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悬疑>守墓族>第918节茅山派1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918节茅山派1

小说:守墓族 作者:热龙侠 更新时间:2021/1/12 11:06:17

这样呢,刘宋天师道通过其所提倡三洞学说,迅速扩大了其教法的范围了,使得这天师道一家,就足以与佛教来相抗衡。因此呢,天师道将自己的**,给称作是为“道教”了,以来对抗佛教,实际是个说法,听听就好,先别当真了。于是呢,这“道教”,这一宗教才在中国的历史上首次成立了,“道教”呢,本来就是指以三洞学说为基础的天师道的**了。

从上述也就可知了,对于三洞学说的不同理解,那就会导致对整个道教史的看法,所不同了。唐代道教的主流,就是上清派这一误解呢,也正是由于对三洞学说,以及其倡导者的思想,没有正确的理解所致了。道教是由刘宋时期的天师道,于5世纪中叶所创立提倡的宗教了,刘宋以降至南宋末,道教的主流就即是天师道,金末元初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就加入了道教之后了,直到现代,天师道和全真道,就构成了道教的二大流派了。

说一说,这唐茅山宗吧,公元711年时,亲眼目睹两公主入道的张万福呢,似乎还是当时的太清观主史崇玄的属下了,不过才过了两三年的时间,大概是随着太平公主的**呢,史崇玄的败亡罢,他就渐渐开始地崭露头角了,终于做到了太清观新的主人,也就成了开元时期的道教重要人物了。就据都筑晶子《唐代中期④道观》的说法,在盛唐的时代,张万福和朱法满(即名君绪)在长安的太清观,以及玉清观,也就分别占据了重要的舞台,

他们所编纂的《三洞众戒文》,以及《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篆择日历》,和《要修科仪戒律钞》等等的,在规范道士行为,跟整理道教仪式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呢,就特别是张万福了,在后来很多道教文献中,也都可以看到了,他是道教史上,那清理道教仪范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了,他一方面呢,就批判各地的道教仪式的失范了,另一方面呢,就动手将各种道教流派的斋醮仪式,给重新进行了编排和清理了,以达到他所想要的结果了。

张万福的影响在道教当中,就一直持续到晚唐五代了,当那晚唐时代的杜光庭,再次批判道教混乱状况的时候呢,他仍然要回忆到张万福了,他所说到,“近有庸流,不达古贤之情,先于玄师前补署六职,宣科授简,然后升坛,仍云简寂先生(陆修静)斋法谬误,饰非谤说,词理纷然,寡识无知,一至于此,尚有其党,相仿行之,不唯获乱法之愆,实亦受谤贤之罪,达教君子,宜共斥之”,他就强调的说到,“金篆古仪及黄篆旧法,宿启之夜及言功之时,皆先作自然朝(即礼十方忏悔三礼是也),然后行事……所以云:须明旦晨晓,依法行道”,他也指出了,这一整齐化神圣化的道教仪范,就是此法自张天师,和陆简寂与寇天师,跟张清都所相传至今,颇历年代,皆以斋法出于自然朝,示不忘本也。

这里关于这道教仪范的正统谱系,就是从张陵,到陆修静,再到寇谦之到张万福了。而那宋代编辑的《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卷一《仪范门》之《序斋第一》,在追溯过去斋法的渊源和历史时,也要说到张万福了,它所说到,“今世醮法遍区宇,而斋法几于影灭迹绝,问有举行之士,又复不师古始,信末师而哂前哲,是流俗而悖经教。坛仪乖竦,科式舛谬,甲造乙习,遂成旧章,切切用力于徼影响谲诡幻怪之间,以为舍是无以起信末俗”,所以呢,就必须重新清理斋仪了,而它在回忆正确的斋仪的来历时就说,最早就是正一真人,“自以斋法旨趣渊微,法禁森严,非愚浅始学所可明了,乃妙出五称文、撰立正一斋法,目为‘旨教’,以遗祭酒篆生,灵宝之教,秘而不传,仙人口口相授”,接下来就到太极仙公了,才将这斋仪书写下来了,而陆天师的,“复加撰次,立为成仪,祝香、启奏、出官、请事、礼谢、愿念,罔不一本经文”,最后就说到唐代的张万福了:“痛庸师之不学,悯流俗之无识,非非相承,其失不悟,以简便为适当,以古法为难行,则自张万福天师以来,尝病之矣。”这里的历史系谱,就仍然是从张陵、葛玄、陆修静到张万福了。

