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南宋记忆>1.23 炮厂见闻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1.23 炮厂见闻

小说:南宋记忆 作者:笨聪 更新时间:2012/2/4 15:10:24

听闻火炮已铸了一门,郭笨聪心中大悦,同时又有些惊讶。就在几日之前,陆秀夫还曾说起过万宁火炮厂,只是当时陆秀夫说刚建了熔炉,没想到今日就已铸好了一门火炮。

然而郭笨聪近日一直待在屋内,对当地的情况一无所知,他只知道万宁有了炮厂,却不知究竟在何处,当下问道:“炮厂距这里有多远?是否要骑马?”周文广道:“炮厂距此处约十里路,倒不用骑马,万宁河中可以驶船的。”

既然不用骑马,郭笨聪也放下心来,跟着周文广向河边码头走去。刚刚走出数步,郭笨聪听得身后有人叫道:“郭兄弟。”他回头一看,李三原也出了朝堂,正向自己招手。郭笨聪忙走了过去,道:“李大哥多日未见,你可好?”李三原道:“还好,只是这几日乘船出海,却也未曾闲着,倒是兄弟你这几日忙得不可开交,又听说疫情甚急,做哥哥的还真有些担心。”郭笨聪道:“其实也没甚打紧,只是前几日劳累了些。哥哥前几日出海,可是有了张将军的消息?”

郭笨聪与李三原称兄道弟,其实也是学了些宋人的口吻,但在他心底深处,又觉得李三原甚是亲近,毕竟李三原是他在宋朝见到的第一个人,又一起从海里逃生,二人也算是患难之交了。

李三原道:“张将军为躲避元军,行踪不定,况且不日要赶来琼州,更是不可走漏了消息,要打探其行踪甚是不易。我前几日出海并不是为了寻找张将军,而是文**。”

李三原所说的“文**”,自然就是文天祥了。文天祥担任枢密使时,各地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大宋军中均知“文**”就是文天祥。

说起文天祥的下落,郭笨聪也极为关心,忙问道:“可曾打探到**的消息?”李三原摇头道:“并未探得。崖山一战之后,元军战船陆续各自返回,留下三百多艘聚于穿州,想是要继续打探朝庭的下落。另有数十艘战船聚在零丁洋,估计**仍被押那里。”说到这里,忽又想起一件事,问道:“兄弟那日吟出了**的诗词,是从哪里听来的?”郭笨聪奇道:“甚么诗词?”李三原道:“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我第一次见兄弟时,你便说了这两句词。”

郭笨聪听得一愣,已记不得自己是否曾说过这词;当日他甚是惊慌,后来又生发了太多事情,数次惊吓之后,早就记不得太多了,但此时李三原再次提起,郭笨聪又隐隐记得自己确实说过这话,当下反问道:“哥哥又是从哪里知道的呢?”心想文天祥的这首诗惊天地泣鬼神,天下又有哪个不知,但文天祥在写这诗的时候仍被元军关押着,这诗是什么时候流传于世,却是不知了。

李三原道:“**写了这诗的第三天,我便知晓了。”郭笨聪更是惊讶,道:“哥哥竟然去了元军大营?”李三原点头道:“正是,不过此事说来话长。两年前,各地军马由督府节制,我正好是**的副将。兵败之后,文臣武将或被俘,或战死,唯我与几位兄弟逃了出来。海战前一个月,我与众兄弟探得丞相被关押在广南东路,便想方设法找了以前的一名部下,与**通了信息。”郭笨聪奇道:“以前的部下?”李三原道:“正是。此人原是金人,是我投效督府前认识的,三年前武宁失守,这人又投靠了元军,成了船上的一名厨子。一月之前,我与众弟兄找到此人,终于探清了**被关押在广州。”郭笨聪急问道:“后来如何?”李三原叹道:“当时,张弘范曾派人劝说**,让他招降张将军,**自然不肯,便被张弘范带到了元军的帅船上。那张弘范还说,**既然不肯招降张将军,就让他亲眼看到大宋朝庭的覆灭。后来战船驶往崖山经过零丁洋时,**便写了两句诗以誓死明志,又交与那厨子带了出来。那厨子将这两句诗给了众弟兄,又说**劝我等不可冒险,速速返回协助张将军保护陛下。”说到这里,又问道:“兄弟又是如何知晓这两句诗的呢?”

