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浅论格律诗(第十一章)小说:听雨轩文集 作者:楚云飞 更新时间:2009/10/22 20:07:13 第十一章 遣词造句的具体要求 元朝名臣刘秉忠曾经作过这样一首诗: 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 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 该诗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诗歌创作中苦心孤诣的炼字过程,以及锤炼出好的字句后无比舒畅、愉悦的心情。这里说到的“炼字”这个词汇,即是我要谈到的“遣词造句”功夫。 除开“炼字”,有人还提出了“炼意”这个概念,其实“炼意”形成于大脑,更多的是反映在头脑中琢磨、谋划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但它最终也是要通过字句来表达的,这如同元朝郝经在《陵川集·原古录序》中所说“道非文不着”一样的道理,离开了“文”就什么都别谈,因为有了好的“意”却捕捉不到好的“字句”来表达,一切都是白搭。而“炼字”就是要找到好的字句来恰如其分地表达其意,因此“炼意”归根到底还是要反映在“炼字”上的。非但如此,包括我国古代诗家提出的“诗眼”、“句眼”等概念,又何尝不是最终落脚于“炼字”两个字上呢?谁又能脱离文字这个载体的最终表述呢?左丘明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借鉴到格律诗创作就是说写景、叙事、论理如果没有文采,其传扬和影响就不会久远,而文采的表现更是直接与“炼字”相关联。元朝文学家方回在《仇仁近百诗序》云:“文约而义博,辞近而旨远”,借鉴过来就是要求:作诗应该做到既要简明扼要而义理博大精深,又要言辞平易近人而意旨深远宏大,而要完成这个目标更加离不开“炼字”功夫。还有刘勰在《文心雕龙》炼字篇提出了“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样的见解,苏轼这位大家也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这些话语都从各个侧面阐明了格律诗炼字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意”是紧紧附着于“字”上的,只有通过字句锤炼让诗篇出彩,才能最终解决“意”的着落问题。所以,遣词造句与炼意、诗眼等提法的方向尽管有所不同,但是其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格律诗精彩传神,这叫做“海纳百川,万流归宗”。 唐代诗人作诗时十分讲究对诗句的锤炼。杜甫就曾经说他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表明杜甫在创作中十分重视诗句锤炼,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去追求惊人的艺术效果;李白的诗中也有“佳句”存在,这也反映出他对诗句锤炼的重视,如《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在《奉答岑参补阙见赠》又云:“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这些都说明盛唐诗人极其重视锻炼句法,因为有了佳句还能拿去送人,可见佳句如同礼物一样让人喜爱。有名的“诗僧”皎然和尚尽管崇尚诗歌的自然吐露,反对声律之枷锁,但他也非常重视遣词造句,如他在《诗式》中就这样说:“夫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这一段话大意是:作诗取境必须经过冥思苦想方能炼得奇句,但在全诗完成以后,又要使这个奇句并不显得突出,好象是随手拈来不见苦思的痕迹,这才能叫做高手。看起来皎然和尚是要求奇句与诗篇整个面貌保持一致而不显雕凿痕迹的,这也是对遣词造句重要性的一种侧面注解。 遣词造句的重要性讲完了,那么什么叫遣词造句呢?我认为格律诗的“遣词造句”即指选择合适的字、词,遵循语法、修辞、格律、声律规则去作诗。大家都知道,诗歌贵在形象思维,当诗人用文字描绘事物、阐述道理时,往往不是直白地说某事物、某道理如何如何,而是着眼于文字所表露的情感色彩。但是,情感色彩的表露是通过遣词造句来实现的,因为词、句是第一个最先被感官(眼睛)接受,再传递到大脑去分析,词、句附着的情感色彩也就能被读者所把握。通过这样的信息处理,读者才能与作者建起一座交流的“桥梁”,进而去体会作者的用心,感受生活的真谛、领会哲理的启迪等等。因此,无论是写景状物抒情,还是感时述理言志,莫不依赖于遣词造句的艺术表达,从这一点讲,遣词造句是语言表达能力在文字驾驭方面的体现。