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54章 风雨同舟小说:良吏传 作者:遨游红尘 更新时间:2024/10/17 18:19:23 颜杲卿一家子为了捍卫李唐尊严,精忠报国,三十多口人死于安禄山屠刀之下。唐明皇看罢战报,老泪纵横。他感慨道:“朕原以为河朔二十四郡,竞无一个忠臣。看来,这些忠臣都被李林甫弃之于野了。” 宦官高力士乘机劝道:“现在,戡乱工作就指望哥舒翰跟郭子仪了,还有一个李光弼,愿大家厚待他们。” 于是,唐明皇敕命郭子仪停止围攻云中,返回朔方,然后领兵进取洛阳。并下令郭子仪挑选一个得力良将分兵出井陉,进取河朔,直捣安禄山老窝。 这个郭子仪早年中过武状元,大半生军旅生涯。郭子仪出生于公元697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寿州刺史郭敬之的儿子。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郭子仪生性忠厚,绵里藏针,智勇双全。他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不打无把握之仗。 **,需要大堤防护。同样,非常时期,也需要一个大人物出现。郭子仪遂上疏荐举李光弼。 想当初,郭李二人同在河东节度使安思顺手下工作,两个人谁也不服谁,都觉摸自己技高一筹。因此,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一度跌至冰点,私下交流几乎等于零。即便两个人参加同一个宴会,他俩依然形同陌路,没有打过一次招呼。 在军功宴会上,出于礼貌,彼此敬酒,也会出现这个不胜酒力,那个说一喝酒就嗓子疼屁股痒。说到底,谁会谁也粘合不到一块去。 非常时期,作为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想在安禄山大本营---河朔地区安插一个楔子,以此来制衡对方。这枚棋子有谁来做呢?他第六感觉告诉他:非智勇双全的李光弼莫属。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李光弼时,李光弼马上警觉到,这是不是郭子仪借此机会除掉自己? 一想到这里,李光弼忐忑不已,他赶紧给郭子仪下跪施礼,道歉道:“郭将军,你要是嫌我碍你的事情,挡了你的道,那你直说,我死倒无所谓,可我的一家老小,你可不能伤害呀!” 郭子仪一听,忙说:“李将军何出此言?我举荐你,没有别的意思,主要是国难当头,作为李唐臣民,理应精忠报国,匡复朝政。” 李光弼听罢,汗颜道:“郭将军,是某多虑了,请求宽恕。” 郭子仪连忙扶起李光弼,安慰道:“疾风知尽草,板荡识忠臣,你我如是而已。” 李光弼闻言,感激涕零。 一旦思想的疙瘩解开,宿怨便杳无影踪。以后的日子里,两个人的关系就像胳膊离不开腿,在日常生活里,比如下象棋,你臭败我,我臭败你,各不相让。可在正经场合,两个人配合默契,惺惺相惜,骨肉之情,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称“郭李不分家”。 后来,制下,以李光弼领衔河东节度使,并给他配备了朔方军一万人马。 李光弼出生于公元708年,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契丹族。唐朝中期杰出的军事将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周时自契丹来降,累官朔方(治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节度副使,封蓟国公。李光弼自幼为人沉稳严毅,擅长骑射,喜读《汉书》,治军极严,兼有谋略。他少年即入军旅,任左卫亲府左郎将。在为父守丧时,他严遵礼法。至天宝初年,李光弼升迁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天宝五载(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补李光弼为兵马使,并充任赤水军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即使是宿将所受的礼遇,也不能与他相比。当时的李光弼已在边镇声名鹊起,“称为名将”。