郭笨聪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但也不怎么惊慌,心想我这几日也算帮着朝庭做了不少事情,又是前任尚书的嫡孙,自然不会有人怀疑我对大宋的忠心;再说了,李大哥看起来只是个武将,估计没甚文才,我即使说这两句诗原是出自汉朝,后又被文**引用了,恐怕他也深信不疑,遂长叹道:“**这词悲壮郁扬,确是千古不朽之壮歌,我等既无法救出**,自当按着**的吩咐去做,辅助陛下重振军威,以备来日再战。”说到这里,话题一转,道:“兄弟我刚任了军器少监一职,丞相命我制造新式火炮,哥哥可要去看看?”李三原道:“前几日听说有人将火炮重新回了炉,没想到竟然是兄弟你在铸炮。既是如此,去看看也无妨。我以前只是用过火炮,却还不知火炮是如何铸的。”郭笨聪忙道:“好,哥哥请随我来。”心中已是沮丧之极。

在郭笨聪想来,他为大宋制造新式火炮,这是天大的事情,整个朝庭都应该为之震动,谁知道李三原竟然不知。不过这两日来,郭笨聪逐渐习惯了被轻视的感觉,也知道自己的名头即不能依靠自己的爷爷,也不能指望陆秀夫,还得凭着“笨聪火炮”一炮打响。

周文广看到郭笨聪与李三原说话,便站在远处等着,谁知一等就是半天,后来看到二人走了过来,周文广终于松了一口气。几人离开行宫,沿着小路走了一会儿,已到了万宁河边。河中停了几艘小船,几人上了其中一艘船。那小船顺流而下,没多时又停住。

众人下了船,上岸再行得一阵,便到了铸炮厂。

铸炮厂是新建的,有围墙围着,不时可见农夫模样的人进出,想是工部无人可用,便从当地征调了民夫。

几人进入院内行得片刻,郭笨聪已闻到一股焦炭味。院中放了六、七门火炮,却都是旧式的船载火炮,有些炮口有开裂变形,想是要重新入炉熔炼,再向四下望去,却并未见到自己的“笨聪火炮”,当下问道:“周厂监,我的火炮呢?”

周文广道:“新火炮刚刚成铸,尚未取模,少监请随我来。”说着,向另一处走去。

郭笨聪听得一愣,这周文广刚刚不还说已火炮已成铸了么,为何还未取模?难道“成铸”并不等于“铸成”?

几人走了片刻,只见地上有一大坑,有台阶直通坑底。郭笨聪跟着周文广下了坑底。李三原也跟了下来。这地坑甚是狭窄,里面又有另一人,正蹲在坑中挖土。

周文广道:“铁铸,少监前来视察火炮,现下进展如何了?”那人闻言站了起来,满头满脸的灰土,看年纪似乎三十多岁,将头发上的灰土拍打一阵,又与郭笨聪等人见了礼,道:“少监,火炮已成铸,今日便可取心。”郭笨聪听得一愣,道:“今日取心?”铁铸道:“正是,两日前松了心,今日便可取了。”

郭笨聪用力点着头,“嗯”了一声,看那神情似乎早就明白,四下瞅了一阵,却并未发现自己的火炮,正奇怪着,又见铁铸翻身爬出大坑,道:“少监请上来查看。”郭笨聪闻言,顺着台阶走了上去。李三原紧跟着上去,也是一头雾水。

二人走出大坑站定,四下望去,并未见到火炮踪影。

铁铸道:“少监请看,火炮的模心已摇松,即刻便可取出。”说话时,眼睛直瞅郭笨聪脚底。郭笨聪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自己身边有一石桩,李三原正站在上面四下张望,想是在寻找火炮。

铁铸似乎看出这二人是外行,遂走了过来,指着那石桩道:“这就是模心了。”李三原吓了一跳,忙从石桩上跳了下来,奇道:“模心竟是石头?”铁铸道:“这模心是用铁棒裹了泥做成的,又经大火烧制,看起来与石头无异。”二人齐齐点头,心想这模心取出之后,中空的地方必定就是炮管了。

李三原低头看了一阵,问道:“铁铸,这炮模又在何处?可是埋在地下?”他只是带领士兵们在疆场上厮杀的一名将军,有了炮拿来就用,又哪管这炮是如何造的呢?

