在指挥部内制定军事计划,思考如何抵挡苏军的进攻。一名副官走进来,敬了一个军礼,报告到:“梁司令,丁超部支援我军的226团团长李琮请求接见。” 梁忠j一听:这个李琮名不见经传,听说还是土匪出身,没什么本事。丁超派这个家伙前来,无非是想捞一捞胜利果实,就算这个团被打残,也对丁超的实力没什么损伤啊。这个丁超倒真是一个老狐狸。自己前一阵子忙于备战,李琮率部前来,自己也没有时间和他见面。再加上对丁超应付差事的做法大为不满,所以自己恨乌及屋,对这个李琮也没什么好感,只是分派给了他防守的任务。而且我与这个李琮素无来往,今天他来拜见我有什么事呢?现在中苏已经开战,他不再自己的岗位上好好待着,跑到我这里来干什么?但是人已经来了,自己不能不见。人家毕竟是来支援我们的,还是见一见的好,说不定,他对这场战争有什么好建议呢? 带着诸多的疑问,梁忠j决定接见李琮,不见得话,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于是梁忠j对副官说:“有请。”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