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4章:上学小说:再生于明初 作者:早点包子铺 更新时间:2019/7/12 17:09:22 上一章说到刘璎在老太太院子里养病两日,病好了总还要上学,书香门第的人家还是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学业不能荒废。顺便说一句,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但是依然保持科举制度,刘家多人都是有功名的。 。。。。。。 刘宅西路的三所院子都是相同规制,都是三进的院子,但是规模偏小。比如说二进院子的正房是四间,东侧留出一间房的位置开一个门,通向后面的第三进院子,省去了走廊建筑,并且厢房只有两间。这样一来,整体上院落就小多了。 次日早晨,刘宅西路第一所院子,也就是长子刘谨的院子里。 因为刘璎要去上学,早早就起来了,他的姐姐刘琴过来伺候他起床,帮助找衣服穿衣服,打水洗脸漱口。洗漱完毕,一个仆妇厨娘送来早餐,是很简单的饭食,一碗粳米小豆粥、馒头、两样咸菜还有两条干炸小鱼。刘璎吃饭时那边姐姐在为他准备上学用品,打成一个青布包。 吃罢了饭,刘璎手提青布包,由姐姐领着穿过二进院子送到二门前。门外一个十来岁的小厮早已等在那里,接过书包,领着刘璎出一进院门的大门后向西走去。到了西路第三个院子(刘家第三子的住所)门前时他的三叔刘诠正等在那里,刘诠是15岁的青年,身体很壮实,穿着青布长衫,像个书生的样子。 刘璎站住,恭敬地说:“三叔好!” 刘诠:“好!病好利索啦?不碍事啦?” “是,三叔,全好了。” “好,好!那就好。走吧。” 第三所院子旁边的院墙有个便门,一个门房仆人跟过来开了门,等他们出去后就关门锁上了。这个门由正门的门房兼管,平时总是锁着的,有人进出则叫人开门。这里原来是有专人值守的,皆因人手少就撤了。 刘诠还是个小青年,虽然已经有领班家宅护院的职责,但是他仍然在上学,等过一年后去参加县考就可以不上学了。 县考是求功名的第一步。古代的科举考试如果细说起来也是很麻烦的,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说第一步要取得秀才资格,基本的途径是到县里考试就是“县考”,可这仅仅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好几道关口呢。当然了也有的人不用考的,总之规矩挺多的,我们暂且略过不说了。 乡学学校距离不远,他们很快就走到了。他们看到门外停着几辆马车,有的马已经卸下来了,在一边吃草,车夫们聚在一起闲聊。这是路远的学生乘车来的,学童太小需要车送。上课学习只有半天,马车往返也要时间,就不如在此坐等下学,或者顺便办事,所以马车都聚在这里休息。 到了学校,跟着的小厮把书包交给刘璎就回去了,过一会他还会来送点心吃食,和接大少爷回家。这都是人手太少的缘故,没有专职伺候上学的仆人小厮守候,像刘诠年龄大一些就没有跟班的了。 乡学不大,是一个小院子,只有一进,有院墙,里边只有五间正房和两间西厢房,正房的四间是打通的充当教室,留出西边一间充作教书先生的书房。院子里有几棵树,此外再没别的了。这处院子的规模非常简约,房舍建筑不奢华,没有什么雕刻壁画之类的,但是梁柱门窗都是规规矩矩的,青砖黑瓦很坚固,在民间也算是上等房舍了。这所乡学的校舍是刘家兴建的,房产当然就是刘家的,算是刘家对乡学的奉献。 私塾里只有一个教书先生,姓龚,是个秀才,龚先生和他的妻子就住在学校里,真正是以教书为生了。 秀才不能算正式的功名,也没有正式的身份地位。读书人考了一辈子也没考中举人,高不成低不就,是最失败的人生。其实说起来在普通书生中这种人还是多数,中举做官的毕竟是少数嘛,科举真正是百里挑一的选拔!古代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很可怜呀! 秀才也要生活,于是受聘于私塾做教书匠是秀才的最好选择。这个私塾是乡里士绅大户们共同筹办的,为首的就是刘家。学子大多是乡镇内的,也有几个学子来自距离不太远的村庄,门前那些马车即是。