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都市>望洋兴探——话说闽南人>第一章 福建的“古早人”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一章 福建的“古早人”

小说:望洋兴探——话说闽南人 作者:飞云 更新时间:2020/11/19 13:22:14

闽南话里,把早期的福建人叫做“古早人”,民间传说里有不少令人恐怖的“人吃人”故事,其中有一个流传得很广的故事说是古早人甲欠了古早人乙的“肉债”,甲对乙说:“你不用催得太紧,我爷爷尾巴已经开始黄了,不久就可以还你了”。甲的爷爷听到这话,竟躲到不被人们发现的地方直到老死——这故事甚至说到“古早人”是有尾巴的,尾巴变黄就说明人老了,不中用了,准备给后代当食物了。更离奇的是说这事还是“不久前”某某考古队在某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问题是这“老爷爷”躲进山洞的动机怎么会被我们知道得这么清楚?

问考古专家吧——考古学告诉我们,距今180万年前,在非洲诞生了直立人,即晚期猿人,由于气候的变化,直立人中的一部分走出非洲,前往亚洲和欧洲,元谋猿人、北京猿人等等即是直立人。20万年前,亚洲和欧洲的直立人也灭绝了。10几万年前,在非洲又诞生了早期智人,他们由留在非洲的直立人进化而来,也是由于气候变化,他们的一部分也走出了非洲,但是,3万年前,来到亚洲和非洲的早期智人也灭绝了。

因此,云南元谋猿人属于170万年前的晚期能人到早期直立人的代表,70万年前到2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属于中期到晚期直立人。这两支早已灭绝,只有3.4万年前到2.7万年前开始的晚期智人北京山顶洞人(现代智人),勉强可以称为中国人的祖先。大约6万到5万年前,留在非洲的早期智人又进化为晚期智人,同样由于气候变化,晚期智人的一部分也走出了非洲,走向欧洲和亚洲。

大约4到3万年前由中亚翻越昆仑山和蒙古高原的晚期智人,因为高寒的气候变化,渐渐形成了黄种人,进入东北亚,10000年前又到了美洲,形成后来的印第安人,他们的染色体以Q为主。其余部分继续南下,直到甘肃,形成羌氐民族,他们的Y染色体以Q3为主。

由印度恒河平原跨过孟加拉平原伊朗、阿富汗的另一支晚期智人,则向南向东、来到东南亚的时候,也是由于环境因素和基因突变,以孟加拉国的恒河和贾木纳河为界,后来也渐渐形成黄种人。

大约20000年以前,东南亚黄种人大举北上,他们又分为两大支,一支从缅甸出发,进入四川,其中的一部分留在长江流域,形成后来的百濮民族,他们的Y染色体以Q2为主;另一支从越南沿着海岸北上,他们后来形成百越民族和东夷民族,他们的Y染色体,以Q1为主。

大约8000年前,羌氐民族又一分为二,一支向西,后来形成藏族和缅族;一支向东,与东部的“夷人”和南部的“濮人”、“越人”形成华夏族。

最早的福建人现在已经确定的可以追溯到距今7-9万年甚至20-40万年前。但这些“古早人”与现在的福建人有什么“交集”现在还说不清道不明——这些“古早人”去了哪里,有没有传下后代留在这里,现在都无从得知。

福建地区最早出现的人种为“闽人”,是福建人种中的土著,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先人,几十万年的进化学习过程中,从茹毛饮血慢慢学会了打猎、用火,后来甚至学会烧制器具,种植水稻。1989年,考古挖掘的漳州莲花池山遗址,距今40万年到20万年之间,是目前福建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一处先人生活遗址。

考古学者从莲花池山(见图1-1,图1-2)地表捡到了8-4万年前的小石器,表明当时已有人类在此居住。数万年前的莲花池山是漳州平原一个相对独立的孤丘,它应该比现在低几米,与九龙江的距离比现在近,附近就是平原,有水有山有草有树,古人居住于此,可以下水捕鱼采贝,上山狩猎,在平原上采果,是一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当时古人使用石器主要用于撬贝壳、切树皮、割兽皮。考古人员已采集到刮削器、石核、石片、尖状器等,不少是功能齐全的复合工具,可“一石多用”。此前,被列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的三明万寿岩,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推至20万年前。此次莲花池山出土的旧石器,有可能早于20万年前。