不过呢,可以顺便提到的就是,在后来的道教史册当中,身为天师道徒的张万福呢,却就被越来越凸显的上清系所遮蔽了。就好例如阳台道士刘若拙述、荆南葆光子孙夷中集,成书在于北宋咸平六年(即是1003)的《三洞修道仪》,在记载道教科仪的历史时,就说到了,先是三天法师张君,受老君正一科法,整理二十四治,因为那里,是“为六天魔鬼占据,号日鬼营”,后来呢,经历寇天师,和陆修静,以及“若隐赵先生、潘天师、澄源李先生、司马天师、宗元先生吴天师、牛先生、叶孤云、叶广寒二天师、希和李先生,皆传教之光明者,具载道门七叶图”,并且指出了,在唐代,“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篆有一百二十,阶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这里就列出张陵,和寇谦之,以及陆修静等人了,而在盛唐的时期,就有了司马承祯,以及吴筠等等上清派的道士,却就没有了张万福的位置,天师道的系谱下面,却接了上清派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那是《道门七叶图》这一个书名了,从中可以看到了,就像佛教禅门南北两宗在“七代”位置上,就互不相让,争夺正统一样了,道教可能也同样有过了,这一种后起新兴的强势门派改写历史的情况了,而在改写当中,在上层士大夫当中,那很有势力的上清一系,就逐渐遮蔽了天师一系,而张万福呢,也渐渐在道教史上被边缘化了。

当然了,那就是后来的事了。在当时即开元,和天宝年间,张万福就很显眼了,道教也依然的兴盛了。不过呢,在现代的道教史研究著作当中,就往往把这一种兴盛,给描述成上清一系的兴盛了。毫无疑问的,现代的道教史研究,就常常受到古代道教文献的制约了,古代文献所提供了重新书写历史的中心,和边界了,毕竟没有着文献的依据,研究者就无法随意的编造道教史了。但是呢,需要注意的就是,道教文献呢,又常常是怀有某种偏向和爱好的著作者所撰写的了,他们就有意地凸显和隐没了,对于某一些历史的浓墨书写,和对某一些历史的故意冷淡了,常常就使得后来的道教史著作当中,也只好随着文献留存的多寡和比重了,以来组织道教史的主要线索了,于是层层积累下来的偏向,就仿佛物理学上的磁偏一样,使得道教史著作,也就总是聚焦于一些历史,而模糊另一些的历史了,不像没有焦点的鸟瞰那样,能够得到全景的图像了。这一说法,我也是听来的,并没有针对任何著作者了。

应当说呢,上清一系在当时,就确实成为引人瞩目的道教中心之一了,唐代初期以来呢,是以茅山上清一系为中心的道教徒,就渐渐在上层的知识,以及思想与信仰世界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到了8世纪中叶呢,尽管事实上也有着各家道教人物活跃在长安,和洛阳了,但是呢,在上层士人中间最有影响的,还是从司马承祯到李含光的茅山上清派一系了。直到大历年间颜真卿为李含光撰碑铭,贞元年间李渤《真系》为这一派追溯历史的时候,也都是把这一系说成是道教的正脉了,就仿佛好像佛教的传灯一样,把道教的正宗上,给溯到陆修静以及陶弘景了,而列数到隋唐的王远知,和潘师正,跟司马承祯以及李含光的,尽管这一种光荣的系谱,从现在看来呢,就很有可能是事后的构拟和想像的了。

而《真系》又被那阅读道教文献的人,通常入手阅读的《云笈七签》所收录,而号称这“小道藏”的《云笈七签》,在关于道教历史方面的那一部分当中,又仅以《真系》为主了,所以呢,后世关于开元,以及天宝年间的道教史的回忆,也就常常是以上清派的历史,来为聚焦点的,似乎其他道教流派,和人物的活动,就可以模糊成为背景的了。不过呢,如果我们重新回到那个时代,来去看道教的话,就可以发现了,盛唐时代的道教呢,就并不只是上清一系的天下了,上清一系还远远没有能到笼罩一切道门的地步了。毕竟那历史文献也没有全部给湮灭了,那不同内容的历史文献,和那不同视角的历史纪录以,以及不同层次的历史书写,多多少少呢,都可以给我们重新建构那个时代的道教面貌,以来提供一些机会了,就好像那并非有意识的历史记载的小说,和那未经改写的碑刻资料等等,就在不经意之中,给留下了开元时代的道教风景了,其中在开元,以及天宝年间最引人瞩目,而且不属于上清系的道士,那就相当多了。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