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六章第1节超群轶伦(续)第2节一鸣惊人小说:洋战神 作者:翟永春 更新时间:2019/9/9 15:00:17 (接上) 哈特等人撰写的多部军事著作阐述的这套观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兵团消耗战“思想甚嚣尘上的世界军事理论界吹入一股新风。 在新的军事思想的鼓励下,英国在1929年组建了一个装甲实验师,用于坦克战理论的视野研究。但整个军界上仍然是传统军事学占上风,军事权贵们对新事物并无多大兴趣,所以这个师组建后没能做出多大的成绩,形同虚设。 30年代,欧洲大陆战争的风声日紧,磨刀霍霍的德国开始把哈特的理论引入自己的军队,加紧组建装甲部队。英国人受此刺激,不得不有所动作。 1936年,英国的霍尔—贝沙利出任陆军大臣,把哈特聘为私人顾问。哈特抓住这个机会,积极进言,向当局推广他的军事主张。1938年,当局根据哈特的建议,军方决定正式组建两个机动作战师,一个设在本土,另一个是在英属埃及组建。这后一个作战师,便是装7师的前身。 埃及师最初由赫尔巴特少将担任师长。他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明的高级军官,推崇装甲战理论。部队组建后,他领着一群从不知坦克为何物的士兵在烈日炎炎的埃及沙漠中展开了严格训练。当时,坦克还没有运到,甚至连制式模型和训练器材都没有,条件相当艰苦。他就指挥部属因陋就简,自制器材,严格按照标准训练战术技能。 在部队的作战如何使用战法问题上,他旗帜鲜明的提出“集中使用,独立作战“的观点,坚决主张把部队当作独立作战兵团投入作战,直接用于达成战术乃至战役目的。 他激烈抨击步兵至上的传统学说,拒不接受上级要求把他的部队在战时配属给步兵的设想。结果,他与军界高层人士产生严重的意见分歧,在工作中频频发生争吵,当局视他的主张为异端邪说,屡加斥责;他则据理力争,毫不退让。冲突发展到最后,导致他丢掉了官职。 1939年夏,陆军部撤掉了霍巴特的师长的职务。霍尔巴特在埃及师仅仅待了一年就离开了,但后人公认,他任职这一年,是决定最新型坦克部队辉煌未来的关键性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中赫尔巴特为埃及师打下的了坚固的根基。 1939年7月,埃及师正式改编为第7装甲师,加入中东英军战斗序列,克雷少将出任师长。此时,欧洲大陆已是布满干柴,战火将起,北非也是战云翻滚,大战一触即发。 第2节一鸣惊人 题解:【一鸣惊人】源于《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名,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事情。 北非北濒地中海,由西到东,依次排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国五个国家,由于资源丰富,海上交通便利,素为兵家力争之地。 20年代,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掌权之后,便打起了夺取北非重建环地中海“新罗马帝国“的如意算盘。1935年,他出兵东非占领了埃塞俄比亚。此后,他在自己的殖民地利比亚,囤积了23万重兵,准备伺机夺取东面一界之隔的英属殖民地埃及。 1939年9月,他的法西斯盟友希特勒在欧洲率先动手拿下了波兰。此后他又挥师西进,扑向英法,使这两个老牌殖民盟主几无招架之功,墨索里尼终于按捺不住心头的欲火,迫不及待地提刀上阵,准备趁火打劫,拿下北非。 1940年6月10日,在德国打入法国一个月后,墨索里尼宣布加入德国一方,对英法开战,北非遂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又一个战场。 意大利宣战之时,英军在北非共驻扎五万人的部队,其中把3。5万人集结在埃及。指挥官当时是中东总司令韦维尔将军(生卒年:1883~1950年,曾任英国陆军**,二战时任中东英军司令部总司令、印度总督。1950年于伦敦去世。) 装7师是这支部队中唯一的装甲部队,当时下属是第4、7两个装甲旅,配备英制装甲车和美制轻型装坦克200余辆,其中装甲车占了大多数。 面对数量明显的占优势的敌军,韦维尔不甘心坐以待毙,决定主动出击。 6月16日,英军一小支分队越过埃及、利比亚边境,摧毁了一个边境哨所。自此,一个连绵两年之久的战事就在埃及、利比亚两国北部海岸的狭长地带展开。 装7师兵分多路,组成机动灵活的奇袭队伍,频频越境袭扰,并连连奏效。师第11轻骑队(装甲车队)战绩尤为突出。他们神出鬼没,经常出现在意军防线后方,设埋伏、拔据点,来如疾风、去如闪电,搅得意军寝食不安。至9月份,英军消灭了意军3500人,自己仅损失150人。韦维尔对部下表现甚为满意,尤其是对11轻骑队给予特别嘉奖。 9月上旬意军驻非洲司令鲁道福·格拉齐亚尼**(生卒年:1882~1955年,驻北非意大利军总司令、意大利社会主义共和国国防部长。