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十六章 跌 出小说:火线 作者:江南鱼火锅 更新时间:2012/5/12 18:50:37 第十六章 跌 出 吉普车飞驰在黄沙弥漫的土路上。 车内,杨越表面上津津有味地听着上校军官的高谈阔论。心里却在转动着——此行成功与否,关乎着自己能否就此崭露头角,至关重要。须得仔细谋划了。 很显然,光是一个国防工事建设不稳、需立即着手重建的建议。是有可能达成震憾的效果。可是,还不够。 还需再出重拳!如此,方有望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这个动乱的年代,一定要成为一个领军一方的实权将领才行! 要立即升至实权将领。这是个很高的目标,难度极大。不过,这个难题对于预知历史走向的他来说,倒不是完全没有一些把握。 就在刚才,他大略想过了战争走向后,思绪里,便有了一个不怎么成熟的腹案,只是行不行的通,他也不敢过于乐观。 据他所知,时下国府的武器进口渠道,正处于德国观望。英、美、法等西方国家绥靖之风盛行的关口,是既不敢得罪日本又寄望于日军能堵住苏联扩张的严峻阶段。因此,也就有了西方国家默认“满洲国”存在,造成日本越发嚣张的局面。 在如此国际环境下,蒋介石还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英、美站出来制止日军侵华幻想上,已经脱离了现实。而解决之道——抛除成见,联合苏联。则事态会有一个大的转机。 因为这时的老蒋并没有意识到,他最为忌惮的国家,姓“共”的苏联,在这时是愿意向他伸出橄榄枝的。 而杨越的腹案,便是要着落在此。 (笔者按:1937年9月,蒋介石应莫斯科邀请,派出了以参谋次长杨杰为首的军事代表团,赴苏联谈判军事援助问题。谈判结果是苏联方面愿意提供坦克、飞机、火炮、弹药等援助。以后直到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前,各种军事装备和物资一直源源不断的送到中国。这是那段艰苦的时间里,中国唯一的外援。总值173175810美元。除了物资援助外,苏联还派出了名为“志愿队”的正规军,驾驶战斗机奔赴中国助战。 虽然说,斯大林此举意在遏制日本的用心一目了然。可是,就当时我国的国情来言,这些援助确实是雪中送炭、是真真的急时雨!特别是当时急需的战斗机,当时中国空军已经损失殆尽,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又不愿意出售,正是这些苏联I-15、I-16战斗机和志愿队飞行员,阻止了日机的肆虐。 当时,运到的第一批装备中,共接收70辆T-26轻型坦克、4辆BT-5,同时还有BAE系列装甲车50余辆,以及45毫米反坦克炮、75毫米野战炮、12门122榴弹炮等。另外,苏制步机枪和各种车辆若干。) 在这些即将会进行的苏援中,杨越认为,那些坦克,其实是可以大做文章的——当到达军部后,他将在大谈江阴国防线的不足之余,针对性地提及他对集群坦克的见解和运用之道。想来,通过一番侃侃而言后,他是个“坦克战专家”的映象,便会深植到军部高官的心里了。这样到了下月时,当斯大林通过一些渠道,主动向老蒋伸出橄榄枝时,那赴苏联谈判的军事代表名单,便极有可能有他的名字! 当然,光是作为一个专家形象出现,是达不到独领一军的目的的。还必须在这之前,引起国府足够的正视。所以,在这之前,还得设计出一个让日军栽一个大跟斗的漂亮战术方案来。这个战术的制定,需要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让人一看之下,便会砰然心动。同时,对他肃然起敬! 一般而言,要制定出这样“绝品”的战术来,那是千难万难,谈何容易!可是,相对于眼光超过这时代许多的穿越男来说,却只需顺手拈来,略作修改就可以。 他的这个方案很简单,关键点仅在于6个字——坦克集群突袭! 听起来是简单到了极点,可实际上,却是他结合了大量时下中、日两国军队的作战特点,又针对日军第十一师团远来必缺乏重武器的假设,而精心准备的一场有效局部打击方案。 他相信,只要这个方案一旦实施,必将能快速击溃罗店当面之敌,使日军预计对罗店实施的重点突破战略战术破产。 虽然,这会对整个淞沪战役的进程造成决定性的影响倒还不至于。可是,一旦成功,能使气焰嚣张的日军受挫,则是肯定的。这样一来,不仅是自己将能借此战之影响顺利上位,就是在极大地鼓舞军心士气方面,也是非常有利的。 至于出击条件嘛,要是他记忆力没有出现差错的话,目前的国军方面是具备的——在此战中,国军投入的坦克大约是96辆。 而日军方面,则是在整个战役期间集结了30余万兵力、200辆坦克、390架战机(其中海航180架)和拥有三艘航母在内的第三、第四舰队。 从双方投入此战的总体军力对比来看,战机尽毁、且没有军舰的国军,除了人员基数高出一大载外,似乎便没有任何优势了! 其实不然,在杨越眼中,要是运用得当,国军在局部方面,是完全能够打日军一个出其不意的犀利战斗出来的。之后,再以局部胜利来带动整体。这场战役,也未始一定就会出现总溃败之结局。 而关键点,就在于能否有效利用手上武器。比如,在罗店方向组织集结一支坦克部队,对日军第三、第十一师团进行突袭! 这场突袭,己方有三个制胜优势。 首先,尽管日军坦克基数要远远超过国军,可是,日军并没有专门组织过任何坦克机械化部队。对坦克的认识仅只限于作为步兵支援武器,从属于步兵方阵,掩护步兵冲锋。这一来,其坦克数量虽多,但分而化之,也就注定了其不能形成一支装甲突击力量进行集中打击。 日军这种落伍的安排,也导致了,在1939年8月23日,当日军第6集团军与苏联军队发生大战时,日本人连一点取胜的机会都没有。在一周时间内,日军第6集团军40%的坦克和几乎所有的战场指挥官全部被苏军消灭。 其次,在上海淞沪战役期间,由于受市区建筑的限制和坦克本身的机械问题的影响,日军坦克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从而使日本人更加依赖于大炮飞机的威力,把坦克仅仅是当作一种“机动邮箱”,完全没有防范中国人会集结大量坦克来攻的意识。 正是他们本身就没有对坦克的集中运用观念,也促成了他们没有防范的观点。 再其次,则是国军了。就国军来说,他们也和日本方面一样,将有限的装甲力量分散配置在步兵师当中。没有专业军士、通信装备,更没有相关的后勤及支援……种种的缺乏,意味着他们与日军一样,根本就不能有效地利用坦克的威力。 这点对于杨越来说,倒是个绝妙的机会——起码,从麻痹日军方面来说,前期的国军(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当真是为坦克突袭日军,实实在在地创造了一个极有利的环境。 他都可以想像到,在他的建议下,当国军在某一地段悄然集结了数十辆坦克,又在一声令下后。如德国人的坦克集群冲锋般,猛然一往无前地出现在日本人面前时……这支日军部队该会是何等惊愕的嘴脸? 这是个有趣的想像。 当然,这一条建议能否被采用实施,还得看……此行成功与否! 他的手指,用力地攥成了拳头。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