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龙者无敌>第五节 路在脚下(1)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五节 路在脚下(1)

小说:龙者无敌 作者:飞星骑士 更新时间:2013/3/20 15:25:23

随着日本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分别席卷了大半个山东和苏南地区,鲁南苏北地区自然就成了夹在日军两大方面军之间的危险地区,但随着几十万中国军队百川入海般地汇聚在徐州地区,使得以徐州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在此时反而呈现出一片畸形的繁华。毕竟几十万大军每日消耗的物资都是天文数字,自然大大地刺激了当地经济的短暂发展。此时的鲁南和苏北地区,都属于国军第五战区的辖地,战区司令长官便是那位著名的桂系领袖李上将,而战区副司令长官则是那位自中原大战后便统治山东七年多的的韩长官。韩长官虽然和李上将一样都是地方割据军阀,并且都是蒋委员长的老对头,但在西安事变中,李上将的桂系是宣布支持国民政府的,而这位韩长官则是公然声称支持**和杨虎城,因此最高当局虽然不喜欢李上将,但更加厌恶这个曾在自己危难时落井下石的韩长官。正因为这个原因,根基地盘都在千里之外广西的李上将却能成为战区总司令,而近水楼台的韩长官则只能屈居副司令。

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这两场恶战下来,**军的嫡系精锐部队基本都遭到了元气大伤的打击,投入淞沪会战里的七十多个师里就有三分之二都是**军。两场恶战下来,**军损兵折将,几乎一蹶不振,光是嫡系中嫡系的德械师,就损失得七八不离十了。委员长痛心疾首的同时,食髓知味的日军则继续咄咄逼人,手中已经没有多少精兵的国民政府被迫调动了四十多万地方杂牌军云集徐州以迎战。因此,此时的第五战区堪称是各方杂牌军的大杂烩,除了部分从淞沪地区撤下来的**军外,数量更多的则是鲁军、桂军、东北军、西北军、川军等地方部队。虽然这些部队加起来数量很可观,但派系林立、关系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同床异梦、一盘散沙,不少部队在以前的军阀混战中还有着积怨旧恨。指挥这么一支超级杂牌军来抵抗屡战屡胜、兵锋正锐的日军,再加上那位韩长官的不合作,李上将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赵海军的帮忙以及周围环境的耳濡目染下,孟翔对第五战区各部队的情况以及自己所属的川军第122师的地位档次也迅速了然于胸。

综合而言,第五战区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部队共分为三个档次:

档次最高的自然是**军,比如由那位汤中将率领的第20军团,堪称是此时全战区装备最好、补给最优惠的部队,全军兵强马壮,清一色德械装备,再加上汤中将和委员长的师生关系,这使得第20军团更加是国民政府的心头肉,战事不关键的时候,第20军团是不会轻易参战的。这位汤中将和他的部队虽然名义上归属第五战区,但根本就不听李上将的调遣,而是完全遥控于千里之外的国民政府大本营。之所以委员长舍得把第20军团这支国军嫡系部队在日军全面侵华的初期数场恶战里为数不多幸存下来的宝贝部队调入第五战区,一方面是为了激励第五战区几十万杂牌军,以此稳定人心,道理很简单,“第20军团都来参战了,这说明委员长是非常重视第五战区的,并不是把塞满了杂牌军的第五战区当成随时可以舍弃的鸡肋,第五战区的几十万部队也不是送死的炮灰部队,好歹还有第20军团这个‘活证据’陪葬”;另一方面则是起到一定的监视和督导作用,毕竟坐镇第五战区的李上将和委员长在昔日是对手,这么一个大战区里没有委员长自己的部队,始终令人很放心不下;第三个原因,则是如果第五战区获得了一场胜利,那么第20军团作为**军便可以过来抢夺功劳,不然的话,功劳岂不是全被李上将这个地方派系和那些杂牌军给抢走了?如此一来,李上将的威望水涨船高,几十万杂牌军都对他马首是瞻,那对委员长的“领袖形象”是很有负面效应的。

