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一章 恒岳送青小说:河朔风云 作者:遨游红尘 更新时间:2023/3/10 17:50:09 巍巍恒岳,绵延八百里,云蒸霞蔚,其状犹如万马奔驰,大气磅礴;又仿佛滚滚洪涛,在夕阳的照耀下,波澜壮阔,震撼心扉。在恒岳山麓下,有一古城名曰真定府,府治有一巨邑,名曰蒿城。站在蒿城滹阳书院阁楼上,遥望恒岳,青翠屏障,浑然天成。明朝大学士石玠目睹此景赋诗一首,名曰《恒岳送青》:恒岳葳蕤秀插天,晓分新绿到平川。村翁睇视夸灵异,野鸟飞归带雨烟。渺处能侵书剑外,静时常近水云边。古称吾藁多英俊,钟孕应知受泽偏。 钟灵神秀处,一条日夜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汤汤洋洋。它就是河朔地区的母亲河,孕育着芸芸众生,灌溉着万亩沃野。此地名曰蒿城,实则农耕物产丰盛,人们慷慨仗义:**赴戎机,则是赳赳武夫;从政官员,无一不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蒿城南有一村落,名曰新村,该村姓王占绝大多数。村中有一书香门第,曾是家财万贯,到了王普这一代,因战争频发,致使家道中落。即便如此,作为秀才出身的王普,依然感觉怀才不遇,理想中不乏雄心壮志。遂对即将临盆的夫人寄予厚望,生个儿子该有多好! 俗话说:想什么,来什么。一个晨曦的用餐时段,一阵“呱呱呱”婴儿啼哭声划破晴空。不信邪的王普,并没有为孩子百日进行抓阄,他晓得:老子英雄儿好汉,什么谷子捻什么米。 孩子长得皮肤煞白,眉清目秀,头上长得头发黑得出奇。 这一天,亲戚六口都来庆贺,一家人洋溢在快乐祥和的氛围里。 “今天是个吉日,该给孩子取个名字了。”王普的父亲鼓动着腮帮子,扎鼓跃跃的胡子上下跳动着。 “可说来,该取名了。”家人中,不知谁说了一句。 王普也是笑逐颜开,喜不自禁,听到这里,他沉吟道:“孩子出生在朦胧的早晨,莫若叫若虚可好?” 秀才王普学富五车,颇有滋味。他的话一出口,几个识字的家人觉得不错,有意境。 野庄有家私塾,是村里姓倪的一户大姓开办。王若虚老娘家便是野庄姓周的。 王若虚老娘家也是书香门第,好几辈子都是教书匠。最伟大的是他的一个舅舅叫周昂,可以说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尤其对诗歌颇有见解,是一位遐迩闻名的大诗人。 王若虚娘家人昆仲八人,独独他娘一个人,是家中宝贝。即便这样,他外公还是把这个宝贝女儿嫁给了邻村王普,王普好几代是地主,到了王普这一代,因战争频发,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即便成了破落地主家庭,可王普依然含辛茹苦躬耕垄亩,即便这样,他教育孩子们要多读书多识字,逃离种地这种苦差事。 王若虚铭记于心,幼小的他,跟着父母下地,看见父母薅草便上前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父亲看到儿子白白嫩嫩的小手,沾满泥土,撅着小屁股咬着牙与草拉力,好不容易拔下来,王若虚弄了个屁股墩。 “嫑干了去耍会吧!”一旁的母亲看到懂事的儿子小手都磨出了一个泡,心疼道。 几天后,王若虚跟着娘来到姥姥家,这一天,王若虚进入野庄若水私塾求学。 外甥住老娘家,那是常有的事。再说就这么一个外甥,怎么也得让孩子过来住,联络联络感情。 若水书堂坐落于倪家大院内,是唐朝尚书右丞倪若水后裔所建,几百年来,倪家世袭公爵几十代,文臣武将也是脚丫子手指头数完也不够。王若虚老娘家姓周,是野庄村为数不多的几户人家。他老娘就是倪家人,还是若水书堂的主人。 周昂文学底子厚实,擅长写诗,是一个遐迩闻名的大诗人。他在真定府恒阳书院教学,每当回老家时,还会在若水书堂执鞭授课。作为蒿城南面第一古镇,随着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声名远播。从这家私塾出来的学生,大部分进入了恒阳书院,并以此作为跳板,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 王若虚天资聪颖,知一答十,过目成诵。他在严师指教下,子曰诗云、三字经、千字文等儒家课程达到了倒背如流的地步,不仅如此,王若虚利用课外时间,背诵了大量诗歌,达上万首。 在诗人周昂严格教育下,王若虚终于完成了学业。父亲王普对王若虚两个妹妹说:“不管家境怎么样?女孩也要识书达理。”昆仲三人相继进入若水私塾学习。 “姐夫,从之学业已满。”周昂对王若虚父亲说道。从之是王若虚的字。 王普因自己为了减轻父亲家里负担,读了几年私塾,考上了秀才才算作罢。王普心气高,自己没有上进心,那就鼓励儿子替自己实现愿望吧!坚决考中进士,获个状元。王普看到儿子王若虚进学如此长脸,便对着周昂沉吟道:“你给想个法子,让孩子再找一个高师吧!” 周昂知道姐夫的良心苦口,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绿茶,在屋里踱来踱去,突然转过头对着姐夫说道:“我有一个好朋友,名叫刘忠,是一个蜚声文坛的古文家,不过他教学格外严谨,背课文有一个字念不对,就要重背,孩子跟他学,可得要长点心。” 三日刚过,周昂便领着王若虚来到真定府学堂。一个骨骼清奇两眼透着亮光,手捻着下嘴唇稀疏的花白胡须的老先生,摇头晃脑正在课堂给学生们上课,此人正是古文家刘忠。刘忠收徒特别严格,对于不入法眼的求学者,就是送大礼,也是墙上挂帘子———没有门。 刘忠端详着眼前这个眉清目秀的王若虚,便轻轻颔首。随后对周昂说道:“既然是你领来的学生,我看也不错了,这样吧,我先考考他,如果不合格,可别怪我无同学之情朋友之谊。” 周昂连连点头,说道:“师兄所言极是!”然后对王若虚说道:“先生要考考你,你可要经点心呀!” 王若虚听到周昂嘱咐,回答道:“舅舅,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从之,你给背一遍三字经。”