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悬疑>洋战神>第五章 凶神恶煞第3至4节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五章 凶神恶煞第3至4节

小说:洋战神 作者:翟永春 更新时间:2019/9/5 17:41:58

(接上)

希特勒欣喜若狂以元首名誉嘉奖克莱斯特,德国报纸也大肆宣传这是一次"这一次新的伟大胜利"。

可是,好景不长。德军在城里站住脚还没几天,苏军强大的反攻部队就攻了过来。此时的德军已是伤员累累,补给欠缺,早已精疲力竭,几乎成了强弩之末,只好于27日放弃罗斯托夫城,撤向西面。

冰天雪地之中,近卫师官兵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且战且退,他们好几次被派到重要的地段阻击苏军,结果均被装备整齐、士气高昂的苏军突破。最后,德军于12月2日,撤至米乌斯河一线,在后续部队的增援下,好歹站住阵脚,遏制了苏军进一步地反攻。

这是苏德战争、乃至整个大战开战以来德军第一次向后撤退。

希特勒闻讯后,他大发雷霆,亲自飞到前线召见狄特里希,希望从这位爱将中听到所谓"真实情况",以便去收拾那些脆弱胆怯的国防军将领。狄特里希把部队缺少衣物、损失过半,且正遭到苏军两翼合围的严重情况一五一十的汇报给他,希特勒这才心不甘地闭上了咆哮不停的嘴。

1942年春,德军在苏联战场上未采取大规模的行动,统帅部将近卫师撤到后方休整,将其两个党卫军师帝国师、骷髅师一道改编为装甲师,近卫师排序第一。

各师均编有两个坦克团,装备坦克130余辆,其中一个营是最新型的"虎4"坦克。改装后的近卫师,实力徒增,成为德军统帅部中份量最重的王牌。

1942年,德军获悉,英美军队年内有可能在西欧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赶紧调兵西援。6月27日,希特勒亲自签署命令,调近卫师增援西线。在第一次外交场合上,他气势汹汹地对外国使节说:"我已经把英国人赶出了大陆,不怕他们,现在精锐的武装党卫军去教训教训美国大兵。"

1942年夏,德军在苏联南部发动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基辅战役以来的第四个大规模攻城战役,企图夺取斯大林格勒。德第六集团军不顾一切的向苏军防线冲击,一步一步的向前推进,于9月份攻入城内,但在苏军极其顽强的抵抗下始终未能把城市全都拿下,自己反而被随后赶到的苏军数10万反攻部队团团包围起来,陷入危境。

禁卫军紧急从法国赶回东线,驰援斯大林格勒,就在1943年2月发起攻势,解救德第6集团军。但是,在其赶到之前,战役已结束。2月2日,弹尽粮绝的德第六集团军被迫投降,30万军队全部覆没!德军遭到空前的大失败。

苏联南部战场形势急转直下,苏军乘胜出击,向西挺进,力争收复更多的国土。几十万苏军分兵多路,气势磅礴的地越过白雪皑皑的苏军南部平原,如一把把利剑插向德军防线。

德军猖狂展开抵抗,匆匆赶到近卫师连同帝国师、骷髅师立即被推向第一线,抗击苏军的冲击。近卫师首先赶到顿河岸设防,阻止苏军第三坦克集团军渡河,然后且战且退,层层阻截,迟滞苏军进攻速度,最后撤到斯大林格勒以西的重要工业城市哈尔科夫设防。

2月26日,在发现苏军对两翼包抄的迹象后,党卫军头目不听希特勒"原地死守"的命令,指挥城内德军队主动弃城西撤,躲开了苏军的合围,避勉了第二个斯大林格勒大战的悲剧产生。

对于党卫军违命之举,希特勒起初恼火万分,但由于与这支部队的特殊关系,特别是看到后来战势正如党卫军所见,因此"破例"未加以惩处。

1942年2月23日,一路溃败的德军好不容易站稳阵脚后,又重新整顿人马,掉过头来向东反扑过去。党卫军部队主攻哈尔科夫城,近卫师绕城东面,从苏军侧面展开攻击,部队以坦克为先导,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凶猛地冲向苏军阵地,历经数月连续作战,早已人困马乏的苏军被迫撤离此城。

3月12日,近卫师一马当先突入城内,夺取了1个月前失手的哈尔科夫城。至此,德军总算遏制住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所引发的溃败狂潮,稳定了南部战场,赢得了一线继续苟延残喘的生机,保住了南方集团军群,同时,也为斯大林格勒的惨败,捞回了一点面子。

大本营里的德军士兵,数月来一直愁眉不展;狂躁不安的希特勒转忧为喜,兴高采烈地给宣传部长戈培尔打电话,指示他要大力宣传近卫军的战绩。党卫军总头目希姆莱亲自飞临哈尔科夫城,嘉奖手下这批得力干将,他在党卫军高级军官会议上情绪高涨地大叫:"我们要永远记住这次在哈尔科夫战役中让敌人望风披靡的部队,我们永远不会让它的英名失去光辉,而且还要不断的给这个名字增添新的荣誉。人们愿意把我们叫什么就随他去叫好了。重要的是,我们是德国人民和元首永远忠诚、坚定无敌的战士,我们是德意志帝国的党卫军!"

