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铸犁为剑之抗日新篇>第十六节 认输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十六节 认输

小说:铸犁为剑之抗日新篇 作者:我爱奇奇 更新时间:2009/8/7 7:27:21

自中苏交恶以来,东北军在军事上毫无建树,尤其是张氏父子苦心经营的东北军海空军被苏军打得损失惨重,一败涂地,如果再打下去,就有可能全军覆没,而被寄予厚望的陆军也好不到那去,在苏军立体化的攻势面前,被分割包围,毫无还手之力,直至让苏军个个击破,然后被一一吃掉。

张学L在蒋介S和东北军部分少壮派军官的忽悠,以及长期以来受张作霖的反苏思想的影响下,匆忙对苏开战,事先,张学L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和研究,仅凭一些不实的报告和消息,就认为自己能和苏军一较高下,因而,迫不及待的就发动了对苏作战。

从8月16日起,东北当局就发布东北地区的动员令,将部分东北军部队抽调至中苏边境,然后组成防俄第1、2两个军,人数共计6万人,后来,又一度增兵至10万人,大批的东北军不断的奔赴中苏边境进行军事斗争。

而与此同时,苏联也针锋相对,加紧组建了苏军特别远东军,包括了步兵5个师、以及海空军各一部分组成,司令员是著名布留赫尔**,与东北军进行对峙。

令张学L始料未及的是,本来踌躇满志的他,惊讶的发现,从战争开始,东北军就节节败退,与苏军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从8月至11月间,东线的苏军于10月底即先后占领了同江、富锦、密山、绥芬河一带,东北军败退至牡丹江以西、佳木斯一带防守;西线苏军于11月19日、20日先后攻占扎兰诺尔和满洲里。至此,东北军已经全线崩溃,其失败的命运已成定局。

由此看见,在军事上,东北军远非苏联红军的对手,这使得张学L头脑冷静了下来,不得不考虑和苏联进行和解。

除了军事上的屡战屡被,财力是张学L考虑认输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打仗打得就是财力,这话一点也不假。中东路事件给张学L带来的不仅仅是军事实力上的重大损失,更主要的是财政上的难以为继。为了保证自己财政上的运转和鼓励前线将士,张学L不得不一次次将手伸向南京国民政府,向蒋介S乞求财政援助。蒋某人虽然在军事行动上食言而肥,该派的军队一个没派,但是,在军费上却一点也不吝啬,多次汇出巨款,援助张学L的军事行动。

早在8月24日,南京国民政府就因为张学L“防俄军事紧急需用军费甚切”,紧急援助了现款100万元。10月12日,张学L又收到南京方面汇来的军费100万元,但张学L仍以防俄军费消耗巨大,虽然有南京国民政府答应拨的200万元,但仍属杯水车薪,故张学L连连发电请南京再增拨军费。10月21日张学L又接南京方面的复电,“谓以东北盐款暂不解部,转为接济。”11月4日,南京方面再次汇出100万元。11月6日,张学L请南京政府**再协助300万元。经南京国民政府用编遣公债协助,最终解决200万元。

张学L得到这些巨款之后,立刻派人押送到北满,充当军饷。

除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援助,张学L也私人掏腰包,缓解军饷的压力,张学L甚至私人出资现大洋8万元,犒赏军队。

虽然有南京国民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甚至包括张学L咬牙掏私人腰包的举动,但是,东北军在军事上依然是毫无建树,丝毫看不到一点获胜的迹象,于是,张学L也颇感灰心,认为此战再打下去,只能是个无底洞,将自己的实力全部消耗殆尽。

由此可见,中东路事件消耗了东北当局的大部分财力,使得东北财政陷入了困境,从此以后,东北在财政上更加依赖**政府,张学L也不得不多次听命于蒋介S的安排和调遣,以至于最后发生了不抵抗的行为。

当然,苏联中东路事件中也有获得了好处的第三者,那就是另外一个国家——日本,它更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因为张学L和苏联的交恶,日本趁机在张学L的身上搜刮不少的好处,为了防止日本人趁火打劫把自己抢得一干二净,张学L也不得不考虑尽快结束和苏联的冲突。

