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十六章 太空基地上小说:2070 作者:朝酣酒 更新时间:2024/9/24 11:23:21 靠近东极国一侧的地球同步轨道上,一个长度约一千五米、直径约五百米的圆柱型航天器正静静地漂浮在太空中。即使远在地球上,人们依然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它反射太阳光时形成的亮光,与它相比,即使同样巍峨无比的空天战舰都显得异常渺小。此时,在这座太空巨物的周围,大量小型飞船穿梭不停,很显然这个太空巨物还处于于建造中。不过从外表上来看,巨物表面光滑平整,主体结构应该已经基本完成建造。 早在21世纪30年代初,东极国的航天部门就已经提出了在太空中建造千米级航天器的构想。但是考虑到建造它所需要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和大量技术难题,以及关于巨型航天建设是否必要存在争议,使得千米级航天器一直处于科学构想状态,一直没有哪个国家敢于冒着如此巨大的风险去建造这样的一个“太空奇观”。 时间到了2060年,东极国空天军部队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规模,而在空天军建设的过程中,东极国空天军对于空天军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空天军只是在当前全球政治格局和技术条件下的一种短期过渡形态,逐步剥离对地作战职能、面向整个太阳系部署的太空军才是未来太空部队的最终形态,并且这种军队形态将在基础科学技术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前一直存在,这个时间可能是数百年甚至数千年。 空天战舰应该完全属于太空,那里才是属于它的战场,空天战舰最脆弱的时候则是在大气层内,此时很容易被来自太空的攻击所摧毁,如果空天战舰留在地球大气层内辅助陆海空军进行作战,如同巨龙困于沟壑、宝剑锁于匣中,只怕会重蹈“甲午之祸”。然而现实的技术困境却使得空天战舰深度依赖地面基地的支撑,空天战舰是汇集人类当前最巅峰科技的宝贵结晶,无论是它的设计建造,还是它的日常维护都是一项高技术密集和高产业密集的复杂工作。 如果要将空天军建设成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军,首先必须保证空天战舰的日常维修和维护工作在太空中就能够完成,使其不必经常进出大气层。然而面对如此复杂的一项工作,现有的太空平台受限于平台规模,根本无法完成。为此,东极国空天军计划在太空中建造一座集合战舰补给、战舰维护、设备制造、物资中转、科学实验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太空基地,基地代号“凌霄”。该基地同时还具备深空航行能力,以便其在太阳系内任何一个地方部署和停驻。在东极国未来宏伟的太空蓝图中,这座庞大的太空基地将不仅仅是东极国空天军在太阳系中的一个可移动战略支点,同时还将是全人类探索宇宙、开发太阳系的前进基地。 太空基地的建造工作注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复杂、最为困难的工程难题。太空基地巨大的体型决定了如果选择在地球上建造,整个太空基地的最终质量将达到上百万吨,在人类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将质量如此巨大的人造物体送入太空。如果像空天战舰一样,采用自身动力进出大气层,那么整个太空基地内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空间将被动力系统所占据,这意味着太空基地将丧失其本身的功能属性,成为一个大号的空天战舰。 中美两国都曾建造过两艘装备了粒子推进器的空天运输舰专门用于天地往返运输和地月往返运输。然而在现如今太空竞赛的背景下,空天运输舰所起担负的任务也只是地月天之间的运输工作,对于中美两国空天军的战斗力加成较小,中美两国现阶段都不愿意把有限的空天战舰产能过多地投入到空天运输舰的建设上,只要求能够勉强满足现有需求即可。 对于“凌霄号”太空基地的建设,如果采用地面制造太空组装的建设方案,即使东极国空天军拥有两艘空天运输舰也难以完成这项复杂的工作,无数工程器械、基地模块、建设材料、建设人员进行天地往返所耗费的财力物力同时也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在太空基地的建设方案选择上成本问题将是一个不得不重点考虑的因素。东极国航天部门和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实施可行性、技术瓶颈、建设成本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估后,最终抛弃以往航天器、空天战舰等巨型机械的在船坞厂房建造总装的传统思路,转而将太空基地主体结构采用类似桥梁、大坝建设的就近取材现场施工的建设方案,其余加工要求较高、在太空中不具备生产条件的核心部件依然采用在地面进行建造而后发射到太空进行组装的方案。