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语言表达还算流畅、准确,能让听众知道你喜爱什么、厌恶什么,不会造成理解困难,而一旦形成文字则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思想观点、意见建议,甚至出现因辞不达意而造成理解偏差导致产生误会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字驾驭能力之高下造成的。所以我认为要写好格律诗,平时应多看看前人的作品,没事的时候多翻翻《新华词典》都是不错的办法,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多地掌握词汇,准确理解、运用、把握用词及行文之道,进而打好遣词造句功底,只有这方面的基本功扎实才能在作诗时挥洒自如地联句联篇。为此,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应该(也务必)引起格律诗初学者们足够的关注目光。 第一节 遣词造句要表达准确 借助于网络的便捷,我们现代人创作格律诗之后,绝大部分存在着发表出去给“冲浪者”赏析的目的。格律诗固然应当具备深刻而让人苦心体会、耐心琢磨的内涵,但同时又存在着让读者准确、清晰接受为目的之要求,退一步讲至少要让读者心里明白你要说什么是不是?因此准确、严密的遣词造句功底是必然和必需的,优秀的诗作在准确、清晰表达自我观点的同时又能体现创作者的精神内涵、素质养成,所以表达准确是对格律诗创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 其次,格律诗是充满了灵性之物。这种灵性体现在它常采用跳跃性(注释①)的叙事、抒情、写景手法去行文,而这种跳跃手法的采用往往伴随着时间、空间甚至是虚与实的变换更替,这样就造成诗的画面、意境往往不是连续贯通的,而是在中间留有空白之处,当然其中也包括句子成分的变动、省略等,所有这些空白都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填补,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所以,类似于“许三多”一样的木头木脑的人是写不好格律诗的,同样的不知所云、离题**的东西也不能称其为好的格律诗,文辞、文理、语序、语法合理与否是构成准确表达的基础,只要离开这个基础的东西就是假、大、空。 现在,我们还是来学习、观摩古人的成功之作,从中去感受有益的启发吧。我选取历史上多才多艺的唐玄宗创作的《经鲁祭孔子而叹之》这首五律作为范例: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这首诗是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十三年后,赴山东曲阜孔子故宅进行祭祀而写下的。首联第一句用设问起笔引起读者关注目光,并对孔子的一生进行了大致概括;颔联对孔子周游列国、传经布道的辛劳忙碌生活进行了描述,继而在颈联对孔子潦倒不遇的境况表达了无尽的感叹;最后在尾联赞颂孔子死后身受后人隆重祭奠凭吊的殊荣。在这首诗中,我尤其看重“鄹氏邑”、“鲁王宫”这样的蕴含时间、空间变换更替的精彩对仗,因为它们准确地表现出了对孔子毕生忙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崇敬之情;也由衷地敬佩“叹凤”、“伤麟”两个精炼的分别出自《论语》和《公羊传》的内涵极为丰富的典故,因为它们的准确提炼、运用,充分展示了孔子生不逢时的舛命运。颔联、颈联准确表现诗作主旨的遣词造句,完全服务于对孔子形象的刻画、描写,并紧紧地抓住了“经鲁祭孔子而叹之”这一主题铺开笔触,使一个栩栩如生的孔子跃然纸上。全诗开篇醒目、布局合理、构思巧妙、用典准确,展示了作者李隆基精湛的诗歌艺术功底,这就是该作的成功之道。 遣词造句表达准确是一切文体的共同要求,如果格律诗创作者在这方面出问题很容易找到原因,并且也能找出应对之策: 一是要分清用入诗句中的字、词之词性,避免误用乱用。也就是说,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按照汉语的语法习惯该用在诗句的什么地方一定要搞清楚(如果在创作中运用倒装手法可做例外考虑),甚至于诸如名词什么情况下能做动词用、数词量词什么时候能单独用或组合用等等也要了然于胸,因为词性不同、位置不同以及错误使用,往往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也会产生很大差异,这就容易造成词不达意、莫测高深的尴尬境况,让读者犯迷糊。 二是要辨明词义,选用最贴切的字、词来表达其意。这一点对于格律诗语言的准确表述显得极为重要,由于汉字存在数量众多、容量广阔的特点,并且表述同一个意思的字、词也是很多的,因此在格律诗作品中,描绘某一事物或表达某种思想、情感的字词同样也是相当多的。因此,遣词造句表达准确与否,其关键在于选用的词汇是否能最贴切地描绘事物的形态,是否能最贴切地阐述寄寓的道理,是否能最贴切地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倘若用好了之后即便你换一个同义词去替代它都会感觉别扭,不能言尽其意。