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都市>裸奔>第二章 今日明日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二章 今日明日

小说:裸奔 作者:闻鸣轩主 更新时间:2018/5/17 17:01:03

(本故事纯属虚构)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苏姆林斯基

这个冬天对于何求来说是最难忘的一个季节,父亲何诗槐年仅六十岁就过世,对他对家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学校开学伊始得悉自己获得了国家级的教学科研大奖,心情似乎可以用悲喜交加来形容,可会后校长与自己的一番谈话,却使何求再一次陷入到彷徨中去,悲从中来。

重点学校看重升学率,抓各学科的竞赛,给学生硬性排名,老师则热衷于搞有偿家教,抓尖子学生,像“老姑娘”这类的“工农兵大学生”其它并不擅长,但在这方面却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无奈职称评定需要有论文,高级职称更是需要国家级的论文,如此一来才会有了校长与何求的谈话。

这还是自己曾经向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职业吗?何求苦恼不堪,他除了将工作安排得满满的以外,只能到图书馆去排遣自己的烦恼。

这一天,何求来到余城市图书馆看书。在门口遇到了神州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在摆摊推销,这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是件稀罕事,神州保险正在推销一款名为“明日无忧”的保险产品,业务员见何求正在关注他们的宣传资料,便上来主动攀谈起来。

“这个‘明日无忧’取自于胡适先生‘保险是什么?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做明日的准备,生时做死时的准备;父母做儿女的准备;如此而已。今日预备明日,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豁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不能做到这一步的,不能算现代人。’”业务员一上来就搬出名人来说明产品的出处。

何求也真佩服业务员的侃侃而谈,至于胡适是否说过此话值得考证。关于“今日明日”的说法却勾起了他在沪江西岳医院门口偶遇的那对父子的回忆,由于进出医院次数多了,那对父子的遭遇他至少了解了一些,据说那个父亲原先是一个百万富翁,后来由于儿子得了白血病,因为没有保险,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仍不见好转,只好在医院门口挂牌求施舍,同时承诺孩子病好以后,倘若再发家致富一定会加倍偿还。正基于此,何求不得不对保险另眼相看了。

业务员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介绍“明日无忧”产品,“这款产品根据不同年龄设计,年龄越小越便宜,只要几百块就有一万元的保额,而且每三年返还一千元,也就是说三年内你所缴的保险费,实际缴纳连二次都不到,如果不领取可以累积生息,在二十年的时候能够一次性把所缴的保险费都拿回来,保单继续有效……”

“什么叫保额?什么叫保费呢?”何求粗略地看了看保险合同,插问了一句。

业务员面面相觑,尴尬地一笑,“保额……保额就是……就是你的身价,保费……保费就是……你缴的保险费。”

何求大致听懂了,他归纳总结道:“那你不能说得通俗些吗?譬如保额就是保险公司给你的钱,保费则是客户交给保险公司的钱。”

“啊!对!对!对!”业务员没想到站在面前的年轻人居然能将他做业务快一年了还说不清楚的保险专业术语给说得通俗易懂了,他俨然遇到知音一般,“总之,这份保险能够保证你未来生、老、病、死、残都有保障。”

“真有那样的好事?”何求反诘道。

“胡适先生都说到了‘生时做死时的准备’。”业务员断章取义引用名人名言说的煞有介事。

一旁围观的群众听了业务员具有煽动性的说辞,纷纷涌上前来咨询。

何求拿了份“明日无忧”的保险合同,但见合同内容晦涩难懂,若业务员所说如实,保险确实能够解决诸如西岳医院门口那对父子的问题。

从此,何求开始对保险这个行业感起兴趣来,能够让老百姓规避不可预知的未来风险,何乐而不为呢?他自己由此也购买了三份“明日无忧”保险。

自从拒绝了校长提出的“帮助别人写论文”的要求后,何求明显感觉到来自年级主任“老姑娘”的关注。

何求所任班主任的班级,从进校按分数排名最后,到一学期后的排名前进二位,学习成绩如此,行为表现同样名列前茅,学校的行为表现是以老师和学生(不同年级的师生)每天就一个班级的上课纪律、值日卫生、有无缺勤等几个方面进行打分,然后以得分高低排名。以往班级红旗一个学期二十周左右,何求的班级基本上能拿到十面,甚至更多,但是这个学期以来,红旗已经绝迹。莫非是学生们的表现退步了?

何求是一个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放在首位的老师,经过他一个学期的精心培养,集体荣誉高于一切已成为学生们共同的信念,在班干部会议上,小干部们也很困惑,觉得年级主任有偏见。何求不知道怎么去和他们说。

如果说因为自己的存在,让班级这个集体蒙受损失,自己是不是应该选择安静地离开?

春游时节来临,可以游园、登山、游湖,何求并没有参加年级主任组织的游湖活动,而是带着学生去了植物园。

通往植物园的长堤两岸,一枝杨柳一枝桃,杨柳一枝枝下垂,翠绿欲滴的嫩芽正铆足劲准备随时迸发出来,一阵风吹来,婀娜多姿犹如女人的披肩散发,桃花粉的、黄的、红的,竞相开放,春风拂面暖洋洋的,落英缤纷,零落成泥,滋养大地……

何求见学生们耷拉着脑袋,像蔫了的花朵,沉闷得很,便大声问起他们来:“大家看到听到了什么?”

