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枭雄的天空>第52章 烽烟东北(一)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52章 烽烟东北(一)

小说:枭雄的天空 作者:东山麦客 更新时间:2023/3/9 22:41:05

1904年,第零次世界大战爆发。

为什么称之为世界大战?因为参战的是工业强国,所使用的是工业革命以后的先进军事技术,如速射炮、机枪、卡宾枪、军舰等,这些先进的技术被大规模应用在这场战争中,从强度上说具备了世界大战的激烈程度。

为什么称之为“第零次”?因为参战国家只有两个,构不成世界大战的规模。

令人无比痛心的是,这场战争的战场是在中国东北。

在我们的近代历史上,称其为“日俄战争”。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俄皇便派兵分两路占领了东北全境,并制造了两次大屠*杀: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并对东北居民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抢劫、屠*杀。

占领之后,俄皇就想方设法将吃到嘴里的肉进行合法化。利用辛丑和谈的契机,想在李鸿章那里合法化,但是他没有得逞。

庚子之后,这个契机已经过去了,想在庆王和袁世凯这里合法化就更加不可能了。

西伯利亚熊从来都是大胃口,合法化搞不成就搞个“既成事实”。

1903年8月,俄罗斯又在旅顺成立了“远东总督区”,任命皇叔阿列克塞耶夫(俄皇尼古拉二世之叔)为总督,将我东北当成了俄罗斯领土。

如何收回东北是让清廷的当权者庆王和袁世凯头痛不已的问题。

这时候日本人站了出来。

东北对大清来说是“龙兴之地”,爱新觉罗家族的“老区”,也是满清的“自留地”。

同时,东北也是日本从“海岛之国”跃升为“陆地之国”的战略要地,日本已经拿下了朝*鲜,下一步便是中国东北。对已经将中国视为禁脔的日本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东北还对俄国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是因为一条铁路。原来俄国人一直希望修建一条从东到西的西伯利亚铁路,但由于其幅员辽阔,铁路的长度要将近一万公里。代价实在太高,但是如果从东北穿过,就可以减少两千多公里。不光省时,而且省钱。

而且,俄国人还要修建从哈尔滨到旅顺的支线。有了这条支线,西伯利亚的繁荣指日可待。

如果这条铁路建成,俄国人就可以同时面对欧洲和东亚各国。如果没有这条铁路,从西线运兵到东线需要近半年时间。半年的时间,对战争高手来说,胜负早已立判。

于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俄国带头干涉,大清付出了三千万两白银的代价,收回了辽东。俄国人当然是无利不起早,更何况其自恃对收回辽东有功。

清廷于是派李鸿章赴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允许俄国人在中国东北修建这条铁路,不过铁路的名字叫做“东清铁路”,就是“大清东方铁路”。铁路的建设、管理和运营都归俄国,名字上是大清的铁路。

1904年,俄国的兵力主要部署在西面,一战快爆发了,那面局势紧张得很。但是,如果西伯利亚铁路建成,俄国人将从容地将军队从西线调往东线。

同年,距离西伯利亚铁路建成还有一百多公里的时候,日本人坐不住了。

在东乡平八郎指挥下,日本人率先发动偷袭,日俄战争爆发。

皇叔阿列克塞耶夫明显不是名将东乡平八郎的对手,日军势如破竹。但是俄国人看到东线兵力不足的境况,强行开通了西伯利亚铁路,西线的兵源开始源源不断地通过铁路的运往远东。

战事进入了焦灼状态,这也印证了西伯利亚铁路的重要性。

后来二战的时候,苏联红军从德国战线出兵中国东北,干掉日本关东军也是通过这条铁路。乃至于斯大林强行支持外蒙独立,也是希望保护西伯利亚铁路这条大动脉。

日俄开战,大清该怎么办?这是当权者庆王和袁世凯面临的抉择。

当时,刚和八国联军干了一场,完全没有继续战争的实力。

如果帮助俄国人把日本人干掉,俄国势必在东北做大,那从俄皇那里收回东北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如果帮助日本人,自身的战争消耗根本支撑不起,再说也说不好日本能不能取胜。从牌面上来说,俄国强,日本弱。如果再次战败,恐怕国将不国。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首先就是利益最大化。

