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5章 明初温州的抗倭战争小说:明朝抗倭风云 作者:远星云 更新时间:2023/7/12 16:43:02 在浙江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有个古老的城市温州,温州历史悠久,早在唐高宗上元二年,就从处州分出一部分设置温州,这是温州得名的开始。据唐代《图经》记载:“温州其地自温峤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意思是温州地处温峤岭以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所以称为温州。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唐时始称温州,简称“瓯”或“温”。瓯是一种陶制器皿,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制作陶器。温州历史上以造纸、造船、鞋革、绣品、漆器著称,也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北宋时成为当时的港口重镇,被朝廷辟为对外贸易口岸,南宋时海上贸易尤其发达,是四大海港之一,为浙南、闽北货物进出的咽喉。晋人郭璞在《山海经》中描述温州的地形为“瓯居海中”, 秦朝末年,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六国贵族和下级官吏也纷纷拥兵抗秦,一时群雄蜂起。这时,散居在瓯越间的越王勾践第十三世孙驺摇,也统率义军跟从鄱阳令吴芮投入灭秦的洪流。秦亡之后,又帮助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战功。汉惠帝三年,汉王朝在瓯地建立了一个“东瓯国“,驺摇被封为东瓯王。东瓯国的国都在温岭黄岩东南三十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内城周五里,高二尺,厚四丈,有洗马池,九曲池,王宫等建筑。驺摇作为第一任勤政爱民的瓯王,他改变了瓯人“断发文身“、以蛇蛙鱼蛤为食的原始生活。同时他大力发展手工业,让温州形成了一个手工业的商贸城市。瓯地百姓为了纪念瓯王驺摇的贡献,把他当作神来供奉,希望他祛灾祈福,保佑人们生活安康。瓯王庙与其府邸瓯王府在百姓民间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汤和被东瓯王。汤和,字鼎臣,濠州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洪武四年拜征西将军,率廖永忠、杨璟等部由瞿塘趋重庆,大军进至重庆,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降明。跟随徐达北伐,伯颜帖木儿降。汤和被封为信国公。洪武十八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后因洪武皇帝诏命,出山到沿海防备倭寇,在大明东南沿海修筑了59座抗倭城堡,其中温州就有十多座。温州设有温州卫、金乡卫、磐石卫三卫十一所。沿海抗倭城堡经后来不断增修,设堡、寨、墩总计达1622处,在海岸线上构成一条长长的防倭海防线。 尽管温州沿海修筑了大量的抗倭城堡,但是在明朝倭患中,只有浙江最为严重,原因是,那时所谓倭寇头目,原浙江海商最多,想打回老家那是自然的。浙江内,又以温台地区倭患最为严重,一是远离浙江行政中心,官兵安排较少,二是两地都有大量碎片化的列岛,足够成为倭寇驻扎的大本营。当时倭寇招募日本武士和浪人作教官,刀法娴熟,手持长刀,善左右横跳,迷惑对方,待对方不备,一刀斩杀。而此时温台地区的卫所官兵大多用短兵器,如短刀、铁尺、短斧等,在武器长度上吃亏。虽然也有长枪,但长枪阵却不熟,经常被一名倭寇近距离格杀多人甚至数十人。 洪武二年,倭寇首次进犯温州地区,倭寇部队中的主体是方国珍和张士诚余部,一部分是日本武士和浪人率领的日本的海盗集团。当时温州境内的永嘉、乐清、玉环、中界等地都遭受了倭寇的抢掠。 温州沿海居民奋勇抵抗,甚至洞头列岛一小岛上几十余居民靠投掷石头,在山头苦守十几日,终被倭寇攻上山头屠杀殆尽。 温州遭受倭寇烧杀抢掠的事件上报到朝廷,洪武皇帝大怒,洪武二年5月30日,洪武皇帝命太仓卫指挥佥事翁德率军出海门剿捕倭寇,追歼侵犯苏州和崇明的倭寇。俘获92人,缴获兵器、海船和所掳掠物资。翁德因军功升为指挥副使。 洪武五年,倭寇又大举入侵温州平阳地区,在平阳县境内的风火、江羕、汶路口、蔡家山、福泉、半岭、屿门、麦城、江口等地烧杀抢掠。平阳所百户王星义率领千户所官兵立即出动,在汶路口、蔡家山两地打死倭寇三十多人,残余倭寇乘船逃跑到南麂岛。 