只要做到了诗句中所用字、词不可再行更替这一步,就符合表达准确之要求。 三是要仔细分辨词语的情感色彩和风格色彩。情感色彩主要指所用词汇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将之用到诗句中是否能与事物、人物合理搭配,假如对该褒扬的事物却用了含贬义的词汇,该鞭笞嘲讽的行为却用了含褒义的词汇,甚至应当旗帜鲜明表述观点、立场的时候却使用了中性词,这些都是不行的。倘若要考虑词语褒义贬用或贬义褒用操作法,那么在“转”的地方一定要采用反问、疑问语气或否定句式,这样才能通过“反衬”来加深本来的正面表述情感,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而风格色彩主要指是词汇具备庄重肃穆成分还是随和平淡表现,是习惯口语还是书面用语等,因为庄重肃穆的词汇不能用到描写诗情画意的浪漫诗句中,随和平淡的词汇不能用到描写国仇家恨等情感色彩鲜明突出的诗句中,特别是涉及表现诗歌整体风格的词汇,一定要选用同等语言风格的词汇进行搭配;书面用语也要注意是否足够简练,放入诗句中是否会与别的词汇造成音节冲突等,而口语入诗则形同打油,失去了格律诗文辞优雅的风格特点,与常说的“诗家语”严重冲突,是遣词造句表达准确之大忌讳。 注释①:格律诗的跳跃性主要是指这个体裁因为要追求语言的高度精炼、集中,可以直接通过诗句去表现思想情感的急剧变化,以及想象力的大胆飞跃,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省略那些变化、飞跃的过程和相互间的联系。 第二节 遣词造句要有感染力 宋朝欧阳修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一文中这样讲:“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说明语言是用来记述事物的,而文采则是用来润色语言的,这充分阐明了文采的服务地位、作用。在我眼里,文采是遣词造句功底的重要体现,也是格律诗感染力的具体表现之一,诗作要真切地感染读者引发共鸣,那么通过遣词造句的文采表现来实现这一目的是一条简便省事的捷径。 我们也知道艺术作品是要反映生活的,格律诗也不例外。生活(一方面是指我们普通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是指整个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情节是能感动人的,做为创作者也有责任将这种感动表现出来,表现出来了就是具备感染力(对于批驳鞭笞对象而言也是同理),没表现出来就是不具备感染力,或者说创作者火候不够而难以克尽其功。其次,善于发现生活、挖掘生活是提高格律诗质量的方法之一,这如同善于“捕捉”的记者能发表有质量的新闻话题一样的道理,所以许多人都倡导从生活中来作诗而不是关起门来“造诗”,或者让诗歌反映我们的生活,也是由于创作者本身与生活息息相关,时时刻刻都能真切地感受它的存在,那么将创作的话题指向生活,遣词造句具备感染力就有了可供支持的保障或者说有了更高的可能性,因为这样更容易准确地抓住生活的规律、特点,从而表现它的本质、内涵。从这一角度出发,反映生活又为提高格律诗质量提供了捷径。 当然,感染力又是一个较抽象而难以量化的概念。遣词造句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产生的劳动,必有情感因素掺杂其中,但是格律诗在情感表达方面往往是含蓄的,甚至是抽象的。比如:假使我们木头木脑地按照正常逻辑思维方式去理解“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样的句子,肯定要对“香稻啄”和“碧梧栖”这样的用词感到迷茫,但实际上这样的句子是杜甫对格律诗倒装手法的精彩运用,也是格律诗语言跳跃性的具体表现;假如我们采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推敲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中“寒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之“挂”字,肯定会对它的用法感到困惑,但恰恰是“挂”这个诗眼突出,才使该作增添了无穷的韵味:“柳”在古代诗歌里面常与“愁思”类情感相关联,“边柳”与“乡愁”相照应,并且树上“放”东西正好称之为“挂”,那么“挂”字在这里就用得非常之形象、精辟。因此对创作者来说,语言的逻辑表达能力是重要的(它是文理的核心构成),但抽象思维能力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文采的重要体现),如何让抽象表达的情感抓住读者的心理从而引起共鸣是所有创作者面临的一个大难题。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具备丰富感染力的格律诗作品,将能有效地化解读者通常情况下以自我观点为中心,难以接受对方意见的“排异”性惯性心理,从而被作品优秀的艺术性、丰富的思想性所打动、影响。