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二十四章 大捷小说:军魂,最后的救赎 作者:烈鹰少校 更新时间:2018/4/8 9:25:14 王者之兵,胜而不娇,败而不怨。 ——《商君书。战法》 1942年4月19日 下午 仁安姜地区501高地 一面破损不堪的青天白日旗,在这个全战场都能看到的制高点上奋力飘扬着,在周围无数中国军人的欢呼中,明确宣告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方。 日军开始了全面的撤退,214联队联队部和炮兵部队已经率先撤出了仁安姜地区,3个已经被打残了的步兵大队各自放弃阵地,交替掩护,开始向仁安姜外围撤退。 112团也已经抵达仁安姜地区,加入到战斗中。新38师师长孙立人并没有派部队进行追击,而是迅速巩固自己的防线,接应英军撤退,并没有扩大战果的意思。 一方面,敌人33师团的援军已经近在咫尺,凭借已经抵达仁安姜的两个团,交战的胜算不大。另一方面,113团早已经伤亡过半,英军各部也疲惫不堪,无力追击。 于是孙立人一边上报战果,一边全力开始接应被围困的英缅第一师撤离。 完成了上报任务后,他带着自己的师部来到滨河边,看着那些蓬头垢面,疲惫不堪,身边苍蝇萦绕的英缅一师人员,颇有一些成就感——他们一个个嘴唇干裂,声音嘶哑。断水两天,也算是让他们吃尽了苦头。在经过滨河的时候,不少人也像那被解救的500多名战俘一样,忍不住扑在水里直接喝了起来。 “7000人被两个大队的鬼子包围,不知道这帮英国人会不会觉得丢人?” 团长刘放吾也来到了501高地,看着下面这些撤离的英军,有些幸灾乐祸的说道。 “打得不错!” 孙立人看着刘放吾,表扬了一句,随即脸上带上了一丝悲伤:“张琦营长殉国了?” 刘放吾点了点头! “我已经上报重庆蒋委员长,为张营长,为你们整个113团请功。” 孙立人有些激动的说道:“这是我们远征军入缅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团座!” 萧云山没等孙立人说完,就一路小跑跑了过来,脸上还带着一脸的兴奋,看到孙立人后急忙立正敬礼: “师坐!” 孙立人看了看萧云山,刘放吾急忙在一旁说道: “萧参谋此役出谋划策,审讯战俘获得重要情报,沟通英军,确保我军火力支援,又身先士卒,501高地之战巧妙利用敌人的火力差,联络英军火炮大量杀伤日军,可谓是居功至伟啊。” “年轻人,GOOD JOB,不过,不要太骄傲啊!” 孙立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多谢师坐夸奖,多谢团座!”萧云山放下手,然后急不可耐的说:“两位长官,请跟我来,看看我们找到什么了?” …… 十分钟后,师长孙立人,副师长齐学启,参谋长何均衡,113团团长刘放吾等人已经站在了距离战场一定距离的一大片空地上,映入眼帘的是近百辆满载着各种物资的辎重车。 “3营在进攻在敌人的指挥部的时候时候抓获了敌人一名少佐参谋,据他供认,这是从英军那里缴获的,是英缅一师的物资,日军由于兵力不足,将这些物资藏在这里,走的时候来不及炸毁。估计是准备等主力抵达后再来拿的。现在我们正在统计具体数量。” 萧云山急忙介绍。 “不错!”孙立人看着眼前的物资,堆积如山的被服,武器弹药,粮食以及各种军用物资,手有些发颤——要知道这些物资哪怕对于新38师这样的王牌部队,物资也经常缺三少四。 不过这是在缅甸,国际影响很重要,所以孙立人在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还是决定将这些物资“完璧归赵”! “一会儿我会去见英军的斯利姆中将,商讨掩护他们撤退的事宜,给你1小时,把这些物资统计清楚,然后送到滨河对岸交给英军!我们要注意国际影响!” 齐学启等人看着这些物资也都望眼欲穿,但是都咬牙坚持住了——他们也都有大局观,不想给英国人落下话柄。 “师坐,还有一事!您看这个!” 萧云山叫住了刚准备离开的孙立人,从一旁的士兵手上拿过一只李恩菲尔德步枪和一只布轮轻机枪递了过去。 “这是什么?”孙立人接过两只枪看了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 “这是我们作战时从日军那里缴获的,根据俘虏供述,日军连续作战,由于武器弹药不足,开始大量使用缴获的英制武器,包括弹药——您知道,咱们的部队也配备了少量英制武器,就是平常这英制(7.7mm)子弹特别难找……” 萧云山一脸诡异的说道。 “雁过拔毛?咱们是正儿八经的**军,可不是八路军那种叫花子军队!” 