日本人坐收渔人之利,给张学L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一点在中苏交涉过程中,张学L在一次致南京国民政府蒋介S的电文中可以看出:“外交部来电亦主张和平,良默察**意旨,及地方情况,均以和平了结,不使第三者坐收渔利为得计。”这说明张学L已经对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十分警惕。

而蒋介S对此也有相当程度的警觉,在7月19日日记中,蒋介S这样写道:日本“颇有不甘沉默之慨,报章宣传,动色相告,其幸灾乐祸,欲收渔人之利,盖已昭然若揭。”

日本人趁着张学L和苏联之间发生冲突,无暇顾及自己之际,多次在东北地区无故挑起事端,寻衅滋事,与中国军警多次发生冲突,但,东北当局此时正全力对付苏联,因此,对日本人的挑衅行为一再忍让。日本人也看准了此时东北当局的困境,开始肆无忌惮的布置军力,甚至开始在东北地区修建大量的军事工事,10月25日,日军在本溪县太子河沿水井上方开工修建炮台一座。11月间,日军在沈阳北大营附近王官屯等处铁道用地内建筑炮台,明目张胆的对东北当局进行军事挑衅,可惜,此时东北当局有心无力,只得听之任之。

日本人不仅加紧对中国东北的军事控制,还大力进行经济渗透,尤其是对南满铁路进行扩张,以加大对东北经济命脉的控制力度。

日本人的行为严重危害了张学L在东北的统治地位,1930年2月,张学L在东北军政各界春宴席上表示:“以余不学,居东北领袖地位,每惧弗胜。矧危机四伏,我辈一不努力,则东北地图即将完全变色。”从这一点上,张学L已经有了很深的危机意识,他很明白日本人对东北的图谋。

因此,在中东路事件中,被打得满地找牙的张学L,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必须尽快与苏联达成和解,然后集中全力对付日本在东北境内的挑战。

在此形势下,**亦无可奈何,最终,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授意下,他命令哈尔滨交涉员蔡运升前往伯力与苏联外交部代表进行和谈。

12月22日,蔡运升在**批准后,与苏联代表签署了《伯力协定》,主要的内容是:(1)中东铁路苏方理事,苏籍副理事长及苏籍处长、副处长,一律复职,恢复冲突前的中东路状况;(2)双方释放被捕人员;(3)中国官方负责解散“白俄”军队,并将其首领驱逐出境;(4)中苏先行恢复各自在东三省及苏俄远东各省之**;(5)记录协定自签字日起生效,双方随即撤兵,中苏国境恢复和平状态。至此,中东路事件以中国东北军的失败而宣告结束,而张学L除了得到一个打不过苏联的教训外,什么也没能得到,反而使自己苦心经营的实力大受损伤。

而在战争的后期,李琮也知道,战事将很快结束,自己如果再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对张学L的和谈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引起苏军的反感和报复,对尽快结束这个毫无意义战争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因此,也为了不再极大的刺激苏军,防止苏军狗急跳墙,对自己进行疯狂的围堵,李琮让部队全面偃旗息鼓,不得再攻击苏军,静静等待战争的结束,然后带着部队秘密地回到了哈尔滨。只不过,李琮留下了张宏和那些秘密隐蔽的部队,等待苏军撤回国内。

再回到哈尔滨之后,李琮天天都在祈祷着,不要被苏军发现他的这些隐蔽部队,那可都是他的宝贝啊,于是,在他的心里一直虔诚的呼唤着上帝的法号,希望他老人家能眷顾自己。

秋后算账之时,此次,各参战部队,就数李琮的战果最大,歼灭了苏军达到3000余名,而李琮也更是大肆渲染了苏军坦克、飞机被自己歼灭的战果,希望能引起东北当局的高层注意。李琮的辉煌战果让邢占清的脸上也颇感光荣,这对比担任东北军东线指挥的丁超而言,丁超实在是很灰头土脸。

