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枭雄的天空>第77章 大厦将倾(一)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77章 大厦将倾(一)

小说:枭雄的天空 作者:东山麦客 更新时间:2023/4/5 22:16:59

1908年11月2日,新帝登基仪式在乾清宫举行,那时候的溥仪仅仅是一个两岁多的孩子,面对这么大的排场,非常恐惧不安,不禁在龙座上哭闹不止,吵着要找他母亲。载沣不得不在一旁使劲安慰儿皇帝:“快完了,快完了,快完了。完了我们就回家。”这三声“快完了”真可谓一语成谶,三载之后的辛亥年,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轰然倒塌。

载沣曾经出使德国,为德国公使克林德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杀道歉。那时候载沣只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在这么重大的外交场合中,面对傲慢的德国人,载沣表现得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很好得完成了这项棘手的人物,并博得了德国皇室的肯定。那时候的德国已异常强大,而德国皇室权势很盛,保持了对国家的良性控制,这一点让载沣非常羡慕。为此他曾请教接待他的威廉亨利亲王,亲王的回答是:欲使皇室强盛,必先集中兵权;欲使国家富强,必须重视武备。这句话对载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集中兵权。

要增强皇室的力量,必须集中兵权。欲集中兵权,必须除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北洋派老大袁世凯。袁世凯的影响力已经遍布京畿,京城周围的新军都经袁世凯一手培养出来,有他在载沣就会坐立不安,况且载沣和袁世凯之间还有出卖光绪这笔旧账。

那就新帐、旧账一起算!年轻的摄政王露出了獠牙!

杀袁世凯这件事很快在载泽、毓朗、载洵、载涛等皇族少年亲贵之中达成了共识,并得到大家一致肯定。只有杀了袁世凯,并清除掉他在朝中的党羽,才能空出许多关键的位子,好让这些少年亲贵们上位。

载沣将这个计划说给隆裕太后,隆裕太后也是个没有主见的人,光绪还在世的时候,她就习惯了唯唯诺诺,这时候也就任由载沣专断而行。这样年轻的权贵阶层就达成了共识——杀袁世凯,夺兵权。

新皇即位的当天,袁世凯就听到了载沣要动手的风声。在参加完溥仪即位大典之后,袁世凯立即乘火车赶往了天津。天津是北洋的大本营,北洋新军都在这里,面对北洋六镇这些血气方刚的兵勇,任你是摄政王也要掂量一下吧?另外这里还有九国的租界,关键时候可以通过洋人交涉,足以让自己暂时躲避一阵。如果是在京城,很可能就会直接被关进大牢,这样一点周旋的余地也没有了。

度日如年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怎样一种感受?这是袁世凯一生中最危急的时刻,他将家眷安顿在了天津利顺德饭店,通过京城耳目关注着朝中一举一动。

载沣即位后第三天早朝,面对军机处的诸位大臣,载沣将杀袁世凯的计划公布了出来。见多识广的军机大臣们瞬间都惊掉了下巴,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昨天还被誉为王朝希望的袁宫保,转眼间就要做刀下之鬼!

沉寂!死一般的沉寂!这个决定太突然,没有人知道这时候应该说点什么好。

“摄政王,此事万万不可!”

喊这话的人是张之洞!也只有他这样的功勋老臣,敢公然反对摄政王的命令。

张之洞颤颤巍巍地站了出来,说道:“摄政王,袁世凯杀不得啊!现今新遭国丧,新帝初立,骤杀大臣,必然人人自危。如激起北洋将士铤而走险于内,孙文一党起刀兵于外,摄政王将何以处之?”

这句话充分点醒了载沣,杀袁世凯这件事,他太操之过急了。古往今来,当政者清除权臣,得先从他的羽翼下手,当羽翼剪除干净了,再对这位权臣下重手,否则,来个鱼死网破,鹿死谁手谁说的好呢?当政刚三天,载沣就直接对袁世凯下手,说明载沣太过于意气用事,政治上并不成熟。

张之洞又用他渊博的历史学知识,给载沣讲解了崇祯皇帝杀袁崇焕而导致大明亡国的历史。

不只是张之洞反对,庆亲王奕劻也反对这么做。奕劻虽然是满族大臣,但是袁世凯是他好基友,兄弟有难,自己不能不帮一把,这是于私的方面。事情还有于公的一方面,这里的“公”指的是大清的江山社稷。