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杜甫先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只要千锤百炼,不断探索进取,解决感染力这个大难题是能够得以实现的。现在,我们选取骆宾王的一首诗,去研究如何进行感染力的渲染: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深思。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历史上的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都是曾为唐朝诗歌(含格律诗)发展、变革做出过重要影响的杰出人物。骆宾王擅长于写悲愤的诗赋,或表现政治抱负,或抒发个人恩怨,或抒写边地风情,往往寄寓深远,笔调苍凉。特别是他的七言歌行体很有名气,如《帝京篇》在当时就被称为绝唱,同时在律诗方面亦有佳作呈现,《在狱咏蝉》就是其一。 公元678年(即高宗仪凤三年)秋,骆宾王因上书言事开罪武则天,下狱后写下了该诗。《在狱咏蝉》首联借秋天的寒蝉声衬托自己失去自由的思乡情,一下便兴起了读者同情之心;颔联一边明说看见蝉翅的影子一边则暗道触动自己的愁绪,同时也继续无声地刺激读者的心情;颈联表面上说蝉在自然风雨中的艰难处境实则比喻自己在宫廷政治中的含冤蒙屈,引发读者对朝廷迫害诗人的愤懑;尾联感叹自己落难之时无人相知,衷情哀鸣,并以设问方式来启发人们对其际遇的深思。 在这首狱中诗里,作者并没有借助在狱中所受屈辱而抢天呼地,也没有借助被锁住自由之身的无情铁窗而顿足呐喊,却仅仅只是抓住狱窗旁树上一只不起眼的秋蝉进行发挥,便达到了引起读者强烈共鸣之目的,看来骆宾王也深悟“同情心人皆有”之道带来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历史上的武则天对政敌的无情、狠毒手段是人人皆知的,“请君入瓮”这一酷刑的发明者周兴便是其当政时的大臣)。感染力的渲染对象是作者靠着敏锐的双眼捕捉到的秋蝉,然后用比喻、双关手法借助自然之秋蝉联系政治之囚客,借助蝉唱勾起乡愁,借助黑色的沉重蝉翼烘托白发人的无奈悲歌,借助露重风多勾勒宦海沉浮。这些参差交织的情感能够相互关联起来服务于“在狱咏蝉”这一主题,则是完全依靠了一系列抽象表达的词语(思、不堪、来对、重、多、难、易)连接在一起,并通过我们去感知、揣摩来实现的,通过如此精巧构思完成的作品必定具备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当我们读完这诗句时便不自主地会油然而生同情、感慨之心,进而抨击武则天对诗人的政治迫害(骆宾王遇赦出狱,曾经一度侧身军旅,希望报效国家,后来则对昏庸无能而被武则天所左右的唐中宗心灰意冷,于是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可以说此时的他已经在心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后来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之机,骆宾王则写下传世之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相呼应的原因,骆宾王能将武则天恨到骨子里说明其遭受的并非仅仅一般的政治迫害与冤屈可比拟)。这首反映狱中生活的律诗得益善于捕捉、借物喻己、物我双关、情感深沉、寄托深远,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骆宾王凝练缜密、构思精细的遣词造句深厚功底,如李白在《赠刘都使》所说“吐言贵珠玉,落笔回风霜”一样令人赞叹。 同样的,清朝嘉庆时代也有一位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写下过一首狱中诗: 和珅·狱中对月 夜色明如许,嗟予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 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 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 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 馀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 说真的这首诗也不是很差劲:标题与内容照应,清泠的月色与孤零的囚客照应,百年一场空与二十载(泛指一生)荒唐事照应,囚室暗淡难见曙色与高墙耸立不见春天照应,等等;而且第一次抬头望月感叹一辈子行事荒谬,继而收回目光对小小的囚室与高高的墙进行咏叹表达自己目前的处境,然后再一次抬头望着冷月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反思,最后发自心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悔恨。