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枭雄的天空>第14章 铁血悲歌(一)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14章 铁血悲歌(一)

小说:枭雄的天空 作者:东山麦客 更新时间:2023/1/29 9:27:28

1888年,北洋水师组队完成。李鸿章就陷入了一个困局:朝廷实际拨付给北洋水师的费用一年比一年少。

本来踌躇满志的李鸿章,被水师经费问题搞得焦头烂额。

北洋水师可以申请经费的渠道一共两个:海军衙门和户部。

海军衙门的领导是醇亲王奕譞,慈禧安排他主管海军衙门的主要目的,是挪用海军经费以用于修建颐和园,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以“海防捐”的形式从各个督抚衙门筹钱,然后将大部分款项都用在修建精美别致的园子上。

户部尚书翁同龢更干脆,直接上书朝廷,严禁北洋水师再添购新舰、炮、军火,连炮弹的费用也不给拨付,这位最善于做学问的人,就这样给北洋水师断了炊。

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李鸿章只能通过在天津机械制造局,给北洋水师生产炮弹,其作战效果可想而知。

慈禧为什么选择翁同龢主政户部?这是一个复杂的逻辑问题,听我细细道来。

翁同龢是光绪帝的老师,他一心一意的辅佐光绪帝,他的最大念想就是希望这位年轻的皇帝能早日临朝听政,这样作为帝师的他就能更加声名显赫。只有慈禧还政,光绪帝才能临朝听政。只有颐和园修好了,慈禧才会还政,因为颐和园就是为她老人家颐养天年准备的。要颐和园早日修好,翁同龢就需要把户部的钱主要用在修建颐和园上。上文已经叙述过他和李鸿章的矛盾,所以他就选择扣下李鸿章的北洋水师的经费。

李鸿章是慈禧的嫡系,李鸿章找她老人家要水师经费,如果她不给李鸿章,岂不是面子上不好看,而且会惹得李鸿章不高兴,显得自己做领导的太小家子气。那就让翁同龢去做这个恶人吧!

就是这个逻辑,所以慈禧选择了翁同龢。虽然翁同龢是两朝帝师,但是比起慈禧的权谋来,也只有被利用的份。

而就在北洋舰队成立不久,日本也加入了东亚海军军备竞赛,目标直指大清国。

此时的日本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明治维新,国力大大增强,但是比起大清来,却显得寒酸了不少。

为了得到最先进的战舰,从天皇开始节衣缩食,天皇甚至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一共三十万两白银。明治的皇后也卖了自己的首饰,官员每月都拿出薪资的十分之一,民众踊跃募捐,只为得到那艘最先进的战舰。

那是英国为北洋水师设计建造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吨位大,航速快,火力猛,要价一百二十万两白银。

当大清朝倾举国之力给太后准备六十大寿的时候,日本抢先出手将这艘最先进的战舰收入囊中,命名为吉野号,日本人相信终有一天,铁甲战舰吉野号会大杀四方。

一边是在忙着修园祝寿,一边却在倾举国之力备战,战争的天平就此向日本倾斜。

不管怎么样,颐和园算是修好了,慈禧可以在其中安心看戏了,光绪皇帝总算亲政了。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叛乱,朝*鲜政府军接连失利。

在朝*鲜的袁世凯第一时间将消息汇报北洋方面。

根据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早前签订的《中日天津条约》,中日双方同时派兵进入汉城,东学党叛乱很快被平复。

中方根据条约精神,知会日本后,退出汉城。

但是,日本人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怎么会轻易退出?

不但没有退出,而且持续增兵朝*鲜。

在没有清军协助的情况下,朝*鲜国王李熙被日本军队挟持。

朝*鲜政府被改组,日本人扶持大院君上台摄政。

后知后觉的李鸿章,不得不再次增兵朝*鲜,其中,有四千人坐的是英国商船“高升”号,结果被日本战舰一举击沉。

这样,与日本要战要和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

有过许多实际战场经验的李鸿章,在权衡战争双方形式后,认为不要开战,要借助洋人的势力,利用外交手段,解决朝*鲜问题。

他认为不管是自己手下北洋水师还是淮军都不是日本的对手。他上书光绪帝,说从北洋水师组建完成开始,七年间没有增添一艘战舰,炮弹都很短缺,而日本的战舰都是近几年新添置的,航速明显快于北洋水师的战舰,这样会造成一个局面:两舰对垒,我方打赢了就追不上;如果打输了,就跑不了。

而日本舰上也配置了快炮,一分钟能打五炮,而北洋水师的重炮五分钟只能打一炮。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是坚定的主战派。当然,以翁同龢为领袖的清流派都是坚定的主战派,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站到道义的最高点——战是爱国,和是卖国。反正,也不是他们自己上战场。

已经退居颐和园的慈禧没有态度,她只是希望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别耽误她的六十庆典。

以翁同龢为主的清流派影响到了仅有二十三岁的光绪皇帝的决策。年轻的皇帝毕竟没有将小国日本放在眼中,他决定打这一仗以壮国威。谁不想做一个年轻有为的君王?

最终,主战派完全占据了上风。

李鸿章仰天长叹!