当袁世凯登上高位的时候,朝中许多人,特别是满族的亲贵少年,恨不能杀之而后快。这些纨绔子弟都简单机械地认为,是袁世凯夺走了本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力和荣华富贵。满族亲贵中,只有奕劻知道袁世凯的价值:袁是李鸿章给朝廷留下的中流砥柱,有他在,大清虽然风雨飘摇,但是尚可以维持。清除掉袁世凯,等于将一所摇摇欲坠的房子拆了顶梁柱。

张之洞和奕劻这两位重臣,让刚刚上任摄政王的载沣意识到一个道理:即便充分掌握了皇权,也不是想干啥就能干啥。

张香帅说的有道理,但是袁世凯必须要清除掉,载沣将这份杀袁的旨意,暂且压在了手里。

经过这次朝议,很快群臣知道了摄政王的想法,一时间杀袁的声音沸沸扬扬,整个大清都喧嚣起来。这种事本身就自带热点,不管是朝堂还是市井民间,都在关注着袁宫保的下场。

这让康有为、梁启超看到了机会,身在日本的师徒俩隔着千里大洋来了一次神助攻。康有为发表了一篇《讨毒弑舍身救民圣主之逆贼袁世凯檄》,在这篇讨袁檄文中,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说:“袁世凯权宠日得,患失日生,力荐学西医者,速发毒谋,遂于太后升暇之际(快死的时候),能操旦夕之权。天地惨烈,山陵崩坏,风雨号泣,海水怒立。于是我舍身救国之圣主(指光绪皇帝),遂毒弑于袁世凯之手矣。”

虽然远在日本,康有为却给光绪之死破了案:袁世凯找人干的。康有为将这篇讨袁檄文给满朝文武大臣和各地督抚都寄送了一份。梁启超还单独上书摄政王载沣,要求诛杀袁世凯以谢天下。康、梁二人的笔锋甚于刀锋。

这明摆着就是栽赃!一点证据也没有,全是康、梁二人臆想出来的。杀光绪这种事,袁世凯即便是有心有胆,也没有任何可能性左右君王的生死。只有一个人能杀光绪,那就是他的“亲爸爸”慈禧太后。这是一种舆论暴力,袁世凯却有口难辩。

面对山呼海啸般的舆论,袁世凯惶惶不可终日。这让他想起了中日甲午大战前的那几天,当时他正在朝*鲜,对时局已经束手无策,生死旦夕之间,与现在的情况颇有几分相似。这次比朝*鲜那几天更危险,因为他已逃无可逃,命运已经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袁世凯发达的时候,门前过往的达官显贵如过江之鲫,被排挤的时候,门可罗雀,众人避之如瘟疫一般。此时的袁世凯可谓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只有一个人认识到了袁世凯的价值,此人就是北洋之虎段祺瑞。当时,段祺瑞正任新军第六镇的统制,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总办。他以军人特有的胆识,紧紧地站在了袁世凯的身后。

段祺瑞先是向朝廷奏报,北洋六镇的将士群情激昂,请求朝廷举办冬操。当时,清军一般会在秋天举行秋操,秋高气爽之时,军事演习正当时。那时候段祺瑞在军中地位已经很高,每逢秋操时,他都是北军总指挥。冬天并不适合军事演习,而段祺瑞在这个节骨眼上,在刚刚举办完秋操之后,上书朝廷举办冬操,实有要挟朝廷的意思,让摄政王载沣捏了一把汗。

该怎样处理袁世凯呢?载沣把这个棘手的问题扔给了张之洞。

张之洞提了一个建议,就以袁世凯“现患足疾,步行维艰”为由,将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这是一个多么牵强的理由,腿有毛病,赶回老家。载沣就照此下了一道圣旨。

不管怎么样,在张之洞、奕劻和段祺瑞的共同努力下,袁世凯的命算是保住了。收到圣旨的袁世凯既高兴,又辛酸。他高兴的是在这场没有悬念的政斗中居然能够保全性命,这不就是最好的结局吗?为此他心里对张之洞等人充满了感激。二话不说,他命令人简单收拾了一下,便带着一妻九妾,十七个儿子,外加十五个女儿,踏上了回河南的火车。

想当年自己作为朝廷一品大员前呼后拥,那是何等风光!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却冷清异常,除了老婆孩子,几乎没有人来送行。是啊,这个节骨眼上,谁又愿意跟一个摄政王要杀的人接近呢?大家躲还躲不及,更不会往前凑了。人情冷暖莫过于此。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