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枭雄的天空>第35章 江南半壁(一)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35章 江南半壁(一)

小说:枭雄的天空 作者:东山麦客 更新时间:2023/2/19 23:34:54

此人就在他的电报局里,是一名普通的职员。但他同时是一个隐藏极深,而极具谋略的“山中宰相”式的人物。

这位牛人就是赵凤昌,江苏常州人。

在晚清常州赵氏一门出过两个顶级幕僚:赵烈文和赵凤昌。赵烈文是曾国藩的幕僚,曾经提前五十年预测到满清王朝灭亡的时间和灭亡的方式,而他的晚辈赵凤昌是张之洞的资深幕僚。

赵凤昌读书不多,何以能受到探花郎张之洞的重用?主要是赵这个人博闻强识,大局观和决断力都很强,是难得的师爷人才。张之洞是一个比较随性的人,他把大小事务都交与赵凤昌处理,所以在武昌有“湖广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的说法。就是说湖广总督张大人也要听他“夫人”赵凤昌的话。张之洞在湖北把洋务搞得红红火火,这其中就有赵凤昌很大的功劳。

不久前,清流人物徐致祥参劾张之洞,说他“揽权招摇”,希望朝廷对其严惩。慈禧马上派两江总督刘坤一去查办,这是一种典型的帝王之术,制造两位封疆大吏之间的矛盾,以实现权力制约与平衡。慈禧对这一套已经烂熟于心,随心而发,不着痕迹。

刘坤一也不愿意得罪张之洞,到了武昌之后,装模作样调查了一番,然后给慈禧上了一封奏折,说经调查,张之洞没有问题。同时为了照顾徐致祥的感受,就说其所参之事都是幕僚赵凤昌导致的。于是,朝廷下旨对赵凤昌革职,永不叙用。

赵凤昌给张之洞背了一个黑锅,这让张之洞非常过意不去。于是张之洞拜托盛宣怀在电报局给赵凤昌安排了一个闲职,让他有个生活依靠。于是,这位深藏不露的人物,从武昌来到了上海,并在盛宣怀手下任职。当然,盛宣怀也不能真把赵凤昌当成自己的手下来用,而是让它挂名一个闲职,实际上赵凤昌基本上都不用来上班。

赵凤昌在上海的居所是一桩两层小洋楼,取名叫做“惜荫堂”。近代史上的许多大事都是在这里策划的。

清末的三位顶级幕僚来到惜荫堂聚会,分别是盛宣怀、张謇和赵凤昌。盛宣怀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赵凤昌沉默良久,给出了一个惊天计划:拒绝上谕,保护东南。即不承认清廷对外国的宣战诏书,南方各督抚联合起来与洋人谈判,维持中国南方的现状。洋人继续管理租借地区,其余地区依旧归各地督抚管理。洋人不能向南方各省增派兵力,各地督抚负责防止义和团进入各自地面,并保障洋人的安全。

计划归计划,但是具体要怎么实施?三人商量之后,决定要动员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领衔发表声明。

这需要三人分头游说。老部下盛宣怀是去说服李鸿章,赵凤昌去说服张之洞,张謇去说服刘坤一。当时张謇以状元之身在南通办实业,与刘坤一交往非常密切。

就这样定了,大家正准备分头行动,赵凤昌却提醒盛宣怀和张謇:还有一个技术性问题没有解决。长期的幕僚经历,让赵凤昌非常清楚这次游说会遇到什么困难。

盛、张两人不明所以。赵凤昌慢吞吞地说:“让三大帅领衔,他们即便有意,身为封疆大吏,也不敢站出来明说,这对他们的风险性实在是太高。这个计划缺少关键一步。”

赵凤昌跟盛宣怀说:“盛大人应该准备一份圣旨,让各地督抚力保所辖疆土。”

这下盛宣怀坐不住了,赶忙说:“凤老,您这是要我命啊,捏造圣旨那可是要杀头的。”

看着盛宣怀着急的样子,赵凤昌却不着急,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仿佛世上再难的事都不能让他有丝毫变色。

赵凤昌不紧不慢地说:“盛大人不必着急。捏造圣旨亡国是死罪,捏造圣旨救国则是大功一件。盛大人尽管去办,老夫预计事后您必将受到朝廷的重奖。”

盛宣怀将信将疑,却也没有别的选择。如果没有一份靠得住的依据,南方各地督抚谁又会冒着杀头的罪抗旨不遵呢。

赵凤昌幕后,盛宣怀、张謇在台前开始演一场大戏。这场大戏史称“东南互保”。

盛宣怀先给各地督抚发了各地勤王的圣旨,紧接着又发了他那份假圣旨,让督抚们各保疆土。并告知各地督抚,让大家遵从第二份圣旨。

大清电报局发出来的圣旨,即便有督抚怀疑其中的内容,在行动上却万分拥护。谁也不愿意跟载漪、刚毅等人绑在同一辆战车上。

看到让勤王护驾的圣旨,两广总督李鸿章的反应是:“此矫诏也,粤不奉诏。”

