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作者后记小说:圣域来客 作者:苏云锦 更新时间:2019/7/8 23:56:59 后记 随着刘慈欣的《三体》和《流浪地球》电影在国内的大热,在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科幻的热潮,那么,什么是科幻呢? 我个人对科幻的理解就是:符合一部分科学原理(意即不符合另一部分科学原理),并且兼具文学性的小说,电影等艺术作品。 这也很好理解,比如说《流浪地球》中,本来在现实生活中,地球是不可能被装上发动机被推走的,这不符合科学原理,但是,在创作《流浪地球》这篇小说的时候作者忽视了这一点(据后来对刘慈欣的采访说是算错了所以以为可以),因此这篇作品具有了文学性的美感,这就是科幻作品中“幻”的部分,也就是“不符合另一部分科学原理”的那一部分。 那么,如果把科幻的“幻”的这部分拿掉,让它能被科学严谨的证明呢?那么这就不叫科幻了。比如,如果有人提出了一个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的想法,一般都被称作“科学猜想”或者“科学假说”,而假如这个想法能被能被科学严谨的证明呢?那就是科学定理了。那如果再加点艺术性呢?那就是科普作品了,比如说科普文学或者科普电影。 现在网上有一种声音觉得,刘慈欣的《三体》中的人物过于脸谱化,或者说,“文笔不好”,甚至有人说,科幻作品也应该像《复仇者联盟》那样,每个人都有鲜活的个性。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解释说明。 从前有一个雕塑家,他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看到他的作品的人,都说,这件作品太完美了,啊,尤其是这双手……雕塑家听到这样的赞美,思考了片刻,就拿起了斧子,把雕塑的手砍掉了。他说,他想让别人看到的是整个雕像,而不只是一双手,当手吸引了大部分的眼光和注意力,更大的更广的东西就被忽视了,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就叫“喧宾夺主”。 所以科幻作品也是这样,以刘慈欣的《三体》为例,它的主角是谁呢?我认为,这部小说里的主角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整个地球文明,刘慈欣通过将整个地球文明作为主角,三体文明作为配角,在宇宙这片广大的舞台上给读者演示了一把“黑暗森林法则”,展示了一个和《复仇者联盟》和《星球大战》完全不同的宇宙社会,我觉得,这就够了。毕竟,如果要让读者把眼光放到更广阔的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交流,不需要个体喧宾夺主。 所以,通过刘慈欣的启发,我在我所写的这篇序章里,我把这种个体的“脸谱化”发挥到了极致——人物可以没有性格,没有年龄,没有相貌,甚至可以没有名字。因为我想让读者关注的根本不是这些东西。那是什么呢?容我先卖个关子(绝对不是懒得起名哦!)。 因此,科幻之所以是科幻,因为它是“一部分科学”和“一部分艺术”结合所产生的结果。它可以偏向于科学,也可以偏向于艺术,不管偏向于哪边,都是属于科幻的艺术。 目前主流的科幻分类,主要是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众所周知,软科幻之所以“软”,是因为它比较偏向于文学,所以基本上不用涉及科学原理和定律,直接假设某种科技成果在未来能够实现,而硬科幻之所以够“硬”,就是因为它有讲科学原理,能激发体验者对科学的兴趣。 然而,今天我要提出一种全新的分类方式,叫做“近科幻”和“远科幻”。顾名思义,“近科幻”中展示的科学技术离我们比较近,短则几年十来年,长则有生之年就能见到。又或者,“近科幻”关注的是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某种能较快投入使用的科学发明来解决。我的这篇序章,就是按照近科幻的标准写的。 那么,我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分类方式呢?因为我看到,我们地球文明发展到现在,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导致社会的工作越来越少的问题。 举例来说,我是计算机行业的,在21世纪初毕业后,我光荣的毕业即失业,和下岗工人一起,成为众多失业大军的其中一员,后来我学习了思科公司的CCNA,CCNP,但是后来的路由器都不是命令行配置了,用鼠标点点就可以了,所以CCNA和CCNP都没用了。后来我又去学了网页设计,但是到现在网页设计也简单了,只要你有一点色彩搭配知识,甚至可以一点代码都不会就能自己搭建各种各样的网站,甚至不买网站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和各种H5网站上做出漂亮的页面。所以计算机行业就是一个消灭工作岗位的职业。 