孙立人凑过来,同样是一脸诡异的仿佛要立即批评他的表情。 “是,谨记师坐的教诲!” “明白就好,给你2个……啊不!2个半小时时间统计物资,抓紧时间,统计清楚点!对了,顺便让112和113团的所有后勤人员都叫来帮忙!要精确,特别是把鬼子消耗掉的部分刨除出去。” 孙立人说完就带着一干人等向后方走去,而萧云山则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自己的“统计作业” …… 当孙立人等人来到滨河北岸英军司令部时,英军指挥官斯利姆中将亲自来迎接,而之前被围困几乎投降的英缅一师师长斯考特少将也激动得握着孙立人的手不放,毫不吝啬溢美之词。丝毫没有之前英国人在中国人面前那种趾高气昂,白人的优越感也瞬间无影无踪。 在眉苗得到消息的亚历山大将军立即对中国军队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些被救出来的记者更是满怀感激的将自己在日军战俘营遭受的虐待和38师113团犹如“救世主”降临一般的功绩电报飞一般的赶出来,第一时间用电报加油添醋的发往欧洲媒体。 正在为亚洲战事失利的英国高层立即行动起来,大肆渲染,将其称为“东方敦刻尔克”。而作为西点出身的指挥官孙立人,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师长,瞬间成为西方世界报纸头条的“英雄”。英国甚至开始讨论给其颁发“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美国也将其列为了“国会荣誉勋章”的候选人。 而更直接的是远在重庆的蒋介石。 自从远征军自从入缅后,虽然报纸上一再宣传什么“同古大捷”“斯瓦河大捷”“平满纳大捷”,还有早已经预备写好的“曼德勒大捷”。但是随便找一张缅甸地图就会发现,再“大捷”下去,缅甸就没地方可以“大捷”了,就得到云南去“大捷”了(后来果然在云南继续“大捷”)。 只有仁安姜,算是一场货真价实的“大捷”!而且是国际关注的大捷。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立即起草电文:授予孙立人“四等云麾勋章”一枚,战斗的指挥者刘放吾团长“六等云麾勋章”一枚,“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一枚,记大功两次。牺牲的张琦营长追认中校,除了中国的勋章,也获得了盟军的“银星勋章”一枚。其他就连副师长齐学启,参谋长何均衡也都获得各种嘉奖。 虽然从实际角度讲,仁安姜这场2天的战斗规模并不怎么大,日军一个缺编的联队对中国军队一个加强团,还有英缅一师全部和英军一部分支援部队牵制住了日军半数的兵力,本来中英联军的力量就远大于日军。 从战果上看,113团在英军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伤亡过半,损失超过500人。日军预估死伤近千人,214联队基本被打残(相当一部分是英军的战果),虽遭受重创,却未能歼灭日军任何一支成建制的部队。杀敌数量也远比不上同古和斯瓦地区。 然而评价一场战斗的成败与否,最关键看的不是死伤比例,而是作战目的是否达到? 在这一点上,同古是场目的不明的糊涂仗,斯瓦地区战术目的达到却在战略上失败,唯独孙立人这次战斗,不但完成了解救英缅一师的任务,将日军两个大队赶出了仁安姜。而且间接的得到了国际上的赞誉,让**脸上有光。 因此,仁安姜确实算得上是远征军出国后的第一场胜仗。如果以那场击毙日军数十人就敢上报“大捷”的“兰封大捷”作为标准——仁安姜确实可以算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捷”,实至名归了。 国内的宣传机器也同时开动,大肆赞扬这场难得的胜利。“仁安姜大捷”的消息顿时被无数的报童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高声宣读,歼敌数字很快扩展到上万…… 1942年4月20日清晨 此时的孙立人可没有心情来庆祝“大捷”,虽然英军已经逃一般的撤离仁安姜地区,他面对的危机依然没有解除。 “根据俘虏的敌军军官透露的情报,敌33师团主力现在正在日夜兼程向仁安姜地区进发,已经有一部抵达,剩下的预计明天早上可以全部抵达。敌佐间师团残部在仁安姜以南地区重新集结,不过由于损失较大暂时无法对我军构成威胁。目前英缅一师已经基本度过滨河,与英印17师和装甲7旅汇合,开始向后撤。我军112团和113团 正在交替掩护英军撤退。” 