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大清武帝>第九章 语惊大儒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九章 语惊大儒

小说:大清武帝 作者:清月 更新时间:2016/2/9 18:13:25

第九章:语惊大儒

打第一眼看到地图,赵政便被惊了一下,偌大的地图,疆域**,加上外蒙,比起后世来,大了不止一点点。他仔细的在地图上看着平壤,看着平壤上面的东北。心中默默的回忆着前世的点点滴滴。指尖在古朴的纸卷上滑动,直到滑到一个地名,他猛然间惊醒,正是旅顺。旅顺大屠杀,2万人的生命,这类字眼瞬间便涌上了他的心头。这里或许便是可以撬动这次战争的那个点,赵政暗暗心道,只是他还是缺一个契机,缺一个可以发声的机会。

圆明园这边却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乱成一团,赵政开始认为慈禧面不改色是因为她的城府深,其实更因为慈禧也没怎么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不过死了千把人,要知道大清东北,直隶有着接近百万的兵马这点确实不算什么。若说丢了**,在慈禧看来不过是两个属国之间的相互吞并,而日本也不过借着运气好,打败了宗主国。倒是光绪帝气的不轻,毕竟是他主政来第一次对外战争,他又是坚持主战的,倘若打不好也确乎难看。慈禧又略微宽慰了光绪一番,说得明日招李中堂和翁同龢一起入殿商量着看看。光绪帝虽是气恼,但也不觉得这件事有多么恶劣,便点头回去了。

慈禧见光绪回去,叹了口气,躺在了锦榻之上,“莲英啊!你说我这儿子怎么就这么不争气,遇到这点事情就气急败坏,没个九五之尊的样子。”李莲英倒也乖巧的上去,轻轻的给慈禧捶起后背,“皇上那也是忧国忧民不是。”慈禧听了,无奈的点点头,手扫过锦榻上的茶几,摸到了今日里赵政送去的那个泥人。她笑道:“老五倒是有孝心,送这泥人怪可爱的,捏的和真人也像。”李莲英本就因赵政对待阉人的态度有了好感,也就凑了上去陪着慈禧说着:“醇亲王也是真聪明,听着他骗那绑匪的事情,跟老奴小时候听说书的一样,真是聪明啊!”慈禧听了,仿佛是听了谁在夸自家的儿孙一般。“谁说不是呢!哀家今天也被这鬼小子给惊到了,他额娘既然现在拜托宫里给他找个师傅也是应该的。只是这大儒还真是一时半伙不好找啊。”说完轻轻拍了拍自己额头,倒是李莲英机灵道:“老佛爷,其实现成的到有一个,只是老奴不知道该讲不该讲。”“但说无妨。”“您看啊!翁太师可不就是现成的人选?担任过两代帝师,只不过毕竟是帝师,这不知道会不会有些不合礼制。”慈禧一听,竖起了身子,“倒是怕伤皇帝自尊,僭越倒也不怕,实在不行给老五一个毓庆宫(注解1)行走,有师徒之实,但是名义上做皇帝的伴读了。”边说边高兴的笑着,“莲英啊!你这主意不错,这一举倒是一举多劳啊,这翁太师和李中堂就前面的事情天天打嘴仗,虽说翁太师挂着户部尚书的名头,但是毕竟还是希望他把心思放在教皇帝这边,如今放了老五进去,倒也给他找了点事情,帮了李中堂一把。皇上这边,如果以毓庆宫行走的名头,皇帝肯定也愿意兄弟陪他。老五也能找个好老师,关键是这大内深宫之中,让老五走动走动,多点阳气,没准还能帮皇上生个皇子。只是翁太师能不能答应,哀家还得思虑一番。不过实在不行,哀家就撤了他户部尚书。”最后这番话隐隐之间有了怒意。慈禧浸淫权术多年,最为反感的便是有人挑战她的权威。

“莲英今天这个主意出的不错。”慈禧似乎为自己今天这个一箭多雕之计暗暗得意。李莲英倒也苦笑着:“老佛爷这是要折煞老奴了,老奴一个奴才哪里能想到这么多,还是老佛爷神机妙算啊!”慈禧听了,面露喜色,又叮嘱着:“明天就去和翁太师那边通通气,问问他愿不愿意。”“喳!”李莲英跪地领命。

