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金山苍茫之宋云的修行>梁帝表不服,永宁寺绝对是南北朝时期海内第一大寺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梁帝表不服,永宁寺绝对是南北朝时期海内第一大寺

小说:金山苍茫之宋云的修行 作者:执戈无争 更新时间:2017/4/13 2:32:17

 对于南**时期佛教的兴盛,大可想象为现在的泰国、柬埔寨之类的东南亚国家,城市之内,几乎步步伽蓝,人人为僧。教徒们大约以此为佛教的黄金时代之一,依乌玛看,那正是佛教的末法时代之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这个数字肯定是为了诗句的对仗,南朝寺院绝对不止这个数,据说五百多所,但再多也多不过**。据记载,**国内有伽蓝三万馀所、僧尼二百万人,京都洛阳伽蓝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僧户三万馀人。梁帝表不服,他再整多少讲经同泰寺、舍身出家、国资赎身的幺蛾子,在建设封建主义寺院的速度上、质量上和层次上,就是比不过江那边人家鲜卑拓跋政权建立的**。

**的鲜卑人对这外来的宗教如此狂热么?梁帝萧衍为了信仰,不近女色(那时他已经生了一堆继承人),不吃荤,还要求全国人民也效仿,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祖宗神灵也跟着吃素。游牧民出身的鲜卑人绝对做不到这好几点,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他们的祖宗也要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那他们为何会信仰一个这样的佛教,并且爱的越深、恨得越深——随着信仰的炽烈,佛教的灭顶之灾也跟着来了,历史上“三武灭佛”的第一武,便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此处不细讲拓跋焘如何灭佛,在《金山苍茫》中,宋云的母亲出身名门大姓清河崔氏,所以身为僧侣宋云对协助太武灭佛的远亲崔浩有一段比较客观的心理解读过程,那时我们再细解,还是先说为何鲜卑人会选择信仰佛教?

佛教据说是两汉年间、大约公元80年左右传入中国的,在古代中国那样一个哲学氛围浓厚、诸子百家学说进入理论指导实践的伟大时代,最初外来的佛是没有根基的。何况那时东西之路还不是时时畅通,中国多乱,西域战乱,游牧民族破坏,各种原因,导致踏上这条东西文明交流之路就等于置生死于度外。能走上这条传教之路,仅以信仰者的精神便足以令人钦佩(特别是那些无名的信仰者)。在那时的中国人眼中,佛学是什么?正如同秦始皇想多活五百年五百年五百年一样,它是海外的仙方,它是带着长生不老色彩的神仙方术,而且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说不定它就能让你五百年五百年五百年呢?所以汉桓帝将黄帝、老子和佛陀同祀。佛教在中国,势必要突出它的因果来生说,势必要和中国民间神祇结合在一起,势必要本土化,才能更好的落地生根。所以它由一种最初的哲学思考变为宗教信仰,在印度如此,在中国亦如此。

中国的佛教和印度的佛教,根本是两回事。印度的佛教是师徒口口相传、不立文字,中国的文化自古便是以文字记述历史,传经、取经、译经,成了东来西往的沙门僧侣们的必备功课和终生追求。在这种传译的过程中,自然就可以完全主观化,或是客观主观化,文字的选译、节译,各种的微妙,形形色色的佛教派别也由此滋生。《金山苍茫》中的宋云,便对当时僧团各立门户、妄断佛经义理的派别争端,统治者佞佛而非信佛,寺主大德豪取财帛、胡作非为,僧众慕利养而求佛,民众只修朝夕之因、只求祗劫之果的种种流弊深恶痛绝,自己也走上取经译经的道路。这个话题又扯远了,说不定还会引来信徒们的攻讦,还是回到鲜卑拓跋人身上吧。

佛教发祥地天竺,由西域胡僧传入,它是外来的宗教,传递它的是胡人。鲜卑人发祥地漠北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地区),趁中原政权羸弱之时马蹄南下,他是文化落后的游牧民,是异域的胡人。对比起来,两者有许多的共同点。那时的鲜卑人有没有信仰?当然有,原始的初民信仰,信万物有灵,信萨满,信祖先。当鲜卑人幸运的成为中原的主人后,这个信仰就没办法拿得出手了,没有文化优势呀,汉人早都信过了、搞透了、把它辩证唯心了,既然“为使中原政权稳固,抑制国内丛生的民变,鲜卑人做了一系列消弭自身民族个性融于中原文明的重大变革。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汉化等政策的实施,使得游牧胡族悍野的马蹄声消融于农耕文明厚重黑土和衣冠礼乐之中……”(摘自《金山苍茫》引子),当然也需要一个能唬住人的信仰来奉上祭祀台。同为舶来品的佛陀,正好成为不二人选。

当然,做完这一切,鲜卑人也变成了中国人了。

这一信,立刻让佛教信仰在当时的中国北地达到了一个信众数量上的飞跃。但强大的中国本土哲学早已变为这块土地的阳光和氧气,鲜卑人入乡随俗,也很好的解决了庞大的教团势力造成的政教冲突,当然,手段很血腥。太武帝灭佛,就是让佛教徒知道,宗教永远处于国家政权的领导之下,我给你土壤,你才能发芽,我给你阳光,你才能灿烂,我给你今生,你才有来世,想搞武装、想搞政变,没门!后来昙曜复兴佛教,用的便是自愿将佛团置于国家统治机构之下的那套把戏:为皇帝塑佛像、设立处于统治者管辖下的僧官制度、取得度牒必须经过官府批准等,才为佛教在北魏的二次复兴打下了基础。

