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十章 拉细机小说:再造汉明 作者:曲石 更新时间:2021/9/26 11:47:24 做明胶期间,刘云龙开始设计拉细机了。 苏州大部分妇女在家是纺粗棉线的。把粗棉线拉细,部分由线坊自己拉细,也有部分外放给别人拉细,水车浜就有3家做拉细棉线的活,但与线坊里一样,效率都不高。 刘云龙决定设计一台“拉细机”。 拉细机和纺线机基本步骤一样,纺线机用的是棉条,拉细机用的是粗线。手摇或脚踏纺线机的转轮和锭子是做同向圆周运动,右手摇大轮子,左手握棉条。左手只有5指,没法握更多的棉线,要想法解放这只手。大轮子是主动轮,锭子轮是从动轮,搁置锭子的支架因弧长有限,只能放3个锭子,如要放更多的锭子,锭子支架就不能做成弧形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改变从动轮的旋转方向。张拉棉线时需要一根张拉杆或推杆,每间隔一段长度,就统一张拉一次,这样能保持线径基本一致;需张拉线的长度不能太短,短了拉不细;也不能太长,长了张拉时易产生断头,这样需要限制张拉杆或推杆可运动的范围。张拉时,不张拉部分的棉线和线锭,不能让它动,因此需要一根压杆把它们固定。现在还没有电力,村里尽管有一台水车,可那是灌溉农田的,暂时还不能用作动力.....。 刘云龙绞尽脑汁地想着,设想着机器的每个机构和各个零部件的尺寸,不停地在纸上画着。由于没有铅笔和橡皮,废了一张纸还得重来,因此地上扔了好几张废纸。 忙了一天,等到天黑,他父亲劳作回家后,看到桌上的笔、纸、图样,不解的问道:“你在干嘛?” 刘云龙神秘地说道:“我在设计我的工具”,至于是什么工具,他也没多说。 吃晚饭时,他问道:“爸,我们家有没有马灯?” 他爸爸说道:“家里没有。你爷爷那里有。” 吃完饭,他去了爷爷那里拿来一盏马灯。等父母、弟妹都睡觉休息后,他在客厅点上马灯开始挑灯夜战。 家里的豆油灯没有防护装置,灯光又暗,需要把油灯放得很近才能画图,在刘云龙翻动纸张时,如一不小心打翻了油灯,图纸就废了,或纸张遇到火,也会烧起来,所以刘云龙向爷爷要来了马灯。 等到屋外的鸡开始第一次鸣叫时,图纸终于画完了。他把图纸小心翼翼地折好,放到了自己的包里,然后睡觉。 第二天起床后,他拿着一根扁担,一副土箕,来到枣市街。 苏州农村专门用于挑土、挑粪等的器具叫土箕,外形与簸箕相似,系上绳子用来挑物。 刘云龙先来到铁铺,拿出几种规格的轴承图纸和推杆、滑槽的图纸,让铁匠们制作。从铁铺出来后,来到一个杂货店,打听了一下纺锭、麻丝的价格,和掌柜一番讨价还价后,买了20个纺锭、5斤麻丝;接着来到了一家纸张点,买了二百多张纸,有薄纸,也有厚纸;最后走到一家木材店里,和木材铺掌柜又一番讨价还价。 明代,普通的木材是论斤卖的,大规格木材如做梁、柱、桁条、板的木材是按体积卖的。万历年间,1两银子可买20担(1担为100斤)普通木材,买烧火用的柴禾的话,1两银子可买30担,但进入崇祯年间后,物价上涨,1两银子只能买10担普通木料,买软木的话,稍微便宜点,1两银子可以买12担,买烧火柴禾的,1两银子只能买20担。 刘云龙在木材店里挑了十几根硬质、软质的木料,和掌柜结了账,然后用麻绳把木料捆好后,自己挑着木料回家了。 待回到家里后,已是午饭时间了。父母看到他买回的木料,只当是制作木工工具的,也就没多问。 下午,他开始断料,家里传出一阵阵的斧子劈木、锯子锯木、刨子刨木的声音。 有邻居过来串门,看到刘云龙在满头大汗的干活,问他妈妈:“你们儿子在做什么家具?” 