两种方案进行结合,大大降低了整个基地的建设成本。 为此,东极国的太空基地建设团队特意在地面定制了一条舰体智能流水线,并分多个批次发射至太空进行组装,这条流水线功能极其完善,能够将投入的各种矿石进行冶炼、提取、合成、3D打印、组装,最终按照设计图纸制造出所需的舰体模块。同时,这条流水线具备极高的智能化水平,只需十几人常驻进行日常的维护工作即可,大大减少了维持大量人员太空生存所需的复杂生存系统规模。至于舰体设计、流水线操作则是全部在地面基地进行远程操作,高带宽、低延迟的天地通信使得即使在地面也能够实时操作数万公里外太空中的智能流水线进行工业生产。 同时,东极国的航天部门还为此建设了几十艘小型飞船并发射至地球轨道上,这些小型飞船可以搭载不同的功能模块执行诸如采矿、运输、组装、焊接等各种各样的工作。“凌霄号”太空基地上千米长的舰体所消耗的金属注定是海量的,如果指望从地面运输那无疑将是一场噩梦。实际上,太空基地舰体建设所需要的主要金属全部由采矿飞船从地球附近的小行星上采集。这些小行星很多都是太阳系早期行星碰撞产生的碎片,各种金属矿物储量极其丰富,甚至超过地球上可开采的矿物储量。这些小行星高悬于太空之上,无依无靠,想要利用这些矿物,开采和加工都是难题,不过现如今也都被一一解决。采矿飞船在地球周围轨道空间上穿梭并不停,在不同的小行星间采集各种所需矿物投入“舰体智能流水线”中,而后按照地面基地设计图纸进行生产,一个个基地舰体模块便被完整的建造出来了。这些舰体模块将在其他飞船的共同作用下牵引至“凌霄号”太空基地总装所处空间,进行最终的组装。 人类是一个在地球上诞生繁衍的种族,数百万年来一直处在几乎不会变化的地球重力环境下,如果失去重力,除了极少数受过严格训练的航天员,绝大多数人连生存都极其困难,更不要说进行工作了。“凌霄号”太空基地体长1500米、直径500米,即使现阶段智能化水平已经极高了,大量操作可以无人化操作或者远程操作,然而整个太空基地担负着如此复杂繁重的工作,其中所部署的人员数量也注定是极其庞大,这些人员中必然包含军人、医生、工程师、科学家等等各种职业的人群,这些人注定不可能全部接受过严格的失重训练。为此,“凌霄号”太空基地建造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在基地内维持一个庞大且稳定的模拟重力系统。 在21世纪70年代,各国在太空中建设的空间站和太空基地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了。这些航天器大多数都只有几十上百米长,所驻留的人员也并不多,绝大部分都是采用无重力设计,也有少量大一些的太空基地采用和空天战舰一样的方案,通过在航天器上安装的侧推发动机推动基地围绕基地轴线自旋,从而产生重力。然而,“凌霄号”太空基地无论是体积、还是质量都要远超现有的航天器,这使得无论是无重力方案还是自旋重力方案都不可行。 “凌霄号”太空基地体直径超过五百米,如果通过外部辅助发动机推动基地围绕轴线进行自旋,但是这种自旋角速度一致,那么在太空基地上距离中心轴线不同距离上的旋转线速度相差很大,进而模拟出来的重力也将相差极大,靠近中轴线的人员可能还处失重状态,靠近基地外侧的人员可能已经被基地旋转的向心力压得无法起身。由于将来在太空基地内中工作的人员中绝多数并不具备在完全失重的环境下工作的能力,因此太空基地必须时刻维持重力才能确保基地的正常运转,而整个太空基地围绕基地轴线旋转对于太空基地的航行和作战影响极大,有些情况可能不得不放弃维持自旋重力,而这是不被允许的。 为此,“凌霄号”太空基地不得不采用一套全新的重力模拟方案,才能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东极国的科研工作者在原有的自旋重力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凌霄号”太空基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设计和改进,最终形成了现有的模拟重力方案——分布式自旋重力,这一方案甚至影响到了“凌霄号”整体圆柱形外形的设计。在该设计中,“凌霄号”太空基地被沿着轴线方向被设计成多个分段,每个分段被按照距离基地轴线的距离被设计为多个层,每个分段的每个层都是可以独立围绕基地轴线按照不同方向和不同速度进行旋转进而模拟人造重力。不同层段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速度全部处在“凌霄号”太空基地**电脑的智能调控下,通过调整不同层段朝的旋转方向和旋转速度便可以实现对不同层段的重力值调整,但是“凌霄号”同样要确保基地自身的角动量为零,否则整个基地也将存在自旋,影响基地的正常航行。不同层段的人员想要去另一个层段,则需要乘坐基地上特有的“电梯”,这种“电梯”则可以与目标层段维持同样的角速度进行停靠。 知乎搜索军事科幻《2070》,可见未修改版本。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