上私塾不用缴学费,但是笔墨纸砚等还是要自己买。不管怎么说,上学毕竟是有花销,并且耽搁的时间不能帮家里劳作,特别是考功名的时候总是需要一笔费用的,所以穷困的百姓子弟没有经济能力,不可能去读书。 于是这一处私塾里的学生很少,只有十二三个,小的只有六七岁,像刘诠这样十四五岁的也有两三个。眼下刘家来上学的只有刘诠和刘璎叔侄二人。 学生这么少,并且只有一个先生,当然就不能分班,私塾大多是这样的,大小学子统统混在一起上课。学子程度不同,授课也要区别对待,需要先生按人头施教,几乎每个学子都学的不一样,这也是有点难度的。就是到了现代里,边远乡村里的学校恐怕也是这种状态。一个老师教几个学生,相同学年的也就是一两个。 刘璎年龄小,个子小,又是刘家的长房长孙,所以就坐在第一排中间,刘诠个子高,坐在最后一排。 刘璎走到前边,邻座的一个小孩站起来,很规矩地说:“璎叔好!” 刘璎赶紧回答:“好!坐吧。” 看到这小孩也就是六七岁的样子,刘璎立时感到与小毛孩子作同学心里挺别扭。他刚有这想法就赶紧在心里提醒自己,不要以为别人是毛孩子,自己不也是幼童吗?千万别总是心里当自己是成年人,这矛盾的心态需要尽快转换,否则早晚出事。 拜托原来的记忆刘璎知道,这个小孩是刘家的远亲,名叫刘炳,按辈分说算是他的族侄,矮了一辈,所以他喊叔叔,大家里同龄人差辈分属于正常。 学生陆续到齐了,龚先生还没来,学子们就有人开始背书,一个个的摇头晃脑,振振有词,拖长了尾音,像是唱歌又像是和尚念经。都是各念各的,并非齐声合唱。学子们念道: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按课程今天先生开讲论语的学而篇,因而学子们背诵的都是论语里这一部分的内容。嘈杂的读书声让室内的音量一下子提高了,乱哄哄的,恨不得把房顶掀起来,这要是精神状态不稳定都能得精神病。 古代的学习方法是先背诵和识字,先生带着读,一个一个地认字,要会读会写。这个阶段里学子对于语句文章是什么意思是不明白的,当然不排除有悟性高的学子。等到都背熟了,字都会写了,先生才开讲,一句一句的讲解。因为论语一类的文章都有很深的哲理,理解之后的延伸解读也都很有学问,科举考试的题目往往选择其中的句子让考生做文章。除了论语,还有不少儒家经典如: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左传等等都是学堂里的标准课程。 “唉,吵死了!一个个的装模作样。” 刘璎还在那发愣就听到这么一句,这奶声奶气的声音似乎就是他旁边那个侄子刘炳发出来的。刘璎不由得看过去,这一来他才开始端详刘炳。这孩子穿的衣服也是普通,青色的粗布长衫,因天气阴冷还套了一个蓝布棉马甲,本来就身量小,穿这么多衣服显得臃肿。从穿戴看也不像很富裕的人家,为什么这么矫情呢?学里可不就是天天这样吗?有什么可烦的? 看来这个刘炳喜欢清静应该是家境不错,可是从穿戴看也不像很富裕的人家呀? 大家都在背书,刘璎坐在前边也不好回头乱看,只是悄悄左右打量其他同学,单单从服装上看,坐在前边的几个学童中刘炳还真的是穿着较好的一个,其他人衣服成色要差的多,并且带补丁的也不在少数。 能来上学的都是家境不错的,这些人尚且如此,可知眼下社会的经济状况很糟,战乱恐怕是主要原因。 正胡思乱想着龚先生背着手迈着方步走了进来,他坐在前面充当书案的八仙桌旁并没有开讲,而是要求大家背诵论语的第一卷,也就是这几天要讲的部分。可能是对学子们阅读效果他不甚满意,先生又指定了刘诠带着大家齐声背诵。这一背又是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刘璎只感觉口干舌燥,幸亏读一会就有歇息,学子们得以喝口水,还可以到院子里嬉戏一番。休息的时候,师娘送来一个大茶壶和一摞碗,让学子们有热乎的茶水喝,当然那个茶色就不能讲究了,解渴就行了。 小孩子生命力旺盛,消化快,容易饿。虽说上学只有半天,一般的学童都带有饭食点心,午前的一次休息时间比较长,可以吃点心。关系亲近的就三个五个的聚在一起边吃边说笑,学堂里顿时欢声笑语。 未完待续。 ——第4章完——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