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历史架空>贞观小仙师>第六十五章 牛首山钢铁厂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六十五章 牛首山钢铁厂

小说:贞观小仙师 作者:家在南极 更新时间:2017/4/22 7:25:34

第六十五章 牛首山钢铁厂

牛首山位于长安西南,属终南山支脉,同属秦岭山系。在此时,牛首山属鄠县管辖。鄠县往西经周至就到宝鸡。

鄠县属于渭河平原腹地,八百里秦川南缘,南边是秦岭,北边就是渭水。此时的鄠县,水土流失还不是那么严重,到处是参天大树,终南山脚就是原始森林。这里建钢铁厂是有困难,但离书院远了,李正不放心,技术回馈也不方便,只有运输困难,不过有水路,运输方面还是可以克服的!

牛首山钢铁厂就这样建起来了。牛首山麓流入渭河的涝水从钢厂中间流过,那是为了利用水力资源。河床在春天就疏浚完成,把工厂那段河流疏浚加大流速以满足水车转速。这条涝水河比丰水河流量更大,河岸三年两头崩塌,河水泛滥,造成水灾,因而得名。现在十几个高大的铁木结构的水车在水泥石块浇筑的巨大平台上缓缓转动,等待着动力输出。从申州来的工程师、大匠师担纲主演,新招的工匠学徒做苦力,四座高达四丈八尺16米高的高炉建起来。原来觉得三丈高的炼钢炉已是奇迹了,现在变成了小胖墩。这次的规模远超众人想像。邠州和同官的煤直接从露天地地方挖出。那是唐王爷征调来的资源,不必向官方交税。优质明煤(无烟煤)从泾水河和石川河走水路直接拉到丰水河与渭河河口,再转运至牛首山。矿石也是从各地运来,在同一个地方上岸。那个荒芜的河边,就渐渐形成一个货栈,很快,集市有了,饭庄、青楼都有了。那里就叫河口镇,理所当然在唐王爷管辖范围内。

现时技术只允许李正搞的高炉属于十八世纪中叶的荷兰的那种初级炼钢办法,但已是超越千年的创举了。高大的反射炉用耐火砖砌成,外围由钢铁水泥手脚架、天车投料台围绕,整个工厂比后世那个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高级多了。多的只是由、唯一的、百分之一专业的半瓢水唐王爷李正李孝正指导。

矿石堆在不断增高,煤山在不断增高,粮食在不断减少。李正感到自己处于日本幕府时代的状态。那时,西方列强全部把注意力放在中国印度和海洋上,没工夫搭理日本这个小小海岛,可就是凭着一股民族毅力,凭着一本荷兰人的《铁汞铸造》,自己组织铸师、大工、陶工、石工,土法上马,经历多次失败,不断查找原因、寻找办法、改进工艺,最终制出膛线大炮。

石板和水泥路面从钢厂铺到河口镇,书院的路也铺到明德门,两条路旁挨次修建着许多货栈、商号,工人宿舍,夹杂还有酒肆、饭馆,一个长安外围城市初现雏形。

八月初八这天,火热的三伏天里,一切准备就绪,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打断预定计划,全部工人在等待大雨结束,等皇上来参加生火仪式。

将近中午,雨停了,太阳依旧火热的出现。李世民带着一队人马沿着平坦的水泥马路疾驰而来。原本是摆谱坐马车来的,结果走到半道就不得不避雨等候。眼看就要中午,为了不耽误吉时,只好换乘随行御林军马匹,甩掉护卫仪仗,带着一干朝廷**疾驰而来。

钢铁是火中所生,午时三刻火气最旺,是为吉时。高炉前平台上,李世民简短发言后,掀开面前人高架子上的一块神秘红布,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个精致物件:一个金色的底座上一块脸盆大小的玻璃镜在架台上熠熠生辉。大唐皇帝李世民在万众瞩目之下,和王弟唐王李孝正分执两支沾满油脂的火把,伸向镜子下面... ...

此时正当午时,炎日当头,聚焦点能融化一切,不出意料的,火把燃烧起来。

“竟然着火了!”

“天火!皇上和唐王借来天火!”人们惊讶之间,议论纷纷。

皇上和唐王举着火把转身,和后面过来张新、李俭对火,然后分别走向四座高炉点火口,互相看了一眼,毅然投进去。炉膛里浇着火油的木炭顿时熊熊燃烧起来。

木炭燃烧增加炉膛温度,这不是主要部分,关键是炉膛预热后,高空铁索上转来的小吊斗车,把一车车烧好的焦炭倒进反射炉。水车带动的鼓风机动力强劲,把预热的热风从几个点吹进炉膛。矿石从上面投料口进入炉体,申州来的富有经验的老师傅观察火焰颜色,判断温度... ...

整个山谷沸腾起来。

李世民坚持要看钢水出炉,李正告诉他,最快也要到后半夜了,他坚持要看,只好一大班人陪着等候。好在天热,又有电灯照明,李世民和李正、李靖、太子、长孙无忌等人在一号高炉对面的高架休息室里等候,冰镇葡萄酒就着香辣鸡翅、鸡爪、卤鸭脖、鸭掌,很惬意。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外的情景一览无余,炉火照得恐怕长安都能看得见。

李正趁此时为几人讲述钢铁发展状况。“大唐现时普通炼钢炉炼钢使用的是"灌钢法",所谓灌钢法就是把生铁和熟铁一起加热,利用生铁熔点较低的原理使其熔化,灌入熟铁的空隙中,达到渗碳的目的。生铁含碳量较高,而熟铁含碳量较低,较软,这样两者一融合就得到钢材。

