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98章 采风(下)小说:良吏传 作者:遨游红尘 更新时间:2024/12/1 17:28:40 问:唐玄宗这个皇帝怎么样? 答:唐玄宗李隆基是个开明皇帝,与他先祖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倾听朝中大臣的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李隆基在开元盛世期间,自己所任的宰相轮流下去锻炼,京城官员也与京外官员交替办公,比如宰相张悦、源乾曜、姚崇、张九龄、宋璟等诸多官员,无一不是发扬电梯能上能下的精神,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卓越贡献,良吏倪若水也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就像一位高段位棋手,让自己手中的每一粒棋子发挥作用,做好做活,淋漓尽致,不得不佩服。 到了天宝年间,李隆基年近花甲之年,自己开创的隆重基业(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隆基),繁荣昌盛,本该退休,其智力已呈下降趋势,唯一省心的就是安逸享乐,唐玄宗李隆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再稳固并开拓自己的基业,沾沾自喜,与自己钟爱的(儿媳妇)女神杨贵妃日日笙歌,腐化堕落,治理国家大权也让“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杨国忠把弄,误国误民,终至手下安禄山、史思明发动政变,致使大唐社稷在风雨中颠簸,至此,李隆基的基业以颓废而收场,令人扼腕长叹。 问:历史上记载倪若水善于藏书,并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展有偿读书活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的确如此。倪若水家族是书香门第,到了倪若水父亲那里,饱读诗书承续,只不过,他们家庭步入了耕读时期。倪若水就是在儒家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到了倪若水青年时期,倪若水继承了先祖保存下来的鸿篇巨著,四书五经,三教九流等门类书籍,皆收藏下来,并妥善对藏书进行了修缮整理。倪若水是个乐于读书之人,其生存环境都罗列书籍,下榻的地方放着书,出门的时候带着书,就是去个厕所,也经常带着书,等等,正所谓,身不离书,书不离身。环处皆书也。致使书房陈列的藏书,即使窗户台上,也是书籍满满,不见天日。 在当时那个年代,学而优则仕,不少买不起书读的读者,纷纷叩门借书,一开始,倪若水也没有收费,时间一长,有的借书人不小心把书弄脏了,弄坏了,或者看着这页资料珍贵,就偷偷撕下来,一系列“污书”现状,令倪若水心疼不已。无奈之下,倪若水便开始进行了有偿读书,主要有两种读书方式,有的读者送“束修”的,什么叫束修?古代汉族民间上下、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修”,束修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交学费的代名词。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修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修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在倪若水藏书房开放的日子里,读者与借书者常常是接踵而至,门庭若市。就这样,倪若水藏书之丰富,服务之周到热情,业已闻名遐迩,纷至沓来。读者当中有给钱的,有给礼物的。倪若水收到这些钱财,一是给佣人支付薪水,一是给书店填补修缮之费用,剩余的资本可继续购买书籍,搜集珍贵藏书。在当时,倪若水就遭到了不少达官贵人的反对和责难,可这都是那些人不明就里,如果彼此换个角度,你就会发现,有偿读书,一是督促读者爱惜书籍,二是督促读者勤于钻研,发奋学习,毕竟,有偿读书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倪若水实行的有偿服务,是读书界阵痛中的一个小手术,也可谓一次小小的改革,所以说,倪若水是中国历史上首位藏书家名副其实,功不可没。 问:你怎么看待倪若水与姚崇之间的争论? 答:倪若水与姚崇之间的争论,具体说,是以儒家、法家还有佛家三家思想而争鸣。在当时,唐朝选拔人才,实行的是科举考试,所有考试内容,都是儒家圣人孔子的思想及理论,因此,学而优则仕,成为当时绝大多数人的观点;而姚崇的观点因袭法家代表管仲、商鞅以及韩非子等人的观点,敢于革命敢于打破儒家制定的陈规陋习。可以说,一个是以宰相姚崇为代表的法家,一个是以宰相张说,倪若水等为代表的儒家,还有以宰相卢怀慎为代表的佛家。国家出现了蝗灾,姚崇、卢怀慎、倪若水等官吏,从各自立场阐述观点,倪若水等人认为是天人感应,应具备良好的道德,才能躲过蝗灾;卢怀慎从佛家观点认为,杀生容易导致戾气过盛,引起天怒;只有姚崇站在法家立场,力排众议,不畏艰难险阻,为了战胜自然灾害,自己赴汤蹈火而在所不惜! 