“这里的花真好看……”

“风吹在脸上很舒服……”

“树上的绿色象征着生命……”

“有几只鸟在叫……”

……

大家经老师一问,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纷纷指点出来。

“大家都读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知道怎样描写景物吗?”

“这……”学生们一下子卡壳了。

何求起了个头,“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学生们跟着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起来。

“这段文字都写了哪些东西?用了什么方法呢?”何求因势利导道。

“有菜啊!有树啊!有……”

“还有蜈蚣、斑蝥、叫天子……”

学生们从中在找关键词,说完都看着何求,不知道自己答对了没有。

何求点头赞许,“大家说得都不错,然而鲁迅先生是调动了自己的感觉来写的。”

“感觉?”

“对!感觉。它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即你眼睛看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鼻子闻到了什么?嘴巴尝到了什么?皮肤碰到了什么?大家找找看,这段文字里视、听、嗅、味、触觉各写了些什么?”

“碧绿、紫红、高大是看到的……”

“低唱、弹琴是听到的……”

“光滑是碰到的……”

“斑蝥的烟雾是闻到的……”

“又酸又甜是尝到的……”

学生们在脑海里对照着原文,从中找出了一些相应的语句。

“很好!”何求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努力,他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我们感觉到的东西是零乱的,就像今天我们看到长堤上的景物一样,还需要将感觉到的景物有序地写出来,这就需要用方法。”

“有序?”

“对!就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何求出口成章,引用了两句古诗,进一步启发学生,“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谁写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两个黄鹂……’老师,我知道是杜甫写的。”学生踊跃发言。

“‘沾衣……吹面……’”学生们面露难色。

“这是南宋诗僧志南写的七言绝句,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何求首先讲明了出处,他话锋一转,“今天春游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景物,又联想到了些什么呢?”

“除了长堤上的树,还有天上的鸟儿、湖里的鱼儿,还有……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何求现身说法道:“我们先说杜诗,‘两只’对应‘一行’,数量词对应;黄鹂、白鹭、翠柳、青天有颜色,有动物与植物,这是眼睛看到的;‘鸣’是声音,听到的,‘上’是飞的方向。次序应该是从低到高,从树到天。”

“老师的意思,我们懂了,除了要调动自己的感觉,还要按一定的次序来写。”有几位胆大的学生,试着分析说:“‘沾衣欲湿’和‘吹面不寒’是触觉了吧?”

“对!非常好!”何求再一次充分肯定了学生们的领悟力,“写作有了一定的次序,才不会显得零乱,有层次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同时还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譬如春风,在志南笔下是‘吹面不寒’,在贺知章那里可是‘二月春风似剪刀’,同样是春风,大家觉得有什么差别呢?”

“一个冷,一个暖……还有……”学生们似有所得。

何求要加深大家的印象,便强调道: “这就是春风的特征,在名家的笔下很准确地表达出来了。大家掏出口袋里我平常要求带的小本本,将沿途感觉到的景物、事物记下来,回去后再按一定的次序抓住它们的特征写下来,这就是很好的春游随笔。”

有学生豁然开朗顿悟道:“我初中时背诵课文,老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即便记住,时间也长不了。如今经老师这么一说,不但加深了印象,还容易记住,而且次序也不会乱套了。”

“老姑娘”班级的学生春游则选择游湖,他们可没有这样幸运,非但没有在生活中增长知识,相反租了十只自划游船,说是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哪知游船一离岸,经风一吹便失去了方向,最终仅有四艘船能如期在二小时之内回到原地,其它的船最慢的花了近六个小时才回来。原来这些个学生做题目在行,但却不怎么会划船,结果是男生背着船索,拉着纤,女生坐在船头,从岸边拖回来的。这情形颇像“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把“老姑娘”气得七窍生烟,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带学生去划船了。

何求教学讲究寓教于乐,从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中,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信手拈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最后归结到“写”字上做文章。这也是他能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原因所在。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校长对他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何求的这种教学方式确实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他所教班级(非文科班)里考取新闻、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最多,最典型的就是原本全年级最后一名的学生,当然能进入全市排名第一的重点学校,中考的录取分数本来就高,即便是最后一名,在全市同年级学生中也不是最差的,但重点学校也不能保证有百分之百的升学率,然而在外人眼里进入重点学校就似乎是进了“保险箱”,衡量成才的唯一标准就是能过高考这座独木桥。重点学校重理轻文,因为理科是“短、平、快”项目,花费的时间短,投入的资金平,见效又很快,这早已成为重点学校的核心优势。因此,在高中最后一年半的文理分班中,理科有五个班,而文科只有一个班,好的班级自然由“老姑娘”那样的资深老师任教,而相对较差的班级,就给了何求这样的年轻教师。那名倒数第一的学生,在老师、家长眼里根本不可能考进大学,事实也证明若按理科参加高考,他肯定名落孙山。但是出乎意外的是在何求的辅导下,最终他居然考上了**戏剧学院。这开创了学校的新纪元,也为学校的“百花齐放”增添了色彩,同时也提高了升学率。校长自然乐不可支。