王忠嗣曾说:“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后因击败吐蕃、吐谷浑的功劳,进号云麾将军。天宝八载(749年),李光弼升任河西节度副使,被封为蓟郡公。天宝十一载(752年),拜官单于都护府副都护。天宝十三载(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奏请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安思顺喜爱李光弼的才干,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光弼闻讯后,托病辞官。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觉得十分可惜,便奏请玄宗,将他召回京师长安。 李光弼以身作则,治军有方,训练有素,在各大军区中颇有英名。这个人擅于打运动战,敢打硬仗苦仗。常常一马当先,冲锋陷阵。他生性脾气倔强,刚硬,在政治上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襟怀坦白,光明磊落。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这种惊心动魄的壮举,李光弼当之无愧也。 一日,郭子仪备下薄酒,为革命战友李光弼饯行。可是,郭子仪一等不来,二等也不来。帐前小校见状,回禀道:“李将军在营帐内设祭,正在参拜,属下不敢入内禀报。” 郭子仪说道:“额,既然如此,我自己过去看看。”说完,便带了这名小校前往李光弼所在地。就这样,在帐前小校的引导下,郭子仪来到了李光弼营帐内。 郭子仪定睛一瞧,只见李光弼在一桌上设了已故大将军王忠嗣的灵位,并供上了鱼肉等祭品,燃着烛香。李光弼见郭子仪过来,刚要张嘴说话,被郭子仪示意不要出声。但见郭子仪在灵位前跪拜起来。 李光弼慌忙上前搀扶,动情道:“李某虽然是将门之后,可是,真正让我懂军事晓方略,还有为人处世方面,都是在王大将军那里学来的。今天是恩师的诞辰日,李某设此牌位祭奠,聊表属下心意而已。” 郭子仪深情道:“王老将军跟我是老乡,也是我的老前辈,更是我敬重有加的将帅。” 李光弼沉吟道:“我跟哥舒翰均是他的属下与学生。在奉命攻打吐蕃的石堡城时,他说过‘忠嗣岂以数万之众易一官乎!’这句话让我永志不忘。”他说到这里,喟然长叹,接着说道:“我听说,王老将军早就给陛下奏谏,说安禄山迟早要造反。只可惜,陛下把良言当成了耳旁风,却听信谗言,贬谪了老将军。后来,又被奸臣追杀,即便这样,陛下也不曾追查。从古至今,忠贤之人能够经纬治国,却躲不过谗言陷害,自身难保。俗话说,用着朝前,不用者朝后。不知今后你我二人,是不是能重蹈覆辙呢?” 郭子仪听罢,沉思良久,不无感慨道:“就怕以后咱俩也未能幸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即便这样,正值国难当头,作为吃国家俸禄的臣子,理应精忠报国,别的则交给天意好了。” 随即,郭子仪把李光弼请到自己的主帅大帐,宣读了唐明皇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的诏书。李光弼慌忙下跪叩谢。郭子仪让小校把准备好的酒菜端上来。就这样,二人临别做了一次长时间的推心置腹促膝而谈。 酒兴阑珊之际,李光弼慷慨陈词,道:“戡乱一开始,陛下就盲目轻敌,便让封常清临时召募数万乌合之众仓促上阵,那不是拿着鸡蛋碰石头吗?这是陛下失误之一。高仙芝、封常清退守潼关,偏听宦官边令诚谗言,下敕进行诛杀这两位将军,这是陛下失误之二。陛下下诏御驾亲征,又被杨国忠劝阻。陛下自己不能亲征,还不放心太子,诏书作废,民心大失,这是陛下失误之三。朝廷里,难道就没有能征惯战的将军吗?非得逼迫一个身患重病的哥舒翰挂帅征讨,这就是陛下失误之四。如果继续下去,咱两个为国捐躯倒无所谓,就怕江山难保国将不国。” 郭子仪沉吟道:“贤弟所言极是。不过还没有走到最后一步,不能轻言放弃,作为李唐臣僚,陛下的错与对,别人不能说三道四,我们说,是出于真心,就跟神医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一样,寻找症结,对症下药。” 李光弼问道:“这症结在何处?能不能让李某猜一猜?” 郭子仪爽快道:“太好了。” 