他妈妈只得回答说儿子在做木工工具。 晚上又不能干活,会影响家人和邻居休息。 到了第三日,家里人刚刚吃过早饭,他就用脸盆抓了一把面粉,倒入水后不断地搅拌,使之呈面糊,再在饭锅里烧了一碗水。等到水开后,他把面糊倒进锅里,不停地搅拌,直到面糊起泡后,才停火。他把烧开的面糊盛进脸盆里,放在边上让它自然冷却。这是他制作的浆糊,用明胶糊纸张的话,不合算,所以刘云龙决定就用简单的浆糊。 接下来,他开始制作锭杆。他把十几根比较直的小圆木锯成统一长度,用斧子把树皮劈掉后,接着用刨子把它刨光,加工成圆柱形,圆柱形截面的直径为1寸五。他找了个合适的钻头,在木块一端的圆柱面中心开始钻孔,孔深约3寸。钻孔时,需要控制钻头的垂直度,不然钻出的孔会偏心,锭杆报废。钻好孔后,他用锭子试了试,稍微用点力,锭子就能**孔内。16个锭子做好后,已是午饭时间了。家里人看到地上一堆料子和零部件,问他究竟是什么工具,刘云龙回答说,过几天你们看了就知道了。 下午,刘云龙让妹妹帮忙,制作纸筒。把厚实的纸张裁成6寸宽的纸条,把纸条卷在直径为1.5寸的锭杆上,把纸条卷成一圈后,把浆糊涂在纸背上,稍微干一点后,接着卷,卷完纸后,用浆糊把纸糊住。 在妹妹制作纸筒时,他自己开始制作搓绳机。 搓绳机原理与纺纱机原理类似,在一个木架子上有3个可转动的木质转轴,转轴的一头是转柄,另一头装着木钩。搓绳时,把麻丝系在木钩上,摇动木柄,转轴转动后,将麻丝加捻,边加捻边接入麻丝,待三股麻丝长度满足绳长要求后,停止加长麻丝,在腰间挂上一个可水平向转动的铁钩,将三股麻丝的端头系在铁钩上,再转动铁钩,三股麻丝就被搓成一根长长的绳子。在农村因需要经常搓绳捆稻、捆麦子、编织草鞋,因此这种搓绳机使用很普遍。 搓好绳子后,把它断成16根短的,1根长的。短的安装在滚轴上,长的安装在转轮上。他把17根绳子的两头用麻丝扎紧,成为环形绳套。 过了几天,铁铺里把做好的轴承、滑槽送过来了。有了轴承研磨的经验,滑槽的平整度、光洁度很容易解决。 刘云龙开始组装机器。先安装车架,把木料用榔头敲入一个个榫口就行,安装车架的同时,把锭子支架、锭杆支架一起与车架结构连接。锭杆支架在前,锭子支架在后。为了方便锭子上的棉线比较容易地被拖出来,锭子支架前倾10°,这样安装锭子后,锭子朝前也倾斜10度。 接着安装滚轴,他先把16根短绳套套在滚轴上,再把滚轴的两端套入轴承的内圈,把竹钉打入滚轴端头,使滚轴与轴承内圈紧紧握裹住。接着在车架前面安装锭杆,锭杆安装时,将滚轴上的绳套端头翻转180°,再把锭杆穿过绳套的小孔后,**锭杆支架的轴承,也用竹钉将锭杆轴与轴承牢牢握裹住。 锭杆安装好后,调整锭杆支架的位置,确保滚轴与锭杆间的绳子有一定的张力。张力不能太大,大了会拉断锭杆。这样,滚轴做水平向圆周运动时,由于绳套翻转了180度,锭杆就做垂直向圆周运动。 今后有了齿轮后,可以通过转向齿轮来实现180°的传动转向。 锭杆位置调整好后,用木块将锭杆支架卡住,防止锭杆支架移位。 接着安装下压板、上压板、压杆、吊钩,上、下压板组成推拉板。下压板可在车架的纵向滑槽里滑动。 最后安装转轮绳,他把麻绳绕在大转轮上,试转了一下,看看麻绳的松紧度,在大转轮的轮缘上钉上几块薄木板,略微增加大转轮的直径,确保转轮绳也有足够的张力,拖动滚轴。机器组装完后,一台来自于后世的珍妮纺纱机(确切的说是珍妮拉细机)诞生了。 他妈妈和妹妹在旁边一声不响地看他组装机器。等他组装完后,抬头一看,他妈妈和妹妹惊讶地张大着嘴巴。 妈妈问他,这是什么家具?刘云龙告诉妈妈,这是为她制造的拉细机。他让妈妈把所有缠有棉线的锭子拿过来。