忧的是何求太标新立异,做教师不到一年竟然敢不拿课本进教室上课,其理由是照本宣科(何况教学参考书在新华书店能够买到),学生不感兴趣,这不是将“老姑娘”等资深教师置于无地自容的境地吗?更有甚者,“老姑娘”班级里的一位化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可以免试读重点大学的学生居然放弃了保送的机会,去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的考试,终了以文化考试第一,专业第二的成绩被该校录取。当时让何求做学生文学社指导老师孰是孰非?此事弄到家长反对、年级主任愤怒、校长惊讶的地步,虽说对升学率没有影响,也给校长脸上贴金,理科擅长的重点学校,头一回有学生考上了中国电影的最高学府,学校打开了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但保送的高校却对此不满。校长对何求真是哭笑不得、无可奈何。

对于这次春游,何求预感到留给自己的教书时间恐怕不多了,他只想倾其所有毫无保留使出浑身解数地传授给学生。何求以古诗来调动学生们运用感觉来写作,让哪些司空见惯的景物在学生的笔下有了可写的地方。

春游过后的期中考试,“老姑娘”与何求就一道题的标准答案引发了激烈的冲突。题目是这样考学生的:雪化了以后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

可有学生回答是“春天”,何求阅卷也认为是对的。

“小何,你这样批卷子会误人子弟的。”这天一大早,“老姑娘”冲进办公室看见何求便劈头盖脸像放机关枪似的一番教训起来,“雪化了怎么是‘春天’呢?分明是‘水’,你这样批卷,学生怎么能拿高分?”

何求一听这话,不假思索地应道:“‘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莫非雪莱也有错?我们要鼓励学生们有发散性思维,否则千篇一律,那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

“你这是什么话?雪莱是谁?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们是重点学校,分数分数才是学生的**子。”“老姑娘”中气十足,声嘶力竭地斥责道。

“分数是重要,但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假如我们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就没有传承?那我们还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吗?”何求据理力争。

“你以为你是谁啊?”“老姑娘”面红耳赤,她无法辩驳何求的观点,只能强词夺理了,“要知道不按标准答案,学生就进不了大学,学校就没有升学率,上级不答应,家长也不会答应的。这样会败坏我们重点学校的声誉的。”

分数分数学生的**子,论文论文老师的必杀技。这恐怕也是重点学校的生命线,长期以来,重点学校就像是一家“高考加工厂”,“老姑娘”们就是这家工厂的操作工,他们对论文不擅长没有关系,他(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习惯了拼命按标准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成为考试这架机器的“合格”产品。那怕这期间有学生患忧郁症,乃至跳楼(这自然是小概率事件),也丝毫动摇不了他(她)的决心,因为升学率摆在那里,在外行看来就是靠得住,殊不知那些学生本来就是从全市最好的中考生中挑选进来的。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鲁迅先生一问一答式的《立论》浮现在何求的脑海中,他想到了当年那个考上**戏剧学院的学生家长前来感谢他,就差要下跪了,说是何求让自己的孩子成才了,给他们家送来了一个大学生。何求当时是这样回答的:“不用感谢我!因材施教是一名合格老师必备的基本功,我只是发现了学生的长处,让他扬长避短,选择艺术类考试,这也是他兴趣所在,所以成功了,这也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教育大师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还会有践行求真务实因材施教的机会吗?

何求仿佛听出了“老姑娘”这番话的弦外之音,难道像自己这样的教师会成为束缚学生考试成绩的羁绊?

何求的眼前蓦地闪现出父亲何诗槐从小教自己学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讲的“人生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何诗槐曾经告诉过幼年的何求,王国维先生是从古代几位大词人的词作中摘引出这几段名句来讲做学问的三境界。原来的词意,很明显大多写人间儿女私情。然而王国维先生却很巧妙地借用来讲做学问的境界。一语中的,讲得非常透彻。

“老姑娘”那句“你以为你是谁啊?”深深触动了何求,他开始扪心自问:

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

不按标准答案那套来教学生,果真会误人子弟吗?何求不敢打这个赌。

欲哭无泪。没有经历过从希望到失望的人,是根本无法体会到从中的滋味的。据理力争,有这个必要吗?自己眼下就颇有点“独上高楼”的感觉。

也就在此时,何求从报纸上获悉保险公司要招聘秘书的消息,这是一个能给大多数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行业。父亲何诗槐去世后,何求曾问过母亲花费了多少医疗费用?自己要承担多少?母亲的回答是花费了近十万元医疗费,都是单位报销的,因为父亲是离休干部。那么,医院门口的那位“百万富翁”,还有千千万万老百姓,包括自己在内将来都能享受这样的好处吗?看来,唯有保险才能解决这个难题,这也是何求在购买了“明日无忧”后那点浅薄的保险知识告诉他的。

何求准备去应聘保险公司的职位,他能如愿以偿吗?他又会去哪家保险公司呢?

(2018.03.16未完待续)

0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