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枭雄的天空>第129章 雄视天下(五)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129章 雄视天下(五)

小说:枭雄的天空 作者:东山麦客 更新时间:2023/6/8 0:20:09

就在孙文、袁世凯争得难分高下的时候,有一个人在静观天下变化。

政治高手都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出手,然后一击致命,让对手没有任何反应的机会!那种拉拉扯扯、连绵不绝的打法都不是高手所为。

这位高手别人,而是段祺瑞的第一幕僚徐树铮。

这天深夜,徐树铮前来面见段祺瑞。此时的段祺瑞,不仅是武昌前线北军总指挥,又是朝廷新册封的湖广总督,可谓是一位志得意满的人生赢家。但在徐树铮看来,这些还远远不够。乱世就是舞台,他的目标是辅佐段祺瑞莅临舞台中*央,成为主角,就像是黎元洪、孙文那样的主角。但是想成为这样的主角,又何其难也!

在徐树铮看来,这很简单,只需要一张电文就可以。

徐树铮向段祺瑞出示了自己拟写的这篇电文,主旨只有一个——通电共和。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电文,出自大才子徐树铮之手,一共一千多字,措辞委婉得体,却又软中带硬。电文是以段祺瑞的名义,发给内阁的,电文最后这样说:“……祺瑞冒死陈言,恳请换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以现在内阁和国务大臣等,暂时代表政府,担任条约、国债及交涉未完成事项。再行召集国会,组织共和政府……然后振刷民气,力图自强,中国前途,实维幸甚,不胜感激待命以至,谨请代奏!”

这是明晃晃、**裸的兵谏。段祺瑞看后,顿时错愕不已。徐树铮平静地告诉他,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电文一发,段祺瑞便会千古留名,成为“造共和”的英雄,不仅仅能顺天下万民之愿,还能助袁世凯推翻清廷登上总*统大位,赚足政治资本。

段祺瑞跟冯国璋不同,他本来就对清廷非常不满,现在手握天下雄兵,也想有所作为,听徐树铮这样一分析,便决定一不做、二不休。为了增加电文的分量,段祺瑞叫来前线四十七位将领,让大家在电文上纷纷签字。

然后,这封电文就以前线所有北洋将领的名义,发给朝廷。当天,隆裕太后就看到了这份“催命符”。段祺瑞的这封电文就像是晴天霹雳,令她顿时身如枯槁、面如死灰。

在段祺瑞看来,只是一份电文还不够。发出电文之后,段祺瑞亲率大军沿铁路北上,将司令部从湖北孝感移至保定,陈兵清廷的家门口,公然兵谏。

隆裕太后知道,北洋军的枪口已经从武昌调转过来,指向了京城的大清朝廷,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袁世凯麾下这帮北洋军可是如虎狼一般,到时候想要保全爱新觉罗家族诸位亲贵的身家性命,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她差人火速叫来各位王公亲贵,询问应对之策。奕劻是亲王之首,他很直白地说:“咱们手中已经无兵可用,除了退位再也没有什么办法了。”隆裕太后意识到,大清的运数到头了。

辛亥是一出大戏,角们高光登场,使劲浑身解数,就是要将这个古老的国度,从封建专制带进共和时代。如果将辛亥比作一场足球赛,这场球赛经历了黎元洪、孙文上下两个半场,然后快到结束的时候,替补出场的段祺瑞来了一记绝杀,成为了这场比赛最高光的时刻。段祺瑞一生“三造共和”,这便是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徐树铮起草的这篇电文也为以段祺瑞为主的皖系势力崛起奠定了基础。后人评价徐树铮这篇电文“开段氏十年功名之基”。

剩下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就在段祺瑞发出共和通电几天后,隆裕太后抱着六岁的溥仪,再次召集奕劻等王公大臣及袁世凯等国务大臣御前议事。隆裕太后答允清帝退位,袁世凯答应溥仪母子暂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每年供白银四百万两以维持皇室开销。朝堂上面,太后、皇帝、亲贵及诸大臣哭成一片。

隆裕太后既然做出了承诺,剩下的就只有手续问题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起草《清帝逊位诏书》。经过南北双方协商,决定此诏书由临时政府写好后,再交清廷发布。这份诏书一旦发布,便宣告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帝制的终结,其重要意义由此可知。诏书既然这么重要,应该由谁来写合适呢?第一人选自然就是同盟会笔杆子胡汉民。此时的胡汉民正出任总*统府秘书长,这份工作可谓是正合套。于是,孙文唤来胡汉民,准备将此事交他完成。没想到,胡汉民连连摆手,他推脱说清廷这种公文自己驾驭不了,因为他无法做到既让革命党人满意,又能保住清廷的体面。

胡汉民说这份诏书最好由清廷体制内的高级写手来完成,但总不能找一个清廷高官来完成吧?如果这样会显得临时政府无人可用,不免会惹人耻笑。胡汉民考虑了一下,推荐了名士张謇。理由有两点:一方面,张謇是光绪帝钦点的状元,长期追随翁同龢起草朝廷文书,文笔自然了得;另一方面,张謇是立宪派领*袖,立宪派是革命党和朝廷的中间派,由他来写大家都能接受。

身在上海的张謇当仁不让地承担了这项重任。张謇将《清帝逊位诏书》草拟好,然后交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讨论通过,再由唐绍仪转给清廷。张謇曾经在朝中为官,他对清廷是心怀感激的,所以他起草的这份诏书给清廷留足了体面。诏书全文如下: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隆裕太后拿到这份诏书之后,顿时泪如雨下,他让几位重臣传阅,看如此写是否妥当。大家伙阅后都不置可否,只是跟着太后鼻涕眼泪地一顿痛哭。这也难怪大家,亡国的惆怅真是很难以排遣。除了哭之外,大家都没有啥正经意见。独独徐世昌看完之后,以为不妥,因为这份诏书通篇描写皇帝体面地退位的事,退位之后政局怎么办没说明白:清廷的政治遗产怎么继承?谁来继承?这是一个大问题,徐世昌提笔在结尾加了一句: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这句话太重要了。“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让袁世凯顺利继承了清廷的政治遗产,在法理上成为清廷退位之后的北方代表。退位之前,临时政府是跟清廷和议,退位之后,就需要跟袁世凯和议,这是表述清楚了的。

最重要的是后半句:“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有人说满清入关是“带着嫁妆”来的,这份嫁妆很丰厚——蒙、东北等北方的土地。清朝开国之后,那些伟大的君王又解决了*疆、青海等边地,让帝国版图进一步扩大。后加的这句话,让中华民国充分继承了大清的“这份嫁妆”,如果没有这句话,这些费劲心力解决的国土,在法理上就不是那么明确。当时英国对西藏,沙俄对蒙古和*疆,日本对东北那都是虎视眈眈。如果清帝在退位诏书中不对此加以说明,那么后果真的会不堪设想,诺大一个国家可能会在外部列强干涉之下进入混战状态,或者就此分裂也不好说,那时候靠谁来收拾山河呢?相比而言,“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比孙文那句“驱除鞑虏”站位要高多了,因为前者是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上,后者仅仅站在大汉族的角度来说的。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对于想要做天下之主的人来说,还真得有这种心胸才行。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