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军事科幻>暗战运河边>楔子1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楔子1

小说:暗战运河边 作者:湘人李陵 更新时间:2018/3/14 9:49:25

同治三年(18**)8月,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结束了东南沿海十多年的战乱。第二年,曾国藩奉旨进京,湘军被朝廷裁撤,大批士兵回到湖南,但也有一些将士,不愿意再回老家。经过十几年的战乱,运河两岸人烟稀少,朝廷也鼓励将士留下屯田,以恢复当地经济,发展运河漕运。愿意留下的人中,包括“福”字营百夫长左子奇,掌旗杨天清,校尉王进根,文书姚尉才以及水师营的晏喜禄,他们都是湖南醴陵同乡。他们上缴刀枪,领取耕牛、农具、种子以及安家费,率领那些愿意追随他们的弁勇,沿着运河寻找合适的地方,准备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他们走啊走啊,也不知道走了多久。有一天早上醒来一看,左子奇就觉得,这个地方最适合安家了,然后和杨天清、王进根、姚尉才、晏喜禄一说,他们也都仔细打量了一下,也都觉得这地方不错,就一致同意不走了。

他们站在运河岸边,往东一打量,是一片广阔的平缓坡地,坡地里杂树丛生,荒草遍地。往北一看,是一座绵延几十里的山岭,岭上郁郁葱葱。往西,隔河是一片高低起伏的丘陵,间或有一些人家。再往南看,就看见远处有一条河流,闪着细细的波光。运河,也就从那条河边缓缓而来,目视之中,大概有百十华里。

再一细看,坡地里零零星星开垦有一些土地,里面也有一些细细的路径通往东边什么地方。运河岸边,竟然有一座相当简陋的码头,这显然是隔河的人家,划船过来停靠的地方,只是不成规模,不仔细,看不出来而已。河道里,有一些南来北往的船,随着桨声和水流在航行着,帆影绰绰,显出一片战后的繁忙。

“好好好!”杨天清连说几个好字。

“嗯,人烟不多,也不用与人争地抢水。”姚尉才接着道。

“争就争,怕个屁,我等军功在身,武功在身。”晏喜禄大声道。

“你都是个跛子哒,还卵武功,还想另外一只脚也瘸掉么?哈哈!”左子奇说罢大笑起来。晏喜禄虽然是水师,但就在这最后一战当中,让天国的士兵一枪打中膝盖,伤好后,就再也不能直起脚走路了。

“我是没有武功了,不是还有你们这帮兄弟么?嘿嘿,到时我站在后面指挥呗。”晏喜禄也不恼,笑嘻嘻地说。

大家在决定不回老家之后,已经在南京结拜为兄弟,这才一起上的路。按照年龄,晏喜禄行二,左子奇老大,姚尉才行三,王进根行四,杨天清最小。

“你指挥,你想当老大?充其量你也只是个**呀,哈哈!”姚尉才也大笑起来。在他们老家,“**”是专指男性裤裆里那家伙什的代名词。

“**就**,没有我**,你们家,还不绝种呀?哈哈!”晏喜禄得意地大笑着。

“好啦!三哥你准备文书,上报府县,就说我们看中了这个无主之地,要在此落地生根。定地名左晏里,里长由我们几兄弟轮流当,三年不缴赋税,用以开荒垦地。**你带人砍树造船,早日与往来河上的商家做生意,购买日用品和其它东西。对了,老三,你还要准备一份文书,到时寄给文正公,要求在此修建码头,开一个闸口,方便引水种田,不用朝廷花银子,我们自己干,十年后可以给朝廷提供漕粮,文字你自己想,反正你掌文书,我讲的如何呀?各位兄弟们?”左子奇说完,环视一下几个兄弟后问道。

“蛮好,蛮好!”晏喜禄首先开口叫起好来,只是他除了说这两个字,却也讲不出什么具体的好来。

“确实蛮好,既想到了当下,又考虑到了长远,我赞同。”杨天清道。

王进根和姚尉才也点头表示了赞同。

“既然兄弟们都说好,那我就指派人开始做事喽。二哥你带人砍树做船,我建议先做筏子,把河里的生意做起来再讲。四哥你带人砍树,准备起屋,五哥你带人清场地,我带人到四周查看一下,看看附近有没有集镇,也好晓得这一带属什么府县管辖,文书也要晓得往哪里送,然后再大略看一下附近有几多人家。当然,河对岸就不管它了,要得么?要得就干起来呗。”左子奇最后说。“另外,众位兄弟当中,谁会烧砖造瓦,也随我出去转转,找一下烧砖造瓦的地方。”他一说完,随即就有几个弁勇表示可以随他去转转。