老先生说道。 “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此时王若虚的嘴一张一合就像打竹板一样脆响。 老先生跟着王若虚节奏进行着,心里还算有了着落。 周昂见机插言道:“刘先生,从之若懈怠的地方,可打可骂严肃处理。” 老先生不置可否道:“老师再考一个。” 周昂对老先生施礼道:“对,王老先生,你就时常监督犬子,做大人的也就放心了。 周昂说是这么一说,此时他心里有点不稳,估摸着这次孩子要彻底露丑,他佯装保持镇定自若。 这次,刘老先生让王若虚背诵唐朝诗人颜真卿《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王若虚慷慨激昂一口气背诵了下来。 “通过从之这番用功背书,现在让为师目睹,着实孺子可教也。”刘忠老先生两眼闪着亮光,由衷地赞叹道。 “刘老先生,孺子还能背诵先秦荀子的劝学篇呢?”王若虚恭恭敬敬给老先生施礼道。 “真的吗?”王老先生瞪大眼睛吃惊道,“我还没有给你们授这堂课,你怎么会背诵呢?” 周昂一听刘老先生如此一说,心里不免抓挠了起来,心里的话:“从之,老先生准许你上学了,就别逞能了,弄不好非得把锅给砸了,还是见好就收吧!” 王若虚不管不顾舅舅的担心表情,一钉一敲地进行开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規…。。。” 刘老先生及至王若虚话音落毕,遂惊其智问道:“从之,你何时背诵的这篇文章?” 王若虚再次恭敬施礼道:“一次,我经过若水私塾时,听见舅父周先生在吟哦这篇文章,遂过耳不忘铭记于心。” 出人意料,这小外甥还挺有心眼。周昂心的话。 在真定府恒阳书院,王若虚在古文家刘忠言教导下,潜心学习,废寝忘食,沉浸在儒家文化海洋里而不能自拔。 恒阳书院是真定一带著名书院,发源于东汉时期,校训是:敦修学校,教授不辍。到了隋朝,著名教育学家房晖远,在此地提倡教育,劝生励徒,学习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驰名遐迩。比如文学家蔡松年、蔡珪等人;书画家李著,诗人周昂等杰出人才,成了名副其实的“礼乐政教之乡”。 到了金代,恒阳书院以真定府为中心,辐射到长城内外,文化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达到了欣欣向荣的境地。 期间,王若虚学习《大学》《中庸》《春秋》《道德经》等国学典籍,还对《孟子》产生了浓厚兴趣,还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先生刘忠阅罢,心中赞誉有加,觉得孺子可成大器。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刘忠看到大名鼎鼎的王若虚,不禁赞叹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天,刘忠给学生授课《孟子》中《滕文公下》,文中写道: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刘忠阐述观点,说孟子用幽默含蓄的语言,回答了士大夫景春关于大丈夫论据,多少年来,这句话迸发出耀眼的思想与人格魅力。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孟子光辉思想的照耀下,坚持真理,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这种精神力量,也深深地鼓舞着王若虚。在他看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感觉到有股无穷的力量,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浩然凌云志,自此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金章宗承安两年(公元1197),王若虚参加进士考试。当时,金国承袭宋、辽考试制度,分为明经科与经义科两种,二者考的都是儒家经典知识。二者不同之处,经义科以经书中的文句为题,进行阐释义理;而明经科只会念注疏,不会经文。 那个科举时代,殿试以文考取的人为明经,以才考取的人为进士。 在这次国考中,王若虚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压倒群雄,擢经义进士。 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说三十岁考中明经,年龄实在是太大了,而进士科题目较难,故而能够五十岁考中,这还算年轻的了。简而言之,便是明经易考,进士难得。 王若虚考中时,芳龄二十三岁。 王若虚初涉政坛,任麓州主管文书簿籍的录事。以后,相继任管城县、门山县两地县令。他鞠躬尽瘁碧血丹心的仁政,以“惠政”深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戴。他做官襟怀坦白光明正大,他不止一次地说:“夫任人之事,则忧人之忧,抱关击柝之职,必思自校而求其称职。”这种替人担忧为民着想,一日三省吾身的父母官,又怎能不让人传颂呢? 他经常勘察民情,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几乎一天都不得休息。任职期满左迁之时,村民们攀辕争相去送。王若虚看着男女老幼,一个个含泪倾诉离别之情,不禁动容道:“我的父老乡亲,有机会还会与大家相见!”他为了安慰黎民百姓,过了好几天才能成行。 这正是: 怜恤苍生安天下,碧血丹心著芳华; 不期左迁离别日,众生芸芸颂风雅。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