现在的人工智能其实也是类似的,不说工厂里各种各样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就拿自动驾驶举例说明一下,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自动驾驶远远没有达到能让私人小汽车上路的地步,毕竟大部分功能都还很初级,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把自动驾驶技术用在地铁上呢?目前自动驾驶已经在部分地铁上实现了,司机只需要监控就好,当地铁完全可以做到自动驾驶的时候,下岗的地铁司机们的工作怎么办呢?不知道各位还记得前段时间取消收费站后,某收费员说的那句心酸的话吗?“我36岁了,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 这就是人工智能将要带来的后果,大量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代替,而新增的维护人工智能的工作很可能也可以由人工智能本身代替一部分,因为工作问题引发的火热的贸易战也是最近的热点话题呢。 第二个问题,就是男女性别差异的问题。 妇女解放运动从萌芽兴起,发展至今亦有200多年的历史,但是对于什么是女性的应得权利,最近好像争论的挺火的。所以我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专门用于生育的机器,把女性从生孩子的责任接过来,然后我觉得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谈谈女性还有什么价值了。毕竟如果让机器帮忙生一个孩子能比彩礼钱低的话,还要不要结婚呢?结婚的意义在哪里呢?我觉得在此基础上的讨论,能更多的聚焦在双方彼此的婚后生活上,能让男女双方都更多的聚焦在“我能做什么”上,而不只是说“我要什么”。至于这些“我能做什么”能不能让对方感觉值,愿意给你要的,那就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了。这样的讨论,对于男女来说都更公平些。至于这样的机器真正发明出来有什么负面影响,那可能就是科学家和社会学家,或者其他科幻作家的事了。 第三个问题,就是贫富差距的问题。 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相对于前两个问题不是很严重。因此在序章中没有特意提及。 贫富差距重要吗?我觉得,重要,但也不重要。说它重要,是因为,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金钱本身并不重要,因为金钱本身没有价值,重要的是金钱背后能换来的社会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将贫富差距近似的看成每个人创造社会财富价值的能力——虽然有些人认为有部分小细节造成不一定能体现,但是我认为从大方向上来说,这个运行了上千年的系统,从大方向上来说,是没问题的,有能力获取更多的财富,说明有掌握更多财富的能力——虽然有很多人后来被证实并没有,但是社会总有办法进行调整,因此我说这个问题不重要。 但是我为什么又说重要呢?这是因为,金钱多少,贫富与否,这就像篮球比赛中的得分一样,就像游戏中的攻击力和DPS一样,它是影响整场比赛,整个游戏的最终结果,是整场比赛,整个游戏最重要的指标,但是并不应该成为唯一的指标,不然,篮球赛里面就不需要有篮板球和传球的得分了,游戏里面也不需要治疗和辅助了,所有的职业直接比拼攻击力和DPS当战斗力,所有不同位置的球员都直接比拼得分,这样会如何呢?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认为,贫富差距带来的问题,最重要的不是在贫富差距上,而是在社会这场篮球赛里,除了金钱多少可以作为评判个人能力的分数,其他位置上的人员没有类似篮球比赛中,篮板球和传球类似的得分,所以让很多人虽然付出了努力,但是没有在社会中收获到相应的肯定。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在金钱这个标准之外,另外再建一套体系,作为对社会贡献的评价标准。这个问题我会在后面以科学和科研做个案例来示范一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与人的不同”的问题,这涉及到了我们应该如何选拔合适的人才去合适的岗位,如何让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社会资源。坦白说,文章中说的这个“灵魂数量的差异”,我并不确定将来在科学上能有准确的,和我一样的发现,但是这个定义是在当下,我能想到解决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好的,最简洁的解释。毕竟我最开始就说了嘛,科幻可以“不符合另一部分科学原理”嘛。 这些问题,我都在这篇序章里提了一个开头,这个头我自认为开的还算可以,但是,这些意见能就这样拿到现实生活中运用么?我个人还没有这样的自信。毕竟我说了,科幻的最大意义,就是在于“幻”,可以“不符合另一部分科学原理”,所以,不能直接拿到现代社会上运用是理所当然的。 古时候曾经有一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国王想要千里马,但是没有人愿意卖,于是大臣给他出了个主意,花上千两黄金买了一副千里马的骨架,然后大家看到国王的诚意,就开始陆陆续续的有人给国王献上自己的千里马了。 