112团的临时指挥部里,参谋萧云山报告着目前的情况,孙立人则眉头紧皱的看着指挥部的地图,没一会儿,又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均衡啊,你觉得鬼子吃了这一场败仗,会不会善罢甘休?” “当然不会!”参谋长何均衡指着仁安姜地区说道:“鬼子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不过鬼子对我们的兵力不会一无所知,如果我军的失踪人员有被俘的话,那么鬼子应该知道我们只有一个113团,再加上英军已经没有斗志了,如果明天敌人的33师团直属队抵达,我估计他们会立即开始展开追击。” “英军撤退,日军肯定知道,他们星夜兼程,疲惫之师,如果仓促追击。”孙立人的脸上露出了微笑:“那时候我们再打他们一个伏击,扩大战果,振奋我军的士气,应该胜算较大吧。” “师坐!”参谋长何均衡一脸的苦笑:“咱们仁安姜之战已经是‘大捷’了,就别再画蛇添足了,赶在日军完成集结前到曼德勒一带和主力部队汇合才是正事儿。不然,一旦被敌人缠上,可别指着第五军的人来接应我们。” 孙立人看了看副师长齐学启,后者也是明显支持参谋长的态度,于是又求助一般的将目光转向了站在一旁的萧云山。 “萧参谋,说说你的看法!” “师坐,这个……”萧云山看了看齐学启和何均衡,然后义正言辞的说道:“目前我军主要炮兵都在曼德勒没有跟来,112和113团都是轻装上阵,此役能够取胜全赖英军提供的装甲车和炮火支援,如果师坐想要伏击鬼子,那么我们依然需要他们的全力支持。起码提供炮火和装甲部队支援,否则,以我们目前的火力过于贫弱,很容易被鬼子反扑!” 孙立人点了点头,认可了萧云山的说法,不过他依然信心十足: “我们刚救了英缅一师,而且日军追击很急,无论是出于战术目的还是还我们人情,那些英国人应该会协助我们一下——又不需要他们的步兵冲锋陷阵,只是炮兵开几炮就行!最好再有点装甲车坦克,就完美了!” 说着,孙立人已经拿起了电话,直接接通了英军斯利姆将军的指挥部。 然而此刻,正在安排撤退的斯利姆将军已经没有了之前刚解救英缅一师时候的热情语气,声音变得十分冷淡和仓促。在听完了孙立人的直接要求后,丢下了一句: “对不起,我军油料和弹药有限,没有多余的力量增援贵军!” 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孙立人被噎住了,有些吃惊的挂断了电话,接着,他一脸恼怒的直接给眉苗的英军司令官亚历山大将军打电话。 只是这位昨天对其还赞不绝口,各种嘉奖的将军此刻也变得冷若冰霜,直接表示目前英军正在撤退中,没有多余的力量协助孙立人进行一场伏击战,对孙立人的伏击计划只能‘精神上支持’,“请求上帝保佑他”,说完也挂断了孙立人的电话。 “TMD,这帮忘恩负义的王八蛋!” 孙立人恼火的挂上了电话,看了看齐学启和何均衡: “命令112团立即上车,开始加速后撤!那帮英国佬跑的比狗都快,日本人追不上的,咱们也别在这里呆着了。要是他们被追上了,算他们倒霉。” “师坐!”一个参谋匆匆跑了进来报告:“英国人说是要协助撤离,把提供给咱们的那80辆卡车和司机都调走了!” “WC!”与会者几乎不约而同的骂了起来——过河拆桥也没这么绝的。 “这帮王八羔子!” 孙立人愤怒的骂道——但是没有了车辆,他的部队只得步行在英军后面撤退,也成了英军的“天然挡箭牌”。 不过好在仁安姜以南的日军似乎也并没有追击的打算,甚至没有进入仁安姜地区,只是在收拢部队,重新集结。让38师的两个团得以从容撤退。 萧云山上了一辆卡车,和其他几个参谋一起,跟在孙立人的吉普车后面,跟随师部一起向曼德勒方向前进。 然而车队没走多久,一阵猛烈的爆炸声就让众人警惕了起来。萧云山同车的参谋们急忙拔出了手枪。 “别担心,是弹药殉爆!” 萧云山站起身来,只见路边无数堆积的物资正在燃烧爆炸——这些物资他并不陌生,正是昨天归还给英军的那些辎重,结果被扔在这里。远处一些明显是弹药正在不断殉爆,让人心痛这些弹药为什么没有用在日本人身上。 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物资,经过的中国官兵们都十分眼馋,一些后勤人员更是捶胸顿足——埋怨自己当时干嘛还要什么节操?干嘛不多拿点?但是现在,这火烧得是在太大了,没人能够再从里面抢出来什么物资。 “早知道就TMD不还给英国人了,咱自己留着多好!” 一旁一个参谋惋惜的说道。 “起码也值了回咱们帮英国人打仗的弹药费!” 另一个参谋也有些惋惜的说道。 “你说,萧参谋啊,咱们这仗到底得到了什么?仁安姜?守不住,迟早还是归了日本人了。英国人倒是救出来了,跑得飞快,也帮不了咱们。还浪费了咱们不少弹药补给,折损了不少兄弟。