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124章 北宋雄心,宋夏战争小说:御笔神尊 作者:神之御笔 更新时间:2021/6/27 9:02:27 后主李煜,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流水落花春去也,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后,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宋灭南汉后,南唐后主李煜表面上臣服以求自保,暗中却备战以防宋军进攻。 赵匡胤志在统一江南。经两年准备,于开宝七年(華夏974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异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偕都监潘美,统领十万大军出荆南,调吴越军出杭州(今浙-江-杭-州)北上策应;遣王明牵制湖口(今属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十月,曹彬率军顺长江东下,水陆并进,攻破池州(治今安徽贵池),占领采石(今安徽当涂北)。 十一月中旬在采石架通长江浮桥,保障大军渡江,继续向东推进。 正月初三,宋军破溧水(今属江苏),继与十万南唐军激战于秦淮河(今江苏南京西),大败南唐军,直逼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在西路王明军和东路吴越军配合下,全歼南唐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所率十万援军,于十一月攻破江宁,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东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三年后李煜死于东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留下作品《南唐二主词》。 五代十國的局面,五代已灭,十国就剩下北汉、武平。 “先南后北”方略的“先南”部分完成,剩下来的就是北方,赵匡胤曾两次出兵进攻北汉,都因辽出兵援助,无功而返。 后主李煜投降,南唐灭亡的第二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赵匡胤被发现在万岁殿逝世,享年五十岁。 赵匡胤第三次进攻北汉,因其突然去世而结束,后赵光义亲自统兵,灭亡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北宋完成了对全国大部的统一。 赵匡胤重视图书建设,平南唐,太子洗马吕龟祥到金陵收图书2万余卷,又收吴越图籍万卷。广泛征集民间藏书,规定凡有献书者,视其书籍价值,如果是馆阁中没有的,就送此人到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任官职俱委以官职,如三礼涉弼、三传彭干、学究朱载三人献书1200余卷,都被赐以科名。通过征集和献书,在开宝年间,官府藏书增至8万卷。为北宋官府藏书奠定了基础。 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华夏978年)纳土归附。
宋太宗赵光义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而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宋太宗赵光义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在位期间,采取治国驭将方针,明显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并最终构成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 后来,赵光义被箭伤所扰,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就此私下询问寇凖。在寇准的支持下,终于在至道元年(995年),赵光义三子寿王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赵光义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赵光义却闻而不悦。后赵光义驾崩于万岁殿,时年五十九岁,在位二十二年。皇太子赵恒登基为帝。
赵光义对辽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均以失败告终。两次北伐中,军粮需求量大、百姓不堪重负;幽州及其周边遭遇兵燹,军粮供给受限;军粮征调地域较广、转输难度大。军粮供应的困境限制了宋军的军事行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赵光义两次北伐的失败。 几次边陲防线的失利、后方起义的爆发遏制了北宋进一步开辟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 宋真宗赵恒,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即位为帝后,任用李沆、吕端等为相,勤于政事,促成“咸平之治”。 在主战派宰相寇准的劝说下,御驾亲征,挫败辽军于澶渊,达成“澶渊之盟”,实现宋辽百年和平。 在位后期,身患头风,任用王钦若、丁谓为相,支持刘皇后听政。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加深,赵恒驾崩于延庆殿,享年五十五岁。 宋仁宗赵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在位时期,李元昊远祖拓跋思恭,帮助唐僖宗平定黄巢起义,赐李姓,封夏国公。祖父李继迁被辽封为为夏国王,父亲李德明被辽封为“大夏国王”、宋封他为夏国王,但他长期在内部称帝。 李元昊对辽宋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追封祖宗,修建宫殿,设立文武两班官员,创制西夏文,颁布秃发令,派兵攻取瓜州、沙州(甘肃敦-煌)、肃州三个战略要地。 李元昊称帝后,西夏与宋朝的关系彻底破裂,经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四大战役,西夏歼灭宋军西北数万精锐。 宋夏战争爆发后,范仲淹,字希文,奉调前往西北前线,镇守边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到任后采取“积极防御、屯田久守”的方针,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最终迫使西夏议和,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李元昊请求议和,西北边事稍宁,宋仁宗召范仲淹入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武兼备,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富弼,字彦国,举茂才异等,历授将作监丞、直集贤院、知谏院等职,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出知郓州、青州等地。任内救助数十万灾民。 宋仁宗赵祯在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国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重熙增币”。 赵祯任用参知政事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企图遏止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三冗”现象,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赵祯在东京福宁殿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赵祯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华夏的一日二餐也是这时候变成一日三餐,史家将其统治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华夏千古悠悠之中,太多人曾经报效华夏,也有太多人曾将热血洒在了这里,我们要好好继承先辈祖先们的意志,好好一起守护华夏,本书会严格按照真正历史的进程来写,一些从来不存在的人物和事件不会写,尊重历史,尊重先祖,就是尊重自己。 ——未完待续——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