听闻朝廷已对列强开战,两江总督刘坤一异常沮丧,说道:“(慈禧)太后已不能维持帝国的秩序。”

湖广总督张之洞掷烟枪而起,说道:“这老寡妇(指慈禧太后)要骇她一下!”意识到这种粗鲁的语言不符合自己满腹经纶的探花郎身份,张之洞将以上说的话翻译成了文言:“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张之洞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如果两宫不保,就推举李鸿章做大总*统,主持大局。

汉族实权派人物们对满清贵族这种荒唐的举动很不感冒。

在盛宣怀的策划之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等派代表到上海与各参战国商议东南大局。中方首座是上海道余联沅,东南各省代表参与其中。洋人方面,各国驻沪领*事团出席。

东南危局,系于此议。如果和议不成,战火势必席卷神州大地,到时候恐怕再没人能控制局势。

盛宣怀不是督抚,没有签字权,本来没有打算出席会议。但是,赵凤昌却执意让他出席。

赵凤昌认为余联沅此人“拙于应对,不善折冲”。就是说余联沅虽然作为上海的东道主主持,但是他处理事情不够圆融,不善于打破僵局。

盛宣怀听从赵凤昌的建议,以地方士绅的身份坐在余旁边协助。事后证明这是影响和议成败的一个决定。

当时清政府已经同列强开战,出席会议的每个人,不管是洋人还是中国人,表情都极其冷峻,会议气氛极其肃穆庄严。

开谈之后不久,美国领*事古纳开口发难:“现在南方各省督抚派你们与各国领事签订互保条约,如果贵国皇帝又有旨令要求开战,你们是否遵旨?”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这牵扯到双方对会议决定能否执行的关键问题。

各督府代表面面相觑,没人敢承诺这件事。余联沅也是不知以何作答。

领事们在静静地等着问题的答案,这是能否将会谈进行下去的关键问题。

中方也没有人敢站出来说清楚这件事。如果说“不遵旨”,那就是抗旨不遵,要被清廷杀头;如果说“遵旨”,那就违背了和谈的目的,大家伙就不用再坐在这里了。

会场安静地一丝动静都没有。

关键时候,盛宣怀轻轻向余联沅耳语了几句。余回答道:“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协商订约,就是已经‘奏明办理’”。

盛宣怀“奏明办理”四个字用得高妙。“奏明办理”意思就是说我们已经取得上级同意了。上级是谁呢?各督抚,军机处,抑或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中方不解释。

考虑到京城、天津一带已经是人头滚滚,各领事也不深究了。那就签了吧。

《东南互保条约》由盛宣怀起草,南方绝大多数督抚签字承认,各洋人领事也签字确认。

在汉族实力派精英人物的努力之下,半壁江山免遭战火荼毒,成千上万的百姓保全住了他们的性命,无数家庭没有妻离子散。虽然这些人的性命和家庭对清廷统治者慈禧来说,一点分量都没有。

慈禧在乎的只是手中的权利,对她来说失去权利跟失去性命是一样的。为了权利,她可以将整个国家打碎、打烂,也在所不惜。

东南互保条约的签订,让以慈禧为中心的清廷颜面尽失。各地督抚公然对抗清廷的朝廷权威,她却不能再采取惩罚地方的措施。因为她和光绪能否再回到紫禁城,还得看这几位封疆大吏的眼色。

逃亡中的慈禧以光绪帝名义下了“罪己诏”:各直省督抚,更宜整顿边防,力固疆圉。前据刘坤一、张之洞等奏,沿海沿江各口商务照常,如约保护。今仍应照议施行,以昭大信。

慈禧无奈地承认了“东南互保”的合法性,并称赞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老成谋国”。

在慈禧回銮北京之后,高兴地嘉奖了盛宣怀,给他加封了“太子太保”的官衔。在清朝,这可是一个莫大的荣誉,是从一品的高官。

东南互保成功,东南各省免去一场大劫难。没有任何官职的赵凤昌,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全程策划了这一出大戏,真可谓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谁也没有想到,东南互保只是十年后另外一出大戏的彩排。十年之后,黎元洪在武昌振臂一呼,天下英雄群起相应,东南各省纷纷独立,大清国就此垮台。“惜荫堂”仍然是当时天下大势的策划地,赵凤昌仍然是幕后谋主。

东南互保成功,张謇作了一首《东南立约》诗,是这样写的:

北海鲸鲵跋怒潮,奔腾杀气直冲霄。

联盟岂第全商务,抗命方能保圣朝。

半壁河山资保障,满天风雨几飘摇。

尽教协力支残局,鸡犬无惊静斗刁。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