平阳是浙江省温州所辖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县。它建县于西晋太康年间,历史悠久,文风鼎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美誉。平阳地处浙南沿海,与瑞安、文成、苍南县接壤。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海岸线蜿蜒曲折,境内海域的南麂列岛常常成为倭寇活动的据点。 为了有效地防止倭寇侵扰,洪武二年设平阳守御千户所,隶属于温州卫。负责平阳县城的守卫与鳌江口北岸的备倭,以及南麂岛海域的巡哨。《筹海图编·卷之五·浙江兵制》载:“平阳所,寨三:风火、江羕、汶路口;台二:山顶、蔡家山;烽堠三:福泉、半岭、峰瑞。”隆庆《平阳县志·城池》载:“平阳千户所……,寨六,曰屿门、麦城(在八都)、汶路口、福泉、焦明、江来(俱九都),水寨一(在江口)。 六月二十五日温州卫千户陈旺又得到消息,有两艘倭寇船进入了鳌江口,千夫陈旺立即召集官兵向鳌江口进发。当陈旺带领三百名官兵赶到鳌江口,倭寇已经弃船上岸,看到有明军追来,立即把两百多人在下胡山的一片树林里埋伏起来。陈旺率领官兵们乘船渡过鳌江追击倭寇,结果被倭寇一个伏击,打死了数十人,倭寇乘机逃跑到南麂岛。 六月二十七日,指挥使毛骧得到消息,说又有一支倭寇船队从石塘大洋驶入鳌江口,估计船只在十多艘。毛骧心想,不得了啊,一个十多艘船的船队,来的人不少啊。但是现在不由毛骧多想,于是立即率领部队从水陆两路对倭寇船队实行包抄。由于这支倭寇船队是第一次来到大明沿海,还没有碰到明军。倭寇们在就听说过,如今大明刚刚建立新的朝代,因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争,大明国内是一片混乱,地方部队根本就没有战斗力,于是倭寇们也想不到会有明军来找他们的麻烦。想不到麻烦真的就来了,当倭寇十二艘船正停泊在一个港湾里准备上岸,突然看到港湾的陆地上有密密麻麻的人群,那些人手中都拿着大刀长矛。倭寇知道是碰上明朝的军队了。但是倭寇们并不着急,倭寇们心想,你刚刚建立的明朝,军人都还是拿着大刀长矛,以你们大明这样的军队,要跟我们日本的武士和受过特别训练的士兵对阵,不是来送死吗?于是倭寇们拿着弓箭和战刀一阵吆喝就向明军发起进攻。 突然“砰砰砰”几声巨响,倭寇们惊讶地看到,冲锋在最前面的数十人全部倒下了,其中有两三个人用手捧着肚子忍着剧痛往回跑。更让倭寇们无比惊骇的是,跑回来的三个人下身全是血,肠子露出来了,三个人倒在地上痛苦地挣扎着。同伴们把衣服解开,发现他们的肚子上穿了几个洞,献血从洞子里汩汩往外冒。在场的倭寇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谁也说不出一句话。 倭寇们在日本国内战争中虽然看见过被刀枪杀死的同伴,但是却从来没有看见过这种阵仗,这种远远地就被在身体上穿了几个洞的悲哀居面。倭寇们哪里知道,他们面对的明朝军队有一种特别的杀人利器,大明人自己把它叫着“火铳”。它是一种用金属制作的管形射击火器。火铳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与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铜火铳在元朝就有大规模的运用。以一座元至顺三年的铜铳为例,它铳体粗短,重13斤8两。前为铳管,中为药室,后为铳尾。铳管呈直筒状,长1尺多一点,近铳口处外张成大侈口喇叭形,铳口径3寸多一点。药室较铳膛要粗,室壁向外弧凸。铳尾较短,有向后的銎孔,孔径两寸三分,小于铳口径。铳尾部两侧各有一个约6分长的方孔,方孔的中心位置,正好和铳身轴线在同一平面上。火铳用金属的栓从二孔中穿连,然后固定在木架上。这个金属栓还能够起耳轴的作用,使铜铳在木架上可调节高低俯仰,以调整射击角度。 另一件火铳全长一尺二寸多一点,铳管的筒部较细,但口部外侈更甚,呈碗口状,口部内径3寸6分,外径4寸8分,故又被称为大碗铳。此铳与前述元至顺三年铳基本属同一类型,也是安放在木架上施放的,也是元代留下的火铳。 进入明朝以后,洪武皇帝非常重视火药武器的发展,对元朝的火药武器进行了许多改进。主要在制作工艺上更加精细,表面光滑,铳壁厚度均匀,规格更统一,更便于手持发射。倭寇们哪里知道,刚才听到的“砰砰砰”连声响就是明军的十二座单兵火铳与三座大碗铳发射所发出的巨响。单兵火铳一次发射可以射出数粒铁弹,大碗铳一次发射可以射出数十粒铁弹或者铅弹。刚才这一阵十二座单兵火铳与三座大碗铳的同时发射,令倭寇措手不及,冲锋在最前面的数十人都倒下了,**着在地上苦苦挣扎。明军乘势发起进攻,由于倭寇被明军不明武器的巨大威力所震惊,早已丧失抵抗意志,一个个吓得屁滚尿流,纷纷跳入海中。一些来不及跳海的,早已被明军活捉。 温州鳌江口一战,俘获倭寇船只12艘,俘虏倭寇150余人。是明初抗倭战争中的一次较大胜利。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