自从1941年6月以来,希特勒警卫师一直在最艰难的苏德战场上作战,迭经恶战,立下"赫赫功绩"。战斗中,它总是"在最关键时刻,出现在最关键的地点上"(战史学家语),因此得名"东线消防队"。美国历史学家斯坦在其战史著作中写道:"党卫军部队战斗的结果有时候是获得辉煌的胜利;有时是微不足道的战果,甚至完全没有战绩。但不论每次具体作战行动胜负如何,最终结果都是:遏制了敌方的挺进。"

由于作战有功,近卫师头目狄特里希连获提拔,步步高升,最后官拜上将,任党卫军总指挥的要职。但是,这段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整个大战局的根本扭转,近卫师同它的主子一道掀开了自身历史的最后的、也是最黯淡的一页。

第4节 自取灭亡

1943年,苏德战争发生了重大变化,经历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的德军已基本上丧失了重新发动战略进攻的能力,在西部战线上,隆美尔集团(【隆美尔】1891--1944年,德国第7装甲师师长,非洲集团司令,驻法国的B集团军司等职),它被逐出了北非,南欧前线桥头堡的西西里被英美军队攻占,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摇摇欲坠,大战胜负的天平已经明显向盟军倾斜。

号称"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党卫军及整个德国军团此时已日呈颓势。由于连年征战,党卫军人员大量损失,据统计到1943年,近卫师一流战士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员战死,加上战伤和严重痢疾、黄疸和白喉病患者,部队减员高达百分之70至80%,兵员的补充由于民众厌战情绪日益严重而且困难重重,在多数情况下仅能缺二补一、缺三补一,甚至缺十补一,致使整个部队普遍严重缺乏,装备物资的消耗大量超过补给物质,各部队粮草弹药严重缺乏,大批坦克装备受损后,因为得不到及时维修而成为一堆废铁。装甲师的坦克数量削减到只相当于战前的一半的数量上,而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党卫军部队性质发生了"可怕的蜕变"。

党卫军部队"战无不胜"的全部奥秘来自于两个因素,一是依靠一批狂热的法西斯信徒充当力量支柱;一是依靠官兵对法西斯的思想、对元首、对战争的坚定信念的精神支柱,而这两根支柱在1943年前后濒临坍塌。曾几何时,穿上党卫军黑色军服是多少德国青年梦寐以求的理想,那个时候,党卫军简直有着无穷无尽的兵源可供筛选,兵员质量根本不成问题。可是,时过境迁,随着德军节节败退和党卫军杀人如麻的劣迹的不绝于耳,德国青少年和他的家长渐渐失去了对黑色军团的敬慕和向往,反而视为瘟神,躲之唯恐不及。

一时间,党卫军设在全国各地的征兵办公室门可罗雀,一片冷清。叫苦不迭的工作人员把雪片似的征兵报告送往柏林总部:"对录取尽头不大,服役热情不高",青年人不肯志愿报名。"部分青年完全厌恶党卫军",壮丁不肯志愿报名,直到把他们请来","青年人不仅反对党卫军,而且根本反对任何形式的兵役","他们的父母大多厌恶党卫军","教会在煽动:"谁入党卫军,谁就下地狱"……

近卫师对第一批招来的预备役军官进行复审,结果几乎所有人都想甩手不干。于是,党卫军总部不得不从1942年底开始,改志愿征兵制为义务征兵制,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标准,能招一个是一个,许多地方干脆用强制手法,连吓带抓,把青年赶进部队。

用这种方法,招来人员,其素质可想而知。前线的指挥官们恼火的称他们是"对前线作战一窍不通"、"完全叫人受不了的补充兵"。

随着战争一天打下去,党卫军部队中的那种"为元首效忠"的狂热渐渐冷落,不论新兵老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前途感到迷茫,对这场战争的"伟大意义"产生了怀疑",他们弄不清楚为什么要到别人的国土去杀人放火,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尸骨抛在远离家园的异国他乡。

悲观方面的情绪在部队中蔓延。那一套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宣传"在部队里越来越没有市场,希姆莱要求在部队里加强"世界观"方面的教育,下面部队的人都不理睬,硬着头皮勉强来上"世界观"的官员得到回报是官兵们在课堂上的一阵嬉笑嘲弄,有的听课的军官直言臭骂:"真叫人恶心,我老是听到讲党卫军的精神,这全是屁话!"

处于这种状态中的党卫军部队逐渐褪去了"军事精英"的光彩,一步一步滑落到整体走向没落的德国军队的行列中去。

(待续,欢迎您阅读第六章英军第7装甲师)

0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