北魏佛教的二次复兴从文成帝开始,由著名的孝文帝助推,到他孙子孝明帝期间达到**,永宁寺便是孝明帝之母胡太后敕建的皇家寺院。那时候,南**之间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各种PK,南朝已经不能公然嘲笑入主中原百多年的**是蛮夷了,谁叫人家军事比你强,迁都洛阳全盘汉化后,经济上也不比你弱,还公然自称苗裔,又守着东洛阳、西长安,文化上也有地利的优势,逃亡南朝的衣冠名士,不少回归了**,或是来往于南北之间,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既然都信佛,那就比谁的佛寺多、僧侣多,不用说,南梁输。北魏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二百万的僧侣队伍,即平均每百户人家,就供养一座属于自己的寺庙,王公权贵舍宅为寺成为时尚。北魏洛阳寺院详情可参见北魏人杨衒之所著《洛阳伽蓝记》。

比谁的高僧多,大概走陆路到长安和洛阳比较方便,当时几位著名的译经梵僧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佛陀扇多都在洛阳,有位叫菩提达摩好不容易以一叶扁舟漂洋过海到了南梁境内,还被只信功德、不解心法的梁武帝给气得踩着苇叶子渡过长江到洛阳去了。胡太后也不解心法呀,但人家有政治远见,给了达摩一个少室山修行,从而成就了中国禅宗——又是南梁输。比谁的寺院豪华,没有永宁寺前,南梁还有胜算,那个同泰寺,据说超豪华,要不梁武帝能几次三番不做皇帝要做和尚,几亿赎身钱装修,那还不是堪比兜率天宫。但永宁寺建成,就没同泰寺什么事了。

“寺院几乎仿照皇宫建制:墙有木椽,椽上覆瓦,檐角有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四祥兽,东、西、南、北四座山门。寺内三大殿、六小殿、十八座厅堂,僧寮一千九百九十九间。居中正殿面阔三间,如太极殿一般,南门则如同皇宫的端门,气派恢宏。南门上有三层高楼,与三条阁道相通,楼顶距离地面二十丈,门楼上画着白色的云气和彩色的神仙灵异,装饰着排列成钱币图案的玉石金环和青色的连环文,光明显耀……”(摘自《金山苍茫》第一卷“宋云的修行”),这些大概和同泰寺都差不多。最令人惊心的是永宁寺浮屠:有说塔高九层,一百丈,百里外都可看见;有说四十九丈,合今136米,加上塔刹通高约为147米。

“宋云等此次应老沙门统急召,只在寺内沿途走马观花匆忙一瞥,不便仔细游赏。但无论眼前山景如何逼真、水系如何美妙、林木如何森然,殿堂如何恢宏,寺院西北角那仿佛耸入天云的灿灿金光之处,才是他眼睛真正渴慕、心神真正向往之处。

这并不是宋云第一次目睹这佛光胜景,只是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它。它是那么高、那么超然,无论行走在宫城、皇城、外城、金镛城,或是站在喧嚣的金市、拥挤的里坊;无论从广莫门、平昌门、上西门、上东门眺望都城,还是行船在水波粼粼的洛河、登高在林木葱荣的北邙、游离在都城百里外的荒郊僻野。只要睁开眼睛北眺洛阳,赫然耸立、遍体金红的永宁寺浮屠,无疑是洛阳城最瞩目、最辉煌、最灿烂的象征。

不仅能看到,而且能听到,浮屠上的金玲铎在无风的夜晚也会远送泠泠清音。在它傲然金光的辉映下,在它空寂佛音的回响下,位于都城正中的庞大宫城,满城遍布的伽蓝和鳞次栉比的四级、六级浮屠佛塔,无不黯然失色。从它立于都邑那天起,它便成为洛阳城俗世喧扰与出世清修的象征,成为大魏国都富丽繁华与佛法鼎盛的象征。”(摘自《金山苍茫》第一卷“宋云的修行”)

反正论佛塔,永宁寺塔不要说是当时洛阳最高、最豪华佛塔,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最豪华佛塔,至于海外,反正梵僧菩提达摩没见过,一见之下惊诧的道都走不动了,只好在塔下静坐了好几天几夜。

是自然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此塔建成十六年后、于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被雷电击中引发大火而焚毁,而在永宁寺塔毁掉的当年,北魏王朝也随之走向覆灭。乌玛不才,在《金山苍茫》中,为了剧情,将永宁寺塔的焚毁时间提前到孝庄帝元子攸在位期间,故事中的许多人物参与了永宁寺大火的营救和旁观,还有惨烈的以身饲火。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老夫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强烈的权力欲和强烈的情感结果一样,不是生,就是死。还有强烈的信仰——**胡太后和南朝梁武帝,是两位声名齐肩的虔诚佛徒。可叹二人一位欲乱后宫、弑子专政,一位自持才高、刚愎自用。下场也差不多,一个被沉江,一个被饿死。造佛建寺、布施度僧,何来功德无量!所以史传达摩曰:空寂无圣。不管何种情感、何种作为、何种信仰,用力过猛、笃信过度为“佞”时,也就离疯狂不远了。

另注:今盐城永宁寺非洛阳永宁寺,洛阳永宁寺早已在一把大火中与北魏政权一同烧至殆尽了。

5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