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逆天行>第009章 齐地娄敬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009章 齐地娄敬

小说:逆天行 作者:乌丸校尉 更新时间:2016/3/25 14:56:42

桓楚带着众流民沿着故楚道路缓慢地前行着,为了能顺利到达吴城,桓楚之前让蒲坚带着盘缠,骑着瘦马先行赶往吴城,寻到项府请派人在居巢县接应。

蒲坚得知桓楚与楚中世家项氏少主有如此过硬的交情,现在对桓楚不仅有感激之情,神情更加尊敬,心中暗喜选对了人。桓楚等人挨过颇为艰难的几日,眼前出现一座雄伟的城池,于是心中大定,终于抵达寿春。

寿春乃楚国后期国都,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迁都于此以避秦锋,直至楚亡,时间很短,没超过二十年。但寿春毕竟见证了楚国最后的岁月,见证了楚人耻辱、辛酸以及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悲壮豪言。

寿春城相比较咸阳、临淄等中原大城,总体不算大,由于是九江郡郡治所在,城内大都是达官显贵们的起居办公之所,夹杂着部分商贾与平民,城外则更多是聚族而居的村镇与坞堡。

为应对战争需要,楚国长期对寿春进行扩建与加固,到如今,斑驳的墙体依然显示着战争带来的创伤。城内设计充斥着战争理念,简单实用,街道宽敞,能够并行数辆马车,楼阁屋舍布局简洁,建筑四平八稳。

可以想象,楚国的君臣们给予寿春多么应有的期望,只是再忠贞的臣子,再杰出的防御,以及那牢不可破的建筑,都无法改变楚国已灭的既定事实。

城外,古泗水河畔,长亭。

见众人疲惫不堪,桓楚便让大家在此长亭停留半日。挑出两个青壮之人,问其姓名,一曰苏盛,一曰章匡,具为同乡,从小相熟。决定带二人先进城,将包袱中余下的数贯钱换成干粮,希望能维持足够的时日到达居巢县,和项氏接应之人碰面。

否则,面对这十余户,几十口人,桓楚真是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是好,难不成真成丐帮长老,带着这帮人一路乞讨到吴城。哎,难怪世人常说,好人难做,大抵如此吧。

倒是苏、章二人,从小到大何曾见过楚都繁华,入城后满脸惊奇兴奋,见桓楚面露愁容,便问道:“恩公,何事烦恼?”

桓楚瞧二人心性,心中暗道:还是年轻了些,孩子天性,不及蒲坚稳重内敛。不过当做随从,再加以历练,还是蛮好的。

于是言道:“虽然暂时购得些干粮度过小段时日,但依旧希望蒲坚能顺利到达吴城,半路上可千万不要出什么岔子,所以心中仍有些忧虑。”

苏盛、章匡听了,不知何言才能让桓楚放宽心,亦是无语。三人花一个时辰在城中转了一圈,雇辆推车,装满了购来的干粮食物,哪有心思停留,就急忙出城了。

三人赶回城外长亭,桓楚让苏、章二人将食物分发,不多时,原本满满地一车食物就已空空如也。桓楚唤来蒲小玉,在小玉面前,像变魔术般地变出一串冰糖葫芦递给了小玉,小玉欣喜若狂,连蹦带跳地回到妈妈身边。

**********

时至中午,天气已热,桓楚让众人各自寻阴凉处好好休息,不要太远,切莫走散,养足气力再出发,桓楚自己就留在长亭休息。

少时,正昏昏欲睡之际,听见远处传来几人争辩之声,声音越离越近,桓楚睁眼瞧见约五六个儒生打扮的人向长亭走来。

定是些四处求学游历的儒生结伴而行,桓楚不以为意,“百无一用是书生”,管他了,先睡好了再说。可能是天气炎热,那几位儒生并没有急匆匆地进城,相反却来到长亭中,准备休息一下,补充点水份。当然,争辩仍在继续。桓楚暗道:“你们有没有公德心,吵着别人怎么睡啊!”

辩论很是激烈,桓楚被迫听了不少,原来是在争论周之分封制与秦之郡县制的优劣之处。儒生们引经据典,高谈阔论,滔滔不绝,约小半个时辰,争辩的结果泾渭分明,只剩个把赞美分封制的儒生,显得势单力薄,逐渐败下阵来。

桓楚心中估计这帮儒生大半是韩非、李斯的忠实粉丝,殊不知不到二年,李斯就“树倒猢狲散”,被诛族,腰斩于咸阳,什么叫“作法自毙”,可谓前有商鞅,后有李斯。

听见势单儒生气急地言道:“当年,始皇帝置酒咸阳宫,淳于先生进谏曰: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李斯却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那儒生继续说:“若始皇帝采纳淳于先生之言,大公子扶苏必然继位,余下诸公子以为支辅,又何来朝廷今日之失,扶苏自尽,蒙氏入狱,国势如此颓废。”

另一位儒生道:“公子胡亥继位,乃始皇帝遗命,丞相李斯与赵高为证,你怎敢公然怀疑始皇帝的遗命。”

