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情感>寸草心>第十章 黎明之前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十章 黎明之前

小说:寸草心 作者:闻鸣轩主 更新时间:2019/4/30 10:52:47

(本故事纯属虚构)

“我志愿加入中国**,作如下宣誓: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三、遵守党的纪律;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五、要做群众的模范;六、保守党的秘密;七、对党有信心;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

六和塔后山的树林间,枝繁叶茂相对隐蔽,站在这里能够俯瞰钱塘江和钱塘江大桥。在两棵松树之间,临时悬挂起一面中国**的党旗,面对党旗,景善举起右手,念一句,沈涧秋照样跟着念一句,念完了入党誓词。

“涧秋同志,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中国**党员了!”景善伸出右手热情地与沈涧秋握手,“往后,你要以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牢记党的宗旨,履行党员义务,做一名称职的、合格的,无悔于党员称号、无悔于入党誓词的一名真正的**员。”

“我一定会像子三学长那样,为人类的解放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沈涧秋的心目中于子三的形象是无比的高大,尤其是他那种为自由而献身的精神,也是自己在监狱里战胜胆怯的力量源泉。

“好!你早就在行动上入了党。”景善拍着沈涧秋的肩膀,注视着钱塘江的江面,“我人民解放军已经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渡江一战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毛**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令,我们江南一带的解放也已经指日可待了。”

“太好了!”沈涧秋兴奋得差一点跳了起来,“这么说子三学长盼望的人民当家作主的那一天就要来到了?”

“是的!千真万确!”景善也掩饰不了内心的无比喜悦,他声情并茂地说道:“如今解放区的人民已经过上了人人有饭吃,家家有田耕的美好生活。”

“那可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沈涧秋熟读古诗文,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陶渊明。

景善既像是肯定,又像是否定地回答道:“《桃花源》有点乌托邦,略有些消极避世的意思,而我们**人却是积极地入世,通过革命去夺取胜利,因为田地的劳动者本身就是我们劳苦大众。”

“是这个理!”沈涧秋经景善这么一点拨,心中豁然开朗。

“但是,越是接近黎明,越是要冲破黎明前那道最后的黑暗。”景善打了个比方,“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的胜利,已是横扫千军如卷席般不可阻挡,但是,国民党是不肯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会作垂死挣扎,因此,接下来,我们的工作将更加艰苦、更加困难。我们务必有这样的准备啊!”

“这个……我懂的。”沈涧秋严肃认真地回答:“我已经作好了准备,一定会像子三学长那样为了自由和幸福,甘愿牺牲。”

“不!不!不!”景善一连三个“不”字,让沈涧秋一脸的惊愕,景善赶紧作了说明,“牺牲?从立志当一名合格的**员的那一天起,我们早有准备。”

“那为什么‘不’呢?”沈涧秋仍然疑惑不解。

“毛**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景善将领袖的讲话原原本本地背了出来。

“毛**什么时候说的?以后的路程?什么意思?”沈涧秋一连三个疑问。

“这是毛**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他还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此话回答了你关于‘以后的路程’问题,我们从国民党手中将旧的世界打烂,我们还要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建设好,这就是我们今后的路程,或者说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沈涧秋反复地咀嚼着领袖的讲话,思索着自己应该怎样才能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的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 ,

团结起来,到明天 ,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当景善再一次唱起《国际歌》时,沈涧秋也跟着唱了起来。

“《国际歌》将夺回劳动果实,看成是最后的斗争,这一点在解放区早已实现,毛**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主张,比《国际歌》所唱的更进了一步。”景善条分缕析,讲述着他所理解的**思想,“这个新世界就是建设新中国,而建设新中国急需一大批有文化、有觉悟、有能力的有识之士。我们是要做好牺牲个人的准备,但更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鲁莽行事,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积极开展地下工作。”

沈涧秋被景善这番思维缜密的论述所折服,“经历了几次与国民党特务的实战,我逐渐掌握了一些对敌斗争的方法,我一定谨记学长的教诲,请党在斗争中考验我。”