两次抬头望月的心情刻画非常精彩,且善于借用孤冷的色调、萧瑟的情境烘托内心的懊悔与留恋,表现出人之将死时的复杂心情,艺术效果非常好。所以我说这诗不是很差劲(唯一欠缺的就是没有压缩为五言律诗),以至于我真想问他:现在才知道今天的境况啊?当年飞黄腾达、胡作非为的时候你干什么去了?就没想过“因果循环”四个字么? 第三节 遣词造句要通畅、合理 要求格律诗创作者在遣词造句时做到通畅、合理,其实这本来不应该看做是一个问题,但是往往初学者甚至接触格律诗很长时间的人也在这方面犯毛病,确实又成了一个大问题,主要表现为: 为单纯追求诗句的文采而忽略了语言、语法的基本要求,为片面追求借助典故增添光彩而忽视用典的可行性、合理性等等,于是乎诗作生拼硬凑,堆砌辞藻,文辞不通,故弄玄虚,一看就让人堵得慌。初学者出这问题嘛倒也罢了,因为人家刚接触这活计不懂不会还情有可原,并且学习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可是有的“老鸟”照样也出这毛病,简直就是理无可恕了,我认为完全可以将之归于“文风”这个大问题的范畴。因此,希望初学者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善于在反思作品得失的过程中去分析总结,借此提高创作技巧,而对老鸟呢我只能这样提议:还是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写诗吧。反面教材就不举例子了,我们还是多从正面作品中去学习成功之道。 祖咏·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诗是祖咏在唐玄宗开元时代游宦范阳所作,全诗描写在古代燕地一带所见到壮丽景色,进而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该诗通篇围绕“望”字做文章,着力勾画了蓟城周围山川形胜:首联起句突兀,立意高远之态展示无遗,借助“燕台”这个特定地点与“惊”字造成了先声夺人、统领全篇之恢宏气势;跟着在颔联、颈联以燕台为立足点,极目驰骋,通过视力范围所见的“寒光”、“积雪”、“曙色”、“危城”、“沙场”、“烽火”、“胡月”、“海畔”、“云山”、“蓟城”,极力渲染出一副震撼人心的边关雄壮画面;尾联用“投笔吏”、“请长缨”两个典故很自然结合作者自己当前的身份,激发出投笔报国的豪情。全诗笔势纵横连贯、气脉一气呵成,是一首非常成功的边塞杰作,充分表现了作者边塞诗“雄浑壮丽,情调昂扬”之特色。尤其“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需请长缨”一句更是成为千百年来催人奋发的经典名句。该篇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文辞通畅、用典精彩相结合的范例,我们在赏析它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笳”、“寒”、“积”、“曙”、“危”、“胡”、“海”、“云”这些修饰字与前面罗列出的一系列词汇的搭配运用,作者通过如此精湛的字词锤炼功夫组合起来的诗句气韵流畅,全无生涩之感,我们理应好好学习之。苍劲豪迈的《望蓟门》的边塞诗正如宋朝苏轼在《儒者可与守成论》所说“言深而流长也”,就是因为它言词刻物、镂情通畅合理而意深境远,所以才能长久流传,成为鼓励后辈奋发有为的格言警句。 第四节 遣词造句要简炼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辞,达而已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讲到:“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清朝的文士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也这样说:“简为文章尽境”,古人这么多的论述都是讲文章能够将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别拖拖拉拉地像王大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将其借鉴于格律诗创作,就是提醒创作者要注意到格律诗篇幅短小、字数有限的特点,作诗时讲究字斟句酌,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简短的刻画、描写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看例句: 第一个:雨打芭蕉深闭门。 第二个:夜雨稀疏打芭蕉,谁家小院深闭门? 两句子一看就明白第一个具有高度的浓缩,如果要将其扩充成七绝,还有三句可供补充,而第二个仅剩下两句可写,谁的容量大是明摆着的,很显然我们在遣词造句时要学第一个。