他接过妈妈递过来的锭子,把16个锭子装在了锭子架上,然后把妹妹制作的16个纸筒套在锭杆上。 他把16个锭子上的粗线头拉出来一段,一根根穿过下压板,再压下上压板,压住棉线。把推杆向前移动,然后把线头拉长,把线穿过锭杆上部的挂钩,再把线头与锭杆的钩子勾住。稍微转动一下转轮,使得线头与锭杆钩子牢牢勾住。接着把推拉板向后移动了2尺左右,此时锭杆与推拉杆之间的棉线被拉长。 他问妈妈:“把线拉这么细,够了吗?” 他妈妈走近后,看了看,说道,还可以再细一点。 刘云龙又把推拉杆向后拉了半尺。妈妈又看了看,说可再细一点。直到拉回二尺半,他妈妈才说差不多了。他在滑槽上设置了二个限位块,开始转动大轮子,锭杆开始转动,对锭杆与推拉板之间的线进行加捻。加捻几十次后,放下位于锭杆钩子和挂钩间的一根水平细横杆,一边转动轮子,一边松开上压板,向前推动推拉杆。细线被细横杆推到被卷绕的位置卷绕到纸筒上,锭子上的线在卷绕力的牵引下,从锭子上被拉了出来。待细线被卷完后,松开细横杆,线在张力作用下,又被锭杆的钩子勾住,接着再把推杆向后拉回二尺半,压下上压板,转动转轮......如此循环着。 他妈妈、妹妹看着车上的粗线被拉细、加捻、卷绕的整个过程,呆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刘云龙让妈妈来试试,于是他妈妈按照刘云龙的法子循环了几个来回。又让妹妹试了几次,她妹妹说,一点都不觉得吃力,很轻松的。 很快,16个锭子上的线用完了。刘云龙取下锭杆上的纸筒,把卷绕在纸筒上的线给妈妈看。妈妈看着拉细的线,细度均匀,至少比粗线要细2倍,说道:“以前我一天只能拉细1斤棉线。你这台机器太神奇了,一天可以拉细多少斤棉线。” “一天可以拉16斤棉线。” “可以拉这么多?” “嗯。妈,我这个机器好不好?” 妈妈忙说道:“这个机器太好了。以后我就用这个机器拉细线”。 刘云龙的妈妈很清楚,以前一天连续纺粗线,2斤棉花纺2斤粗线,赚40文。如像这样一天拉细16斤棉线的话,就能赚1120文,一个月能赚33600文,即使按现在2000文换1两银子的话,可以赚近17两银子,一年的话就是200多两银子,再加上做肥皂、做润肤膏、做砂皮、做明胶赚的钱,从此,家里吃穿不愁了,二个儿子也不怕娶不到媳妇了。 刘万禄从外面回家后,看到家里突然冒出了一台机器。刘万禄一边听着大儿子的解释,一边围着这台机器看了几遍,又听了他娘子的说法,高兴地合不拢嘴。 晚饭时,大家一边吃饭,一边继续聊着这台机器。 明代尽管苏州经济发达,但绝大部分人在晚上还是吃稀饭的,以节省大米,即使官员,如他不贪腐的话,晚上也是吃稀饭,只有极少数的有钱人在晚上才有经济实力吃米饭。 父亲喝了一口酒,问道:“你不是说做你的木匠工具吗,怎么整了台拉细机出来。” 刘云龙笑道“机器不也是工具吗?” 父亲说道:“这倒也是工具。这是你师傅教你的?” 刘云龙答道:“是一个来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人教我的。” 妹妹在旁边插话道:“那个外国人真有意思,不仅教你做笔,还教你做机器。” 刘云龙说道:“这个外国人本事很大,我只是学了一点点。” 妈妈问道:“以前没听你说起过还有个外国人师傅呀?” 刘云龙说道:“那是我跟师傅在苏州城里做木工的时候,遇到了那个外国人,他就教了我这些东西。” 父亲说道:“这个外国人确实有点本事。” 弟弟一边扒拉着碗里的稀饭,一边问道:“哥,我也要学木匠?” 刘云龙说道:“那谁来做肥皂?你还是管好你的肥皂作坊吧。” 父亲说道:“没活干的时候,你们还是要下地干活的。” 