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139章 徐州时报小说:末世之重建中华 作者:文亦 更新时间:2021/6/16 11:38:41 新军军衔制度授予甫一结束,朱浩便把精力投入到徐州主导机关报的建设上来。在古代信息手段极为落后的情况下,要想办好一份报纸是何等的艰难,且不说搜集资料、编辑、印刷等工序,最大的难题还是报纸的传播,徐州城的民众还好说,毕竟近水楼台,但其他县乡怎么能在最短的时间广泛覆盖呢? 想了想,朱浩放弃了本来要一天一报的打算,改为办时报,不定时的将一些民众关心的大事刊登,并开辟巨幅版面,打造一个理论园地,着重思想大讨论,为新旧时期的交替创造理论环境,解放民众的思想。 打定主意后,朱浩把王朗、王夫之等人叫了来,并从学校把正在教书的宋经纶和一些骨干进步教师召集而来,说明意图。 众人自然是一片叫好声,徐州的基业已经非常稳固,若是要取得更大范围的胜利,舆论和思想上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要让无数外地老百姓知晓徐州的新政思想,以保证日后开疆拓土后民众的归属问题,报纸无疑是目前最有效也是唯一可行的途径。 当然创建一份成熟的报纸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朱浩也只能提个大概和纲领性的意见,主要工作还得需要下面的人来做。 王朗、王夫之、宋经纶等人领到任务后便各自回去,紧锣密鼓的开始了徐州时报的创刊。 在这段时期,一个并不神秘的人物来到了徐州,或说是被朱浩接到了徐州,他便是朱浩的老丈人孙传庭! 他的到来虽然普通百姓并不知情,但在王府和新军等上层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各大机构的负责人也纷纷来到王府看望这位为国家鞠躬尽瘁的老将军。 其实孙传廷并不老,只有四十出头,但在古代,子女成家后,上一辈便可认作老人了。王朗、罗云曲等人都对孙传廷执后辈礼。孙传廷难得的露出欣慰的笑容,将被李自成打败的阴霾扫去不少。 朱浩知道在座的新军将领若论统兵打仗的经验,没人能比得了自己的老丈人。遗憾的是孙传廷生不逢时,处处有人掣肘,才没能被后世列为传世名将。 众人问起西北战事,孙传廷一脸的羞愧。朝廷和李自成的夺陕大战早就在朱浩的意料之中,因此他没让老丈人出丑,而是简单的把战事跟众人讲述了一遍,重点讲孙传廷如何用兵如神、奋勇杀敌,但终因寡不敌众,朝廷又见死不救才最终失败。众人也是唏嘘不已,无不痛斥朝廷的黑暗。倒弄的孙传廷脸上有些吃不住。 这次孙传廷虽说是秘密而来,但也分几批暗中带来了自己的三千多嫡系人马,这些人无不久经沙场,有着很高的作战意志,若是统一装备和训练的话战斗力不弱于新军老兵。他也估计到回到北京,皇帝不会放过自己,便一狠心投了女婿。 朱浩先是让老丈人在王府住了几天,跟女儿和外孙女享受了一段天伦之乐,老头也终于扫去不快,整日乐呵呵的。只是常年的统兵生涯让他闲不住,便撺掇女儿找到朱浩给自己找点事干。朱浩看着孙玉娇的表情心里暗笑不已,知道老头脸上挂不住,便主动找到他,翁婿二人聊了个通宵。最后朱浩说服下,孙传廷同意先到处走走,熟悉一下徐州的各项建设,然后到新军待一段时间。 安顿好老丈人后,朱浩又不辞辛劳的投入到徐州时报的创建中来。他并没有完全将报纸的创建工作交给旁人,毕竟作为一个后世人,看过无数报纸,没人比他更加了解报纸的本质和用途。当然他也不可能事必躬亲,只能将大体的版块定出轮廓,其余的便交给手下去办。 经过几天的细致考虑,朱浩终于定下了徐州时报的具体版面,报纸共有四大版面,七个版块。其中以头版独占一个版面,介绍和报导一段时期以来全国发生的大事件及徐州各界取得的重大成就,当然所报导的只能停留在表面,更深层的消息是不能透露的,以免引起人心骚乱。 第二版块则报导一些经济信息,当然主要也是报导一些好的方面。第三版块则是一个大版块,主要报导徐州新政实施情况,让民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第四版块则是公布一些政令法令之类的消息版块。第五版块报导徐州本地的一些新闻和民生信息,主要报导正面新闻。第六版块也是一个大版块,是朱浩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即思想园地,每一期都会刊登一篇出自他手或者是经他审核的思想社论,并注明欢迎各界人士对本社论加以辩论,以达到解放思想的目的。最后一个小版块作为广告版面,留给各工商业人士购买刊登权,这样一来既能以广告收入作为办报成本,也能拉拢工商界人士,可谓一举两得。 朱浩将规划好的报纸空版交给王夫之等人后,得到众人的一致好评。商量了一番后,朱浩任命王夫之兼任宣传处主任,王朗为总顾问,宋经纶为徐州时报总编辑,抽调一批文笔好思想活跃的精兵强将组建起了新闻团队,力争在一个月之内打造出第一期徐州时报。为此朱浩还专门在王府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作为徐州时报的办事处。 