这时还在府中苦思冥想的赵政正琢磨着,自己拜访翁同龢或者李鸿章合不合适的时候。他万万没想到,宫中的一番算计已经为他和翁同龢的见面埋下了伏笔。

第二日,慈宁宫这边便将消息递到翁同龢这边。翁同龢也是明白了太后这是要卸磨杀驴,他任户部尚书这会儿对军备这边多有诘难,但是太后建造宫舍却从未有所刁难,如今**新败,总的有个人出来承担责任,这个人不是他便是李鸿章。李中堂虽是北洋大臣,但是不给钱的还是他翁某人啊!毕竟人家是要过钱的。但是翁老头却也不打算就这么放权,他回了话说要先看看醇亲王。要是一般的儒师断然不敢提出这般要求,但是毕竟他是两代帝师,提这般要求。明面上是要先看徒弟,实际上他是想让皇帝帮忙,想让皇帝帮他挡挡这个伴读。

慈宁宫那边却也答应了,尽管慈禧也知道翁老头的打算,一来她对自己的这个侄子有信心。二来她也不觉得光绪能怎么办!毕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的。于是,日子便定下了。可怜,赵政便在府里苦闷之际,一道懿旨便把他宣去了宫中。“着醇亲王于毓庆宫见翁太保。以全翁太保考量之意。”

这一道懿旨也是让赵政迷糊半天,难不成自己要拜翁同龢为师?他心中嘀咕着,可这也不符合礼制啊,两代帝师教自己?还是太后把自己当太子来培养?赵政怎么也想不通,两眼看着堂内正在说话的刘佳氏和叶赫纳拉氏。“这翁太师也着实有些摆架子了,我儿怎么也是一品亲王之位,还要他考量一番,不过是个汉人的奴才罢了。”刘佳氏似乎有些不高兴,也难怪,毕竟自家儿子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倒是叶赫那拉氏在一旁劝慰着:“翁太师也是两代帝师,何况这一次给的是个行走,还算不得正是收徒,他说考量,也可以说是代皇上考量吗。”刘佳氏何等聪明的人物,如此一点,连忙陪笑着说:“姐姐说的是,还是我见识太短。”

这般,赵政才算注意到,“毓庆宫行走的职位,原来是给皇帝伴读的。不过伴读也是假,毕竟皇帝现在基本都在中和殿,不在毓庆宫读书了。”他心中嘀咕着。正这般思索着,眼见宫中来接送的小轿已经到了门口,赵政被刘佳氏牵着过去。满满的激动,他亦不清楚自己现在该做哪些的准备,总得要随机应变才好,不过旅顺这个地方他是得想法子去定了。保住旅顺,就可以保住那惨遭屠戮的两万国民,也可以保住辽东半岛起码要少去那一笔费用出奇的赎辽费。这是此消彼长的事情。他暗暗地准备到。

此刻在毓庆宫的书桌旁坐着的翁同龢也是内心焦急,本来以为光绪帝会在这件事上声援自己,哪知道这个皇帝竟然出奇高兴,还和他说了自己这个五弟多么多么聪明,说老师看到会喜欢的。气得翁同龢也是七窍生烟,似乎光绪帝根本就没看到慈禧在后面夺权的需要。不过他这般年龄看事情也不会这般偏激了。起码慈禧也没有就废掉他的军机大臣和户部尚书的职位不是。不过多教个学生。何况这个学生若真有皇帝所传的那番见识,那倒也是不可多得。他轻轻的抚了抚面前,蓝底白字的论语。门口便有人唱到:“醇亲王到!”

赵政正穿着那件特别为他定做的朝服迈步进了去,面容镇定,实则内心涌起。说实话,他对翁同龢是没有什么好感的,他更倾向于和李鸿章打上交道。虽然满清后期这两人在朝中地位差不多,但是显然后者更加偏重实干,而前者只是在朝堂上发声。面对这么一个革新的时代,后者的见识也必将比一个浸淫在儒家经典中的卓远。可是事情总不是如同设想中那般发展。

翁同龢虽已经满头白发,位极人臣,但还是极为遵照礼制的对赵政拜礼,称好。赵政也不敢托大,恭恭敬敬的回了一礼。虽他也不知道该不该回,但礼多人不怪吗,现在还是希望求着翁同龢的。这位翁太师此刻已经接近古稀之年了,不过倒也是精神抖擞,眉宇间有着几点疲惫,估计也是这几日因为**战事的原因。

正如所料,翁同龢考量不过也问些儒学常识,十分简单,大抵不过《论语》和孔子什么关系之类的,毕竟不能太难,今日的问答都要由旁边的太监记录呈到慈禧那里,太难了,答不上,都下不了台。允了翁同龢考量已经是大恩,再把堂堂大清王爷给刷掉了,就是另一码事情了。于是,赵政也都轻松的答出。当然他知道事情不会这么简单,果然,正题来了,翁同龢问道:“孔子有言,‘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不知醇亲王可知这管仲是何许人也?又是为何得到圣人的赞赏?”

