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中短篇集>冀中三兄弟>第2节 爹销声匿迹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2节 爹销声匿迹

小说:冀中三兄弟 作者:国忠 更新时间:2019/2/4 10:05:28

这些日子,县城里面经常有军队整队地路过。街上的人都说他们是晋绥军的队伍。有些十八九岁的后生报上名,换了身衣服就跟着去了。

王致和看着那些穿了军装的青年后生也有些眼热。自己虽说比他们能大上几岁,但是,自己有文化,到了晋绥军,写写画画当个文化军人应该不是问题,那样的日子总比现在整天当个孩子王好多了。

敢想敢干是王致和的性格,当天下午正赶上有一拨队伍路过,他拦住了一个骑马当官摸样的大胡子军人,向他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和志向。

巧得很,这支队伍正想招进来一个能写会算的先生。一来可以让他给炮兵连上上课,二来部队给养供应也需要一个会算账的。

就这样阴差阳错,当了几年小学教员的王致和摇身一变成了晋绥军的一名军需。换上军装后,王致和才知道这支队伍是晋绥军混成第六旅三团五营。那个骑马当官的就是他们的营长。

队伍在县城仅休整一天的时间。王致和跟小学校长告了长假,让校工帮他给家里送去封信,跟上部队就匆匆离开了家乡。

王致和辞掉国民教员,参加了晋绥军的消息,在筒笼村里一下子就炸开了锅。全村人都议论纷纷,爹娘被他气得整天唉声叹气,连前清秀才都数叨开了他的不是,“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他这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啦。”

唯独妻子刘氏一如既往地平静。有的时候,孩子们问刘氏,“俺爹哪去了”,她总是平静地回答,“出门给你们挣钱去了。”

可是,自打王致和离家出走,一晃儿都十年过去了,也没见他给家里捎回来一分钱。这一年,老大瑞斋刚满十七岁,日本鬼子开进了唐县城。

王致和在家人的印象里逐渐消失了。十年间,家里发生了许多变故。他爹娘相继过世。当初,为了给公婆看病,刘氏先是卖掉了毛驴和几只山羊,后来因为办丧事,又不得不卖掉了剩下的几亩山地。

无奈之下,刘氏只好把瑞斋和瑞芬送回到了娘家,自己一个人领着瑞清在乡下勉强度日。再到后来,遇到青黄不接的年月,刘氏甚至还领着瑞清出去沿街乞讨过呢。

自打鬼子来到了唐县城,就经常遭到八路军的袭扰。今天八路军打下了唐县城,明天又叫鬼子给夺了回去,反反复复,拉锯了好几回。唐县城周边,有的村庄驻扎着八路军,有的村子被日伪军占领着,偏偏筒笼村,鬼子和伪军都不待见。

有人问到老秀才,为什么日本鬼子不敢来咱们村,他就告诉人家,那是因为咱老王家的两个老祖宗在庇护着大家。这话信不信由你,反正直到抗战胜利,鬼子和汉奸一步也没踏进过筒笼村。

瑞斋和瑞芬住在姥姥家也不得安宁。姥姥家在县城的房子都让鬼子征去了。说是征用,实际上就是抢。买卖人家的生意每况愈下,姥爷的铺子也关了张。一家四口失去了生活依靠,姥爷和姥姥只得投奔到瑞斋的舅舅家去了。

姥姥临走时,说是要带上瑞斋和瑞芬一起去舅舅家,可是,瑞斋都十七啦,他不想去舅舅家吃闲饭,他要带着弟弟回乡下,帮着母亲重振这个家。

回到筒笼村,看到家里面一贫如洗,让这个踌躇满志的长子一时也感到束手无策。去财主家租上两亩地,维持一家人的日子是眼下最好的选择,要不然就去给财主家扛活,当个长工。

二弟瑞芬年纪还小,只能到了农忙时,帮着打个短工。刘氏见老大回来了,也觉得有了主心骨,什么事都让瑞斋自己拿主意。

瑞斋正在为是从财主家租地回来,还是去财主家当长工举棋不定呢,这边舅舅进家找上门来了。原来,刘氏的爹娘哪里放得下心,他们一直担心女儿带着三个孩子没法在乡下活下去,就打发瑞斋他舅舅过来了。

舅舅说,城里有一家洋布店,需要一个能识几个字的小伙计。姥爷给瑞斋做了个保,让他去城里当学徒,说是,管吃管住,白天帮着老板打点生意,闲着的时候帮着老板娘照看孩子,收拾收拾铺子。年底给家里三块大洋。学徒三年期满,留在店里当店员,每月一块大洋,还是包吃包住。

刘氏听了心里一阵欢喜,千恩万谢娘家哥哥。舅舅看到妹子的乡下日子过得如此贫寒,不禁一阵悲伤。临走时,掏出了几个零钱给了刘氏,说是让妹妹给瑞斋扯几尺布,做件像样的衣裳也好进城穿。

瑞斋心想,自己去城里当学徒,有吃有住的,每年再有三块大洋,就不至于让母亲和两个弟弟讨饭吃了。瑞斋是个体贴母亲的儿子,说什么也不让母亲给他做新衣服。他让母亲把这几年姥姥给他做的衣裳都改了改,穿的干干净净地就进了城。

唐县城所在地是仁厚镇。相传古时候,镇上的生意人以仁厚为天下人所知,故得名仁厚镇。瑞斋到的这家洋布店,老板为人和善,在镇上口碑极佳,生意也做得十分的好。

老板娘对瑞斋也很照顾,加上瑞斋又会来事儿,来到店上没多长时间,老板和老板娘就自掏腰包给瑞斋添置了新衣裳。洋布店的伙计如果穿得过于寒酸,恐怕要有损于布店的形象了。

刘氏有时到城里卖些自己做的手工女红,回去时,总要绕道在洋布店门口打远地望上瑞斋几眼。儿子身着洋布长衫,举止得体地招呼着客人,让刘氏总能想起丈夫当年的身影。从儿子的身上,她仿佛看到了那个一去不复返的人走进教室,迈上讲台的样子。

一晃儿就到了年根底下。按照合同,洋布店老板把刘氏请到店上,当着瑞斋的面,把三块大洋交到了刘氏手上,又让刘氏拿上了几尺洋布,算是瑞斋学徒一年下来的酬劳。刘氏千恩万谢,领着瑞斋回家过年去了。

三块大洋在农村,加上平时自己做些手工,再替有钱人家缝缝补补,算下来,一家三口一年也够用的了。刘氏不再发愁了,从打她嫁到筒笼村,她就不想再给娘家添麻烦。两个弟弟也觉得有了哥哥就有了依仗,自然也欢喜了不少。

5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