新政权办事效率是毋庸置疑的,短短十天之内,新的时报办事处已经收拾妥当开始办公,宋经纶主导,一方面大发宣传纸,欢迎各界民众投稿,一方面整合之前的各类信息,紧锣密鼓的开始了第一期时报的创刊。 办事处对于前来投稿的民众是欢迎的,但投稿内容必须要经过审核,那些别有用心妄图挑动社会不安的稿件一律退回并将投稿人纳入青卫军秘密监控之下。而对于被采纳的稿件,则给予投稿人不菲的稿费。至于广告方面则是感受到了徐州工商界的极大热情,仅仅前来询问的工商业主在半个月内就达到了数百家之多,宋经纶按照朱浩的意思挑选了部分声誉良好,对新政持拥护态度的业主进行了宣传,同时也收到了不菲的广告费。其余没有被选中的工商业主也被朱浩这一手提醒了,纷纷加大投入,开始了一轮广告宣传大战,一时间街市上充斥着各家招募的广告宣传员,弄得整个徐州城喧闹不已,这也是朱浩始料未及的,暗叹民众的智慧真是无穷啊。最后只得命令青卫军联合警务局加大执法力度,维持秩序,防止出现破坏事件。 不过广告大战也收到了奇效,各家工商业主虽然投入了广告费,但营业额也是成倍增长,工商业随着这一举动竟然刺激了徐州工商业的新一轮繁荣,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让主要推手朱浩无语。 经过紧张的工作,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初一,第一期徐州时报正式发刊,宋经纶怕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在征得朱浩同意后,第一期报纸共印制了一万份,售价不高,每份定价在两文钱,正好能收回成本。 让众人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公开发行的报纸是个新鲜事物,并没有挡住徐州民众的极大热情。一万份报纸仅仅一天便被早已等候在新闻处门口的民众给“抢”走。仅仅王府系统的公务人员和徐州各界上层人物便购买了近一半的份额!看来无论历朝历代,精英人士总会第一批把握住搜集信息的机会。 面对民众的热情,宋经纶有些兴奋和紧张,在与王夫之商量了后加班加点的加印了三版,共计印刷了五万份,方才把徐州的局面应付过去。没想到没过几天,下层各府县也都派来代表,要求在各地发行。王夫之启动紧急预案,继续加印,同时短时间内在各府县建立发行处,应付下层民众。 第一期徐州时报获得了空前成功,一共发行了半个月共二十万份,直到第二期报纸出版才渐渐的退出市面。在此期间,各府县的发行处也都匆匆建立起来,为时报的大面积发行打下了基础。朱浩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派出部分人员在周围的各省、府县也建立发行处,预备走出徐州,推行全国。 一部分目光敏锐的商人见报纸如此火热,主动找到朱浩,提出承包外地的报纸发行,让他颇感无语。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奇货可居,竟然偷偷收购第一期时报作为收藏。开始很多人不以为意,直到若干年后,国家稳定,收藏业逐渐兴盛。第一期徐州时报具有了极高的收藏价值,保存这些报纸的人无不成了家财万贯的人物!尤其是第一份经过朱浩亲笔撰写“徐州时报”四字真迹的报纸更是流传出去拍卖,竟然拍下了价值百万两白银的天价!成为那位买家的传家之宝。 自第一期至第二期报纸仅有十几天,徐州时报办事处便收到了各地办事处送来的数百篇社论文章,经过连夜审核,宋经纶的团队挑选出了三篇有代表性、见解深刻、通俗易懂的文章刊登在了第二期时报上,同在一起刊登的还有经过朱浩起草由他润色的一篇回应文章。这三篇文章中,一篇是对新政持支持态度的,一篇是对当下新政提出建议的,另一篇则专门从大环境对新政持怀疑态度的,可谓各类观点中的典型之作。 因此从第二期徐州时报开始,新旧交替时期的思想大讨论正式拉开帷幕,先是在徐州地界人人皆知,造成了市井小民无人不谈政治的局面,而后蔓延到周边的中原、山东、江南等地,尤其是以南京等地为代表的江南各界,反响尤为强烈,各方反应不一。 传统文人大多数对新政不甚了解,加上程朱理学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对报纸中反映出的老儒学持怀疑和反对态度;部分开明绅士和有识之士尤其是对朝廷失望的官员则暂时保持沉默,并未有大的声音;而代表新兴地主及工商业的经济界因为徐州的经济政策影响对新政抱有向往态度。这也难怪,这些阶层虽然政治权利不大,但掌握大量财富,因此非常羡慕徐州政局,工商业主地位很高并且可以影响政令。总的来说,除徐州外,报纸覆盖地区分成了反对、支持和中立三派。 这出乎朱浩的意料之外,本来他还想反对声会占据绝对优势呢,目前看来,这三派势力虽然大致相等,但多出了中立派这个潜力股,自己未来的优势会大大增加,因为随着新军的胜利和新政的推广,虽然反对声音会不少,但他坚信收到好处支持新政的人会越来越多。毕竟新政能够救国救民,乃是大势所趋。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