“咱们都是建设新中国的有生力量,一起努力吧!”景善紧紧地拥抱了沈涧秋,这种生死与共的革命战友情谊在黎明之前就显得弥足珍贵。

“那我们的任务是……”沈涧秋急切地想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景善指了指眼前的钱塘江大桥,“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钱塘江大桥?”沈涧秋诧异的眼神分明写着不太清楚任务的具体内容,他从山上远眺钱塘江大桥,但见这是一座双层铁路、公路大桥,上面走着汽车和行人,下层开着火车,一列火车正穿梭在大桥上,将南、北两岸变成了通途,它像一条巨龙横亘在江面,任凭风吹浪打,岿然不动;眼前的六和塔更像是一位老衲,面对着钱塘江叙说着佛的真谛,一龙一衲堪称绝配。

“知道这座桥吗?”景善并不急于将结果说出来。

“钱塘江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茅以升为总设计师。桥长1453米,分引桥和正桥。正桥16孔,15座桥墩。”沈涧秋虽说不是杭州人,但在学校读书期间博览群书,对杭州的人文地理还是略知一二的。

“不错!”景善赞赏地点了点头,“你知道这座大桥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就命运多舛吗?”

沈涧秋不明就里,睁大眼睛瞅着景善。

景善极其平静地叙述着这座桥的前身今世:“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作出了惊醒世人的重大决定——他在大桥南二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大洞。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终于爆发,整个9月、10月,淞沪抗战异常激烈。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到杭州上空,钱塘江大桥的施工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阻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也危在旦夕。筋疲力尽的茅以升已经明显地感到他已无力把握这座大桥的命运。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在南二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型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当晚,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标示出来。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各个引爆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怀着亲手掐死亲生婴儿一样的痛楚,茅以升一直陪伴着历经艰险建造起来的大桥,直到亲眼看到最后一根引线接好。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难忘、最难受、最难捱的一天,那种痛苦,那种无奈,真使他欲哭无泪。

11月17日,是茅以升多么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大桥全面通车的第一天,当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群众使劲鼓掌,掌声经久不息。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十多万人,以及此后每天过桥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掣而过。开桥的第一天,桥里就先有了炸药,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要算是空前的了!’ 1937年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人群被强行拦阻,所有的引线都点燃了。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毁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大桥炸毁的这一天晚上,透过苍茫暮色,茅以升先生凝视着由他一手炸毁的大桥残影,看着江北岸愈来愈亮的火光,茅以升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嗨!这座桥居然还有着这样光辉的历史,茅先生真是了不起。”沈涧秋听着,不由得竖起了大姆指。

“据说大桥建成之时,总工程师罗英曾出过一个上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欲征下联,始终无人应对。没想到此言竟然成真。抗日战争时期,为阻挡日本侵略军,钱塘江大桥由茅先生亲自炸断,他当时曾挥泪写下了‘斗地风云今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诗句。”景善表面上是在讲钱塘江大桥的历史,更深层的用意蕴含在这其中。

“学长,茅先生的心愿是什么时候实现的呢?”沈涧秋迫不及待地问道。

“茅先生的愿望直到抗战胜利以后才得以实现,1946年钱塘江大桥被修复,成为浙赣线上的关键性工程之一。”景善知无不言。

沈涧秋是个聪明人,尽管景善只字未提具体的任务,但他已然感觉出了些端倪,“学长,您是说我们的任务与此桥有关,这么说国民党也有可能要炸桥?”