郭笨聪听他如此发问,正中下怀;他原本想亲自问一问,但又觉得自已身为总设计师,却不知道火炮究竟如何制造法,传出去多少有些面上无光,如今李三原既然问了,他也正好顺便听听,遂跟着道:“铁铸,李将军既然问了,你不妨将这铸炮的过程详细讲与他听。”

李三原哪里知道郭笨聪的心思,只道是军器少监想让自己了解得更多些,当下侧耳细听。

铁铸道:“是。”又转向李三原道:“炮模是安在地下的。少监的这种火炮,炮模重达六千斤,需先挖一深坑,再用些技巧将炮模放入坑内,然后再将模心吊入炮模。”

李三原惊道:“六千斤?岂不是一旦制成,便不能移动了?”铁铸道:“正是。做炮模很是费时,需在木头上抹了胶黄泥与细沙,再将羊毛掺入,然后蘸水转动荡平,待干后,再次上泥,每层间铁铁线密缠。到了最后一层,再用铁箍从头至尾套了,再上泥。待干透,再取出木芯,将炭火放进模内,炮耳也就有了。”

二人听他说得如此复杂,早已惊得呆了。

铁铸又道:“此处原是一家砖厂,因此设施倒也齐全,只是制模却用了四天。若不是厂监催得急,炮模应当存放一月之后方可使用。”

李三原指着旁边那熔炉道:“可是将铜熔了,再倒入这炮模内?”铁铸道:“正是。或是生铁,或是熟铜,都需先行提炼。不过此次运来的都是成品火炮,自然无需精炼,直接放入大炉便可,等到铜水冒起绿焰,便引出铜汁进入炮模。”

李三原点了点头,像是已明白了些,又继续问道:“按你刚才所说,这火炮铸成已有好几日了?”铁铸点了点头,随即又摇头道:“倒也不算是铸成,通常称之为‘成铸’,意思是铜水已凝固。铜水凝固两日之后,需将模心用铁锤砸松,再过两天,也就是今日,再将模心取出。”李三原点头道:“原来如此,未想这铸炮竟然如此繁琐。”郭笨聪在一旁边听得真切,心中也暗暗吃惊,他原本以为宋朝的火炮极为原始,谁知制造起来竟然如此讲究。

铁铸讲完之后,走到另一边叫了十几人。这十几人在坑边搭了架子,将那模心吊了出来。

李三原一心想着试炮,问道:“今日能试炮么?”

铁铸道:“今日取出模心之后,需再过两天,方可将炮身置平,然后将炮模敲碎,炮身就算铸好了。”李三原听说要将炮模敲碎,惊得张大了嘴,这炮模的制作如此复杂,他总以为一个炮模可以铸造多门火炮,却没想到只造得一门。

郭笨聪也想着今日便可试炮,从而震慑一下陆秀夫,没想到竟然还要两天,失望之下,又转向李三原,安慰道:“哥哥不必心急,过两天试炮时,我再派人通知你来观看。”

铁铸听这二人话语,知其对铸造火炮一无所知,又接着道:“炮模去掉之后,还要将炮口磨得平整,再将旋刀伸入炮膛,将内壁刮得光滑。最后,再用铁钻杆钻出火门,以便火绳引入炮管点燃火药。此道工序最快也要两天。”