图1-1 漳州莲花池山

图1-2 漳州莲花池山遗址

莲花池山的旧石器与台湾花莲一带的“长滨文化”有相似的文化特征,都是大型的砾石石器。许多学者认为台湾的史前文化源于福建。著名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认为“台湾的古人类是福建过去的,不可能不在福建留下遗迹”。莲花池山旧石器年代比台湾的“长滨文化”早,可以说露出了“台湾古人类从福建过去”的“蛛丝马迹”。通过这次发掘就可看出史前“漳州文化”与台湾“长滨文化”的整体相似性,如果年代比台湾更早,“台湾的古人类从福建过去”就从推测变成判断。

在旧石器时代,中国这块广阔大地上就已经有了古人类活动遗迹。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的万寿岩遗址,共发现了四期文化层,把古人类在福建活动的历史提前到20万年前,填补了福建考古学年代上的一段空白,被称为“南方周口店”。

万寿岩地处闽中大谷地东南边缘,为上石炭纪船山组灰岩构成,岩溶发育,生成若干洞穴。旧石器时代遗存发现于其中的灵峰洞和船帆洞。1999和2000年的发掘中,揭露面积共约400平方米,出土了800余件石制品和少量骨、角器以及一批哺**动物化石。

灵峰洞位于万寿岩西南坡,洞内堆积分4层。第3层为坚硬的浅黄色沙质粘土层,在约13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石制品75件,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和石鎚等,石器以大、中型为主,文化特征比较接近南方的砾石石器文化传统,原料主要是石英砂岩,工艺上有一定的原始性。伴生动物化石有中国犀、巨貘、牛类、竹鼠、社鼠、吾鼠、鼬、蝙蝠等。年代为距今20万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船帆洞位于万寿岩西坡岩脚,洞内目前发掘堆积可分10层,属于史前的堆积可分上、下两层。下文化层中发现一人工石铺地面遗存,揭露面积约150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凸”字形,所用石料爲大小不一的灰岩角砾。排列随意而凌乱,但并非自然形成。其中部裸露出一片范围约6×6平方米的土质地面,含较多石英砂粒。下层出土石制品近400件,主要类型有石鎚、石砧、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石片石器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伴出的动物化石有巨貘、中国犀、鬣狗、灵长类、竹鼠、鼠、鹿、棕熊、虎、犬科、牛类、蝙蝠、龟鳖类等。年代约为距今2-3万年。上文化层局部可见烧土、灰烬和炭屑,出土石制品80余件,并出有骨锥、骨匕、角铲和角饰各1件。动物化石以鹿和麂的数量最多。其年代在距今1万年左右或更晚,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灵峰洞与船帆洞两个遗址虽然时间上跨越十几万年,但石器的风格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也是华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而在船帆洞下文化层发现的距今2至3万年的人工石铺面,属全国首次发现,在世界范围内亦属罕见。

以往在贵州和台湾两地的许多史前遗址里,都曾发现过大量锐砸击石片和石核,因此在探讨台湾史前文化之源时,海峡两岸考古学家都有源自贵州的共识,但这种技术影响如何东迁入岛,其路线是不明的,现在福建万寿岩遗址里也出土了少量此类石片和石核,这为台湾史前文化之源的研究拉近了空间的距离,为两岸同根同源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与佐证。

福建闽侯昙石山新石器晚期组,可供测量研究的有3个男性头骨和6个女性头骨。从形态和侧量的比较,都表明与现代蒙古人种的东亚和南亚人种比较接近,在上面高、面指数、鼻指数、眶指数、垂直颅面指数及鼻颧角、齿槽突领等面部特征上更近南亚人种。但与南亚人种的主要区别是颅形较长,后者颅形较短。与华北各新石器组之间,只与仰韶组群略为接近,而昙石山组的长颅结合低的上面和很宽的鼻孔等特征与南亚新石器组更相近,与仰韶中等长的颅型和较高的上面存在区别。因而昙石山组接近南亚人种的特征组合与仰韶组群接近南亚人种的内容不完全相同。或者说,昙石山组比仰韶组群有更浓的接近南亚人种的性质。

