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枭雄的天空>第214章 谁与争锋(二)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214章 谁与争锋(二)

小说:枭雄的天空 作者:东山麦客 更新时间:2023/9/27 22:39:27

奉军开始迅速溃退,这种形式迅速波及到东线战场。军队士气一旦动摇之后,再多的部队都不顶事了。在东线战场与奉军对阵的直系部队则士气大阵,开始四面出击,奉军则节节败退。面对这种情况,东线奉军总司令张作相也莫可奈何。

东、中、西三路奉军都开始向天津一带溃退。吴佩孚命令获胜的直军,乘坐火车迅速赶到天津。两天多时间内,天津周边就云集了两万多精锐直军,他们来的目的只有一个——活捉张作霖。

张作霖也没弄明白,本来在奉军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为何一夜之间东、西两路大军都开始了毫无节操的溃退。十二万大军一战即溃,张作霖心中非常不甘。张景惠、张作相等人苦苦劝说,但张作霖不甘心啊,怎么也不肯退往关内。

吴佩孚指挥作战的风格,类似于特种部队。不管是直皖大战,还是直奉大战,吴佩孚的部队在数量乃至装备上都不占优势,但是他有一种独特的战争嗅觉,能够敏锐地发现对方阵营的薄弱环节,并集中精兵像是手术刀一样快速切入。他这种战场指挥艺术,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

在直皖大战中,吴佩孚差一点就活捉了段祺瑞,这次他也没有放过张作霖。一夜之间,天津周边到处是乘势突进的直军和四散溃退的奉军。尚在犹豫不决的张作霖,已经成为了吴佩孚的瓮中之鳖。吴佩孚调集精兵,直捣奉军司令部军粮城,准备就地擒住张作霖。

一时间,军粮城附近枪炮声不绝于耳。张作霖处于两难境地之中,如果他继续呆在司令部,很快就会被捉住,如果他选择突围,很可能会跟直军遭遇,而他身边的部队已经毫无战斗力可言,与其说是军人,还不如说是一群受惊的绵羊。

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汤玉麟率领一个团从关内赶来,将张作霖、张作相、孙烈臣的人从军粮城抢到火车上,沿途一路护送进了山海关。因为之前有叛奉之举,汤玉麟并没有受到张作霖重用,让他率领一个混成旅,驻守凤城一带,没让他出关参战。奉军大战受挫之后,张作相感到形势不妙,他撤退时就给汤玉麟发电报,让他领部队火速前往军粮城,防止奉军最高指挥中枢被团灭。

汤玉麟收到电报后不敢怠慢,立刻率领一个团前来增援,并在关键时刻解救出了张作霖。这是汤二虎第二次解救张作霖,有了这层救命之恩,两人之前的芥蒂从此一笔勾销。真可谓是“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汤二虎再次受到张作霖的重用,从旅长跃升为师长。

在张大帅仓皇退往关内的情况下,被打散的奉军像是漫山遍野的绵羊,一路丢盔卸甲,任凭直军在后攻击,关内奉军的大批军火物资就这样留给了直军。吴佩孚吩咐手下部队,遇见奉军一律对其缴械,然后发给川资,让他们回家,如果奉军胆敢抵抗,一律予以痛剿。

奉军溃退的态势,让吴佩孚都看不下去了,他给张作霖发了一封电报,不无奚落地说道:“胜败乃兵家之常,本来无需介意,但是退兵也要有退兵的秩序。如公无力制止,佩孚发给川资,助送出关。”

败退的奉军真的不堪一击吗?绝大部分是这样,但是有一支部队例外。拿下军粮城司令部之后,吴佩孚挥军北上,兵抵山海关,计划一鼓作气突破山海关,占领东三省,彻底解决掉张作霖这个心腹大患。但是令吴佩孚没有想到,他在这里遇到了一支部队顽强抵抗,不能前进一步。

当大部奉军溃不成军的时候,有一支部队奉命从东线成建制后撤,奉张作相之命沿途守护着天津通往关内的铁路,这才使得张作霖能够乘坐火车安全退往关内。之后,这支部队就根据张作霖的命令,驻留在山海关一带,承担起一个对奉系来说生死攸关的任务:防止吴佩孚率兵入关。

这支部队是奉军三八旅。诸位注意是“三八”旅,而不是“三十八”旅。之所以称为“三八”旅,是因为这个旅由第三旅和第八旅组成,两个旅共用一个司令部。两个旅能共用一个司令部,说明这两个旅的长官关系非常融洽,乃至于到了不分彼此的程度,否则指挥就乱了套了。这第三旅的旅长不是别人,乃是张作霖的大公子、奉军少帅**,第八旅的旅长是他在东北武备学堂的老师郭松龄。

