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铸犁为剑之抗日新篇>第一节 化危为机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一节 化危为机

小说:铸犁为剑之抗日新篇 作者:我爱奇奇 更新时间:2009/8/12 0:05:18

在中苏为中东路事件绞尽脑汁的时候,世界范围内,一场史无前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毫无征兆的爆发了,这场经济危机带了前所未有的危害,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刻,直到几十年后,人们依然习惯用这场经济危机来对比其后发生的经济危机,它成为了全世界研究经济危机的范本和案例。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毫无征兆的突然暴跌,成为了那场著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索。自1929年起到1932年,美国的证券市值一路狂跌,其贬值的幅度竟然高达840亿美元,整个纽约股市的股票价格被大幅缩水了六分之一左右。作为经济情况反映的晴雨表,在股市下跌的情况下,人们的心理也开始跟着下跌,信心严重受挫,挤兑、抛售开始变得疯狂起来,这更给美国的经济雪上加霜,从此,美国经济开始步入衰退,从而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与此同时,美国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在德国有大量的投资,这为德国的经济提供了腾飞的翅膀,但是,现在美国经济步入衰退,就不得不大量的抽回在德国的投资资金,以弥补本国的经济缺口。可以预料的是,德国经济失去了美国资金的支持,就犹如正在坐过山车一样,刚刚经历了一个上升的阶段,就立刻向下开始飞速的俯冲起来,美国人资金链条一被掐断,德国经济也如同被打断了脊梁骨一样,彻底瘫痪了。

而美国和德国经济的下滑,立刻传播到了英国、法国,于是,这两个国家也无奈的发现,自己国家的经济如同是被一艘正在向海底沉没的大船死命向海底拉扯下去一般,根本无法脱离这个险境,只得随着美国、德国的经济一起,节节下降。

一时间,经济危机如同瘟疫一样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不断的扩散,像西伯利亚寒流一样慢慢得将世界经济冻住,逐渐的失去活力,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的人们在生存的压力下拼命挣扎,工厂也如同一个个肥皂泡沫一般瞬间被挤破,经济指数更像瀑布一般狂泻而下,这样,一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拉开了序幕。

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降幅30%,从2036亿美元直线下降为1415亿美元。整个美国的工业生产只剩下了最高时期的44.4%,进出口贸易额竟然惊人的大幅度缩减,只剩下了最高时期的23.4%,企业倒闭了86500余家,利润也缩水至最高时期的10%,从100亿美元跌至10亿美元。在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整个美国的经济基本陷入停顿,主要的工业企业大多数都停止运行,整个美国仿佛死气沉沉的墓地一般,丝毫看不到生气。以下几个数字最能说明问题,美国工业的代表,汽车工业,开工率缩减95%,钢铁工业缩水85%。而为整个人类提供最基本生存保障的基础行业——农业,也是在劫难逃,农业收入由1929年的113亿美元减少为47.4亿美元。银行系统49%破产,倒闭10500家。

从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了历史上著名的“特种萧条”时期,以至于后来人们谈论这段日子的时候,仍然不寒而栗。此后,罗斯福上台,开启了著名的“罗斯福新政”,通过大量的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来刺激经济的复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带来的灾难,但是,给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带动的效应有限,尤其是在第三产业上,影响很小,所以,整个美国的经济仍然缺乏前进的动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大战的爆发,美国通过卖出大量的制造军火的材料和军火(很多卖给了日本,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成为了世界军火贩子,换回了大量的硬通货,刺激了工厂的大量生产和消费,更为关键的是,美国于1941年加入战争,整个国家的经济开始为战争服务,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才渐渐超过危机前的1929年,直到这个时候,美国经济才逐步复苏。

而德国与美国的情况截然相反,在一战后,德国开始大量利用外国资金发展本国工业,迅速的提升了本国经济水平,德国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成功,因为,很重要的一点显示,那就是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德国又迅速回到了西方经济强国的行列。

但是,如文章在上面描述的一样,德国大量吸收外资来发展本国经济的做法也为1929年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因为,德国人大量吸收的是美国的资金,在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人迅速撤走在德国的投资,一下子,整个德国的资金链条被突然间掐断,德国的经济也立刻开始下滑。这一点也成为了德国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因素。

