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23章 未雨绸缪小说:真定风云 作者:遨游红尘 更新时间:2024/8/17 21:54:47 宴会开始之际,群臣诸将推杯换盏嘟嘟囔囔,就好像烧开水一样,疙里疙瘩地打着滚翻着花,你一言我一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萧王什么时候坐上皇帝宝座上呢?你看,刘姓后裔纷纷挑旗,标新立异。前有更始帝刘玄,今有赤眉军立起的傀儡皇帝刘盆子,还有不久前消灭邯郸伪皇帝刘子與,大大小小各立山头。其实,众臣诸将考虑的也不是没有道理。论实力,刘秀拿下了河北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接着又乘胜追击,拿下了河南不少古郡名镇,致使黎明百姓纷纷投向了刘秀麾下。这样一来,与众多山大王相比,刘秀堪称后起之秀,大有后浪推上浪之魄力。因此, 大家议论萧王建立帝业不可谓不明智,也是瓜熟蒂落的选择。 即便这样,囔囔归囔囔,嚷嚷归嚷嚷,可谁也不敢提这个头,生怕萧王动起怒来吃不了兜着走,弄不好脑袋掉了也未可知。 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有一位人物以其独特的智慧与韬略,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沉默与模糊的态度。他便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此时此刻,刘秀仿佛是一位高明的棋手,明明看透了局势,却故意保持缄默,让人捉摸不透他的真实意图。 在那个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时代,各方势力都在竭力争夺权力的巅峰。刘秀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深知人心叵测,形势多变。面对复杂的局面,他没有急于表明立场,而是选择了“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策略。这种看似被动的做法,实际上蕴含着他深思熟虑的考量。 首先,刘秀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过早暴露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他知道,在乱世之中,过于明确的表态往往会引来敌人的警惕和攻击。因此,他宁愿在众人面前表现出一种模棱两可的姿态,让敌人难以捉摸他的真正意图。这样一来,不仅保护了自己,还为未来的行动赢得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其次,刘秀的这一做法也体现了他对人心的深刻理解。在他周围的人中,各有各的利益和想法。如果他贸然表态,很可能会引发内部的分歧和争斗。而通过保持模糊的态度,刘秀巧妙地平衡了各种力量,维持了一个相对**的局面。这既是对他人的一种包容,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更为重要的是,刘秀的这种态度其实是一种心理战术。他在不动声色之间,观察着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能准确判断每个人的忠诚度和支持度,还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为自己所用。 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的表现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每个人的心机和欲望。那些试图从他那里获得明确答案的人,往往会在等待中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而刘秀则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主动权。 不少大臣看出了破绽,这就像洪水过来了,只要疏通一下渠道就好了,本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人声鼎沸,心知肚明。是该建立帝业的大好时机。为此,群臣一致向刘秀提意见:“明公,现在正是建立帝业的大好机遇,不可不把握。”刘秀知道大家的心思,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事情总不能就这样没有一点说道就坐上皇帝。总归得有一些迷信,得有预兆让天下人知道了才是。 几个心腹也看出了刘秀肚子里的小九九,便想法设法弄一些封建迷信来糊弄糊弄,好让世人认定自己就是天子。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正如古人所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然而,在这些不如意之中,偶尔也会有一丝温暖的光芒照耀我们的内心。那就是当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有一些人或事物恰到好处地出现,为我们提供支持与慰藉。 俗话说得好:瞌睡了就有人递枕头,真是何乐而不为? 这句话不仅蕴含着一种朴实的生活智慧,更传递了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在困境中不要绝望,因为总会有一种力量在默默地关心和支持我们。这种力量可能是来自亲人的关爱、朋友的帮助,甚至是一个陌生人的善意举动。 首先,让我们从家庭的角度来探讨这一话题。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纷繁复杂,家人总是会在我们需要时伸出援手。小时候,我们在父母的怀抱中安然入睡;长大后,尽管我们已经独立生活,但每当遇到困难,父母依然会毫不犹豫地给予我们无尽的支持。这不正是“瞌睡了就有人递枕头”的最好诠释吗? 其次,友情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正的朋友会在你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挺身而出。或许是一句鼓励的话语,或许是一杯暖心的热茶,抑或是深夜里的一通电话,这些都是友谊的力量所在。试想一下,当你疲惫不堪、心力交瘁时,好友的一个拥抱或者一句安慰,是否会让你感到无比温暖呢? 此外,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和个人也在默默奉献自己的爱心。