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中短篇集>大改造>第十章 清淤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十章 清淤

小说:大改造 作者:闪亮的弹壳 更新时间:2022/4/21 0:13:08

翠岭山周遭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八支队率先开进了老鸭头。两万多人挥舞着铁锹,在一片旗帜和号子的海洋中,开始了干活。

干旱期,老鸭头已经见了底,清淤、加宽和加深势在必行。

刨去后勤保障的人员外,杨立民把人分成了两部分,一组挖,一组运。

所有人以小队为单位,一个小队一个公安战士或者干部带队,七八个人挖,剩下五六个人挑。

这其中挖掘组最为关键。毕竟要先将土挖出来,才能运走堆放。

有经验的老工传授了阶梯式的挖掘法:先在两侧挖起一侧楼梯状的从上至下,这样既可以保证整个水库都被加宽加深,又可以为转运泥土提供便利。

机械自然是没有的,挖凭的铁锹,运土全都是靠人扛肩挑。杨立民亲自带头,抡着铁锹带头挖泥。

刚开始几天还算好干,可随着工程的进行,沉沙池清淤是越往下挖积水越多,到后期河里面全是泥水,只能边除水边清淤,否则铲一锨泥巴带有多半锨水,在泥水里根本就没办法干活。

水泵自然是没有的,全凭人工挑水损耗人力不说,还没有那么多水桶工具。

杨立民一筹莫展,只好召开支部会议商议办法。

晚上,支队班子成员都聚在会议室商讨办法。说是会议室,其实就是不久前搭的两间屋子。

这几间屋子砖坯结构,算是这里面的“豪宅”,除了留给一间做会议室外,旁边的就是女干部们的宿舍。队上有一些像小曹这样的女同志,还有一些跟随队伍一起来的家眷,都被安排到了这些屋子。

其余的人,包括杨立民在内的所有人都住在工棚。工棚就是“家”。

工棚都是临时搭建的,先用“人字形”木头架子安装好,再用毛竹连接,然后披上用芦苇编织的帘子,再覆盖一层茅草帘子,最后用绳子加固。工棚的两边挖了排水沟,便于下雨排水。棚内两边铺上稻草,再摊上草席,上面是各人带的被子。

杨立民从工棚赶到河上岸的土坯房,把他冻的不轻。上次大衣给了曹子建,自己身上只有一件棉袄。山里天冷,入夜后气温就更低了,一路上把他冻得鼻涕直流,一个劲地打喷嚏。

会议室里已经生了炭火,点上了煤油灯,小曹一些女同志烧了热水泡了茶。一进屋,一股子暖气就扑面而来。

杨立民和众人都坐下,拿出卷烟和大家分享。支队班子成员悉数到齐,双主管、副支队长和各大队的大队长都在。

杨立民也不作过多赘叙,只是寒暄了几句之后,便开门见山地说:“今天喊大家来是想商量下,最近工期慢,排水问题咋解决。”

“我看不如挖一条排水渠,先把水都集中排到谷底,等聚拢到一块之后再清理。”赵勇率先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余佩文摇摇头:“这方法恐怕不行。现在的水都是藏在淤泥里的,就算是挖了一条排水沟,也是杯水车薪。”

又有人说:“没啥好办法,只能加班干活。咱们得把损耗得工给补回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提起建议,不过说得无非都是加班加点等建议,谁也提供不了好的建议。

杨立民想了想之后说:“老是延长出工时间肯定不管。咱们带的不是寻常老乡,而是需要改造的犯人,干活是工作,改造也是重要工作。干活时间太长他们容易产生消极抵抗情绪。”

议了一个多小时,七嘴八舌倒是说了很多,不过也没有确定最终的方案。倒是一旁记录的小曹倒茶的时候说了句,“外面的水都冻住了”提醒了杨立民。

是啊,现在是隆冬时节,只有晌午不多的时间地面是解冻的状态,其他时间都是冻住的。既然如此,不如早上提前出工,中午多休息一会儿?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杨立民说暂时先别实施,明天一大早他去实地试一试再作决定。

会就这么开完了,众人干了一天活,也都疲倦的很,便都散去睡了。

杨立民收拾东西耽搁了一会儿,正出门的时候,小曹却喊住了他。

“支队长,你的大衣。”

杨立民回头一看,是自己的那件羊毛大衣。他想披上,这件衣服真是暖和,这个时候没什么能比一件大衣更能让人觉得舒心的了。

可看小曹那被冻得通红得脸,他又于心不忍。她是个南方姑娘,怎么能受到了这里的严寒?

“不用了,你自己留着吧。这件大衣就当是送给你了。”杨立民说着,大跨步朝着外面走去。

小曹赶紧追了上去,却被杨立民呵斥。

他不会对待女人,即使他对小曹心有好感,也不会好好对待。

小曹好不好?杨立民心里有个答案,这个丫头比自己小了一些,长得白白净净,虽不算漂亮,但却很惹人疼。

杨立民本想过要跟她表白,可转过头一想,自己是人家上级,现在这个时候表白,岂不是借着自己职位去强迫人家同意?那这样的话,自己跟那些个强占民女的恶棍有什么区别?

杨立民一直都没说,也不敢说。

杨立民三十二了,但还没有碰过女人,更别谈家事。这在战争年月很常见。

在他三十二年的生涯中,多半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幼年家穷,一场大水把家冲散了,父母都在那场大水中死了,爷爷带着他要饭,才算是囫囵过去。

第二年爷爷也死了,冬天外出捡柴火,发病倒在了路边,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僵硬地像石头一样了。

那一年,杨立民十岁,那时候他还不叫杨立民,而是顺着小名叫蛋子,人家都喊他杨蛋子。

杨蛋子十岁自然没有谋活的技能,他是靠着吃百家饭长大。待他最好的是村子里教书的朱先生。

朱先生长得仙风道骨,虽说也种地,却不全靠种地。他识文断字,几个村子里的唯一的一个学堂就是他置办的。

靠着这个学堂,他不用怎么种地也能吃饱饭。他见杨蛋子可怜,就隔三岔五给他一碗饭吃,还让他到自己的学堂里跟着念书。

当然,这也不是无条件的。杨蛋子要帮他喂猪放羊,还要伺候家里的老母亲。

后来鬼子来了,朱先生的老母亲也驾鹤西去。朱先生卖了猪,放了羊,说已经了无牵挂,便要去抗日。他是村子里第一个这么说的,也是第一个这么做的。

他走的时候,说自己可能回不来了。便说给杨蛋子起个名字,他说你以土地为立身根本,就叫杨立地吧。

从此,杨蛋子有了个名字。

十五岁那一年,他机缘巧合参加了**的队伍打鬼子,队伍上的首长见他年纪还小,便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自己叫杨立地,还把名字的由来和自己遭遇说了。

首长想了想说;“你其实不光是立地,更是立民。我看,你不如叫杨立民好了。”

打那之后,杨立地便叫了杨立民。

多少年,杨立民都跟着**打鬼子、打国民党。战场上生生死死,有了家室只能是拖累。

可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也想有个家了。

2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