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古代古人种居民比北方的同类更富有类似赤道人种的一些性质,这也是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我国南部原始居民中表现出来的一般体质现象。时代比较早的是从浙江余姚河姆渡第三文化层中采集的两具完整头骨。从河姆渡头骨的前颅位置,头骨额部发达和大的颅高表明它们是比旧石器晚期的柳江人和山顶洞人更进步的现代人类型。在发达的颧骨、更扁平的上面部、上面高增大和更高的颅高等方面,又显示出它们在蒙古人种性状的发展上比柳江人更明显。头骨的形态和测量所示,河姆渡头骨一方面存在一系列明显的蒙古人种性状,一方面又有一些接近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性状。特别是在颅型上,它们和我国南方的昙石山、河宕和颤皮岩等新石器组相似。

2007年,晋江深沪湾颜厝沙丘遗址(见图1-3)考古队发掘出了多个宋代砖块和瓦片。专家初步推断,在新石器时期古晋江人活动之后,宋代的古人也在颜厝生活过。考古队开始对颜厝沙丘遗址进行了试发掘,开挖的第一个剖面高3米多的山顶部分被移平后,裸露出厚约2米的红色晚期堆积沙层。“颜厝山顶3米多高的浅黄色地层应是宋代以后的堆积,在新石器时期古晋江人活动之后,宋代的古人也在颜厝这个地方生活过。”根据在探访中发现的宋代遗物推测,覆盖在新石器时期灰色沙层上的红土层,最晚形成于宋代。“随着试发掘的深入,可能会有夏商的文物遗迹出现,但目前还不知道它们到底埋藏于哪一个地层,因此还不好大面积地进行全面发掘。”

图1-3 深沪湾颜厝沙丘遗址

在遗址现场,考古队在地层中,还发现了一些陶器碎片和一块小小的鹿骨骼。同时,考古学家们在古人的垃圾堆里,发现了丽文蛤、泥蚶、青蛤、等边浅蛤、蝾螺、荔枝螺、锈凹螺、褶牡蛎等十几种的贝类,它们被丢弃几千年,除了表面有微损外,与现在同类海贝、螺没有多少不同。考古专家根据发现的陶片特征,推断出3800-7000年前的母系社会的后期,有一个部落定居在深沪的海边。遗址的范围很大,可见他们定居延续的时间相当长。

“深沪海湾自然环境优越,现在的海底古森林在7000-9000年前,可是实实在在的一片森林。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史前晋江人生存条件优越,他们在海滩上搭一些简易的竹棚,不仅采集贝类海鲜、野果,还懂得狩猎。”

考古专家表示,如果进行深入挖掘,将可能发现史前人种植的水稻、墓葬遗骸、刻有符号的兽骨等。

**(Taiwan Strait),简称台海,是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连通南海、东海的海峡。北起台湾省台北县富贵角与福建省福州平潭岛连线,南至福建东山岛与台湾鹅銮鼻连线。主要以大陆棚为主,其水深(岩床最大深度)为70米。海域上的岛屿,除靠近福建的沿海岛屿外,尚有澎湖群岛与台湾省屏东县的小琉球。地质地貌大致为1.1万年至4.2万年前。当时由于晚更新世后期发生气候变化,发生大海退,海**在东亚的位置水下降了130-180米,**变成陆地,台湾岛和大陆相连接。所以大量古人类、古动物从大陆经过成为陆地的**迁徙台湾。两岸古人类同根同源,台湾史前文化是中华民族史前文化的一部分,**自古是传播闽台文明的通道。

当年在**成为陆地时,它曾是大陆和台湾之间最重要的古人类、古动物的主要通道。从**打捞的众多动物化石,也可证明**曾是陆地。第四纪早更新世时,全球发生冰川,我国海域下降60米,台湾岛再次强烈上升,**大部分露出水面,台湾与福建又连成一片。早在6亿年以前古生代晚期造山运动开始时,在**地区出现台湾滩,这是海峡中的最高处,深度仅20米,但两岸间许多地区依然连为一体。