而且就“意境”的营造方面来讲,第一个简洁勾勒出的画面更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第二个一看就什么都知道了,根本不必劳心费神去猜测。我们接下来再来看看一首绝句: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王维采用白描手法创作的一首山水诗。前两句描绘山林空阔和人声回荡,“响”字的运用给幽静的山林带来了生气,并且一方面又突出了山之“空”,使一派清幽禅意顷刻间跃然纸上;后两句刻画傍晚时分的景色,靠着“入”字的发挥让我们看见了夕阳洒落林间的柔美光线,再借助“照”的指引使我们感受到了深山密林中明暗相间、色彩斑驳的迷人景象。这样的字词锤炼和运用充分展示了王维山水诗“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创造之上乘技巧,短短二十个字便勾勒出了动静相揉、光影参差、色调幽冷而引人凝住的诗情画意,我们且不论创作手法的炉火纯青,单单是容量有限的五绝包含的简炼笔触带来的丰富内涵就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了,请问谁能小看“五绝”的艺术魅力呢? 顾名思意,“简炼”就是将阐述一种道理、刻画一种神态、抒发一种情感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尽可能地减少字数,同时在此基础上又要兼顾格律之规范,均衡协调地对道理、神态、情感进行完美表现,这种平衡关系体现了格律诗的语言特色:简炼必须能做到“言尽其事”,这是基本的底线,不是说随随便便就能“简”,轻轻松松就能“炼”的。因此,我认为简炼时要把握一定的前提:那就是应注意“炼”出来的字、词既要简洁明了,能给人以启发想象的空间,同时又要符合大众的语言、语法习惯,或者所用词汇在前人诗作中有例可遵循、可参考,这才叫“真正的简炼”。如王维在《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鸟鸣涧》中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联,其中“山鸟”、“春涧”这样的词汇就显得简洁明了,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又增添了“鸟”、“涧”两物形态的丰富内涵和蕴藉,并且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根本不会感到文理不通、晦涩难懂,反而会由衷赞叹诗人精湛的词句锤炼功夫。但是,有一种简炼法却要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对: 有的人喜欢“炼字”(也许称之为“造字”、“造词”更恰当),这本来不是什么坏事,可是他炼出来的词汇却只是自己知道意思,而让别人大眼瞪小眼摸不着东南西北。例如:“红旗飘飘”这个词语给简化成“红飘”,“红缨枪”给简化成“红枪”,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那红飘么,给人的感觉就是红色的在飘,其他白色、黑色、绿色没有飘;而红枪呢,大概其意就是与在背后打“黑枪”相反吧。作品中突然没来由跳出这样的词汇,这叫读者怎么去理解你的诗情画意?在网络论坛上,当看到了这样的诗句后回帖给他提醒如此“炼字法”要不得,他还认为是你没有创新能力、理解能力。唉!遣词造句简炼到这份上,不得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真是变化快啊,是不是也该轮到我炼炼脑子呢?再看看某些所谓的“当代艺术”吧,那真是左思右想都让大众搞不懂、弄不明白,根本与含蓄、典雅等词汇不沾边,这也叫“艺术”吗?到底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值得大家深思、反思。 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这样说:“又有以骚人、墨客,而合之曰‘骚墨’;以汗牛充栋,而合之曰‘汗充’;皆文理不通,足以发后世一笑。”格律诗初学者们在这方面一定要引以为戒。因此我认为,格律诗的简炼是对客观事物(或道理等)本质或表象的反映,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想象提炼,是文理通顺、言辞深刻、启发深思的语言浓缩。比如我们在黄昏时看见夕阳在满山撒下余辉这一情景,可以在头脑中提炼出“晚山红”这样的词汇,这样的简炼词汇有内涵、有蕴藉。倘若提炼出“晚山绿”、“晚山白”或者“夕山红”、“夕山白”呢?那就该挨打。套用一句流行话,你不会简炼不是你的错,可是你折磨读者就是你的不对啦。 第五节 遣词造句要符合生活气息 我们现代人反映当今社会、时代风貌的诗作,其遣词造句一定要符合现代生活气息。