档次第二的自然是地方军队里战斗力较为强悍的部队了,比如桂军、西北军、东北军等。桂军不用说了,凭着战区长官就是桂系领袖的面子,第五战区的桂军部队在重视程度和后勤补给、装备配发等方面享有的待遇都是仅次于第20军团的;而西北军则是那位德高望重的冯上将拉起来的部队,虽然西北军和东北军都已经被蒋委员长瓦解,但冯上将此时位居军委会副委员长的高职,在全国拥有很高的威望,势力不存但余威尚在,再加上冯上将的西北军以前曾和桂系并肩作战一起倒蒋,因此看在冯上将的面子上,委员长和李上将自然也不会亏待西北军和东北军。除此之外,鲁军也能跻身第二档次。虽然韩长官已经和委员长彻底交恶,但第五战区毕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山东境内,韩长官又是战区副司令,这使得鲁军在自己的地盘上还是能占有不少优势的。

档次最垫底的便是川军。川军由于是出川参战,远离了四川老家,再加上川军装备很差,川军领袖刘湘上将此时的身体也岌岌可危,这使得川军很快就要迎来丧失主心骨的危机。尽管川军是自告奋勇地出川抗战,但在别人的地盘上却不得不忍受“人在屋檐下”的耻辱,这使得川军遭到很大的不公待遇。实际上,第五战区的川军部队基本是刚刚从第二战区(山西)调来的,说难听点,是被第二战区撵出来的,再加上第二战区的阎长官和第一战区的程长官都异口同声地声称“川军战斗力极差,并且战斗无能、扰民有余”,这使得川军的名声更加是雪上加霜,也导致川军上下都满心怨愤。之所以第五战区接纳了被第一战区、第二战区都弃如敝履的川军,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第五战区兵力太少,李上将有点“饥不择食”的味道。虽然李上将性格比较宽仁厚道,对川军也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但川军仍然还是最没人看重的部队。再加上远离四川老家,在异地他乡的川军彻彻底底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炮灰部队。

当然了,地位比川军更低的部队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华北地区的第十八集团军和江南地区的新编第四军。川军虽然很烂,但好歹也算是国民党的军队,每个月还是能得到一些经费补贴和装备补充的。而第十八集团军和新编第四军就完全不同了,这两支部队在政治上的性质是非常敏感的。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政府和各战区的大员们自然不会让这些委员长的宿敌部队真的享受到国军的待遇。在分配战斗任务上,第十八集团军和新编第四军每次都会被各战区和国民政府大本营结结实实地作为主力部队来使用,并且还美其名曰“能者多劳、好钢使在刀刃上”。当然了,战斗结束后的补充问题是想都不要想的,因为国民政府的大员们都巴不得这两支部队全部都打光掉。所以这两支部队是比川军更加彻彻底底的炮灰部队。

孟翔此时所属的第122师,便是整个第五战区最差劲的部队。

第五战区的川军主要是第22集团军,第122师便是其中一部。七七事变爆发后,出川参加抗战的川军部队主要被改编为两个集团军:第22、第23集团军。第22集团军一开始被用于华北战事,第23集团军被用于华东战事,都参与了一系列激战,也都遭到重大损失。由于第二战区和第一战区都表示不欢迎川军,因此在华北地区吃力不讨好的第22集团军便被调到了华东地区,和同乡的第23集团军异地重逢。此时的第23集团军属于第七战区编制,川军领袖刘湘上将便兼任该集团军司令,但由于刘上将此时已经抱病在身,国民政府虽然被日寇打得狼狈不堪,但仍然没有放松对地方军阀的排挤和吞并活动。刘上将率川军出川抗战,使得四川内部空虚,而刘上将本人又危在旦夕,国民政自然乘机在暗地里加大了对四川的渗透和控制。刘上将兼任集团军司令的原因使第23集团军自然也陷入了这场内部政治斗争里。因此第23集团军暂时驻扎在苏中和皖中地区,无法参战。第22集团军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五战区的川军主要部队。