我觉得发展经济也是类似的,我国刚开始**的时候,有那么多世界500强的大公司吗?没有,第一批响应**的,就是一批投机倒把的个体户,后来慢慢发展了之后,才逐渐有了能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我觉得,思想也是这样的。 举例来说,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无数优秀的人在探讨“我们该如何治理国家”,这些优秀的人被后来的人们称为“诸子百家”,中华文明的智慧,就是诸子百家们的无数的想法激烈碰撞,再加上后续帝王们的实践,发现单独用某一家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就开始试着把诸子百家们的智慧结合起来,最后从这些想法中诞生出了一个文明能沿用数千年的智慧。 所以,为什么世界文明的牌桌上的玩家换了一波又一波,唯有中华文明屹立不倒能坚持到现在呢?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中华文明有诸子百家的智慧,所以在面对各种各样的不同情况,都能在诸子百家的智慧中,找出不同的应对方案,这大概就是“数量决定质量”,“千金买马骨”的意义吧。 所以,当我们现在都认可的诸子百家,都不能一个人,一次性地直接提供一整套完整解决方案的时候,都需要在实践中再逐步的调整,我们现代的人凭什么要求一个人,一个思想,在刚出生的时候就能完美地解决所有问题的呢? 所以,在现代文明社会面临这么多困难的情况下,我觉得整个地球文明有必要再来一次类似诸子百家式的探讨,探讨我们的文明接下来应该如何发展,只要有了一个开始,就必然可以诞生无数优秀的想法——哪怕这个开始像马骨一样不堪,但是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也许这些思想就能不断进化和更新,从而诞生新的诸子百家,也许,延续文明,解决我们目前社会困境,包括我前面说了的和没说的问题的答案就在其中呢。 这就是我提出“近科幻”这个概念的意义,“近科幻”就是像前面提到的“生育机器”一样,如果有了这种发明会有什么好的影响和不好的后果,或者我们的科学技术应该如何发展才能解决目前的各种社会问题,如果“近科幻”不能解决问题,那也没有关系,毕竟,科幻可以“不符合另一部分科学原理”嘛。也许经过下一个科幻作者的再一次加工,离解决问题又近了一步呢。直到某一篇“近科幻”文学可以点亮某个人的灵感,直接提出解决方法,不管这个人是某个科幻作家,还是某个科学家,甚至是某个从来没有发表过文章的读者,都没有关系。毕竟我们古有文章选秀才当官,今有**推特治国,相比较而言,一篇文章当官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嘛,何况,现在还可以不当官,先进人大或者智库,拥有提意见的资格。 因此,这就是我提出“近科幻”这个概念的意义。我以我这篇序章作为第一副“马骨”,期待后续能涌现出更多的“千里马”,然后这些“千里马”一样的智慧,和诸子百家一起,成为地球文明能继续延续下去的智慧。 可能有人会问:那是不是诸子百家的智慧失效了,所以要重新讨论呢?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是科技发展到现在,有了新的问题,是诸子百家们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所以需要重新来一次诸子百家式的讨论。这就像我们现在有了相对论,有了量子力学,有了弦论,那牛顿经典力学就失效了吗?就没用了吗?这是不可能的,同样的,现代社会之所以有这么多问题,只是因为我们发现了新的领域,所以要在新的领域建立新的规则,仅此而已。 所以,说了那么多,“近科幻”到底应该如何开始呢?我以我的这篇序章作为一副“马骨”,关注了三个问题,后来的作者可以在我这篇序章上,延续这三个问题继续创作,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毕竟我一没有设定名字,二没有设定将军和圣域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为了给后来的作者方便。当然,如果有必要,重新设定自己的世界观也是可以的哦,毕竟我们需要的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比如,我本来打算还有一些设定,是关于圣域的内部管理的,不过想了想序章里好像塞不下,又懒得写正文了,所以就直接放在下面好了,这些用于一个科幻小说中的组织设定我觉得还是可以的,但是能不能用在实际社会中呢?那我就不知道了。 举例来说,中国提出要建设科技强国的口号,光靠科幻可以么?我觉得不行。不管硬科幻软科幻,还是近科幻远科幻,只能作为一个吸引人们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工具,而如果人们对科学产生了兴趣,想要继续学习科学知识,一个是需要能持续学习的体系,比如说老师和学校,另外,我认为,最好还能有一大批能把复杂的科学知识讲的简单通俗易懂,最好还能妙趣横生的科普自媒体。