古代的有些词汇到今天是可以继续使用的,比如用“貔貅”来代指凶猛无敌的军队、用“柳眉”和“红颜”来代指容颜娇美的女子等等,它们曾经在古人的诗句中出现过,也可以在现代人的诗句中出现。但是有的词汇经历千百年的历史变化后,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能再找到它的大众化踪迹了,我们用格律诗(包括古体等)来反映现代生活的时候则不能继续使用它,比如: 古代的女子在腰间系着罗带(比如隋朝李德林《夏日》之“微风动罗带,薄汗染红妆”,以及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姊妹隔花催送客,尚拈罗带不开门”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儿),但是请问现代哪位女子用罗带?时尚的**、迷你裙让屁股都快完全露出来啦,腰带都没系呢哪里还有什么罗带,所以你要是在诗句中写现代的女子搭上“罗带”这个词汇肯定要被人笑话。此外,现在谁家还会是“画梁雕柱”?谁家里有“瑞脑金兽”?谁家的房间还会出现“兰烬”情况呢?谁家还会有“更漏”、“玉漏”呢?都没有!因为这些词汇谈到的物事已经不符合我们现代生活习俗了,它们只能是在老寺院或文物馆里面的东西,要是我们的作品上边说着“画梁雕柱”,下边说着“瑞脑金兽”,还夹杂着“兰烬”、“更漏”、“玉漏”这样的词汇,你说像话不像话? 以前学生时代,我在一首词里面写过“寒柝催未已”这样的句子,结果引来语文老师一顿数落:“我说你小子啊,诗词追求古意是应该的,可是也不能生搬硬套古人的用词到这地步是不是?昨晚是哪位更夫在打更啊?我怎么没听见他说‘平安无事喽’这句话?你去将他叫来,我问问半夜三更的他为什么击柝催促你。”这就是遣词造句不合时宜而闹出的笑话。 因此,格律诗对现代生活气息的描绘,既可以沿用某些合适的古代词汇,也可以使用通俗流畅的现代语言、词汇,这是诗歌适应时代变化不可或缺的一面。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对许多创作者来说,因其诗学功底浅薄、历练欠缺,想要将通俗白话顺利入诗是非常困难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而积累相当的底蕴之后,才可能像**那样举重若轻地信手拈来。所以,格律诗爱好者的遣词造句水准虽然不能达到**信手挥洒的程度,但是至少折腾出来的诗句要让读者看得明白而不至于产生“这个作者是抄袭古人的诗作出来瞎蒙”的念头,这方面我们还是要学习当年的大诗人白居易作诗后反复念给老太太倾听以求得指正的态度。 再引申开来讲,我们知道《佩文诗韵》上平声“一东”韵有这么些字: 东铜虫冲崇丰终宫穷风枫笼聋珑红鸿丛聪冯梦胧冻讧绒砻同桐筒童僮瞳中衷忠戎嵩弓躬融雄熊穹充隆空公功工攻蒙洪虹翁通蓬葱洞篷烘潼蒙藭匆峒罿螽狨沣癃蒙潀嵕豵涷曈鲖翀忡崧肜芃酆麷釭饛雺瞢璁谼恫总嵷逢蝀侗絧艟犝氃爞瀜窿悾曚朦罞懵咙昽豅庞艐胴同詷戙穜种盅鼨茙駥芎沨蘴泛珫倥玒冢髳艨襱洚稯鬷猣螉蝬酮渱蠓疯堸烔橦眬蚣崆箜魟篊朡嗡栊筒菘濛骢鬃 这个韵部里共有一百六十个汉字,可是我们常用的汉字还不到其中的一半。倘若我们作诗用字、押韵单单盯着“藭罿螽狨沣癃潀嵕豵涷曈鲖翀忡崧肜芃酆麷釭饛雺瞢璁谼嵷逢蝀侗絧艟犝氃爞瀜窿悾曚朦罞懵咙昽豅庞艐胴詷戙穜鼨茙駥沨蘴泛珫倥玒髳艨襱洚稯鬷猣螉蝬酮渱堸烔橦眬崆箜魟篊朡菘濛”这些生僻字,你说说还让读者活不活?现代人反映现代生活的作诗除开“化”与“典”这两种手法的运用之外,一定要用常用字、常用词,一定要使作品让大多数读者能看懂、能理解,一定要搞清楚我们面临的读者是大众而不是少数几个博物馆、大学堂的老学究,一定不要刻意去引用古代的生僻字。一天到晚钻研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实在是迂腐不堪,本来用古韵已经招致某些人的非议了,还要这样榆木疙瘩脑袋,那是活该被人骂个狗血淋头的。 今天,已经有许多的外来语、外来词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电脑”这个词汇在古人格律诗用词中就根本找不到它的痕迹,同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发明新词汇,比如2009年里我们大家都被“雷”了一下,甚至包罗万象的《辞海》也是在不断更新的,所以格律诗的用词在反映现代生活时一定要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方面**同志无疑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如: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这首七绝每一句都不涉及偏涩词汇,几乎接近于口语表达,但是又每句都有创意,洋溢着当时鲜明的时代感。再如我在一则参考资料上了解到:1960年5月1日,美国一架“U-2”高空间谍机侵犯前苏联领空时被击落,5月16日,美、英、法、苏四国首脑在法国巴黎**官邸爱丽舍宫会晤,当时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在会议上要求美国严办“U-2”事件负责人并承诺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这一本来很合情合理的要求却遭到美国**艾森豪威尔的蛮横无理拒绝,结果是赫鲁晓夫当场被气得“唇发黑”。