第22集团军共下辖第41、第45、第47这三个军,每个军下辖三个师,每个师下辖三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从番号上看,川军一个集团军下辖的部队还是不少的,但此时却已经有些名存实亡。川军出川前,每个师的3个旅都撤销一个旅番号,只保留2个旅的编制;第47军也已被调拨划归给了第14集团军,这些举措自然也是国民政府乘机削弱川军的手段,所以此时的第22集团军只有两个军,而每个军原本的3个师其实也只有2个师,每个师只有2个旅。刘湘和川系将领也不是傻子,出川前也考虑到了后路,为了防止川军倾巢而出导致**军乘虚而入,因此川军每个军在出川之前,所下辖的3个师里都抽调1个师留守四川。因此第22集团军只下辖2个军,每个军2个师,每个师2个旅,每个旅2个团。孟翔所在的第122师属第41军,第41军下辖:第122师、第124师、第123师(该师奉命留守四川,此时在四川境内)。另外,集团军司令邓锡侯中将由于刘湘的病危而回川主持事务以及参与夺权,副司令孙震中将便成为了集团军的**。第41军的军长原本由孙震兼任,但随着孙震成为集团军代理司令,因此第41军的军长暂时由第122师师长王铭章中将代理。值得一提的是,第124师的师长职务也是由孙震兼任,换句话说,王铭章虽然暂时成了代理军长,但能真正指挥的部队还是他的这个师,第124师仍然由孙震控制,只能算是能间接由他指挥。好在孙震和王铭章都是川军将领,此时出门在外一起饱受歧视,两个四川同乡人自然抱成团,因此两人关系不错,这使得124师在122师危难的时候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第22集团军 司令孙震中将(代理)

第41军 军长王铭章中将(代理)

第122师 师长王铭章中将 辖第3**旅(第727、728团)、第366旅(第731、732团);

第123师 师长曾宪邦中将(该师留守四川,驻守绵阳地区);

第124师 师长孙震中将 辖第370旅(第739、740团)、第372旅(第743、744团);

第45军 军长孙震中将(兼任)

第125师 师长陈鼎勋中将

第126师 师长黄隐中将(该师留守四川,驻守南充地区);

第127师 师长陈离中将

第47军(已被调入第14集团军)。

12月25日,当西方人一边用圣诞树和烤火鸡来庆祝他们的圣诞节一边在报纸上津津有味看着中日战争新闻的时候,中国则继续淹没在战争的烈火里,南京的百万居民在地狱般的恐怖中瑟瑟发抖。在这一天,孟翔随着谢大墉一行来到了第122师的驻扎地:山东枣庄临城。

刚刚接触这些川军,孟翔就深有体会地理解了为什么国内各界以及国军各部都普遍蔑视川军的原因了:因为川军的装备实在是烂得堪称极品,烂得几乎是惨不忍睹,烂得让人心酸。

与那些全部装备着德械枪炮、军容整洁、衣装鲜亮的**军相比,川军真的是属于叫花子级别的部队,甚至都比不上桂军或晋绥军等其他地方部队。映入孟翔眼里的这些川军士兵,戴着四川特色的斗笠,基本还穿着单薄而破烂的灰白色军装,手肘、膝盖等易磨的地方都打了很多补丁,看得出,这些简陋粗糙至极的军装还是从四川带来的,伴随着川军将士们辗转战斗了半个中国,却始终得不到国民政府的换装补充,因此川军士兵们身上的衣服都沾满了硝烟、血迹、汗渍、灰土,肮脏而狼狈,再加上衣着单薄、天气寒冷,使得集结驻扎在这里的川军官兵们都冻得脸色发青。至于川军身上的装备,那更加是低劣得可怜,火炮、重机枪、迫击炮等重装备以及军用车辆基本都为零,部分步兵连顶多拥有一挺老掉牙的旧式轻机枪就很不错了,至于最基本的步枪,大部分也都是四川土造的七九式以及老掉牙的汉阳造,能够有一支缴获的日式三八步枪就算是最精良的步兵武器了,甚至有些枪械由于年代太久,不但枪管里的来复线都没有了,子弹射出去一边飞一边翻着跟头,准确性极差,甚至就连枪械本身都要解体零散了,不得不用麻绳绑住枪身。至于士兵们的饮食用具,不是铝制的饭盒水壶,而是一个个从四川境内带来的竹筒。此时已经是冬天了,而广大川军士兵的脚上还穿着草鞋。

孟翔也知道,抗战后期的中国军队会大规模普及美式武器,但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最好的枪械便是德式98K毛瑟步枪,那是装备**军精锐部队的,其次则是防德式的中正式步枪,那是装备给**军其他部队的,最差的便是清末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步枪,那是“施舍”给地方军部队的。因此川军基本装备着土造步枪和汉阳造,为数不多的中正式和缴获来的日式三八大盖就是很高级的武器了。这个场景确实很令人唏嘘嗟叹。而各个川军士兵们的脸上,已经没有当初刚刚出川时的豪迈气势和慷慨激情了,只有经历饱受歧视、出力不讨好、处处遭到不公平待遇的悲愤,甚至是麻木的神情。

