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四十二章 改你的年号怎么样小说:贞观小仙师 作者:家在南极 更新时间:2017/4/12 12:04:49 第四十二章 改你的年号怎么样 李正介绍地图和地球仪,那一部分有什么好东西,有什么好的物产,把当地人口、生产力水平、发展情况一一道来,听得李二两眼放光。 李正则用长竹竿指着地图说,这里这里还有这里,必须变为大唐领土,这里这里这里则必须是大唐属国,大唐要永久驻军。 李世民摇晃着李正肩膀急切地说:“孝正!你要什么?你需要什么?为兄都可以给你!你说呀!” “眼下的麻烦还没有解决吧!不过你那根本不是问题。世家的事好解决,突厥的事也好解决,要有长期规划,也要有中期近期规划。远期规划,定个百年大计,要达到什么样?当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中期规划,定个五十年,三十年,比如现在大唐人口达到多少?国库钱粮达到多少?百姓家里达到什么目标?近期规划就定五年吧!第一个五年规划要达到什么目标?第二个五年规划要达到什么目标?” 见李正岔开问话,还一语中的说出自己心中症结,李世民兴奋地说:“是该好好策划一番!眼下孝正可知为兄头疼的是什么?” “哈哈!一是国库银钱短缺,不足以支持高昌之战,更别提即将开始的高句丽之战了;二是世家尾大不掉,许多政令难以推行?别的也有,都是小事,不提也罢!”李正装神弄鬼右手大指在其余几指上快速流连一番道。 “王弟师傅是哪一位啊!实在是高才啊!”李二惊喜万分。 “师叔祖说他的师门是道门,也是李氏圣人《道德经》李耳李伯阳。”李正说。 李世民肃然起敬,又是一揖:“还请孝正教我!” 李正大马金刀地坐着当之无愧的受了这一礼,“皇兄,小弟以道门传人身份受你一礼,自然要行子牙之义。”见几人懵逼不解,解释说,“当年文王渭水磻溪访子牙时,子牙正在直钩垂钓,即是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的由来!”李正嘴角抽了抽,成语这个词还没有出现呐! “那太公试看文王诚意,上车后叫文王亲自拉车,文王是个实在人,山路上真的拉了808步,累得不行就停下了。太公哈哈大笑,‘姬昌拉我808步,我就护佑你的子孙808年吧!’文王顿时郁闷不已。” 李二就疑惑了:“那些民间传说难道是真的?孝正!你真的真的仙古之事?那周公之书也是有的了?” 李正醒悟过来,当然故作深沉,说:“天下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书典十去八九,再经董广川(董仲舒,广川人,尊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次十去八九,流传下来的当然凤毛麟角,先古记载不连贯是必然的了。” 李世民压抑着心底的冲动,问;“太公又是如何保得周朝这么久的?”秦琼李孝恭也是一脸敬慕的听着讲古。 纳尼?你不知道那些传说故事?司马迁的记载你也不知道?李正愣了好久才知道那些都是后来的杜撰,根据仿真的传闻杜撰故事。只得给老李‘科普’,几人却如听仙界纪实一般崇仰。 “其实,太公活了139岁,先后辅佐了文武成康四位周王,死在康王6年,康王姬钊按他遗命把他棺椁悬于洛邑大殿之上,那姬钊的祖母邑姜是太公之女,当然对外祖亲近,立下王誓祖训,任何时候不得移动。平王东迁后,周朝气数已去大半,对各地诸侯已无力控制。从那时起,就是春秋时代。春秋时代大约有三百年,历史就到了战国时期。 相传周赧王登基之时,已经不记得祖上辉煌了,见太公棺椁依然悬挂在大殿之上,就问大臣,这是什么东西,大臣答,是开国太师棺椁,周王就问,这么久,怎么不会臭呢?于是,臭味就出来了。周王就大喊大叫,哎呀!真臭了,快走,马上就炸了!正说话间,棺椁嘭的一声,炸裂开了。然而,大殿却没有任何棺椁碎片,棺椁消失了,随即天下分裂成十八列国。后人说那是太公十八根肋骨造就的。这也应了808年的话。只是传说罢了!不足为信!” “只是不准确的考证罢了,周朝前后存在890年左右,最后的周王时期,天下已是分崩离析,秦孝公已经变法成功,七国争霸,逐鹿天下,再往后,强秦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李正只当是玩笑般口若悬河的卖弄历史知识,室内几人却是脸色凝重。李正被几人表情吓了一跳,顿口不语。 李二沉思良久,郑重地说:“孝正,那些古事果然是有来路的!那个磻溪确实有,以往朕还真的去看过。除太史公《史记》之外,秦之前的记载,仅限于《春秋》、《左传》,为兄知道你有办法,希望你能担起还原那段历史的大任... ...” 话没说完,李正连忙摆手,“不行!不行!我哪有功夫去搞那些琐事!你手下有的是人搞那些事!” “不是!王弟!为兄是要你把周朝前后的事,把道家渊源传承,用白话叙述记录,给大唐平民看的。就和那《西游记》相似的传奇一样!” 这样啊!这不是《封神演义》吗?那也够忙的!初唐时的史书和史官对先秦历史现在根本就没有考证,只是凭史书的帝王纪年那么混乱的记录着。空间硬盘中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有一百多回,蔡东藩的《前汉通俗演义》、《后汉通俗演义》 、《两晋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也是各一百回,还有明钟惺编辑、冯梦龙校《夏商合传》,还有之前的《上古秘史》,东算西算近千回的工作量,不是年儿半载能搞定的。