艾森豪威尔之所以如此霸道,完全归咎与赫鲁晓夫的懦弱所致,如在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时,曾在戴维营与美国签署违背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利益而被坚决反对的《戴维营协议》,以此为自己涂脂抹粉以取悦于西方。为此,毛**创作了这样一首律诗: 七律·读报有感 托洛斯基反故居,不和不战欲何如。 青云飘下能言鸟,黑海翻飞愤怒鱼。 爱丽舍宫唇发黑,戴维营里面施朱。 新闻岁岁寻常出,独有今年出得殊。 颈联“爱丽舍宫唇发黑,戴维营里面施朱”中的“爱丽舍宫”与“戴维营”是两个外国的处所名词,用在这里既实事求是、准确形象地将赫鲁晓夫“唇发黑”与“面施朱”的截然相反表情的两幅面孔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极尽戏谑之意,又将事件前因(戴维营里面施朱)后果(爱丽舍宫唇发黑)娓娓道来,从而无情嘲讽赫鲁晓夫软弱无能而自食其果。包括后来的“古巴导弹危机”更是能看出赫鲁晓夫面对美国的“核讹诈”变得虎头蛇尾的做法十足是个外强中干的脓包,西方就是吃准了赫鲁晓夫外强中干的软蛋本质,才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你赫鲁晓夫不是自讨苦吃是什么? 所以,韩愈在《答尉迟生书》说的很好:“辞不足,不可以成文。”这句话与“遣词造句要符合生活气息”是相通的,言辞过时而不足以反映生活还写诗歌干什么呢?今天这个时代是需要格律诗的,但是却不需要不合时务的“老古板”格律诗,初学者们应当借鉴之。 通过前面五个方面的论述之后,现在来总结一下:遣词造句是格律诗创作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千万注意不要去滥造新词、生创句法、动辄专用涩字僻字。汉代词赋家扬雄在《法言·修身》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相符则礼。”我们在这里可以赋予它新的理解含义:“实”指格律诗充实、丰富的思想内容,“华”指字句、文辞华美的表现形式,“野”指诗句欠缺锤炼显得粗糙,“贾”指虚浮的诗风,“礼”指符合诗歌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之**规范。以上十五个字是对格律诗“遣词造句”的总体要求与规范,能做到就是好样的,不能做到就要不断去努力,这与大圣人孔子《论语·雍也》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语录完全保持一致,丝毫没有走样。 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些精彩用字(用红字加粗)的诗句供参考: 陆游《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以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颈联: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香、过、弱、禁)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颈联: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远、疏)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兼、涌、接、阴)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伤、枕) 杜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自、隔、空) 岑参《送张子尉南海》颈联: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暗、明) 杜甫《春望》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溅、恨、惊) 王维《过香积寺》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冷) 李商隐《落花》颔联: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连、送)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流)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