这两个人各在自己掌心用笔写好,相约同时亮掌,只见各自手心写的均是“坚守潼关”。随即,两个人互相击掌,表示叹服。 李光弼说道:“潼关地势险峻,仅有一条羊肠小道穿越而过,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算是我那位师兄哥舒翰因病缠身,如果继续坚持固守,也不会出啥篓子。拖住叛军这根前腿,我等再深入敌后,切断供给线,打断其后腿,那么戡乱胜利,则为时不远。” 郭子仪看着眼前这位耿介且擅打攻坚战著称的常胜将军,不无担忧道:“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难,这里面不仅仅是军事战线,还有政治路线,后面这一条不好把握,可以说,你打仗是常胜将军,可在政治方面却是短板。我郭子仪也是一样。” 李光弼闪着炯炯的目光,对郭子仪说道:“老兄言之有理,打完仗以后,我就解甲归田。” 郭子仪摇了摇头,说道:“就担心不会那么顺利。” 李光弼问道:“那,如何是好?” 郭子仪紧紧地握住李光弼双手,坚定地说:“作为臣子只能再三冒死诤谏。目的就是让陛下翻然悔悟,亲君子,远小人,为光复李唐社稷而不懈奋斗。” 李光弼深有感触道:“但愿苍天有眼,神灵庇护,戡乱早日胜利,黎民百姓少遭涂炭。”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正月里的一天,郭子仪与李光弼两位革命同志珍重握别,奔赴各自战场。次日,李光弼率军东进,直出井陉。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负责后勤供应处**的是倪金章将军。倪金章与李光弼关系特殊,渊源较深。小的在此补述一下,以正原委。 倪金章姥爷是狄仁杰,狄仁杰做宰相时,曾救下了一个叫李楷固的人。说来话长:武则天在位时期,李楷固参与了李尽忠的谋反,后举兵投降。女皇武则天愤怒于李楷固多次重创唐军,于是下令将他处死。幸亏狄仁杰慧眼识才,他竭力劝说武则天:这是一个将才,国防方面就缺少这样的人才,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就这样,贤相狄仁杰留下李楷固的性命,并让他戴罪立功。 狄仁杰在女皇眼里,是李唐王朝的顶梁柱,也是自己的左膀右臂。武则天晚年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在当时很信任狄仁杰。武则天当时跟狄仁杰两人都是山西人,老乡见老乡总会有一种亲切与信任感。而且狄仁杰这个人很识时务者为俊杰,深谙为官为臣之道。但这不是懦弱和妥协,而是聪明绝顶,用别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达到目的,同时还不使自己身陷险境。 武则天曾答应胡僧去参观佛舍利,但当时狄仁杰却说:“一个外国神怪,不值得你屈尊,再说路也不好走。”武则天听后于是就乖乖折回,后来为了给自己找台阶还说什么“我是为了成全狄公的直臣之气?” 后来武则天晚年时,想为自己造一座佛像要花不少钱,狄仁杰却说:“神仙有能耐就能自己铸造神像,咋还用人工?”武则天听了又只好作罢,可见当时武则天多么的信任狄仁杰。 就在武则天把江山让给李家好呢?还是娘家人呢?当时,她的娘家人武三思等人位居显要。可狄仁杰不畏权势,依然仗义执言,为匡复唐室,冒死劝谏道:“陛下,老臣以为还是李家坐江山会更好,黎民百姓会广受欢迎。” 女皇问道:“老爱卿,不妨细说端由。” 狄仁杰沉吟道:“臣以为,根据民俗而言,姑姑去世,都是婆家人上坟祭奠,谁见过侄子给姑姑上坟呢?” “老爱卿言之有理。”随即,女皇武则天便召回庐陵王李显,并立为太子。 其间,他谏阻了武则天远征拓疆计划,认为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内政、增强国力上,他的意见得到武则天及朝中重臣魏元忠等有识之士的赞同。其实,狄仁杰是个忠厚之人,阶级立场爱憎分明,公而忘私。本来,江山是李家打下来的,让人家后裔做是理所应当。狄仁杰也没有辜负武则天的信任,所推荐的姚崇、张柬之等十多人能力都非常强,后来大多都成为了历史名臣。狄仁杰一生刚直不阿,知人善任,为唐王朝连连举荐德才兼备的良臣,政绩颇丰。 公元700年,即武则天久视元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同年九月,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一代贤相狄仁杰因病逝世,终年七十岁。 