刘云龙说道:“爸,估计不会有空闲了。” “怎么会没空闲时候了呢?” “你要熬明胶,弟弟在管着肥皂坊,我要管着铁铺,还要做很多这样的机器,哪里会有空。” “你最多做2台,一台你妈用,一台你妹妹用,多了,难道让我来纺线?” 妈妈听后,说道:“家里的地是不能荒废的,有空时你和我们一起纺线。” “我也在赚钱,我熬的明胶已赚了不少钱了。” 刘云龙说道:“爸,你把你的明胶销售情况说一下呢。” 父亲就说道:“我买了桃子后,自己试了一下,还真比不用明胶的能多保鲜5-6天。我让枣市街的水果店、枫桥的纸坊试用后,水果店一下子向我订购了10斤,纸坊的掌柜说用了明胶做出来的纸确实好,不仅牢固不易撕碎,而且翻动纸张时有脆脆的响声,他也一下子向我订购了10斤,今后来订购明胶的掌柜会很多,我也能赚很多钱了。哎,只是家里的地要耽搁了。” 纸张生产时易产生污水,因此苏州的所有纸坊都不在城内,而是在枫桥、陆慕、新郭、横塘、木渎等郊外的城镇生产。 刘云龙问道:“你这5亩地,一年才出15石稻谷、5石麦子,值几个钱?” 苏州地区土地肥沃,所以不种双季稻,一年两熟。但明代还没有化肥可用,加上有病虫害,田地的亩产量还比较低,亩产最多是3石稻谷、1石麦子。山坡边的旱地因没法种水稻,只能种植红薯、玉米。 “那至少保证家里人饿不死呀。” 刘云龙说道:“爸,我看这样,你也别种地了,和妈妈一起拉细线吧。家里的地就租给别人种,我们收三成的租子,缺米的话我们用钱去买。” 妈妈说:“这样也好。以后阿龙、阿豹都要娶媳妇的,小梅出嫁还要拿出体面些的陪嫁,这些都是要很多钱的。” 父亲瞪了刘云龙一眼,说道:“我一个大男人跟她们女人一样纺棉纱,会被村里人笑死的。我可说好了,我宁肯卖明胶,也不纺线。” 刘云龙说道:“听说在外国有很多男人也纺纱、织布的。” 父亲说道:“那是外国。我们这里做裁缝有男的,可就没听说有男人纺纱、织布的。” 刘云龙笑了笑,说道:“爸,不是说非要你纺纱、织布。以后,妈妈纺的线多了,你就一边卖明胶,一边替妈妈把粗线拿回来,把纺好的细线拿到线坊里去。” 父亲一听乐了,忙说道:“这还差不多。那我明天就把线给线坊送过去,顺便再拿回些粗线。” 妈妈说道:“嗯,照这样全家齐心协力,我们家会慢慢过上好日子的。” 刘云龙忙说道:“妈,家里已有了肥皂坊、铁铺,爸爸在卖明胶,再拉细线后,将来你肯定会过上好日子的。” 妈妈说道:“嗯,还是儿子有出息。” 妹妹在旁边不开心地说道:“妈,难道以后我就没出息了吗?” 妈妈一听,怎么不小心把女儿给得罪了你呢,忙说道:“以后,我们的小梅也会有出息的。” 一家人吃完晚饭,高高兴兴地休息睡觉了。母亲拿了一把香走到屋外去烧“狗屎香”。 自进入大明后,苏州人有个在农历三十日烧“狗屎香”的习俗。 苏州人烧“狗屎香”是为了纪念张士诚。 当年张士诚曾统治苏州10年。朱元璋进攻张士诚时,张士诚在苏州人的帮助下坚守了三年。朱元璋攻下苏州后,恨透了苏州人,进城后就大肆杀戮,把苏州的10多万富户强行迁移到了盐城、淮安一带,并将他们的私田没收为官田。这还不算,朱元璋要求苏州人每亩地缴纳田赋“七斗五升”,比其他地方的田赋“五升三合五勺”多了10多倍。于是苏州人更加怀念张士诚。 张士诚的生日是农历七月三十,与地藏王菩萨的生日是同一天。张士诚的小名叫“九四”,所以苏州人把纪念张士诚的香叫做“九四香”,后来为了避免挑衅朱明皇朝的威严,就取了“狗屎”这个谐音。 天长日久后,苏州人烧“九四香”就喊成了烧“狗屎香”,这个习俗一直保持到后世。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