孟翔的心里忍不住一阵颤抖,他当然没有歧视川军,而是愈发地感到了肃然起敬。这些个头矮小但胸怀火热爱国精神的四川士兵们,凭借着双腿走出大四川,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千里迢迢离开故乡,英勇参与了华北和华东一系列的恶战,无论是三晋齐鲁,还是淞沪江浙,都洒满了川军将士们的热血。孟翔很清楚四川和川军为中国抗日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整个抗日战争,四川向全国提供了300多万士兵和壮丁,占全国20%以上,平均每15个四川人就有一人走上抗日战场;川军为国捐躯26万余人,伤亡总计**万余,占全国抗日军人伤亡总数的25%,居全国各省第一;除此之外,四川还在整个抗战期间为不堪重负的国民政府提供了超过30%的粮食和财政收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四川做国民政府的大后方基地,中国是不可能撑得住这场战争的。而对于四川人来说,日寇的铁蹄并没有践踏到他们的家乡,但四川和四川人却义无反顾地为全国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这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而这样的川军,却在抗战初期被全国认为是“最糟糕的部队”,到处受白眼和冷落。在外人眼里,川军就是一块脏抹布,临时救急时会想起,用完便一扔了事。

孟翔想起了一个令人心酸落泪的故事:抗战某年的元宵节,成都大街上某个汤圆店里突然跑来一个浑身泥泞的川军士兵,这个士兵坐下后一句话不说,埋着头狼吞虎咽地吃着汤圆。店老板觉得很奇怪,就跑到周围去叫人。等很多人跑来的时候,却发现那个士兵已经不见了,但几大碗汤圆都被吃得干干净净。顿时,店老板和所有的人都明白了:这个士兵是在前线打仗并且已经阵亡的川军鬼魂,“他”之所以跑回来吃汤圆,因为他饿啊,因为大部分川军在前线不但装备低劣,而且甚至是食不果腹。所有人望着那空荡荡的位置,都忍不住潸然泪下。

而在孟翔的眼前,几千名川军官兵则真真切切正在忍受着饥饿、寒冷,以及歧视和冷落。

孟翔运气不错,刚刚到临城并参军,他就当官了。原本一个后世大学生的他,在谢大墉的热心举荐和安排下,成为国军少尉,担任谢大墉的副官。谢大墉显然对这个从没有上过战场但却有着不凡的战略眼光的留学生十分感兴趣。至于赵海军,也官升一级,军衔从少尉升为了中尉,担任3**旅727团一营一连的副连长。刚刚一来就升官,并不是孟翔和赵海军的运气好,也不是因为他们是多么了不得的大人才,而是眼下川军实在是兵力匮乏、人才稀少,特别是第22集团军。第22集团军出川后先是到山西参战,然后又辗转到河南,在华北地区遭遇了很多的恶战,由于装备低劣再加上友军的轻视,使得第22集团军出川时拥有的4万余兵力此时已锐减到了2万余人,富有经验的老兵和基层军官大量战死,使得部队原本不强的战斗力更加大打折扣。孙震也不是不想招兵,但川军毕竟是地方军队,国民政府对川军的戒心很重,因此不允许川军在各战区“私自募兵、扩充军力”,再加上川军名声不好,不是**军,加入川军既得不到好名声也得不到精良武器,在各地热血青年的眼里,加入川军是看上去没有什么前途的事情,因此川军很难在华北或华东地区招募到新兵。赵海军好歹是曾和日军拼过刺刀的国军德械师老兵,有实战经验,自然很是吃香,孟翔虽然只是个白面书生,但隐隐“谈吐不凡”,自然也不会从小兵做起。当然了,小小的少尉看上去和小兵也差不多。

赵海军本来并不太愿意加入川军,但看在孟翔的面子上,他也不好意思开小差,并且好歹也升官了,这让他也随遇而安地做起了那个副连长。至于孟翔,则跟随着谢大墉做起了基层参谋军官。两人开始了新生活。

从谢大墉手里接过并穿上这套深灰色的中国国民革命军少尉军服后,孟翔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路,开始了。此时他的心情,前所未有的庄严。

1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