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六十三章 京绣技艺:漏粉小说:启示录:天工京作 作者:花清袂 更新时间:2024/10/15 16:49:13 又是一期新的培训班,自打何绣听了闺女的建议,上了团购后。这几期的培训班讲起课来,还是容易了很多。原先仅有周六才有的京绣培训班,这会儿被何绣分成了四个班,时间还是没变,只不过是每周六日上下午都安排满了。从初级班到进阶班,各有千秋。 今儿这趟进阶班的课是梁老师主讲的,她也适当地调整了风格。一上课就先给大家每人发了一块绸布,而后又发了一张蜡纸。有些同学不懂,疑惑地看着梁老师。 可毕竟是进阶班,也有明白的,拿着蜡纸就问道,“梁老师,这蜡纸是不是打样的?” 梁老师听这班还有略懂的,她是喜欢这样的学生,便接着说,“对,今天咱们要讲的主题就是京绣制作过程中,最基础的打样。比起咱们拿鞋底子做衣服不一样。” “老师,不是用笔画出底样?” 梁老师摇头道,边说着边示范起来,“咱们要做一件绣品之前,要在蜡纸上画出纹样。比如说咱们要绣一朵花,就得在蜡纸上浅显地画出花的大体模样,然后用针,按照画出的样子,依次给它扎出小孔,这就是咱们说的拓板。然后用这种粉末给它撒上去,用刷子抹匀。” 梁老师说着,从桌上拿起一个小罐,慢慢地洒了上去。 “这粉是什么,是颜料吗?” “这不是颜料,这是由煤油和石膏粉混合成的,因为它们的颜色较深,所以在绣的时候不会掉,那这个过程呢,我们也叫做漏粉。” 大家按照梁老师说的,一步步的做。 “漏粉”的工艺完成后,大家用小毛刷慢慢将其抹平。这样一来,所绣的纹样就留在了绸布上。 “完成漏粉之后,才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咱们常说的绣花。”梁老师拿起绸布说道,“大家细心感受着绸布,很光滑很细很密,对吗?” 大家应着,用心**这块绸布。 “大家一定要去感受,其实京绣的魅力不仅仅是绣出了多美的作品,而是在绣之前,大家去感受这块布,你要知道,这块布要伴随着你一周,甚至好几个月的时间。” 京绣成品时间长,工序多,大家都明白。 下面又有学生问道,“老师,那咱们开始绣的时候,是不是也有遵从这些规则呢?就像您刚才说的光滑和细密?” 梁老师点点头,“没错,确实如此。在京绣中除了我们上次提到的针法之外,还要注意下面这几点,平、光、齐、韵、和、顺、细、密这八个字,慢工出细活讲的就是这个。里面最重要的是细,只有绣的细了,那剩下的七样才可以完整。我们每绣出一个图案,都要明白图必有意,纹必有样。” 大家认真地做着笔记,这堂课梁老师并没有讲太多的理论,而是很生动地让大家先认识了绸布和技法,对京绣来说,这是最基础要认知的。何绣是后半场才过来的,看着梁老师讲的生动,学员听的认真,她也放心了,至少不会再出现之前那种情况。 学员饶有兴致地离开,何绣上前帮忙收拾桌子上的材料,跟梁老师道,“现在是不是有种渐入佳境的感觉了,梁老师。” “嗯,也算是找到和学员们沟通的方法了,看来还是得多出来讲讲。现在这种教学方式跟之前带徒弟可不一样。” 何绣自然明白,从她学习京绣的那个时候,除了当时在厂子里做绣活外,基本都是老师傅带着自己的。梁老师和自己属于同一时代的,她们对教学模式也不得不发生变化。 何绣道,“是啊,你说咱之前都不懂团购的人,现在也用起了团购。这些新鲜玩意,咱且学呢。” “慢慢学着吧,咱就得跟年轻人多学学,我看你闺女就挺前卫的,咱的思想得跟着年轻人走。对了,下周是不是社区还有个活动呢?”梁老师问 何绣就是为社区的事儿来的,便道,“对,在下周呢。我刚还跟你说呢,社区那面给了咱们一个活动室,还想着到时候人多了,让学员去那面学习呢。” 梁老师回道,“就目前来说咱开的都是小班,工作室这地儿还行。你要真去社区了,这些东西不还得拿过去。” “倒也是,那这后续再说吧。欸?梁老师,您一会儿有空吗,去我家一趟啊。” “有空倒是有,怎么了啊?” 何绣道,“前几天我那邻居不是回来了,她给我带了一件叫做《万宁桥》的绣品,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刚好一会儿老关他们院里的人过来看看,要是真有价值,这绣品就给博物院了。” 何绣记得梁老师家中的京绣作品,有近代的,也有年代久远的,都是有收藏价值的。这回有幸得了《万宁桥》,打心眼就想让梁老师看一眼。 梁老师好京绣,不推辞地说道,“那这必须去啊,既然上百年了,那它的意义一定非凡。它保存得如何?” “它在外流失得太久了,表面上都脱线了,老关过来也是想看看能不能修复。”何绣说,“但后续展出的可能性估计不大,具体怎么样还得看修复完后呢。” 梁老师点点头,“既要修复,那便是珍品了。” 作为中轴线的第一桥万宁桥,至今已有近七百多年的历史了。这件绣品中的万宁桥依然保留着最初的样子,依稀可辨的纹样在关大礼眼中却是损害严重。何绣和梁老师到家的时候,关大礼正带着文物医院的同事们研究这件绣品。 在放大镜下,仿佛看到了当时一条条五彩丝线穿过绸布的场景,如今绸布上的面色有异,是比较难修复的。老赵夫妻俩还有老关一家,都站在一旁看着老师傅们那抽丝剥茧地探察这段历史遗留的作品,大家都很安静,不敢出声。在还未有彻底的定论前,这件《万宁桥》也只能暂时放在关家了。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 俩小时过去了,大家都期待着能出一个好的结果。在填写了各项数据后,总算是得出结论了。 院里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师傅道,“《万宁桥》流失在外多年,确实是孤品。只是它的修复难度较大,需要慢慢地修复。小关,这件绣品先放在你们家,咱们回院里要做足了准备,才能接它回家。对了,这件绣品是你们带来的?” 老师傅说着看向赵天爸妈,“后面会有一个协议,可能需要你们签一下,我们也会给你们颁发捐赠证书。” “这证书我们可受不起……”赵天母亲说罢,和在场的所有人讲起了关于这件《万宁桥》绣品的故事,“其实它不算是我发现的,我只是想让它回到它应该回到的地方……”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