开元之初,是唐玄宗继往开来的治国之策,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尊崇儒术;而法家,是新中国成立之根基,是武装思想的法宝;而佛家,是修身养性。 由此看来,对于制止蝗灾,出现了不同观点,是三种思想撞击的结果,文雅一点而言,就是争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姚崇胜利了,唐玄宗也选对了姚崇这枚棋子。 倪若水做到了知错必改,带领当地老百姓同心协力,风雨同舟,终于打赢了“治蝗”这场攻坚战,为民生赢得了生机。 问:有人说,倪若水也有缺点? 答:缺点人人都有,史书上有记载的,其一,倪若水借书收费,不尽情理,对于这个问题,前面已详细进行了分析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其二,有人说倪若水对京官与非京官有偏见,要说有偏见,那是那个时代的共同观点,是普世观。史书上讲,京官无论在经济上,事业上都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所以说,京官,在天子脚下,机遇是蛮大的,一展身手也是环境使然;京外之官就两样对待,一边要负责具体事务,一边要处心积虑为人民服务,可这些突出政绩是隐形的,需要老百姓的口碑,方能晋级官爵。因此,倪若水有怨言,是说出了大唐官员的普遍心理反应。有位哲人说过:做事情,一要听其言,二要观其行。倪若水有时说的话是气话,发点牢骚是正常的,也是人之常情。可实际行动证明,倪若水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上,都是尽职尽责,爱岗敬业,是善政的执行人。 其三,倪若水在汴州治蝗期间,公然对抗上级命令,拒绝捕蝗使下牒,这个事情确实发生过,不过史官写的未免有点过分了一点。“救时宰相”姚崇向开明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提出十项政治纲领,被明主悉心接受,唐玄宗说过,大事情找我,其他事情可由宰相姚崇发牒。公元716年,即开元四年,山东,河南等省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对于治蝗,在**形成了两大派,一派是以宰相姚崇提出的挖坑点火填埋的唯物主义;另一派,势力比较强大,队伍庞大,为首的就是宰相张悦,卢怀慎,刘幽求等强烈反对姚崇的观点,认为大肆焚烧杀害蝗虫,戾气过盛,违背天道。就连当朝皇帝李隆基也担心遭到天谴,也是偏向于宰相张悦等唯心主义论断。 其实,那是人们的观念,蝗虫就是蝗神,既然蝗灾出现,那是遭到了天谴,国政方面出现了失误,统治阶级认为,这是天帝发的警告,要及时更正。老百姓认为,蝗虫过境,对待蝗虫要像对待神一样,焚香祷告,行三跪九叩之礼,送蝗神出境。现在看起来,后代人感觉好笑和愚昧,毕竟当代科技发展是日新月异。可在唐朝,人们对蝗虫毕恭毕敬,不敢有一丝亵渎之心。倪若水当时也是站在了绝大多数人的一边,出现这种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位哲人说得有道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姚崇作为宰相,也感觉到了那种氛围,那就是:冷飕飕,阴森森。姚崇站在极少数人的立场上,这场战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姚崇要想推行新政,就必须向皇帝李隆基下军令状:要是治蝗失败,一切责任由我一人承担,我拿生命做担保。然后,姚崇的英雄气概,震慑住了唯心主义那一派,因此,宰相张悦等权贵被下放,只要羁绊解除,下一步就是迎刃而解。谁不下地狱,我下地狱,宰相姚崇大义凛然,赴汤蹈火的革命精神,这也是后人们欣赏宰相姚崇的地方: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蝗灾,事实证明,只有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才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有力武器。 时任汴州刺史兼河南采访使的倪若水,终于认清了大政方针,带领当地人民群众战斗在前沿阵地,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经过顽强拼搏,在全国范围内,倪若水治蝗事迹成为榜样,在大唐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唐玄宗李隆基笑了,姚崇笑了,倪若水笑了,汴州老百姓欢呼雀跃,全国人民沸腾了。 问:唐玄宗给良吏倪若水颁发的诏书内容是什么? 答:唐玄宗李隆基为倪若水颁发的诏书: 公元七一六年唐明皇颁给若水公的圣旨(一)
靖共尔位人臣忠尽之道量能授职国家颁爵之典尔倪若水才堪佐理心切抚民重尔才望命尔督治藩镇例封为汴州刺史宜思报效勿虐生灵益励清操毋忝阙任钦哉 敕命 大唐开元四年正月廿四日下 公元七一六年唐玄宗颁给若水公的圣旨(二) 致君泽民实惟佐辅安邦定国断赖元憅尔倪若水端方静正以清显有大臣风讦谟定命治道本乎学术远猷辰告独断异乎群谋朕心所属舆认攸归畴咨询弼亮握以枢机可任右丞平章事卿宜鞠躬尽瘁以对扬休命 诰命 大唐开元四年三月二日下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