“不错!国民党的炸桥性质与茅先生当时炸桥性质完全不一样。”景善也为沈涧秋的机敏感到高兴,“茅先生那是抗日爱国行为,国民党是为了阻挠中国革命的进程。”

“这种事情国民党是做得出来的,抗日战争初期,20万华中军队情势严重失利,难以抵抗握有精良武器的两万日军。为求自保,1938年4月13日,陈果夫与白崇禧主张在河南武陟县的沁河口附近决黄河北堤。”沈涧秋听说过花园口决堤事件,他将眼前的事件和它联系了起来。

景善内心由衷欣赏沈涧秋的博闻强记,他补充道:“同年5月,徐州陷落,日军沿陇海铁路西进。花园口决堤的主要责任是由于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中的**军主要将领桂永清和黄杰不听调遣,擅自逃跑,导致原来制定的兰封作战计划全盘崩溃,最后才出此下策以延缓日军的前进。虽然决堤后,由于形成黄泛区这一巨大地障,迫使日军于平汉路以东停止前进,从而消除了唐、白河流域及汉水中游面临的威胁。原本的‘军事重地’郑州因往东的铁路被淹没失去对日军的战略价值,直到1944年4月才被攻陷。然而,决堤造成的洪水对中国老百姓的损害远远超过了对日本人的伤害。四五千个村庄和11个大城镇被淹没,上百万人无家可归,一贫如洗,成为流民和难民,国民政府的权威和声誉急剧下滑,在抗战胜利后这部分人也成为政府巨大的包袱。”

“学长是说国民党炸桥同样也会令许多无辜的百姓成为牺牲品?”

“是的!所以,我们无论从政治上来说,还是从战略上讲都要明白护桥的重要性。”

“是啊!一江之隔,完全可能成为一道天然屏障。”

“听说过渡江战役吗?”

“学长是说解放南京的渡江战役吗?”沈涧秋只是从报刊上得知了一些有关国民党首都南京失陷的官方消息,“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的详情。”

见此情景,景善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有关渡江战役的一些情况:“这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我军能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也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然而,六万多人的伤亡,与歼灭的国民党军来比只占七分之一左右,但牺牲的战友也不少。”沈涧秋根据景善的描述作出了这番分析。

“是的。南京之战是因为江面上没有桥,可解放杭州之战却是有桥的。”景善说着再一次深情地凝视着钱塘江大桥。

“那……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沈涧秋也和景善一样开始注视着大桥。

景善双眼放射出光芒,他兴奋异常地说:“只要我们保护好这座大桥,让解放军顺利过江,减少我军的伤亡,这就为杭州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具体的任务?”沈涧秋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接受任务了。

“这个任务十分艰巨,完成起来的困难很大啊!”景善并没有着急下任务,而是指了指江中独立的一处长滩,再指向对岸的高山、树林,“涧秋,你发现了什么差别?”

“这……”沈涧秋不知道景善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他只能据实相告道:“这江中的长滩上光秃秃的,依稀只有几株小树,且没有什么生机;而对岸的树林却是从嫩绿、淡绿、透绿、黛绿到墨绿,由浅入深,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但……但不知道这与保卫钱塘江大桥又有什么关系?”

“很好!这就是我们对待困难的态度。”景善肯定了沈涧秋的分析,“你看这个‘困’字,就犹如这长滩上的树木,被‘口’围住了,自然不能成林,而这‘难’字,却是‘又’‘佳’组成,什么意思呢?‘又’即‘再’的意思,只要我们再坚持一下,美好的佳境就会实现,这就好比是对岸的树木,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保卫钱塘江大桥要把困难考虑得周全些,再竭尽全力往好的方面去努力,从而确保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

“那……我们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呢?”沈涧秋主动请缨道。

“我们要联络铁路工人、青年学生组成护桥队。大家一起来保护这座桥。”景善斩钉截铁地说。

“护桥队?”沈涧秋望了望大桥两岸坚固的碉堡和荷枪实弹的卫兵,“一帮手无寸铁的人,凭什么去与敌人抗衡?”

“这就是你要去完成的任务,”景善见时机成熟,终于将沈涧秋的任务说了出来,“到敌人内部去!”

“我……?敌人……内部?”沈涧秋一头雾水,“凭什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组织上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任务。”景善用坚决的口吻回答道。

沈涧秋接受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他所面临的困难又是什么呢?

(未完待续)

(2019/04/30)

0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