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北港地区的石油勘探中,发现菊石化石,这是中生代的标准化石,由此证明,在中生代(约2.2亿年以前)三叠纪和侏罗纪期间,两岸间虽然许多地方已经出现海水,但主要还是陆地。**位置上的地壳运动没有停止。到1.92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两岸间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此时台湾开始成为陆地,地质史上台湾称之为南澳运动(即由大南澳片岩演变为大理石),大陆称之为燕山运动。此时,在两岸间分别出现喜马拉雅山脉和**山脉。但是两岸间还是相连的。

海峡最初的形成。两岸分离开始于白垩纪和古新世时期,也就是在约5400万年以前,台湾中部地区开始被水淹,中间成为浅海,开始成为海峡。在始新世早期的地壳运动中,台湾开始太平运动,大陆开始茅山运动,两岸陆地连成一片。直到第四纪更新世时期,华南地区的花岗岩被沙化,岩石中的石英和云母被冲积到**中的低部地区,今天台湾北部和中部地区大量开采,成为新竹玻璃工业的重要原料。

因为两地相连,史前动物来往两岸,在台中大坑发现了剑齿象化石,在桃园发现了古犀牛化石,这些生活在大陆的史前动物在台湾留下来,是两岸连在一起的地质证明。

海进海退期的出现——自第四纪冰河期(1800万年至6000年之间)以来,大海进入海进期,海水面上升约100-130米,形成了今天的海平面,**开始形成。自此开始,两岸间的来往由陆地转为海上。但在4500至2000年以前,因出现海退,**变浅易于渡海,也为在航海不发达的两岸居民来往提供了方便。

地壳运动使得台湾和福建分开,潮水涨落曾使得台湾与福建之间出现通道,但台湾和福建两地的地质、地形、自然、特产等方面非常相象。地形上,山脉和河流的走向及分布,平原和丘陵的安排,几乎是大自然按照同一设计图的复制品;气候上,同受亚热带海洋季风的控制,年温度变化、降水量、冬夏季风的光临,又是多么的相仿;植被上,黄、红棕类土,冲积土,灰化土及盐土等土壤,各种森林植被,水稻、茶和果品等农作物,如此地相同和一致并非人类的创造力所能及。

早更新世后期,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面回升,**发生海侵,台湾与福建又分开。台湾最早人类来自中国大陆,从中国大陆经福建,通过**“路桥”到达台湾。早在先秦时期,闽族、闽越族已经陆续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岛的先民。

**自古就是福建、广东人迁徙、来往台湾地区和大陆的重要通道。考古学和人类学认为,早在数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着,台湾古人类是从福建长途跋涉迁徙到台湾的。

考古专家对海峡两岸化石进行比较鉴定研究认为,福建收集的各种哺**动物化石这一动物群的面貌与淮河流域的动物群非常相似,与澎湖海沟打捞上来的动物化石完全一样,同属于一个动物群。其中9件鹿角化石上的明显人工刻痕,与台湾的这种刻痕动物化石相类似,显示古人类打猎时利用鹿角作工具,也证明了当时已经有古人类在**生活。

这些古人类、古动物在**成为陆地时的活动概貌和生活状况,为探讨史前闽台关系提供最重要的实物资料,并确定了台湾动物群来自淮河流域的事实。

自19**年在平潭平原镇发现壳丘头遗址以来,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分别在1985年和2004年对平潭壳丘头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并有诸多惊喜。先是挖掘距今7000多年的壳丘头遗址,代表着闽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是福建乃至我国史前海洋文明的重大考古发现,之后又在平原镇上攀村发现龟山遗址,证明平潭有大型青铜时代的聚落遗址等。

2016年,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考古学家罗莱随同福建省博物院考古团队,到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龟山遗址、东花丘遗址等文物发掘现场调研后,发现遗址有几层贝壳、贝丘层文化层的内涵。他推断平潭或是波利尼西亚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这里许多的考古遗址和遗址出土的证据,包括我们发现的陶器等大量遗物,都显示了平潭和太平洋岛屿之间的联系,考古界也早已证实了平潭壳丘头遗址是福建沿海最古老的考古遗址。”从年代上看,台湾在距今3000多年前也有众多遗址发现,与平潭所发掘的商周时期遗址无论在聚落结构、器物形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证明包括平潭在内的福建地区,与台湾在当时就存在着文化交流。