虽说结合《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还有《永乐大典》、《太平广记》等互相印证,很有搞头,但这不是自己本意,还是工业立国,强大自己才是王道,决不能答应。 当下推脱道:“皇兄!不是小弟怕干活。这事儿还是叫礼部那些老学究们去操心吧!修史活儿太多,还有断代考证等等,我不是搞研究的材料啊!哎!——提个建议啊!一是推荐太子负责搞这个事!二是建议改一下纪元方法!” “哦!怎么说?”李世民来了兴致。 “就是现在纪年方法有些乱,你看!大业几年几年,武德几年几年的,在往前,像汉武帝以前是没有年号的,只能用干支纪年或者说帝王纪年,如秦始皇八年,汉高祖三年,周文王十二年等,如果有一个固定的基点,就很好的可以记载历史了,比如找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年份作基点,再以它为开始,直接往后排,历史就清晰了!比如把孔子的生辰年份作为元年,之后就叫1年2年,那么到现在就该是118几年了,也就是,现在距孔子诞生一千一百八十多年了,看!很好记!当然,那个基点只是提议。建议啊!” 李二倒是一愣,转即赞许的点头,“此议甚好!以后再议,王弟为什么要太子来担纲修史大事呢?” 李正答:“太子是国之储君,是将来的帝王,熟悉史实,明性见智,可以知所以盛衰,知所以兴亡。说到这儿,也有一条建议,治大国如烹小鲜,府君是从县令中选拔,朝廷重臣是从府州道中选拔,像那些五品三品以上的主官要有个标准,必须在某个州府道担任三五年正职,还要有政绩才能进入朝堂站班,包括太子也从府县开始历练,就像那谁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代代如此,出现暴君昏君的机会就会小得多吧?。” “此谋甚好!作为一地牧主,孝正可以进言上书朝廷啊!”李世民大喜。 “算了吧!得罪人的事我可不干!今天的话出了这个门我可不认!”李正道,秦琼李孝恭也忍俊不禁。 “那孝正说说你心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样的?”李世民殷切地问。秦琼、李孝恭包括门口站着的李瑜也张着耳朵听。 “嗯吭!——”李正开始摆谱。 “作为一国之君,你了解自己的国家吗?兄弟是申州之主,当然知道自家的深浅。比如人口、土地等家底。”说着,指了下身边的一摞人口普查汇总资料。 “大唐的地域宽广,人口众多,要摸清家底确实不容易!不过,各州县的主管能吏还是能给予一个大致数字的。这就是依据。小弟说的规划,规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各道各州县情况不同,就只能因地制宜,各自规划,朝廷给出个目标就是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目的混日子,那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 “五年计划是一个短期规划,和后面的中期规划、远期规划必须一致。像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这三个计划。关于整个大唐的计划我没有,但申州的五年计划应该有,但也在不断完善中。到贞观十一年,申州的目标是人口增长三倍,现在推行的多生奖励办法就很受百姓欢迎;申州居民每人年平均收入二十贯,百姓家庭收入达到或超过长安百姓的平均水平;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家庭,达到鳏寡孤独残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彻底消除逃荒要饭等流民灾民;及龄儿童强制入学,入学率达到八成以上,争取村村有学校,夜校,为所有务工百姓扫盲;争取用十年到十五年时间达到儿童全部进学,扫盲达到七成以上,不再新增年轻文盲;彻底消除偷盗坑蒙拐骗等犯罪活动。 申州工业商业方面,全力发展,以利益为纽带和天下所有人合作,用利益链辐射整个大唐。科技发展有信心永远领先别人。”李正语气激昂的说了一通,听得几人目瞪口呆。醒悟过来,自我安慰道:“也许说了大话了,但我相信在申州上下共同努力下,好日子会很快来到的!” 好半响,李世民终于消化过来,兴奋地拍着李正肩膀说:“大治啊!盛世啊!好啊!好啊!孝正啊!你不去朝堂实在是大唐的损失啊!不行!你必须去长安!为兄明天先回长安,你先把申州的一切安排好,年前你一定要去长安,你必须去参加认祖归宗,祭祀大典!你需要的一切,你想要的一切,为兄都给你!现在,为兄告辞!把刚才孝正的精辟的话记下来。” 强势的人说话就是不一样,李正感觉无奈:我想要的一切还要你给吗?那是我应得的好不好?好像是你施舍的一样!不过李世民求贤若渴的心意他还是能感受得到。都是为了大唐,李正不会计较什么。 若有若无的摇头叹息,还是被秦琼发现了。秦琼也觉得皇上刚才最后的话说得太武断,口气很强势,使之前的诚意大打折扣。也是在心底一声叹息。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