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悬疑>守墓族>第898节写出秦公一号大墓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898节写出秦公一号大墓

小说:守墓族 作者:热龙侠 更新时间:2020/12/23 12:06:50

历史传说

枣阳县志上有“枣阳东南,有大坟数座……”寥寥数字的记载,而县志“墓陵”这一章记录较为详细:“道光甲辰(笔者注:公元1844年),吴家店滚河北岸有古墓倾陷,乡人下视之,砖墙横长数丈,辕门三处,其内堙塞,不可入。此即古代所谓隧道也,非王侯不宜有此制,并闻附近乌金店等处如此之类甚多。”

在民间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清正廉洁的大臣,其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为此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被贪官污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曾因直面进谏,惹得皇帝不高兴,贪官污吏借此机会大加陷害,皇帝一怒之下,斩下了大臣的头颅。贪官污吏为解心头之恨,立即销毁了大臣的头颅。事后,皇帝幡然醒悟,悔恨自己错杀了忠臣,下令厚葬大臣,然而,再也无法找到大臣的头颅。为给大臣一个全尸,皇帝下令为大臣铸造了一颗金头。为了不让盗墓贼盗走金头,皇帝又下令,在大臣下葬的当夜,建造了九座相同的坟墓。

从兴隆至吴店,一字摆开有9座坟墓,绵延有5公里。由于这些墓葬均建在山包上,站在这9座坟墓的任意一座上,依次可以看到另外的坟墓。

正在建设中的孝襄高速公路正好经过此处,孝襄高速公路是湖北“大三角”高速公路主骨架的重要一边。途经孝感、随州、襄樊3个省辖市的7个县(市、区),主线全长243公里。为了避开九连墩墓地,专家想了很多办法,但还是从1号主墓的附墓正上方通过,不得已才有这次发掘。

1992年,九连墩古墓群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

景点介绍

陵园建筑

专家们在1号墓封土南侧、北侧和2号墓封土南侧,各发现了一处墙体基址。1号墓封土南侧墙体基址宽约3.5米,北侧墙体宽约3.2米,两处基址相距约40米。2号墓封土南侧墙体基址宽约2.7米,与1号墓封土北侧墙体基址距离约7米。墓道正前方有一处明显被火烧的方形浅坑,呈炭黑色,可能是楚人祭祀的专用地。这在以往的楚墓发掘中很少见。专家初步判断,这3处墙体基址为陵园建筑遗迹。

金声玉振

九连墩2号墓北室。水落编钟出,2000多年前的编钟,赫然整齐地端挂在墓室横梁上;一掘勾千年,历经岁月沧桑的编磬,“千姿百态”地“沉睡”在墓室底部。

继发现成套编钟后,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成套编磬。钟磬俱在,厚重而冷冰冰的钟磬,一起把人们带回尘封千年的从前。曾陶醉了楚国王公贵胄的“金声玉振”,穿越时空"现身"古墓,让今人有幸领略古人音乐殿堂里的流风遗韵。

据现场专家介绍,古代乐有“八音”,金、石、丝、木、土、革、匏、竹。金指以钟为代表的青铜铸造乐器,石指以编磬为代表的石质器,丝指筝、瑟等弦乐器,竹指排箫等竹类乐器,土指埙等土质乐器,木类乐器有笙,革类乐器有鼓等。“八音”也常常用“金石”来指代。金石分别以钟磬为表率,钟声雄浑,磬声清越,即谓“金声玉振”。《国语·楚语》有楚国“八音”俱全的记载。

经考古工作者初步整理,2号墓中目前已发现编磬18件。与磬一起出土的两个圆形木质编磬底座,上面有鲜亮的漆痕,花纹至今依稀可见。墓内还发现了两件别致的木质磬锤,其中一件磬锤保存完好,另一件柄部受损。这些编磬散落在地,其中几件已经断裂。

九连墩1号墓出土了一套34件编钟,其数量和规模是继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和2号墓出土之后,位列第三的楚系墓葬出土编钟。据现场参与考古发掘的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教授介绍,这套编钟共计34件,分三层排列。专家初步认定有少数几件是调过律的“实用器”。二号墓共出土编钟14件,均为调过律的“实用器”。