中午时分,运河岸边,就升起一缕缕的炊烟。到了下午,就有无数的茅草房屹立在运河岸边不远处的平缓坡地上。到了晚上,则有隐隐的灯光,映照着运河之水。

到光绪末年,左晏里,就变成了左岸镇。因为在他们当初五个人的老家的方言里,晏不读燕音,读岸音,慢慢地“晏”就变成“岸”了。“左晏”,也就成了“左岸”。他们也就入乡随俗,左岸就左岸吧。全镇有两百多户人家,男女老少一千多口人丁。慢慢地一繁荣,运河上来往的商船,都喜欢在左岸停留一晚,休息,购物,吃美食。只是在左岸镇上,没有烟馆、妓院、赌场,所以,显得很平静。凡要来此设厂开店经商,都必须经过巡检司发牌,审核,验证,监督。凡发现违规经营,均会被赶走。左岸镇的权力,一直由当初来此开发的五姓人家掌握。镇上建有左晏公祠,安放着当初开发者左子奇、杨天清、姚尉才、晏喜禄、王进根的牌位。每年开一次门,由五姓人家各派出两位代表,而当年当镇长的人家,则只能派出一位代表与会,会议按照民约,讨论一年得失,让下一任镇长进行改正。

在左岸镇,窃贼不敢来,土匪不敢来,官府不想来。皇上有旨:左岸镇只交税赋,不服徭役,以奖励他们平乱之功。奇怪吧,这都是在京当官的曾国藩,给皇上上奏折,并得到皇上认可颁发的圣旨。而这道圣旨,也间接促进了左岸的发展。想来此逃避徭役的人可多了,而来此投亲靠友的人也多。但都要经过审核,不符合条件的,统统拒之门外。

后来,同治帝驾崩,光绪帝也驾崩,上来一个小皇帝宣统。宣统三年(1911),津浦铁路通车。第二年,连国号都变了,叫中华民国,不再有皇帝。巡检司改成了镇公所。来左岸经商的人越来越少,运河里的船也慢慢不见了踪影,听说许多地方的河道都淤塞了。人们出行,运货,不再坐船,而是改坐更快的火车。没有需要,河道当然也就没有人去清淤。

那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这一年,刚好轮到姚家坐镇,虽然剪了**,当了第一任的镇长,但就像姚尉才长孙讲的那样:“怎么轮到我讨饭,天下就闹饥荒呢?”

“唉!天下大势,不是我等小民能够左右的,只能随势喽。”杨天清的长孙杨运华说。

“嗯,确实要随势,我等原来靠河吃河,将来,可能要靠山吃山喽。”左子奇的二孙子说。

“好在我们的先辈开发了近千石良田,只要运河里有水,就不会饿死,真是佩服我老爷子他们。”王进根的长孙说。

“只怕没有这么简单哪,你没听见镇公所成立仪式上,县政府秘书说的话么?”姚尉才长孙姚慎思说。

“他讲什么呢?我是没有听清。”王进根长孙王国禄问。

“他讲,左岸是个鱼米之乡,今后要多支持政府的工作,为民国的建设和繁荣多作贡献。”姚慎思道。

“不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嘛。”左子奇的二孙子左林东说。

“呵呵,他是代表政府来的,我们一个镇,要与政府对抗,不是找死么?”姚慎思道。

“伞把戳**,戳一节是一节喽,孔夫子也只把眼前论呗,日子总是要过下去吧。”晏喜禄的孙子晏时进道。

“嗯,不管是谁当政,我等兄弟们的日子确实都要过下去。但大事来了,还是要找叔伯们商量商量。毕竟,这份家业是他们创下来的,不容易。”王国禄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哪!”

不久,县政府在左岸设立了军粮办、田赋办、厘金办,这三个“办”,直属县政府。然后帮镇公所进行了机构改革,设立了“三股**”的行政机构,即民政股、教育股、兵役股、办公室。“三办”和“三股**”的负责人,都由左岸镇原来的巡检司人员兼任,县政府不另外派遣人员。县财政也不另外拨款,一切费用自行解决,但是得按章纳税缴粮。县政府定期派人收缴,税款可以折合成谷米,装船运送到县。按册所需征用的兵丁,也可以折合成银钱,再折合成谷米,一同装船运送到县。

姚慎思和几位兄弟算来算去,一年里,左岸镇怎么也得交一千五百包以上的大米,还不包括他们几位行政人员的薪水。也就是说,按照现有上交的长住人丁花名册,差不多每年每人得交一包多大米。

想想,只要运河的水不枯,这些大米,还是勉强能够交齐,几位兄弟就一致同意了。大家也都是想图个安稳和太平,只要能活下去就行。

然而,令他们想不到的是,来左岸经商的人越来越少,有时甚至一年都没有一户客商来。搬迁出去的人,却一年多似一年,街上的空屋也越来越多。运河里也是越来越空荡,只有河水在孤独地流着。这一派萧条的景象,有如此时的寒风,越来越让人感到不安和战栗。

2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