郭笨聪听得一愣,张大了嘴站在原地,却说不出话来。他刚才一直小心翼翼避免说话,就是担心说错,好不容易等到最有把握的机会,谁知还是错了。

其实郭笨聪对火炮基本是一无所知,他设计的这门火炮,与宋时火炮的最大区别就是炮身的尺寸长了一些,约一米五左右,管壁也更厚一些,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区别。至于阻退器、驻地锄、内壁预紧、外层加强、残留物清理、炮身冷却、火药填装方式、瞄准方式,他根本就没有考虑,甚至完全就不知道还要考虑这些问题。其实郭笨聪对于火炮根本就没甚研究,说得再直白些,还是停留在“二踢脚”的阶段;至于火炮如何操作,有几人负责装药,几人负责清理,几人负责瞄准,几人负责冷却,他压根就没有这些概念。可以这样说,他的火炮若没有新式火药的支持,在宋朝时基本就是一堆废铜。当然,“笨聪火炮”后来经过十数次的改进,在军中被誉为“战争之神”,令东海的元寇闻风丧胆,却是后话了。

离开火炮厂之后,郭笨聪在惊讶于宋朝铸炮技术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火炮甚有信心,他想着再多说些火炮的话题,谁知这一路上李三原再也未提及“火炮”二字,只说了些万宁附近的琐事,便有事离开了。

郭笨聪原本想着李三原看到火炮之后,定会大惊失色,连呼“神器”或“大杀器”,谁知他丝毫未有震惊的表现,这让郭笨聪甚是失望。

回到少监府之后,苏木等三人已在等候,郭笨聪这才想起自己还有三位帮手,忙将三人让进屋内。

这三人很是客气,执意在院内等候,不肯进屋。郭笨聪再三相劝,又说有要事相托,苏木等人才进了屋。

桌上摆有茶壶、茶杯。茶水尚温,想是有人刚刚换过。郭笨聪招呼几人坐了,自己也跟着坐在桌边,拿过纸与笔放在一旁。在桌上翻了一阵之后,郭笨聪问道:“你们谁会磨墨?”几人听得一愣,均摇了摇头,过了片刻,商陆道:“我年幼时曾磨过几次,只是近年未写字,估计有些手生。”郭笨聪道:“无妨,先试着磨了再说。”又见众人仍然是站着不坐,心中甚是奇怪,也不知这几人到底在客气啥,再四下一望,却发现自己的屋内只有两把椅子。

商陆在一旁磨墨,刚磨了一会儿,右手已粘了一大片黑汁,遂又换了左手。

郭笨聪取了一张纸,伏身写了起来,写几个字之后,又在桌上那几十本书中乱翻一阵,再写几字,又翻看一阵,像是在临时学习写字一样。其实,郭笨聪是在对照简体字与繁体字。看了几天《梦溪笔谈》,郭笨聪也学会了几十个繁体字,但真正要他写些东西,却又不得不查书了。

过了许久,郭笨聪终于写完,将这几页纸交与苏木,道:“我最近需要些材料,但琼州此地我又不熟,还烦请几位按着纸上写的,尽快找来。对了,铜锭与铜皮,可找火炮厂的周厂监帮忙。”

苏木将那几页纸接过,又问道:“少监可有其它吩咐?”郭笨聪道:“眼下最紧要的,便是将这些材料找齐。”几人应了一声,转身走了出去。

出了院门,石韦道:“少监要的是些什么物事?”苏木将那几页纸递了过去,石韦伸手接过细看。

第一页纸上写着“铜丝一百尺,如此粗细”,后面有一箭头,指向一条毛笔画的细线,想必就是“如此粗细”了。

第二页纸上写着“磁石十斤,磁力越强越好,不分大小”。

第三页纸上写着“精细圆铜锭两块,径十寸,厚两寸。二寸见方铜锭两块。铜皮若干张,不论薄厚。”。

第四页纸上写着“手艺最好的木匠一至二人,备齐工具”。

第五页纸,石韦看了之后顿时愣住,上面写着“透明水晶两块,一寸见方,四分薄厚”。

石韦将那纸上的内容念了出来,几人听得直发愣。铜丝一百尺,又有两块水晶,这到底如何才能弄得?

几人站在原地发了一会儿呆,苏木道:“两位兄弟身上有多少银两?”商陆道:“我还有三两碎银。”石韦道:“我本来也有三两,可惜那日与元军作战时,不小心掉到海里去了。”苏木在自己身上翻了一阵,叹道:“我也只有四两。要不再找找我兄弟苏叶,或许他还有些。”

几人正嘀咕着,忽听有人道:“你们几人在说什么呢?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

10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