现场音乐考古专家李幼平教授说,钟分为钮钟、甬钟、镈钟三类,有从大到小不可颠倒的组合关系,因而称之为编钟。“八音”之中,楚人所爱以钟为最。钟作为一种乐器,也成为楚国重礼器,是王权的象征。楚人曾大量铸钟,并且掌握了较高的青铜器冶铸技术。

竹简文物

出土的竹简呈黑色,上面字迹欠清。由于长时间的浸泡,这些竹简已经软得像煮熟了的面条。考古专家用保鲜膜进行现场密封,并尽快运回武汉妥善保护。

竹简是当时人们的文字记录,传达的信息比出土器物更加直接、稳定。以前每次发现竹简,都会引起学术界轰动并进而引发研究热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表示,他们先前已估计会有竹简出土,并已邀请国内著名的竹简保护专家和古文字学专家到场协助工作。由于刚出土的竹简不能受到任何碰撞,必须经过化学处理后,再由相关学科专家进行进一步研究。估计竹简上的文字解读工作还需一段时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殷伟璋介绍,根据以往的考古经验,楚墓中的竹简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记录随葬物品的“遣册”;另一种是当时的著作,内容包括天文、地理、音乐、卜筮等。竹简可以与后世流传下来的文献记载相印证,纠正文献记载的谬误,甚至填补后世未流传的历史文学空白,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殷玮璋说,九连墩出土的大量竹简,对楚文化和战国历史的研究将有重大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

1.九连墩战国古墓群:震惊国内外的楚文化发现 .搜狐网.2013-07-24[引用日期2016-12-29]

秦公一号大墓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中文名称

秦公一号大墓

地理位置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5334平方米

开放时间

8:30-17:00

门票价格

旺季35元,淡季25元

全 长

300米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宝鸡市

建议游玩时长

2-3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大墓简介

秦公大墓

秦都雍城遗址位于凤翔县城南雍水河北岸平地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在此建都长293年,秦王政(秦始皇)成年加冕也在雍城内的大郑宫举行。现已探明遗址内有新、旧两城相连南北长达两公里,东西约一至两公里。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大量工作,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在雍城遗址之南的南指挥镇有秦公陵园,共发现43座规模较大的墓葬,其中的秦公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的土圹墓。

秦公大墓是整个秦公陵园中最早发现、唯一发掘的最大墓葬,故称秦公一号大墓,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凤翔境内,位于雍水河西面的三畤原。

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有东西墓道和墓室。发掘后的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了中国考古学史上五个之最:是迄今中国发掘最大的先秦墓葬;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如今的墓址旁建有秦公大墓遗址博物馆,是我国首家农民创办的博物馆。

秦君椁室

椁室内有柏木椁具一套(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也分主副,都是用柏木枋(方柱形木材)垒砌而成的长方形木屋,之间有门相通。主椁室中部的地下,还有一个60厘米见方的“腰坑”,内有小动物骨骼,这是周秦墓葬中常见的一种葬俗。长14.4米、宽高各5.6米的主椁是安放秦公遗体之处,四壁及椁底均为双层柏木枋,椁盖则是三层,中部有一道单层枋木垒砌的隔墙,将主椁分为前后两室,这种布局应该是仿照墓主生前居所“前朝后寝”的样式,这简直是个小宫殿!只看整套椁具的用料就足以令人惊叹:这些规整的枋木均由柏木材心做成,每根的横截面都是边长21厘米的正方形,两端中心有21厘米长的榫头,重逾300公斤,长度分为5.6米和7.3米两种。为了防止地下水沿着木料结节渗入造成腐朽,椁木原有的结节都被挖出,然后用铅、锡和白铁合金浇注封护。在金属浇注过程中既没有烧坏木质,又浇注得很平整,说明当时把握合金配比和浇注火候的技术已很成熟。在椁室周围和上方填有木炭,外围再填青膏泥,这些保护层可以防止水分和氧气进入以保护椁室--而椁木的木质至今保存完好,这完全可称得上是个奇迹。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