1930年1月,苏军已经撤回国内,满洲里地区的局势也逐步稳定了下来,李琮也将部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由张宏率领前往榆林,另外一部分随李琮返回哈尔滨。至于为什么分兵,李琮是这样考虑的,一是部队规模已经很大了,必须要分出去一部分,二是经过了如此激烈的战争,部队怎么可能没有太大的损失呢?这样会引起别人的怀疑,而且会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满,使得李琮成为一只出头鸟,造**人都要打的局面,因此,必须装出自己部队的损失也很大的样子,才能让一些人的心理平衡,也才能掩盖自己的有点太露的锋芒;第三就是,李琮已经打算了趁着“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对东北军 “趁火打劫”,那到时候,部队一定会大规模、长时间、长距离的转移,这样的转移需要详细的计划,周密的安排,以及实地的考察,所以,这次安排张宏转移,就是为了下一次转移做好准备和预演。

在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李琮命令张宏立刻率领在满洲里隐蔽的部队,开始集结,待集结完毕之后,张宏开始编排好部队,向着榆林地区进发。开始向榆林进发的长征之旅。

而榆林地区早已经派出了大批中等规模的商队,连续不断地从榆林出发,途经绥远、察哈尔等省的内蒙古地区向满洲里方向进发,沿途在达到指定后设置了大量的后勤补给基地,开始等待张宏部队的到来。

在别人的地盘上,要想设立补给基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打通各种关节,或在别人的同意下,明目张胆进行,或偃旗息鼓,秘密的完成。

这些事情的完成,大都依赖于井岳秀平日里和绥远、察哈尔等省的内蒙古地区建立的良好关系,井岳秀在内蒙古王公的心中还是有一定的威信的,因此,对于就近的内蒙古王公,则以自己和他们的交情,请求这些人允许张宏的部队通过,稍远一点的则请求内蒙古王公们帮助联系,再加上付出的大量金钱,以及这些地区混乱的**势,从而才能让自己的大批秘密的后勤部队,化装成商队进入绥远、察哈尔等内蒙古的腹地,沿途设立秘密的补给点,同时,这些补给点不断的派出接应张宏部队的侦查人员,深入东北军、晋绥军控制的地区,打探东北军、晋绥军的布防情况,指示张宏部队不断成功的躲避东北军和其他军阀的监视和巡察,在通过这些地区之后,进入靠近榆林地区的内蒙地带就好办了,毕竟,在这里,井岳秀的名字还是可以用一用的。而张宏也带着部队在各种势力的夹缝中,钻来钻去,毕竟,张宏的部队都是步兵,因此,很灵活,这才得以毫发误伤的到达了榆林。

李琮在安排完这些事情之后,着手开始准备应对“九.一八”事变的方案。

中东路事件总算结束了。而李琮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表现早已经通过日本潜伏在东北军内部的间谍,反馈到了日本的手中,引起了日本人的极大关注。日本人对李琮如此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对李琮的指挥艺术的欣赏(当然,在李琮的严密防护下,日本人并不知道李琮的成功得益于特种部队的运用),二是自鸣得意,东北军就是日本人一手训练出来的,看来只有这个李琮的部队严格按照日本人的训练方法来训练部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其他的部队则显然没有严格贯彻日本军队的精神和实质,因此,在战争中的表现很差劲。

通过中东路事件,日本人仔细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苏联军队还是有一战之力的,而东北军则是不堪一击,因此,日本人把原定的向北进击苏联的策略,改变成了向南进击整个东北三省,进而占领中国的方针。柿子先挑软的捏,这不得不说是中东路事件带来的一个极大的后果。

当然,日本人虽然把目标瞄准了中国,但也没有忘记苏联,毕竟,在日本人的眼中,苏联才是最后决战的目标。不过,既然落后的东北军能给苏军造成了如此之大麻烦,那自己装备精良的关东军打苏联还不是手到擒来吗?这更加促使了关东军在日后发动诺门坎事件,试探苏联的表现,以及在东北大量驻军,尤其是将精锐的关东军大量部署在东北,伺机进攻苏联,从而没有将关东军在战争中大量调入关内作战,日本人始终觉得中国虚弱不堪一击,自己在快速占领中国之后,就会立刻展开对苏联的决战。日本人的战略中,没有将中国作为一个主要对手来对待,而是把中国计划为资源掠夺、拓展战略空间、获取兵源的后勤基地,而这个基地就是为了对苏作战准备的。从这一点上看,日本人永远是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

2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