南**时期的陶弘景对灌钢法的发明作出过重大贡献,正是因为灌钢法的诞生,使得中国古代的钢铁产量激增,并且品质大为改善。

在灌钢法发明以前,钢材主要是依靠锻打生铁得到,俗话中的"百炼成钢""千锤百炼"就由此得来。这种办法费工费时,而且产量小,从而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用焦炭炼钢是钢铁史上的重大进步。”

后来的在明朝就在大规模使用这种技术。明朝的高炉高达九米,而且明朝的炼钢是半连续的,把钢水从高炉转移到另一个炉子进行处理,叫转炉炼钢,直接获得钢材。正是中国掌握了如此先进的技术,当时中国一个大型炼钢场生产的钢铁相当于当时英国一个国家的总产量。

唐朝推广现代炼钢技术不现实,以唐人的智慧要达到明朝的炼钢水准肯定不会有问题。明朝时的钢材品质和化工起步时差不多,只要达到明朝的水准,就能做出板材,造出化工设备就极有可能,李正忍不住一阵兴奋,略一整理思路,再次给众人讲解炼焦技术,装煤、推焦、熄焦、筛焦等一系列程序。

这里用的是远远超过明朝的转炉炼钢法,光高炉就达16米高,几乎是它的两倍,由于有了申州经验,在高炉加料口出料口做了改进:可以不用停火就可以进料和出料,矿渣不必另外停火倾倒。按一定的配方和顺序添加合金材料,以求炼制出硬度更高的钢材。大匠和专门看火的工程师把握温度,学徒和技术员按流程做好日志记录。

到了深夜,太子在打哈欠了,几人谈兴正浓。有人进来报告:出钢了。

众人连忙起身,向下面走去,太子也紧跟上来。远处野地里凉快的官员侍卫也围过来。

一号炉前,十数个水缸大小的坩埚排成一行,巨大的挂钩吊在上面钢铁吊梁上,吊梁上有滑行轨道,可以调整坩埚移动方向。由于是第一炉钢水出炉,又有皇上亲临,炉前工程师很紧张,顾不上水里爬上来一样的汗水,手中上的哨子捏了又捏。

终于,一声口哨厉响,两个飞快跑来的工人一个用长长的钢勾子拉开出钢口的闸门保险扣,另一个注视着坩埚位置,迅速拉开闸门,橘黄色的液体火花四溅流进坩埚,闸门关闭,随即移走,等另一个坩埚移过来对准闸门。

十八只!这一炉钢水接了十八个坩埚。坩埚被轨道车平移到另一个地方,由上面的滑轮组控制慢慢倾斜,钢水注入地上的模具里。模具呈长条槽状,标准一米二长,容积是预制好的,李正计量方法是零点一方,标准重量七十八千克。钢铁密度是七点八,很好计算。一锅钢水注满两个模具,立即由循环天车返回炉前。这个班次结束,大汗淋漓的工人们马上跑到外面的绿豆汤桶前痛饮起来,他们这一班结束了。

李正默默心算,一炉钢水浇铸三十六只钢锭就是2808千克,四个高炉一次性就是十一吨多。第一炉时间相对长些,以后每四个小时一炉一天就是六轮,就是近七十吨。如此看来,储存的原料坚持不了多久,就要停火。李正向皇上表示自己担忧,李世民一笑说,允许从州府调集民夫运输,工钱你付!一副不当回事地样子。

说话间,二号炉三号四号炉相继报告出钢。李世民大喜,连忙转移目标,继续观看。

天亮了,李世民和一班**兴致不减,坚持和夜班工人们一起吃早饭,并对工人们的工作大加赞赏,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还允诺从自己私人金库拨出一万贯对工人们奖励。

中午,太阳似火,李世民带着他的一众跟随者转回在新落成的白宫饕餮大餐,此时,楼上新入住的九位王妃还在各自房间整理收拾。只有三个王后代表众女出场敬酒。

书院后院唐王私人菜地里的西红柿辣椒被采摘一空。冷水循环的空调大厅里,装着鲜红珍藏葡萄酒的玻璃杯飞来飞去,李世民笑着发布圣旨:“书院工程结束后,要给朕也铺些这样的砖头。”

一些大臣就势提出,自己府上要翻新修建一下,房屋希望王爷考虑考虑。李正道:“人手不足啊!再说,本王也顾不上这些小事,你们和魏长史禇司马他们商量着办吧!”

三个申州建筑队摇身一变,成了三个各有十几个小队,总计三千余人的大公司了。三个队长来找王爷问计,李正叹了口气,说:“很快京城就会有竞争者出现,为了资源共享,设备共同利用,你们还是合并吧!这样才能和他们抗衡,你们成立建筑商号,下属一些建筑队,每队人员根据工程大小,随时调整,以承建目标为单位单独核算,这样利益才能最大化。希望你们依靠技术优势,在京城站稳脚跟,稳步发展。以后书院还会有更多更大工程,你们自己也要加强对员工培训,自己创新。”

众人点头称是。

随后,除月儿外,八个王后王妃的家族掌柜被召集过来,李正说,书院工程竣工在即,许多力工要转行去运输矿石,后续工程还有很多,京城王公贵族和各家族需要的建筑人员一时难以顾及,如果各家需要像申州建筑队这样的工匠,就回去选派人员来跟随培训。

这对几家是好消息,掌柜们马上派人来参与,一时申州建筑商号人员暴增。这些来培训的只算是小工,没有或很少工钱,只是管饭,为商号挣钱多多。

一个月后,大唐建筑商号遍地开花,有的家族还在各地建立分号,工部户部统计,仅仅九月一个月,注册的纳税商号就激增上百家。

3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