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民国枭雄养成史>第八章 不以善小而不为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八章 不以善小而不为

小说:民国枭雄养成史 作者:蚁鸣之 更新时间:2022/10/22 12:35:45

李丕森教书育人并不是只教授怎么做八股文,一些经世致用的书籍他也让学生涉猎、研读,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对天下大事展开一场辩论,所以他的学生还是很关注时势变化的,认真研读每一期的《邸报》、亦是学习内容之一。

《邸报》的编辑由清廷官方控制,稿件是进奏院将所要上报的内容编好、五天一次上报枢密院,经枢密院审查后称为“定本”。

进奏院则以审查过的定本、刊印并作为标准传至各地,具有新闻性是《邸报》的重要特征,而它无报头、无定式、无期号,则与现代报纸有大不相同。

《邸报》内容有皇帝的起居、言行、上谕、朝旨、书诏、法令等,有官吏的任命、升迁、黜废、奖惩等,有大臣和各地方官的奏折等,也有少量偶发的社会新闻轶事等。

今天吴佩孚他们在研读光绪十八年的最后一份《邸报》,今天轮到吴佩孚读报:

“……

上海的吴淞江和黄浦江结冰,长达十多天都不能解封,村里的百岁老人都没见过这种场景。

湖南永州府宁远县冰雪持续一个多月,大量的鸟类和兔子冻死。

福建向来冬季不下雪,可那年平均雪厚近20厘米,1893年1月16日闽浙总督向朝廷奏报:闽省向来冬不见雪,或偶尔落地即化,从无积雪厚数寸者,光绪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朔风严寒,入夜瑞雪缤纷,至二十九日平均雪深四五寸。

原来号称“一件单衣走四季”的广东,竟然也下了“尺许”(接近半米)的大雪。

……”

1893年的年初,是中国300年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但吴佩孚他们并没有切身体会,所以议论纷纷的学子似乎并没有更深的思考,吴佩孚读完《邸报》,李丕森发话了:

“史上有记载的、非常寒冷的冬天有3次,分别是西周末年、东汉三国南**时期、以及宋代,因为冻饿而死者无算,由于年代久远,并没有非常详尽的记载,大多是后世通过史料的只言片语推算出来的。

今岁之奇寒,有过之而无不及。

你们还年轻,可能体会不深,明日你们随为师一起出城,去农村看看,无数老百姓缩在狭小的屋子里瑟瑟发抖,祈求上苍保佑他们尽快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这种极端天气,正是苍天警示朝廷的不祥之兆,朝廷本应该帮助子民安全渡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励精图治,争取早日摆脱列强予取予求的屈辱现状,可朝堂之上依旧是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奢靡之象……

然,朝廷不仅不设法救助贫苦百姓,反而肆无忌惮的、继续压榨着老百姓活命的口粮,帮助列强贪婪的汲取着民脂民膏,百姓生活原本就十分艰苦,未曾想又遇到这300年一遇的超级寒冬,农作物、牲畜大规模冻死,老人和小孩多有冻饿而死者。

你们为什么要读书?

匡扶社稷、拯民水火、强国富民、驱逐列强!

为师……为师警戒你们,读书、要心怀天下,做人、要牢记圣贤教诲,做事、要遵从自然之道,做官、要以民为本!

你们就以今岁奇寒、这件事为切入点,各自写一篇文章、题材不限。”

吴佩孚他们开始琢磨怎么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李丕森走到窗前、凝望着窗外纷飞的大雪……

任道远这些天一直不在蓬莱城里坐堂,他真的在这凛冽的寒风中、走村窜镇的做起了游方郎中,李丕森在他离城的前夜,与他围炉夜话,李丕森认为仅凭一人之力、于事无补,但任道远说了一句“不以善小而不为”,让李丕森感触颇深。

这些天李丕森在城内奔走,募集了一批粮食、木炭、棉被等物资,准备去城东南受灾最重的山区,探望由于大雪封山几乎陷入绝境的百姓,这些物资很多都是李家的,其他大部分也是他出资购买的,沉重的赋税、让城内的商户也都是艰难度日,蓬莱县令也只是象征性的捐了10两银子。

蓬莱,还不是全国受灾最严重的的地方,李丕森痛心之余,却深感自责,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此时却拿不出一个救民的良策!

李丕森的学生虽然也有家境贫寒的,可毕竟是在蓬莱县城内,李丕森力所能及的都帮他们安排了合适的生计,冻、饿他们是体会不到的,这也是他要带着这些孩子一同前往的原因,只有真正体会到了百姓的艰辛,他们才能更好的成长……

第二天清晨,李丕森和他的学生们,跟在近20辆大车后面,浩浩荡荡的出了蓬莱县城,向附近山区进发。

包括吴佩孚在内的学生都以为自己家贫寒,可当他们到了山区,见到那些真正家徒四壁的赤贫人家,才知道百姓有多么穷苦,吃的是不顶饥的流食,穿的更是无法抵御今年的严寒,以至于不少人家、大白天拥被而坐。

要去的地方很多,携带的物资有限,分配给每家的都十分有限,但老乡们无助的眼神中,流露出的那一丝希望之光,仍然让吴佩孚感到震撼。

此行对吴佩孚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非常不彻底。

虽然他们也知道那些赤贫人家才是真正的劳动者,每年辛辛苦苦劳作所得、却常常不足以养家糊口,吴佩孚他们只是简单地把这归于赋税太重,而赋税太重又被归结于贪官贪腐、列强压榨清政府。

这当然不是吴佩孚的原因,一是历史的局限性,二是对封建统治的认识不深刻,三是浮于表面、并没有与老乡进行深入交流,找出问题根结,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腐朽、残暴的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术正是给封建统治阶级培养打手和帮凶的“治世之学”,八股文明着是“忠君爱国”,实则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名利心。

儒术是虚伪的,古今真正清廉能臣有几人?想想北宋、明朝灭亡前那些学富五车的士大夫所为吧,难怪会有“自古爱国屠狗辈、衣冠楚楚换朝服”的民谚流传。

李丕森的出发点固然是想让学生懂的民间疾苦,将来做个清官、体恤百姓的好官,可他自身作为世家大户出身,对问题的看法难免同样有局限性,没有认识到老百姓困苦的根源在哪里。

在这大灾之年,由于清政府并没有救助灾民,一些当地士绅趁机向贫苦百姓放高利贷,居然也被李丕森认为是“帮助”百姓渡过难关的“善举”。

事后的讲评中,李丕森更是给吴佩孚他们灌输了要善待士绅、依靠士绅来管理老百姓的思想,这是封建社会一直存在的一个痼疾,但李丕森却认为这是江山稳固的基石。

李丕森认识不到,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魏忠贤被杀后,东林党把持朝政,江浙、两湖都在士大夫们的暗中支持下,士绅大量隐瞒土地、人口,使明朝最重要的赋税来源大大减少,再加上天灾、人祸引发的农民**,才让明朝的根基动摇了。

那些高居庙堂之上的士大夫,怎么会对民间的乡绅这么纵容?

孟子说“劳心者食于人”,只要靠别人供养的人才有办法读书学习,也只有地主和士绅有能力供养家族的年轻人去考科举,这些人当了官,自然要维护地主、士绅阶级的利益,而剥削贫苦农民最重的,恰恰正是这些地主、士绅。

科举看似公平,真正出自寒门的举人、进士能有几人?

说到底,科举是为了维护皇权的产物,绝不是为了选拔为民服务的管理。

李丕森忘了,像他这样不收学费的先生、全国能有几个?

李丕森教授的“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理论,深刻影响了他的学生们,吴佩孚也不能例外……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