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民科?我觉得,我在民科们身上看到了对科学的热情,但是,就是科普做的不够生动有趣,导致民科们啃不动科学相关的教科书,于是只能徒劳的重复发明轮子。如果有了简单通俗易懂,而且又妙趣横生的科普自媒体,民科们提高了科学素养,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就可能可以得到完全的释放,从而让我们的国家诞生更多的科技人才。 那么,如何让科普作品变得简单通俗易懂,而且又妙趣横生呢?我认为科普电影是个不错想法,当然,不要期待我这里说的科普电影能够一开始就直接像美国的国家地理,英国的 BBC 一样高大上,比较实际一点的想法,是像国内的抖音等小视频一样,给上传者提供一点简单的编辑工具,从1分钟的小电影开始是个不错的尝试,如果这里简单的编辑工具能做出简单的,1分钟的科幻电影,或者其他电影,那就更好了,毕竟这里的1分钟电影也是类似于“马骨”的存在,只要有了这个开始,后面肯定会涌现“千里马”的,就像中国企业能从个体户发展起来一样,1分钟微电影的导演也可以成长为大电影的导演。 只要这个过程一旦完成,国内就有了无数的科幻科普作家,而且还能诞生出一批新生代的优质电影的导演和演员(注意:这里的导演和演员,不仅限于科幻电影和科普电影,毕竟1分钟电影网站,能创作的可能不只是科幻电影和科普电影哦),我们看电影,可能就像看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一样简单了。而且这些导演和演员,以及其他的附属产业,能提供的工作岗位是多少呢?而且这些岗位有可能到了人工智能时代都不会被淘汰的! 不要以为电影制作看起来很高大上,这和手机类似的,只要配套产业链做好了,华强北也是可以买齐整套零件的。为什么现在没人喜欢华强北的山寨手机了呢?因为现在时代发展了,国产手机的标准,要求和门槛提高了,电影也是可以从类似华强北的配套产业链起步,给新人导演和演员一个平台,用有限的资金,在有限的时间里,讲好一个故事,证明自己的能力,自然就会有资本愿意投资了。毕竟,低成本电影也是可以有惊喜的。再说了,现在这个时代,资本也是在发愁投资什么行业比较好的,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资本就只能去到各种数字货币和各种资金盘了。所以,与其让资金盘和数字货币割韭菜,不如建个平台让新的电影导演和演员有成长的空间吧。 那么,我们说完了科幻和科普,还顺带发展了电影产业,让电影产业提供了一大批工作岗位,部分性的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没有工作的问题——因为能解决多少,这个问题要看导演的数量和质量,就像现代社会的公司能提供多少岗位要看公司的数量和质量一样,所以无法估计——那么,走到这一步,能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了吗?很遗憾,还不行。因为,科幻让人产生对科学的兴趣,科普让人持续产生兴趣,科学能培养有科学知识的人才,但是,最终能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的,一定是科研,科普和科幻,都只是为了储备科研人才打的基础。 那么,目前现实中的科研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觉得,能排在第一的,大概就是知网查重了。毕竟科学需要大量的专有名词,更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引用前辈的论文,法学界更是需要引用法律条文,死板的要求查重率,既不科学也不现实,更无法达成科技强国的目标。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科研界有一个全新的体系。 首先,“知网”既然是“网”,这个“网”,一定是网站的网,那么首先就不应该有期刊和发表文章的限制,不然,最多只能叫线上杂志,算不得是一个“网站”。 其次,查出来的重复率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数值,并不能作为最终审判是否学术抄袭的标准,而且可以的话,查重率的计算中,还要去掉作者声明为引用的部分。 最后,符合条件的人,比如说在校大学生,都可以在这个网站上自由的,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论文。 奇怪,那怎么认定某篇文章是原创而不是抄袭呢?虽然这个网站发表是随时随地的,自由的,但是能被认证为“原创”,却是有条件的,因为这个网站有数万名由在校大学生担任的兼职审核员,为了避免某一个审核员手滑点错,又或者和被审核的人认识而放水,需要一定数量的审核员审核过了(在这里假设为20名),并且以一定比例认可为原创(假设为5成一半,也就是10名),才能被打上原创的标签。而且这20名审核员是由网站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天南海北随机选择的,就是为了尽量错开被审核人的关系网。而且即使恰好中了那么一两个认识被审核人也不会影响最终结果。 