代表作品《我保卫了祖国》) 他纠集一支六个师的部队,对埃及发起大规模进攻,他们小心翼翼的越境进入埃及西部沙漠,占领了境内80公里处的西迪巴拉腊尼城,然后安营扎寨,驻扎下来与东面英军设在马特鲁港的防线形成对峙。 经过数月的接触后,韦维尔看出了意军软弱无能,决定以少击众,发起反击,彻底消灭这股敌人。 12月17日,英军反击战役打响,装7师作为攻坚主力冲向敌阵。他们如一把利剑,劈开意军防线,勇猛穿插120公里绕道西迪巴尼西面,然后分兵两路。一路上,装4旅掉头向东攻击西迪巴尼,另一路装7旅继续西进,抢占了西迪巴尼至边境海岸公路上的布克布克镇,切断了意军退路。 12月10日,意军放弃西迪巴尼仓皇西撤,结果在布克布克镇掉进了装7旅设下的伏击圈,一下子就有14000人当了俘虏,残余人马逃过了边境,退回到了利比亚的巴尔迪亚要塞,装7师乘胜追击,把要塞团团包围起来。 1941年1月3日,重整调整部署后,英军大队人马开进利比亚发起一轮攻势,一举攻占了巴尔迪亚,俘获45000人。战后,装7师继续前插,围住一个重要的要塞托卜鲁克。1月21日,后续部队赶到,一阵猛攻之后,又将该城拿下,俘虏30000人。接着,英军把进攻矛头指向了前方的利比亚大港班加西。 班加西位于利比亚海岸线的大弯曲部,濒临希德拉湾,由东而来的海岸线在这里折向正南,延伸到阿盖拉又转向正西,整个海岸线正如一张大弓。韦维尔原计划沿弓背上的海岸公路正面推进,但在2月3日,空军侦察发现大批意军涌出班加西,退向阿盖拉。韦维尔立即命令各部队终止休整,提前发起进攻,进攻路线采用两条:一条沿弓身正面进攻;另一条沿弓弦迂回回班加西以南,装7师又一次当起了穿插重任。 此时,装7师已连续征战三个月,装备消耗严重,官兵们疲惫不堪,全师只剩下50辆(中型)巡逻坦克和90辆装甲薄、火力弱的轻型坦克,尤其是装7旅,仅有第一皇家坦克团尚能作战。但部队接到命令后,仍斗志昂扬地跃上了战场。 24日早上8时半,装7旅在克雷率领下,带着仅供维持两天的口粮和燃料上了路。 他们一头扎进向完全没有道路的砾石滩,全速开进。钢铁车队轰鸣着行驶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搅起了漫天的黄尘。偶尔有几只黄羊惊恐不安地跳出藏身之处,逃向远方。部队一路狂奔,在出发后,仅小间歇了数小时,后来,几乎未做任何停顿的休息。为克雷师长在行进中把全旅所有轮式车辆集中在一起,与11轻骑队合编成一个快速支队,由库姆上校指挥,派到最前沿穿插。 第二天下午,装4旅到达班加西以南100公里的贝达富姆地域,在33小时内,完成了越野行进272公里的任务。 部队到位后迅速构筑工事。旅主力在海岸公路旁一座小的高地上建立了主阵地,库姆支队则在更南的地方建立了外层防御阵地。当晚,他们就截住几股向南逃窜的意军小分队。 6日晨,贝达富姆阻击战全面打响。 意军大队人马沿公路向南涌来,打头阵的是100辆巡逻坦克车。 此时,装4旅仅有29辆巡逻坦克但官兵们毫不胆怯,他们依托发射阵地,巧妙的利用起伏的地形掩护自己,以熟练的射术准确地射向意军,打得意军坦克一辆接一辆起火爆炸,第3、7轻骑大队大胆派出轻型坦克出击,从侧翼攻击意军坦克队,搅得意军阵脚大乱。 激战至下午,第2皇家坦克团的巡逻坦克只剩下了7辆,意军还在拼命的往前冲,危急时刻,第一皇家坦克团的10辆坦克及时赶到,于2团并肩战斗,顶住了意军的攻势。 夜幕降临,意军有62坦克被击毁在战场上。 晚间,意军发起了最凶猛的进攻,第1、2团的官兵拼死阻击。夜色中,爆炸声,连续不断,炮弹、曳光弹穿拖着光弧来回穿梭,密如织网,坦克爆炸后燃起的烈火映红了半边天空。天亮的时候,大炮的爆炸声渐渐稀落下来,意军100辆坦克完全报销在英军的阵地面前。 失去坦克的屏幕的意军步兵和后勤部队开始成批地缴械投降,他们交出的枪支、物品堆成一座座小山。 库姆支队在南面防线上穿插、灵活游动,将冲出包围的漏网之鱼一一收拾掉。 此战役,装7师俘虏意军20000人,毁、伤、缴坦克120辆、大炮211门,而他们参战受伤总不过3000人。 2月7日,英军占领了班加西和贝达富姆,2月9日进抵西去道路上的咽喉阿盖拉,打开了禁忌的黎波里的大门。 在这场历时三个多月的反击战中,英军以4万之师击溃了意军第十集团军,俘虏13万人,击毁、缴获坦克400辆、大炮1000门,向西跃近800公里,夺取了整个东利比亚的西兰尼加省,将意军远远的赶到了西部利比亚。 开战一年半以来,连连溃败的英军终于赢得了对轴心国军队的第一个胜利。 丘吉尔首相闻报后亲自来电祝贺。 外交大臣艾登借用丘吉尔曾称赞英国空军的名言来赞颂中东军团:“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向这么少的人献上这么多的贡品!“ 装7师一战成名,一鸣惊人。“沙漠之鼠“的美称不胫而走。 然而,2月6日,就在意大利军队全军覆没当天,一位年轻的德军将领被召进了希特勒的办公室,希特勒命令他立即率部驰援北非,夺回昔兰尼加。这位将军就是大名鼎鼎的埃尔温·隆美尔。 这回,英国人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请您阅读本章第3节屡战屡败)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