势单的儒生连笑数声,悲愤地言:“汝等竟言先皇遗命?真是天大的笑话!糊弄目不识丁的黔首黎民倒还差不多,有识之士谁心里不明白,李斯、赵高假传先皇遗命,逼死大公子,陷害蒙氏兄弟,为一己之私,行不忠之事。”

其他儒生皆言:“足下八成是疯了,此大逆不道之言,小心斧钺加身。”众儒生纷纷朝寿春城而去,留下那位势单落魄、神情黯然的儒生。

 桓楚虽然学识不算丰富,但毕竟有千年的历史认知,见那儒生如此敢言,料想恐非常人,便想开导一下那位儒生。于是,起身向那儒生言道:“刚才在下听到足下与他人争论,心中亦有所感,觉得那淳于越和李斯两人都言之有理,只是目的不同罢了。淳于越侧重王朝久远,周八百余年,然后期王纲不振,名存实亡。李斯侧重天下安宁之术,但若出现主弱臣强之时,则有国祚断绝之祸。其实啊,他们讨论的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何来孰优孰劣之分嘛。”

那儒生听了桓楚之语,略为思之,不禁眼前一亮,估计心中气愤缓解不少。见桓楚装扮,不象是个儒生,倒象是个武夫,疑惑地作揖言道:“听足下之言,甚有道理,在下齐地娄敬,恩师淳于越,敢问足下何人?”

桓楚道:“下相县桓楚,今北边不宁,欲往吴城,带众乡邻寻个栖身之所。”

娄敬觉得桓楚谈吐不凡,应颇有见识,不禁高看几分,继而言道:“刚才足下数言就解开娄敬心中之惑,再请教足下,那依足下之言,现如今秦国当以何策施政?”

桓楚心里发笑,惨了,被别人当成当世大儒了。以何策治国,这哪里是一两句话可以糊弄的。于是言道:“在下不过平常之人,又岂敢论治国之道。”

听桓楚之言,娄敬面露失望之色。

见如此,桓楚接着言:“孔老夫子嫡孙子思着《中庸》,何谓中庸,不偏不倚谓之中庸。记得曾有一则寓言:有三棵树,一高大而挺拔者,一矮小而奇陋者,一不高不矮不丽不陋者。忽一日,那棵高大而挺拔者不见了,随之矮小而奇陋者亦不见了,惟剩那株不高不矮不丽不陋者,生动地活在那里。”

“有人问主人缘故。主人说:高大而挺拔者砍了可作栋梁,矮小而奇陋者不雅观,又无所作为,存之何用?至于那棵不高不矮不丽不陋者,派不上什么大用场,看起来又不怎么碍眼,与其砍掉不如留着。”

娄敬眉头紧锁,言道:“足下之言,看似平淡,实则有深意,只是娄敬惭愧,于治国之策仍不甚明了。”

桓楚道:“既然足下的恩师淳于越赞成分封制,丞相李斯要求郡县制,故而在下认为可以不偏不倚,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制度,又何尝不可。”

娄敬大为惊讶道:“郡国并行,这也行?”

桓楚笑道:“既然无法得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那么推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又怎么不可以。历史的经验皆是千百年来从血与火的考验中得知,或许百年之后,后人鉴之,自然知晓孰优孰劣,今人有何必为了这无法得知的答案而争论不休呢?岂非庸人自扰。”

桓楚明白,刘邦初创汉朝时,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说白了是心理没底,不知道哪样好,最后“和稀泥”,一样来一半。直到汉景帝朝时,周亚夫平七国之乱,才基本确立郡县制为主,封国为辅的制度,诸侯王的实权大大减少。

纵观华夏史,秦汉之后,中国虽然进入帝国时代,但从来没有取消过封土建国。明代的朱元璋都还大封诸王,尤其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三人,各自独霸秦、晋及幽燕之地,实力雄厚,俨然是一方霸主,直接导致后来的“靖难之役”。

言归正传,娄敬向来自视甚高,今日,在乡野之中遇陌生之人,竟然为自己解释心中多年疑惑。当年,恩师淳于越力挺分封制,反对焚书,替扶苏上言,终因触犯律令而死。如果恩师能早些听到今日之语,上达圣听,说不定现在又是另一番情形了。娄敬感叹不已,方知“三人行必有我师”此话当真不假,对桓楚不禁刮目相看。

得知桓楚即将去往吴城时,娄敬深感遗憾地说道:“能与足下相识,相见恨晚。因需去寿春城拜会故交陈家,他日游历吴城时再登门求教。”

桓楚赶忙道:“不敢、不敢,他日吴城相见,必当置酒相迎与足下畅谈。”

 太阳已西斜,流民纷纷向长亭聚拢。桓楚准备向居巢前行,笑着与娄敬惜别,见其一副怅然的样子,桓楚宽慰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改日再会。”

娄敬细细品味这句话,表情坚定而言道:“真乃豪言,他吴城再会,多多保重。”

34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