德国在1929年到1932年,其工业设备利用率缩水**%,工业降至60%,出口降至40%,铁的产量降至30%,可以说,整个德国是一片萧条。在经济实体的大规模破产下,银行也出现了挤兑存款的浪潮,从而给德国的金融业也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德国的失业率一度高达43.8%,大量的失业让民众对国家和政府极度不满,从而造成了德国政府的垮台,最终,希特勒抓住这个机会,为自己最后的上台铺平了道路。而希特勒上台后,就立刻开始实施他著名的“要大炮不要黄油”的政策,让整个德国的国民经济开始逐步迈向到军事化,希特勒的政策在短时间内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德国的工业开始了复苏,失业率大幅下降,整个德国的经济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德国也最终在对希特勒的狂热崇拜中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在经济危机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日本,也未能幸免,因为,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他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出口。而从1929年到1931年,日本的出口降至23.5%,进口降至28.3%。由此带来的就是,实体经济的破产,带来了金融业的破产,最终,日本的工业总产值降至69.1%。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蔓延,日本采取的对策和德国一样,开始自上而下实行国民经济的军事化。1931年,日本政府通过《重要产业统制法》,通过对垄断企业发出大量的军事订单,以国家的财力和物力大量投入军事建设之中,来强行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复苏。从1931年到1936年,日本发出的军事订单就多达50亿日元(那个时候的日元可不像现在的日元一样,很值钱的)。但是,日本人通过发出巨大的军事订单,使得经济开始步入回升的同时,也让日本人的军事实力大幅提高,使得日本军队积聚了大量的军事能量,客观上要求要有一个爆发口释放这些能量。军事实力的畸形增长,这也标志着日本人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日本这架战车已经无法停止下来,而日本人也从未想要停止下来,因为,他们有一个理想的发泄对象,那就是孱弱的中国。

关注这场经济危机的不仅仅是西方主要国家,在中国东北的城市|——沈阳,同样有一双眼睛在关注着事态的发展,那就是李琮。

作为一个熟知未来历史的人,李琮不断的算计着自己能从这些个历史事件中获得多少好处,而这么一场伟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怎么能够放过呢?危机是危险,但更是机遇,一旦你能够将这种危险转化为机遇,那你将获得高额的风险回报,会让你赚的盆满钵满。

李琮知道,这个时候,美国的经济开始不断的下滑,失业人数不断的上升,大批的工厂倒闭,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开始抄底的好机会了。这些失业人数中,不少是熟练的技工、甚至是颇有成就的工程师,这些人才现在都面临着生存的压力,面临着能否活下去的压力,所以,既然美国不能给你们活下去的机会,那中国可以啊,于是,梁成在李琮的授意下,大量招聘技工,尤其是工程师,招募他们来中国,来榆林帮助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当然,是在高额的金钱回报下做出的伟大善举。光有人才还不行,还要有技术,梁成在美国大量购买各种技术,或者资助科学家进行科研开发,共享专利,甚至干脆购买大量的设备直接运回榆林,然后开设工厂。

在梁成大量购买美国优质资产的时候,美国人对梁成此举的反应是,梁成一定是疯了,或者这个家伙实在是太有钱了,多的都不知道花到哪里去。而美国政府虽然对梁成将大量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运往中国那个偏弊的地方——榆林,有所怀疑,怀疑梁成是否是一个商业间谍,是否会培育出一个亚洲全新的工业对手。但是,随后,美国人就打消了这个念头,那个中国的地方实在是太偏僻,偏弊的以至于美国人甚至懒得在地图寻找它。在这样一个地方,要想发展工业,恐怕还要等上一百年吧。再说了,梁成大量收购美国资产,雇佣大量的失业人员,购买大批的破产工厂,这些都对美国的经济产生了较好的刺激作用,谁会不愿意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有人来当冤大头呢?美国人甚至一度嫌弃梁成的购买规模小了。

梁成不光在美国购买技术和装备,还在德国购买技术和装备,德国人在机械制造方面的天赋是无与伦比的,再说了,当时德国的科技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领先的。这么好的东西放在那里烂掉岂不可惜?

