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枭雄的天空>第180章 龙争虎斗(四)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180章 龙争虎斗(四)

小说:枭雄的天空 作者:东山麦客 更新时间:2023/8/13 16:33:17

沉迷围棋的段祺瑞不信邪,他花了六千大洋的出场费将秀策请到国内,与国内诸位高手对弈。结果,在让三子的情况下,秀策虐遍国内诸位围棋高手。这让段祺瑞彻底看清了中日两国在围棋界如同天谴一般的差距,这个差距比中日之间国力的差距还要巨大,近乎于到了令人绝望的程度。

通常,在绝望之中就蕴藏着希望的种子,就如同那个混乱不堪的时代一样。

正是这时候,段祺瑞发现了一名围棋天才——只有十一岁的吴清源。那时候吴清源父母双亡,以棋谋生,整天到各达官贵人家里做棋客。段祺瑞知道,他面前的这位少年是一位千载难逢的围棋天才。他决定每月赞助吴清源一百大洋,并帮助联系日本棋社让他前去深造。

在段祺瑞资助下,吴清源开始了自己封神之路。他很快就让日本所有的高手都降了级,有媒体统计过,当时吴清源在日本的知名度仅次于天皇。

就一个当国者来说,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国家战乱四起,只要他坐在那个位子上,都想建立一个太平盛世,都想建立一番丰功伟绩让后世铭记。

对一个政治家来说,青史留名是其从政最丰厚的回报,也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写入历史,让后来者时刻铭记,哪怕是百年之后,千年之后,只要提起此人,人们都会记得他所做过的事,以及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机遇和变化。

但不是每一个政治家都有青史留名的机会,主要是时代要给你这个机遇。段祺瑞作为当国者,他也同样有这种想法。

历史还真给他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北洋之虎能利用好吗?

这个机会就叫做——世界大战。

世界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战争,有国与国之间大规模的战争,也有局限于一个地区的小规模战争,但是能称之为“世界大战”的战争只有两次,而这两次都发生在民国时期。

整个民国时期只有三十八年时间,但是为什么世界历史上两次最大规模的战争集中发生在这一时期?因为当时的国际秩序就是弱肉强食,所以德国作为新兴强国要去跟英、法、俄等传统强国争夺战略资源,那就只有一条路——战争。

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袁世凯采取了中立的策略。这比较容易理解,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弱国,万一站错了队,将面临万劫不复的惨痛局面,这个代价我们承受不起。

到段祺瑞执政时期,为什么他就强力主张参战呢?是什么给了他这份底气?因为此时战况发生了变化:美国人参战了。

欧洲列强打得不宜热乎的时候,美国利用中立国的身份一面卖军火给各国,一面给各参战国大放高利贷,赚的钱都没处搁。

在一战前,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越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又通过一战大发战争财,也就是说那时候的美国已经具有了决定战争胜利的能量。

美国人越来越不满足只是从战争中赚钱,他们有了进一步的目标。这就是美国参战的目的和砝码,用当时美国总*统威尔逊说:美国要做世界的仲裁者。什么是仲裁者者?具有绝对力量、绝对权威的人才能成为仲裁者。试想一下,有几个青年在马路上干架,你敢去做仲裁者吗?但如果你是拳王泰森,那答案可能就又不一样。

美国人站英、法为主协约国还是德国人主导的同盟国?美国人来自英国,他跟英国人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也就是说英、美是亲戚。如果你亲戚跟人打架,你站在哪一边?这还用说嘛,当然是协约国这边。

美国总*统威尔逊这顿操作,远在大洋彼岸的段祺瑞看明白了。段祺瑞明白,这时候中国参战,站错队的几率已经接近于零了,那下一步该怎么做?赶快参战,混个战胜国,到时候好跟着战争国分战争果实啊:他们分战争赔款,我们也要一份,他们分德国人的土地,那我们就收回德国在中国的租界。最重要的是,从清末到现在半个世纪时间,中国人连连战败,如果这次能成为战胜国,国民扬眉吐气,他自己的威望也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峰,甚至可以因此扬名青史。有了“带领国人取得世界大战胜利”这份履历,历史上还不应该有他的位置吗?