女皇武则天闻讯,哭道:“朝堂空矣!”随即武则天废朝三日,其后,这位武周宰相狄仁杰被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楔子话打住,书归正传。 果不其然,李楷固没有辜负狄仁杰的期望,在征讨契丹的战争中立下大功,由此获封燕国公。后来李楷固将女儿嫁给同为契丹人的李楷洛,这才有了结晶李光弼。 年轻时候的李光弼就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与严肃,他擅骑射,好读书,长于谋略,由此他得到了名将王忠嗣的赏识。 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干儿子,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边将,一人独掌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他曾经断言:“李光弼必然会坐到我的位置上。” 与王忠嗣同时期的另一位**安思顺也对李光弼青眼相加,他奏请唐玄宗提拔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并准备将女儿嫁给他。没想到李光弼居然嫌弃安家姑娘,他托病辞官以躲避安思顺。安思顺的叔叔安延偃是安禄山的养父,因此,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兄弟。 那时候满天下的人都坚信安禄山一定会造反,除了唐玄宗。安禄山一旦举兵,安思顺很可能遭受牵连,这就是李光弼对安思顺敬而远之的原因。 及至倪金章长大**,经媒妁之言,李楷洛觉得门当户对,欣然同意把自己的女儿李玉莲许配给了倪金章。为了让女儿赡养未来的婆婆,也就是狄仁杰的女儿,便早早让两个人结成连理。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打铁的儿子会抡锤,木匠的儿子会对缝。倪金章乃名门之后,自然一表人才。二人成婚真可谓珠联璧合,天作之合。 自从李光弼掌握兵权后,便任命倪金章做后勤处**。这个职位是个肥缺,与主子没有特殊关系的只能望而却步垂涎欲滴。即便如此,李光弼还是看中倪金章账口清,对所购粮草、被服等后勤军需工作一丝不苟。有时为了进到优质资源,他都亲自前往看个究竟,以防过期或掺假。 俗话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在井陉一个宿营地,李光弼为了探视和了解沦陷区一些真实情况,需要派一个心腹深入敌占区。他的军事策略,就是不打无把握之仗。为此,智囊团给他物色了好几个,要么是外地人,要么是本地人反应有些迟钝。 在这次军事会议上,倪金章挺身而出,他说:“此次任务我去比较合适,理由有三,其一,我是藁城人,小时候在老家住,对那里的环境比较熟悉;其二,这次作战,亟需粮草,常山郡地区是生产粮食主产区,像我的老家亩产粮食居全国首位,被称为‘粮食**县’。其三,也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礼节,那就是我母亲百天忌日,恰逢机遇不得不去。”郝廷玉不由地点了点头,表示赞许。 李光弼对妹夫倪金章一再叮嘱道:“我相信你会胜利完成此次任务的,不过处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稳妥为上。”倪金章深情道:“请您放心!我会铭记教诲。” 此后,副将郝廷玉为好友倪金章饯行,并祝福道:“你这次去,可谓肩上的担子重,李帅让我给你配上几个保镖。” 倪金章连忙制止道:“这样容易打草惊蛇,我认为还是我一个人去比较稳妥。” 郝廷玉说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希望你好自为之。” 最后,倪金章与郝廷玉一饮而尽,骑得一匹白色骏马向辽阔的平原常山郡飞奔而去。他的身后,西边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红灯笼挂在空中,叆叇由绚丽多彩渐渐露出一丝青紫色。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