从年代上看,台湾在距今3000多年前也有众多遗址发现,与平潭所发掘的商周时期遗址无论在聚落结构、器物形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证明包括平潭在内的福建地区,与台湾在当时就存在着文化交流。

葫芦山遗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西郊村东南约1公里,由两座山丘组成,形似葫芦,面积8万平方米,有较厚文化层。199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考古队进行正式科学发掘,已揭露300平方米,发现建筑台基、陶窑群,出土大量遗物。该遗址文化堆积为三层。上层为商代晚期至西周、东周,遗物有陶器、釉陶器、原始瓷和石器。中层为商代中期,发现房基柱洞、础石、陶器和石器。下层为商代早期遗存,清理陶窑炉22座,是福建省商周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其中1座窑炉全长5米多,窑室直径达2。7米,是国内目前已发现的商代早期陶窑中最大的。出土距今4000-3500年的炭化稻、粟、乌桕属等遗物,为研究中国南方农业起源与传播提供重要实物。

昙石山遗址位于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西南、濒临闽江北岸的小山岗上,1954年1月,在修建闽江防洪堤取土中发现。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发掘总面积累计1600平方米,先后发现房基1处,灰坑98个,墓葬68座,祭坑2处,陶窑基8座,以及灶坑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玉石器、骨牙器、牡蛎器等1200多件。因出土器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且类似遗址都集中分布于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所以学术界把此类文化遗存命名为“昙石山文化”。

昙石山遗址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文化层中含大量蛤蜊壳,厚度一般在1米左右,最厚达2米多,有上、中、下三层叠压关系。它的上层包含有青铜时代黄土仑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东张中层文化的遗物,中层和下层是昙石山文化的两个时期。昙石山人颧骨,137号墓主人(见图1-4)为25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其中左侧颧骨分为上下两部分,下方颧骨块被称为“日本人骨”,现日本人大部分有这块颧骨。可以证明,日本文化不仅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连日本人种也有可能要追溯到昙石山人。

图1-4 昙石山人颧骨,137号墓主人

在遗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台上,出土了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器。这些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绿色釉,是中国最早的上釉技术。提线陶簋,在131号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为全国罕见。竖立坑中的殉葬男奴,在奴隶陪葬坑中,殉葬的男奴竖立坑中,粗壮的大腿骨和脚趾清晰可辨,显然是活埋时挣扎所致,反映了3000年前奴隶殉葬的残酷。18件陶釜,陶釜相当于现代的砂锅。在131号夫妇合葬墓底下,发现了大小陶釜18件,在这全国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绝无仅有,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爱喝汤的饮食文化。

福建省闽越文化遗存调查组在光泽县马岭商周大墓遗址附近,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的商周村落遗址,采集出土文物近千件。调查组专家认定,这是福建省迄今发现的惟一一处商周村落遗址,它的发现把福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考古发现显示,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光泽生活,遗址主要分布在崇仁池湖、城关下仙华、华桥乡的高村坡、吴屯村王家山、止马等处。商周时期,光泽境内的氏族部落得到较大发展,目前已发现的遗址就有110处,其中以崇仁的池湖、香炉山,城关杨山、止马的浔江最为典型,分别代表从殷商至东周1000余年漫长年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光泽商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石制的斧、锛、铲、砺、戈、刀、镞,陶制的网坠、豆、环、圆石饼、罐、缸、碗、盘、尊、盂、壶、鼎等。

福建最早的名称是“闽”,古代的七闽部落和楚国都是被称为“蛮”的南方民族,闽南话里“闽”与“蛮”发音一模一样。七闽的分布地域甚广,包括今天的福建全部、广东东部潮梅一带、浙江旧温、台、处三府属。古闽人是拜蛇为祖先的。这种民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着。

据国际科学杂志《科学》发表的“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成果,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在距今3万至4万年前,亚洲人开始从东南亚往北迁徙,逐渐遍布整个东亚直至中亚地区,形成了如今的东亚人群。对中国历史而言,这意味着,古代黄河流域的北方人祖先是先到了南方百越,在南方那里繁衍,此后再往北迁徙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有报告称通过对分子人类学材料Y染色体DNA的测定,百越有单起源的遗传学迹象,福建和广东是百越族最早的发源地。另有报告称台湾高山族源自上海地区百越族。

0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