为了完成李琮交给他的购买行动任务,梁成倾尽自己所有的资产,约2亿美元来购买技术和装备,意图在短时间内在榆林地区建立门内较为齐全的重工业。尤其是在冶炼、制造行业的投入尤为巨大。榆林在1927年——1935年之间,生铁产量由0万吨上升到20万吨,钢产量由0万吨上升到5万吨,虽然这点产量还远远无法和西方国家相比较,但是,这也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至少制造点枪炮和其他装备的原材料是不缺少了,尤其是,大量技术人员和技术被培育和掌握,这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梁成在美国忙得不亦乐乎,榆林地区也没有闲着。

刘进在榆林大力兴建工厂、学校、机场等基础设施,两年以后,榆林在工业上已经建成了门内比较齐全的重工业体系,而农业方面也有了较大改观,一时间,从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甚至湖南等南部省份迁移来大批的人口,使得榆林人口在1931年6月达到了30万之多(主要是工厂里面做工)。

刘进在内政建设方面,大力改革,成立了榆林地区参议会,参议会按一定比例选举各方面代表成为参议员,对榆林地区大小事务进行管理,在农村实行普选,选举产生各级管理官员,榆林参议会**由井岳秀担任。

在农业方面,刘进在榆林地区所作的一切都仿照了CCD在延安抗日时期作采取的土地政策,对地主、富农不一棍子打死,而是由国家出钱购买其手中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用家庭联产承包制鼓励农民积极耕种,国家只收取一部分税收。

在工业方面,主要国家投入,因为梁成在这里进行了持续三年多的建设,建设了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刘进则对私募资金进行合理的引导,将其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刘进还给其一定的优惠措施。

利用榆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内蒙古、外蒙古接近,大力鼓励商业活动的开展,发展对外贸易,那个时候,外蒙古已经成为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因此,外贸活动主要是针对苏联开展的。

在教育方面,李琮让刘进模仿后世的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开展义务教育,用国家的强制力来提高人民的素质,规定小孩满5岁必须入学,至初中毕业。高中和大学采取自愿。

在军事方面,刘进大力开办军校,成立了人民军国防大学,着力建设兵种齐全的军队。如成立了第一支装甲部队,不过人数达到了1200人之多。

另外成立了空军,甚至于还有海军,当然人才比较匮乏。空军还好说,聘请的其他国家的退役军事人员担任教官,招收了400多名飞行员,使用得主要是购买的飞机。在海军方面,榆林地区就没什么希望建立海军了,于是,李琮在东北军的海军里面也发展了40多名铁血社员。

在榆林地区人民军军队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5000余人。

这其中最为重大的成果是,第一个兵工厂也已经建立了,主要是生产轻武器,步枪(仿制德国毛瑟步枪,弹容量5发,有效射程300米,最大射程1000米)、机枪(马克心机枪重机枪和捷克式轻机枪)。一个月的产量能武装一个营,这也成为了西部地区最大的轻武器兵工厂。虽然,距离制造重型装备还有一定的路要走,但是,至少不会出现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缺少弹药的窘境了。

刘进还成立了榆林人民政府银行,发行了华元,采取的是盯住美元的做法,一美元兑换两华元。将白银、黄金等收归国库,禁止在市面上流通。由于有梁成在美国的强大实力作为后盾,因此,华元的地位逐步的被稳固起来,经过两年的努力,榆林周围一带的群众逐步接受了华元。

而在人才战略方面,现在被资助的中国学生到国外留学的人数已经达到了5万人之多,一时间,导致李琮的财源紧张,不过好在梁成的油田又提供了大笔财源。

另外,针对东北地区是当时中国技术人才最多的地区,李琮在这里是大力发展铁血社员,积极扩大影响,努力吸收先进人才入社,当然,在必然的时候,这些人才可以向榆林地区输送。

榆林在金钱和超前意识的刺激下,其发展是爆炸式的增长,这也让其逐渐成为了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2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