权衡利弊之后,庆王和袁世凯思虑再三,拍板做了一个决定:保持中立,划定交战区,并暗中帮助日本人。

两个强盗在自己家打架,却保持中立,确实是屈辱的事。

但是从战争结果来说,清廷实现了利益最大化,日本战胜了俄国,大清没有出兵,却收回了绝大多数的主权。

东北的百姓是最遭殃的,死伤有十万余人,房屋、商铺等被毁的更是不可计数。

当时,清廷是怎样暗中帮助日本人?主要是暗中从事情报工作。

日、俄将战场选在了东北,这就决定了双方都必须用许多当地的中国人从事情报搜集工作。

为此双方都雇用了许多东北的本地人,这份工作是非常危险的,完全不像邦德那么拉风。而从事这份工作的大都是普通百姓,没有过侦察、间谍技能的训练,而被抓住的结果就是要砍头。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以上是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情景,这个场景深深地刺激了年轻的鲁迅先生,促使他弃医从文。

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都是俄军雇佣来的东北当地百姓,可以将他们定义为民间侦探。

给日本人做侦探的中国人却有一部分却是从北洋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是官方的军中精英。

吴佩孚就在其中。他学的是军事测绘,专业真是对口。在当时的中国想找专业这么对口的求职者还真是不容易。

当时从保定陆军武备学堂一共选取了十六名优秀的学生,除了吴佩孚,还包括孟恩远、王怀庆等。

选出的这十六个人被集中到一个房间中,大家都是同学,虽然不知道要干什么,但是却从内心中体会到了一种难言的紧张和神秘,似乎有大事件要他们去完成,这是军人特有的直觉。

不一会,听到沉重的脚步声由远及近。门口的教官赶忙示意大家起立迎接。

推门进来的是一个中年人,一身戎装,神情憨直,眉宇之间透出一股凛凛之气。

吴佩孚感觉到,这是一个大人物。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袁世凯手下干将曹锟。吴佩孚第一次见到曹锟的时候,还是在保定陆军武备学堂的开学典礼上。那时候吴佩孚远远地站在一个角落里,看到曹锟、段祺瑞等人身着军装分列袁大帅的两侧,让他这个小学员非常羡慕。

这么近距离地接近北洋军的实权派人物,还是第一次。

来到台上的曹锟,拿眼睛缓缓地扫视了一圈这一众年轻人,便示意大家坐下。他脸上的神色和缓了许多,并开始讲话。

从曹锟的讲话中,吴佩孚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袁大帅已经跟日本方面进行过十数次的高级别会谈,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日本出兵攻打俄国,大清国表面独立,暗中支持日本。当日本战胜俄国后,俄国在东北的利益交由日本,剩余所有俄国在东北的权益都归还中国。

他们这十六个人,就是大清暗中支持日本人的一部分。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去东北俄占区,探查俄军的军事部署,绘制成地图,然后交由日本**决策使用。

简单的说,就是去做间谍,专业间谍!

曹锟还告诉这群年轻人,此次去往东北分外危险。如果他们一旦被俄国人抓住,那么生死自负,大清不会承认此次行动,也不会通过官方途径进行营救。

如果有人害怕,现在尚可以退出。

没有人退出!

军人就是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站出来,临阵退缩者会被同学们耻笑、羞辱,再也抬不起头来。

那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要用血性去担当,这才配得上“职业军人”这四个字!唯唯诺诺,蝇营狗苟者注定配不上这四个字。

回到宿舍的吴佩孚二话不说,收拾行囊,跟同学一起去往东北!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