八月一日,大清与日本同日宣战。

第一战,双方集结大军于平壤。清军一万五千人,日军一万六千人,双方人数相当。

北洋名将叶志超将部队全部收入平壤,这时候一名年轻的军官站了出来反对。确切来说,他在军中还没有什么职务,他是北洋武备学堂的学生,他跟叶志超说将军队全部退入平壤是兵家大忌,因为孤城必然会被四面围攻,难以长守,应该利用平壤城外面的群山设防,一方面,这是战争的缓冲地带,另一方面,这些山岭也非常有利于用兵。

这名年轻的军官名叫王士珍。后来,他成为北洋三杰之一,他还有一个非常知名的外号——北洋之龙。王士珍后来长期担任北洋军的**议(**谋长),这一时期的北洋军没有败绩。

只可惜,叶志超见他年轻,缺乏战场作战经验,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然而,英雄不在年高!

有人的思维高度天生就高于常人,这与年龄无关。历史上,很多名将都很年轻,比如周瑜二十四岁当大都督,韩信二十七岁拜大将军,林101二十三岁当军长,粟*裕二十岁当军长。

叶志超打了一辈子仗,对手都是太平天国这样的农民起义军,指挥的都是低档次战役,而现在的对手是训练有素的日本现代化部队。

叶志超没有听王士珍的建议,于是错过了最后一丝纠错的机会。

平壤大战就像是王士珍预料的那样,日军见清军龟缩城中,便肆无忌惮地猛攻平壤,日军火力巨猛,清军逐渐不支。正当战斗焦灼的时候,清军方面的总指挥叶志超突然弃城而逃,狂奔六百里,逃过鸭绿江。

在叶志超逃跑之后,王士珍指挥炮队向日军开炮,双方你来我往地互射,导致王士珍的无名指被炸掉,前额也被弹片击伤。热血青年王士珍要以死报国,炮队的官兵则将他抢出。在兵败如山倒的大势之下,王士珍独木难支,在抵挡了一阵之后,带着满身伤痕,随大军撤往鸭绿江。

三天后,丁汝昌带领北洋舰队,护送四千人入朝参战,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与等待在此的日本联合舰队遭遇。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海战就此上演。

双方精锐尽出,各派出十二艘战舰参战,一时间大东沟海域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双方激战五个小时,最终,北洋舰队损失五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有五舰受重创,死伤官兵六百余人。北洋水师损失比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

交战中出尽风头的日本战舰正是吉野舰,主力战舰致远、经远都因它而沉没。致远管带邓世昌在炮弹打尽的情况下,试图指挥致远撞沉吉野,以一舰之亡力拯危局,奈何最后时刻被鱼雷击沉,全船将士壮烈殉国。

国运如斯,夫复何言!

根据李鸿章要求,北洋舰队剩余诸舰驶入威海卫,避战保舰。李认为威海卫海军基地的炮台如此坚固,足够让北洋舰队容身,保住残余的水师战舰,就能保住希望。

他没想到的事,比起水师的壮烈,陆军可以说是不堪一击。

日本陆军乘平壤大胜的余威,势如破竹,攻破鸭绿江,攻占旅顺口,并进行了野蛮**,杀中国百姓两万余人。

战况就此急转而下,日军策马扬鞭,在荣城登陆,经过激战,拿下了威海卫,刘公岛于是成了孤岛。北洋花巨资建设的威海卫炮台已经被日军占领,日军于是将炮台上的大炮对准了海军基地的北洋将士。

北洋舰队水师提督丁汝昌指挥北洋舰队拼死抵抗,誓死不降,自杀殉国。旗舰定远舰的管带刘步蟾指挥舰上将士继续还击,配合刘公岛炮台,打退日军八次进攻,炮弹打完后,看到大局难以挽回,决定以死殉国。

他怀着无比痛惜的心情,将定远号战舰炸毁,让它永远沉没在了祖国的海域,然后选择饮弹自尽。这位英国皇家海军的优秀毕业生,晚清中国最杰出的海军人才,实现了当初对李鸿章的诺言:舰在人在,舰亡人亡。

甲午,是历史上中国国运最弱的时候,却是日本国运最隆,野蛮成长的时候。就是这一场大战,让国人从天朝大国的梦乡中彻底惊醒。

日本这个蕞尔小国都能把地大物博的大清收拾成这样!国人彻底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高高在上地俯视一切,瞬间滑落进屈辱的泥土中,抬不起头来。

1874年7月,当朝*鲜国王被日本控制后,身在汉城的袁世凯感受到了巨大的人身威胁,这让他惶恐不已。

此时,整个汉城已经阴云密布,大战不可避免。局势已经被日本人掌握,清军退出了汉城,而向平壤集结。

他的通商衙门基本没几个兵,日本人在汉城的兵力却超过了一万人。

由于之前,他督朝*鲜的强烈张扬的处事方式,早就与日本人剑拔弩张。日本人恨他入骨,曾策划两次针对他的暗杀,都没有成功。

现在,他却深陷有一万多日军的汉城,这种恐惧让他窒息。

他向李鸿章连打三封电报,以身体不适为由,要求撤回国内。

然而,苦苦等待十几天,他并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他选择向盛宣怀打电报,报文的内容形象而直接:朝*鲜就像是大清的妻子,如今妻子被人蹂躏,丈夫却在一旁观看,无能为力,我在此地又有何为?他请求盛宣怀能代为周旋,让他早日离开这片危险地。

电报发出之后,如石沉大海一般杳无音讯!

周围是无尽的恐惧,袁世凯忍不住想,如果等不到北洋方面的回电,要么就此逃走。但理智告诉他,作为大清驻朝*鲜的总*理商务督办,如果没有命令就此回国,那可是擅离职守的大罪!即便李鸿章饶过他,那些言官们,也不会放过他。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