那么如果被审核的人有异议呢?他可以申请复议,这个时候系统会从全国数百名有复审资质的高校老师中随机选择10位复审员,同样是为了尽量错开被审核人的关系网,需要天南海北随机选择,超过一定比例认可为原创(假设为5成一半,也就是5名),才能被复审为原创。 那么如果被审核的人有异议呢?他可以再次申请复议,这个时候系统会从全国数十名有复审资质的院士中随机选择5位复审员,同样是为了尽量错开被审核人的关系网,需要天南海北随机选择,超过一定比例认可为原创(假设为5成一半,也就是3名),才能被复审为原创。当然,如果这次还无法通过,那就是真的没办法了。没错,这个体系借鉴了司法系统的上诉体系和陪审团机制,不过学术圈和法庭不一样的是,不需要法官认定,毕竟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样,因此超过一定的比例认可就行。 那么这些审核和复审的学生,老师,院士,需要工资么?个人看法,学生可以按件计费,至于老师和院士,就要看网站的盈利模式,是收钱下载,还是开会员,以及具体能收上来多少钱了。而且为了减轻老师和院士们的工作量,可以在每次申请复议需要质押自己的一部分科研点数,假设复议不通过,则质押的科研点数就不退还。而为了让这些审核的学生,老师,院士认真工作,也可以规定终身负责制——被审核通过的原创后续被认为抄袭,要扣除审核人员相应的科研点数。还有,科研点数和下载点数最好分开,下载点数可以充钱获得,但是科研点数不行。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问,这么麻烦有必要吗?我个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全面到来,传统的工作大部分都消失了以后,可能会有很多人涌入科研行业,甚至科研成为大部分人的日常工作,这个时候,这个科学文献网站只要对审核员,复审员的队伍进行扩编就行了,甚至可以养一批专职的审核员,让院士和高校老师们能专注在在自己的工作上。 而且,科研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试错的工作,不管是设计新的科学理论,设计新的实验环节,还是证明新的定理,都是一个不断的试错的过程。在无数的错误中找到那么一两个闪光点,就像在沙子里淘金一样。那么,要增加金子的收获量,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沙子的数量,并且设计一套合理的筛选机制,从更多的沙子里淘出更多的金子来。 这就像要建立一个业务遍及全球的世界500强公司必定是在无数的小公司之中经历市场竞争才能生长起来一样,就像好的导演和演员得从1分钟电影网站上的无数导演和演员中选出来一样,好的科研点子也是需要经历一个大浪淘沙,才能被筛选出来的,不管是设计新的科学理论,设计新的实验环节,还是证明新的定理。当我们不能把每个人的脑袋都敲开看看里面是不是藏有某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鼓励大家尽量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因此,我觉得,不一定要要求每个高校学生毕业都能交出原创科学文献,能做一个格式规范的论文,把一个别人做过的科学试验能重复做出来,并且能清楚试验原理和科学过程,这就已经达到毕业标准了。毕竟这个世界,能有创新性思维,能引领科技发展潮流的,毕竟是少数。因此,让有创新型思维的人去做科研界的大牛,引领新的科技发展,让能重复别人试验,能帮大牛做好试验的人给大牛打下手,就像公司职员给能创造社会价值的老板打工一样,这才是社会的常态,毕竟,有没有可能一个交不出原创毕业设计的人,在跟着大牛工作几十年以后,突然灵光一闪,有了一个新的科研点子呢?我觉得完全是有可能的,就像我这篇序章是从思索《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开始,一直思索到了现在才交出一份自己觉得能及格的答卷。 那么,到这个时候,中国可以算完成了科技强国梦么?我觉得,还不够,还要等到大学都能搬上网,在线学习毕业和全日制学习毕业没有区别对待,科研不再成为在校老师学生的专利,每个城市的公共实验室就像图书馆一样普及,上知网发文献不需要学历,只需要通过考试证明你有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能知道科学文献的正确格式,你就可以上知网发表自己的科学文献了。我认为,到了这一步,才能算一个真正的科技强国。就像现在很多人说的,一个体育强国的标准,是要在家的附近步行10分钟内就能有足球场,篮球场,因为“体育强国”是要让国民的身体强壮,而不只是在奥运会上拿几块金牌。科技强国的标准,我个人认为,就是让每个国民都有接触科研的权利,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星球,才能产生足够多的科学思想和科研人才,突破可控核聚变技术,飞出太阳系的梦想才能在我有生之年初步实现。我期待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那你呢?如果这样的时代必定会到来,你期待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