段祺瑞想得是没错,但是当时的政体决定了他说了未必算。你要参战可以,必须过总*统府、国会这两关。

要参加一战,整个过程又分为对德绝交、对德宣战两个步骤。

黎元洪就不同意参加一战。黎元洪是大总*统,根据临时约法,有权利决定参战这种大事。相对于段祺瑞,黎元洪非常保守,他认为战争这事最好少沾为妙。战争打得是后勤,我们这个国家尚非常虚弱,应该努力发展国力,怎么能一头扎进战争里去呢?欧洲人的战争,关我们鸟事啊!

段祺瑞对黎元洪也越来越烦,因为黎元洪暗中与孙文、岑春煊等人保持了密电往来,而这些人都反对段祺瑞的参战政策。所以,两人之间的龃龉越来越多,互相看彼此也越来越烦。

为了让黎元洪同意对德绝交,段祺瑞用上了老套路:不同意就辞职。就这样,段祺瑞再次甩手去了天津。

一遇到段祺瑞辞职,黎元洪立刻头大。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再次找人去说和。这次出马的人是副总*统冯国璋。他好说歹说把段祺瑞从天津拉回到**。

在这种情况下,黎元洪才勉强同意对德绝交,对此国会也顺利予以通过。

但是,绝交与参战尚有一步之遥。

段祺瑞执意参战,基本上是面临举国反对的局面,总*统府、国会的反对只是一个方面,他还面临地方各省以至于舆论的反对,孙文、张勋等人都是反对参战的主力。这些反对也倒罢了,身边人也反对参战。

段祺瑞的第一谋士徐树铮就明确反对与德国开战。德国陆军已经是世界第一,国内普遍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时候部队的现代化就是依照德国模式开始的。另外,在列强中,德国对中国相对比较友好,俾斯麦与李鸿章、德皇威廉与袁世凯之间一直保持着较为融洽的关系。日本侵占胶州湾时,德国人还想把租借提前归还中国,当然这事最后没有弄成。所以,国人对德国没有那么多恨意,而对一直想鲸吞中国并趁机占领山东大部地区的日本人却非常仇恨,如今要跟日本人一队,去跟德国人打仗,国人很不理解。

对于徐树铮的建议,段祺瑞一直言听计从,唯有这一次例外。主仆二人为此闹得很不愉快,段祺瑞将徐树铮送来的请求保持局外中立的请示撕得粉碎。段祺瑞打算干脆以出国考察为名,将徐树铮送出国外,以免他从中作梗坏了自己的大事。由于徐树铮主动致歉,此事并未成行。

这就是谋臣和领*袖的区别,两者看待事情的角度并不相同。段祺瑞是最早就被李鸿章送去德国留学的那一批留学生,正是在那里他立志要成为一名铁血军人,所以说他对德国这个国家当然是有极深好感,但是他现在是民国领*袖,屁股决定脑袋,不能将个人的情感凌驾在国家利益至上。

在对德宣战这件事上,段祺瑞也不是没有支持者。梁启超就是他的坚定支持者之一,他给段祺瑞发电,催促他抓紧办理宣战事宜,省得这帮人趁机总是捣乱,等事情办妥了之后大家就消停了。

梁甚至专程赴总*统府为其游说。黎元洪对梁启超说:“不是我不同意,实在是因为外界舆论的压力太大,毕竟都反对开战。”梁启超闻言大笑:“什么舆论?我就是舆论从业者,我同意对德开战!”梁启超没有说大话,他一个人就能代表大半个舆论界。

段祺瑞还有一个重量级支持者,这人就是徐世昌。从清末开始,徐世昌就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他有自己看问题的方式。徐世昌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利于中国在外交层面实现突破,以中国当时的国力跟这些强国做盟友总比做对手要好得多。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