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突发事件,总有那么一群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提供援助。他们的无私精神无疑是对“瞌睡了就有人递枕头”这一理念的最佳体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社会才更加**美好。 当然,“瞌睡了就有人递枕头”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帮助,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关怀与理解。有时候,一个微笑、一次倾听都可以成为他人心中的那根“枕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那个递给他人“枕头”的人,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用爱去对待每一个人。 正当刘秀忐忑之际,忽有一个校尉站在门口躬身禀报:“辕门外有一儒生,自称叫强华,说是将军朋友,要求见一见明公,不知明公……” 刘秀听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听到的消息是不是在梦里,当他掐了一下肌肉,方感觉火辣辣地疼痛,便认识到这不是在梦里。为此,他惊讶道:“嗯?强华来了?是真的吗?”他看到冯异对他坚定而有力地点了一下头,便笑着说道:“强华是我在京城太学的同窗好友,我跟强华、邓禹还有严光四个人,情同手足,白上一起读书学习,晚上同睡一个房间,那时的欢乐情形,现在想起来,还叫人浮想联翩。”匆忙解释了几句,便他连忙喊道:“快!快!有请!”一边说着一边起身到门外迎接。 在那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两个人终于再次相见。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但他们的友情却如同陈年佳酿,愈久弥香。他们站在彼此面前,眼中闪烁着泪光,仿佛要将对方的一切都铭刻在心底。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目光交织成一张无形的情感之网。那一瞬间,千言万语化作无声的默契。两人的眼中,既有重逢的喜悦,也有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正如《诗经》所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这份情谊,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相互凝视间,往事历历在目。曾经的欢笑、泪水、奋斗和迷茫,在这一刻纷纷浮现于心头。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像是一幅画卷,在心中缓缓展开。每一笔每一画,都是记忆中最珍贵的部分。 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仿佛要通过这简单的动作传递无尽的情意。手心的温度,像是点燃了一团火焰,温暖了彼此的心房。握手的力度,既是重逢的激动,也是对未来美好期许的一种承诺。 “说不完的别后情形,道不尽思念万丈长。”这句话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此刻的心情。分别的日子里,各自的经历宛如两条平行线,虽然未曾交汇,但却始终保持着心灵的共鸣。每一次想起对方,心中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来,绵延不绝。 在这次相聚中,两人畅谈良久,分享各自的喜怒哀乐。言语之间,充满了理解和包容。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友谊并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只需一份真诚和理解。 就这样,两个人说了好一阵子动情话,这才冷静了下来。强华两眼盯着刘秀脸上,连连笑言道:“好,好,我当初就说文书是潜龙在野,早晚得成就一番大事业,果不其然。” 斯时,刘秀紧紧地握着强华的手,笑着说道:“强哥在京城刻苦研读,如今学得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要跟我一起来创大业做大事了。你来得正好,军中不少事务,简直让我焦头烂额,邓禹来后,我肩上的担子减轻了些,你这一来,我就更轻松了很多。要是严子陵什么时候也能不期而遇,那就更是大团圆,我简直可以垂拱而治,坐享其成了。” 强华却神秘一笑,摇摇头,温言道:“文书太高看我了。我在京城苦读这几年书不假,可到了也脱不了腐儒的习气,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秀才罢了。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恐怕我帮不了你什么忙。不过我这次过来,也不光是来看看你,确实还有件重要事情说给你听。”说着,便从怀里掏出一卷素帛,并双手呈上。 刘秀疑惑地接过来,低声道:“这是……” “文书一看就明白了,”强华说着又把素帛拿到手里,放在桌子上抻开,但见素帛上赫然写着“赤伏符”三个鲜红大字。刘秀连忙仔细地看下去,只见大字后面工整地写着三行小字:“刘秀发兵捕不到,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生。” 刘秀低声再读一遍,不解地问道:“强哥,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斯时,强华不动声色地指点着素帛的字说道:“文书,这是流传京城的谶语,这其中暗藏天地玄机,是天下大势的预兆,懂得其中玄机并能顺应形势者,便可以实现人生宏伟蓝图,成就古往今来之大业。文书听我仔细给你分析分析。文书也知道,大汉属于火德,赤为火色,而火德藏于这三句话中,故而这则谶语就叫做赤伏符。四七二十八,从高祖建立大汉江山,到文书起兵平定河北,为二百八十年。四七之际火为生,即二百八十年后,火德要复兴,汉室要有新主人。而这个新主人是谁呢?总管当今英雄,非文书莫属。所以,文书千万不要错过机会,应当早日称帝,号令天下,恢复汉室江山,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嗯,原来是这样啊!”刘秀笑意渐渐凝结,“强哥,谶语这个玩意,你是明白的,含糊其词,各人有各人的解释,你说的可有确切把握吗?” 欲知详情,且看下回。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