郭松龄是奉军中少壮派军人,他与张景惠、张作相、孙烈臣等出身草莽的奉军将领不同,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具有极高的军事素养,另外他治军极严,部队战斗力很强。在三八旅中,郭松龄是这支部队在军事方面的担当,**作为少帅本身就能带来很多政治资源,所以这支部队是奉军中的王牌军。

在民国政坛上,有这么几对黄金搭档,像是段祺瑞与徐树铮、曹锟与吴佩孚、**与郭松龄、李宗仁与白崇禧。这种关系如果放到现在,肯定有人调侃他们为“好基友”。**与郭松龄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关系,两人是主仆,是师徒,又是兄弟。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情谊,如果亲密起来,比女人们那种无话不谈的闺蜜之间的感情可是要深厚得多。

郭松龄将这一万多兵力部署在山海关附近的临榆、抚宁一带,静候天下第一战将吴佩孚。没过几日,吴佩孚指挥三万大军前来叩关,双方在山海关附近展开大战。吴佩孚指挥三万多直军发动数次冲锋,郭松龄则指挥这两个旅的奉军进行周旋,不管是硬刚还是用兵谋略方面,郭松龄都丝毫不处于下风。吴佩孚本来以为奉军都是一击即溃的草莽,没想到奉军中还有郭松龄这样强悍的将领。双方苦战数日,直奉两军在山海关附近留下了累累尸骨,但是山海关一直牢牢把握在郭松龄手中。

这时候天下形势又有大变。赵倜在河南起兵,与冯玉祥接上了火。孙文誓师北伐,以李烈钧为北伐总司令,兵锋直抵江西境内,江西督军陈光远被打得溃不成军,一日数电向曹锟求援。吴佩孚怕这样耗下去之后,后院有机可乘,于是见好就收,接受了英国公使的调停,直奉双方以山海关为界罢兵休战。

话说直奉交火之后,张作霖一直催促河南督军赵倜起兵反直。赵倜则犹豫不决,他知道自己的部队属于北洋军中的杂牌军,虽然跟吴佩孚率领的北洋精锐没法比,但是与冯玉祥的军队应该还可以一战。此时的赵倜很犹豫,到底要不要起兵呢?他不断派人去前线打听情况。

大战之初,奉军凭借猛烈的炮火占据优势,吴佩孚的军队则节节后撤,这让赵倜产生了一种错觉,奉军很快就会取得胜利。他当然不知道,吴佩孚后撤的目的就是收缩防线,诱敌深入,然后给奉军致命一击。

赵倜只看到了奉军在战场上的胜利,没有看透吴佩孚的军事战略,然后他就宣布河南独立,兴兵反直。当赵倜准备妥当,拿出二十个营的家底与冯玉祥火并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在吴佩孚猛烈进攻下,张作霖仓皇撤往关内,连奉军在军粮城的司令部都被端掉了。也就是说,赵倜宣布参战的时候,张作霖已成准备撤往关内。战场的形式就是这么瞬息万变!

本来,赵倜想与张作霖南北呼应对付吴佩孚,结果当他起兵时就发现形势大变,变成了吴佩孚与冯玉祥南北夹击他的态势。赵倜当时的绝望之情,诸位可以想象一下。

造反这件事,开弓没有回头箭。这种局面反而给赵倜军队带来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态势。赵倜指挥二十个营的兵力,在黄河岸边与冯玉祥展开对决。

面对赵倜的猛烈进攻,冯玉祥一时难以应对,忙给吴佩孚发电,请求分兵河南,南北夹击赵倜。对冯玉祥的请求,吴佩孚置之不理。在吴佩孚看来,连一个赵倜都收拾不了,你老冯也太菜了吧?

冯玉祥在吴佩孚这里吃了鳖,不得不全力与赵倜周旋。在付出数千人伤亡的情况下,才将赵倜所部击败。兵败之后,赵倜携家人逃亡上海避祸。

冯、吴二人同属于直系,但是曹锟厚此薄彼,冯玉祥心中对曹、吴二人的恨意可想而知。

吴佩孚与冯玉祥两人在习惯、性格等各方面都格格不入。吴佩孚是秀才出身,军校毕业,能带兵能写诗,最爱读的书是《周易》,他是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坚定奉行者。他用传统的忠义道德教育军队,与士兵同吃同住,部队训练有素,作战勇猛,因此他被称为“常胜将军”。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