这句古文,赵政两世为人,一看便知道了其中的关窍。不过是因为孔子感激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说没有了管仲,我们现在就是夷狄之人。于是,赵政先便解释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然后又提到了管仲的“尊王攘夷”。一番言语,洋洋洒洒。倒是让翁同龢边听边捋着胡须笑着。待赵政答完,翁同龢又同旁边记录的小宦官说道:公公,可回复老佛爷,就说醇亲王,年纪虽幼,却是博闻强识,熟知古今。可为毓庆宫行走。”那小太监显然也是松了口气,刚刚还害怕翁太师玩起了文人气性,至死不收弟子,有了这般答复,倒也可以回去交差。于是那小太监施礼告退。

“小王爷,年纪轻轻,却聪明如此,着实让老夫吃惊。不知道,醇亲王对此次攘倭是怎么看法?”赵政先前也算到了翁同龢为了考量自己,必定要先去光绪那边打探一二,而自己恰恰又和光绪有了那番言论,光绪肯定是要告诉自己老师的,因此翁同龢问此事也不足为奇。不过赵政倒也没这么简单的让翁同龢问下去,反问翁同龢道:“不知道翁太师可听过倭人的‘尊皇攘夷’的主张?”翁同龢不禁略微吃惊道:“倭人如何也有了‘尊皇攘夷’主张?”其实这件事不过也只是赵政前世听说的罢了,大抵是日本明治维新时候的一种思想主张,不过就算他清楚,他也不会把这件事深究于翁同龢。他的目的是想提醒这些的满清的清流们,认清楚如今的倭人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井底之蛙般的丰臣秀吉了。

于是,他恭恭敬敬道,“小王前些日子和陛下谈起这件事后,自觉言语有失,未曾了解倭人便枉然下起论调,但是苦于无论是书籍亦或者周边都难以找到了解到倭人如今国家兵事的详细信息,只是偶然听到有人提到倭人盗用我天朝的“尊王攘夷”的主张,所以冒昧一提。望先生解惑,也正因此,恕小王无法解答太师的问题,否则怪言怪语乃是有负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教导。”

翁同龢听了这番话也如同一阵惊雷一样在他耳边响起。十二幼童且知道孙子的“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而自己苦读史书几十哉,却不懂。他反思着自己,虽然每日都倡导着驱逐倭寇,甚至想让光绪帝御驾亲征。但是自己却又对如今的日本了解多少呢?自己为了和李鸿章争权夺利,党同伐异,拿国家之事当作儿戏。此次**兵败,他是真有责任而不仅仅是无须有的罪名。瞬间,老人忽然感觉自己老了很多,不过还是镇定了一番精神,呵呵的问了句:“小王爷,能有这番自省之理难能可贵。只是,你若看,**兵败,倘若大清要和倭人讲和,那么会怎么样?”

赵政暗自不齿,一发现打不过就谈到讲和,总有这样的人,一旦打的过就叫嚣要灭人故地,一旦发现稍有不利,就求和。典型的胜则骄败则馁。他最烦的就是妥协妥协再妥协。于是,猛然间大声道:“那么大清将亡!”又是一阵惊雷炸在了翁同龢的耳边,翁同龢嘴角不断抖动,轻声道:“小王爷这番有些危言耸听了吧?”赵政冷笑一声,“自太平天国以来,中国便积贫积弱,未曾有过些许时日得以修生养息,这次若再让东洋人打败,我不知道我满清在中国能否还有些许权威可言?且不论这个,倭人自古便是胃口极大,仿佛张嘴的癞蛤蟆,喂饱他们要多少银子?除了他们列强也必然要来分一杯羹,又要多少银子?这些银子又从哪来?百姓么?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番逼迫,恐怕我大清就真的要失其鹿了。”一边说着,翁同龢脸上的颜色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他心中也在盘算这番话,不是因为多有道理,不过是因为这是他曾经没有想过的。以前只想着和李鸿章争权夺利,他想着自己多一份权就等于皇帝多一份权,他只看到皇帝要主政,却从没有看到国家的兴衰。可真是振聋发聩,他心中暗自惊到。

他微微的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拱手对赵政郑重的行礼,然后道,“今日小王爷一番言论,老夫受教了。”不过,赵政却没打算这么轻易放过这个老夫子,微笑道:“不敢当,不敢当。太师何日可为吾与皇帝讲一讲这倭国地理兵事啊?”翁同龢听着,一张老脸火辣,只能道:“一定,一定。”赵政这才告辞而去。

(未完待续)

13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