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都市>听雨轩文集>浅论格律诗(前言)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浅论格律诗(前言)

小说:听雨轩文集 作者:楚云飞 更新时间:2008/3/9 15:22:04

前 言

格律诗是中国人用“平”、“仄”两个简单符号的倾诉而表现出来的传承了自然与社会最丰富、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的壮丽乐章。她能带给我们这些身处浮躁时代的现代人以精神升华的文学素养、身心愉悦的审美情趣享受,是我们这个民族古典文学精髓之所在,是千百年来无数前辈诗人们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我对格律诗的爱好始于高中时期培养的兴趣,参加工作后利用空闲时间偶尔也写诗填词以示附庸风雅。随着互联网加入我的生活,近年来八小时工作时间之外也习惯于上网消遣时光,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在铁血论坛的文学版块溜达,后来去了中华诗词论坛、文人江湖两个网站,有时候也去别的文学网站看看,不过除开这三个网站以外就很不厚道了,通常也就是只看帖而不回帖,主要是混论坛要消耗很多时间的缘故。在网络论坛的文学版面常看到许多古典文学爱好者创作的格律诗作品,有着同样爱好的我对此深感欣慰:在经济迅猛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还有人沉醉在看似枯燥无味的“平平仄仄”之中,这是民族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的福音。但是,也应该看到网络上有的格律诗作品对格律、声律的运用不是很娴熟,或者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技巧运用方面也有不尽完善之处,从而使其看起来显得有那么一点儿别扭。所以,今天提笔从我所认识、了解的格律诗相关知识进行一番浅论,以期待能给初涉古典文学的格律诗爱好者们提供点滴借鉴、参考,同时也请行家予以指正、磋商。

同时,格律诗又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正因为她是中华民族诗歌文化中最灿烂夺目之瑰宝,所以其影响巨大、深远。而鉴于本人在这方面所掌握的有限知识以及浅薄素养,要全面、细致、专业地展开论述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谨冠以“浅论格律诗”之名。其次,现在谈论格律诗的文章还是比较多的,在网络上这样的论述就更多了。但是由于许多原始书籍特别是唐人对格律诗有关论述书籍的流失,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带来我们大众的文化习俗、生活习俗随之变化等诸多因素,导致现代各家各派有关格律、声律的争议颇多,比如入声的存在与否,新韵与旧韵之争,拗、孤平、不拘句等等都是很惹火的话题。因此,我在文中的立场、观点、见解等仅供诸位参考,因为本人也只是在自己所能接受的观点上进行浅论,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地讲解,使初学者易于了解、掌握格律诗的基本规律,便于进行实际创作。而我的观点则来源于读书时语文老师讲解的格律诗词相关知识,后来就是《诗词通论》这老师(已遗失),再往后就是余浩然、涂宗涛这两位老师,在修改本文的过程中也看过汉语学大师王力先生一部分格律诗电子版书籍,在网络上打滚的时候也看见过一些名家、前辈有关格律诗的评述、讨论文章。他们的绝大部分理论学说我都能接受,但是在某些个别的地方我还是会跟他们唱反调,之所以唱反调可能是师生之间理解的角度不同或者我这个学生没本事而瞎捣蛋吧。

此外,我要说明一点:对格律诗的规范从广义范围来讲,单单“格律”两字就足够了,格律就是泛指格律诗所必须遵守的一切规范。从狭义范围来讲,还可以分别用“格律”和“声律”两个概念来进行规范,狭义的格律是指对格律诗的句、联、篇粘对组合,以及对仗、句数字数、结构章法(起承转合、谋篇布局等)的规范;声律是指格律诗在声调上的规范与要求,即平仄的运用之道,具体由“句内平仄相间、联内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脚分明”四个方面来构成。从我个人来讲更愿意将声律理解为韵律,什么原因呢?我觉得用“韵律”二字来代替“声律”可能会更好些,这样就能突出、强调用韵以及对格律诗通篇文辞节奏感、韵美感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彰显格律诗独特的韵律美特性。不过为了遵从习惯性的说法以及照顾大多数人的理解角度,我还是谈“声律”。

注释:因为铁血书库、中华诗词论坛的字处理系统与金山WPS和微软的WORD不兼容,在涉及孤平、拗句、不拘句的论述时无法与我原来的文档中红色粗体字注解相符,只能采用在后面用括号来标明的方式来加以说明,请大家在阅读时留意。而对于有的章节里面平仄二字下面加下划线的来说则是没法显示(也包括许多红字加粗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这个只能怪铁血书库、中华诗词论坛系统兼容性太差,读者请去文人江湖论坛查看原文吧,除此之外我也无能为力。

0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