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三国之我是反贼>四、中-央官制:三公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四、中-央官制:三公

小说:三国之我是反贼 作者:又枫青 更新时间:2018/3/6 19:35:50

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藉着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所以基本上沿习了西汉官制,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

与西汉比较,东汉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大加强皇帝权力,不设丞相,削弱三公的权力;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废除地方军队;强化内朝权力,外戚、宦官掌握大权。

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

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一、上公

周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为上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古文经学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今文经学以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

西汉时,有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上公,而东汉上公则仅有太傅一人,且不常设。

太傅即辅弼国君之官,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太子之宫臣中,以太傅为首,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总揽朝政,成为事实上的丞相。

东汉光武帝以卓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此后,每当新皇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总揽朝政。

东汉自汉光武帝以来就战事频繁,所以除三公、九卿、尚书台以外,东汉又有各级将军,也是中—央要员。

有大将军,其次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其中,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之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上卿之下,不常置。

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执政,常假借兵权以自重。于是,大将军便成为中—央的主要官员了,并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黄巾之乱后,董卓以太师自封,位在太傅、太保之上。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董卓、曹操分别掌握过中—央政权,董卓曾经集太师、大将军、相国为一身,其中又以相国为尊,位居三公之上。曹操掌权时,罢去太尉、司徒、司空,又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为丞相,至其死。

二、三公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三公师长百僚,掌谋议国之大政,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

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

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所以往往要为很小的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

1、太尉。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马官,负责全国军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

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太尉的主要参政途径,就是与司徒、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否则并没有决定政务的职权。

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太尉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

太尉府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总管各曹事务,各曹掾属共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曹掾、史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

在诸十二曹中:西曹,负责太尉府官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的迁调;户曹,负责户籍、祭祀、农桑;奏曹,负责奏议;辞曹,负责审理案件,接受上诉;法曹,负责驿站事务;尉曹,负责士卒和囚犯的征调、运输事务;贼曹,负责缉拿盗贼;决曹,负责裁决刑法;兵曹,负责军事事务;金曹,负责货币与盐铁事务;仓曹,负责国家仓库事务。此外,还有黄阁主簿,是阁下诸吏的长官。

另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二人:阁下令史,负责太尉的仪仗执事;记室令史,负责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种文书的管理;门令史,负责太尉府门卫等。其他令史分隶诸曹,办理文书事务。

从东汉太尉府诸曹的设置以及职掌来看,太尉的管辖范围似乎非常广,但那都是名义上的东西,太尉诸曹所领事务,或受制于尚书台,或仅仅为文牍往来,本身并没有可否之权,而且太尉对本府诸曹事务并没有实际节制的权力。

2、司徒。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徒官,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与太尉、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王莽时,议以汉无司徒官,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刘秀庙号)即位,因而不改。”

“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称司徒。

司徒领太仆、鸿胪、廷尉三卿。

司徒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三十一人。

3、司空。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空官,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称“司空”。

司空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

司空属吏有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

4、大司马、大将军。

汉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加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上。东汉光武帝又废大司马为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光武帝刘秀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三公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

4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