咱们这是图啥啊?” 萧云山的脸色有些难看,犹豫了好一会儿,才有些吞吞吐吐的说道: “此次‘大捷’可是咱们远征军的第一次‘大捷’,可振奋友军之颓丧士气,坚定我军之必胜信心,提升我国之国际影响和在同盟国中的地位。” “哈哈哈哈!” 周围几个参谋都大笑了起来——谁都知道所谓的提高国际影响和同盟国中的地位绝不是廉价到一两场小胜仗能够做到的,需要的是整体国力的提升和全面的胜利。而所谓振奋士气,更是无稽之谈。 “别笑!”萧云山红着脸说道:“要知道,当年平型关大捷也不过消灭了1000多鬼子,之后,我军可是深受鼓舞,随后几天全线部队积极反击,打得鬼子狼狈不堪!晋绥军甚至学习八路军的包抄战术,攻占了鬼子的战地医院……” 一个参谋叹了口气,拍了拍萧云山的肩膀: “行了,萧参谋,你回国时间还是太短。咱可不是**八路啊!他们是‘别人家的孩子’,可以打,但是对内还要夸!” 与此同时,缅甸古都曼德勒,第五军军部 一场关于孙立人的“批判大会”正在召开,远征军不少将领都参与了进来。 “……孙立人擅自出击,拉长了我军的补给线,白白消耗了大量补给和人力,就为了那些屁用没有的英国佬?” 杜聿明一脸恼怒的说道。 “他不过就击败了日军两个大队,毙敌不过千,无非就是救了点英国人,就敢号称‘大捷’?那我新22师在斯瓦地区以一师之力独挡日军两个师团18天又算什么?200师在同古血战日寇2个师团12天又算什么?” 廖耀湘也一脸不满的说道——毕竟他在斯瓦地区的滚筒撤退实际是目前最难打的战斗,但是由于平满纳的失守,并没有得到任何嘉奖。 “沽名钓誉,至我军整体战局于不顾。仗着自己和那个史迪威都是西点军校出来的,就为所欲为。还好他不是咱们第五军的战斗序列的,不然有他好看!” 杜聿明愤愤不平的说完,又叹了口气: “委座也真是的,他这种无大局观的行为,还要嘉奖,以后人人效仿,争先去讨好英国人,赢得什么‘国际赞誉’,那咱们这仗还怎么打了?” 这些将领们又埋怨了一阵孙立人,不过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对于孙立人的行动无可奈何——毕竟这是委座直接下的命令,直接发的嘉奖,他们再不满也就在背后说说,还不敢公开质疑委座的决定,只能就此作罢。 “目前,第五军已经全部安全撤到了曼德勒,等38师在西线到位后,我们就可以在整个曼德勒地区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用来阻挡日军的前进。” 杜聿明命令道:“曼德勒是拱卫我国西南地区最后的防线,也是美国提供的运输通道必经之路,委座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打好曼德勒会战,御敌于国门外!” “是!”将领们集体回答。 话音刚落,一声报告就从外面传来。 “进来!” 一名传令兵急忙走了进来,将一份电文交给杜聿明。 杜聿明拿起来一看,不禁叫出了声: “这帮英国佬,怎么又被鬼子给挡住了!” 两小时后,远征军司令部 “英军刚刚发来的情报,在乔克伯当一带发现大量日军部队,正准备向英军进攻,请求我们的支援。目前,38师正在仁安姜地区掩护英军撤退,96师正面接敌,新22师还在修整,所以我需要200师立即前往增援!” 史迪威将军向众人通报了目前的情况。 罗卓英急忙补充道:“英军预计,日军大约为3000余人,有可能是穿插部队,目前英军主力正在仁安姜地区撤退,而且士气低落,因此,戴师长必须在乔克伯当地区挡住此路日军,确保曼德勒的侧翼安全。” 罗卓英顿了顿,看着杜聿明和戴安澜,问道:“有什么问题没有?” “没有!”杜聿明一脸不满的回答道——他不喜欢史迪威,也不喜欢罗卓英这个土木系的家伙,更讨厌遇到事情就求援的英国人。不过现在必须以大局为重,否则让鬼子抄了远征军的后路也不是闹着玩的。 有了杜军长的认可,戴安澜也不好说什么,立正敬礼后立即率领得到休整的200师出发,脑海中浮现出“第二次仁安姜大捷”的景象。 2天后,乔克伯当地区 “什么TMD3000日军?老子在这里搜索1天了,3个日军都没发现!你让提供这个情报的英国佬过来,老子保证打不死他!” 戴安澜冲着电话怒吼道。 得到消息的史迪威急忙电讯英军,却得到了英军已经撤离的消息——原来,这些英军为了“报答”中国军队的救命之恩,不再“不辞而别”。而是在自己撤离前,故意谎报军情,等到中国军队填补了这段防线后,才悠然离去。 史迪威怒了,他没想到同为西方的职业军人,这些英国人竟然将军事情报如此视为儿戏。然而,没等他来得及去找英国人算账,更糟糕的消息就到了……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