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中短篇集>三爷无悔>第十八章 人生的第二次高光时刻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十八章 人生的第二次高光时刻

小说:三爷无悔 作者:国之祯祥 更新时间:2018/11/23 11:57:44

时间很快就到了1978年底,随着“**”的**、**的结束,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中国似乎又在酝酿着悄悄的变化。

按照上级相关精神,1979年春节前夕,生产大队的修路队终于是正式撤销了。已年满56岁的丰舒彩,似乎可以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由于峡江地区独特的气候及土壤条件,这个地区非常适合柑桔的生长。经过农业专家的多次试验,峡江地区已发展了不少柑桔。

在那个基本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年代,峡江地区的柑桔很快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并成为那个年代少有的出口创汇产品。

为了落实上级继续扩大峡江地区柑桔种植的精神,生产大队决定开辟荒山,组建一个柑桔场。

要知道在那个粮食要凭粮票购买,农村户口如果要买粮得出更高的议价的时代,抛弃种植粮食作物而发展柑桔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

生产大队虽然决定开辟荒山种植柑桔,可也得找个能办事儿的人来挑大梁。

这种植柑桔在当时可是个技术活儿,虽然不时有上级派来的柑桔专家指导,但如果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也是很难掌握这些技术的。

生产大队当时虽然也有一些刚毕业的学生,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基本也没学习到什么文化知识。

另外,责任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些年轻后生还沉浸在前些年风风火火的运动氛围中,“责任心”三个字,对于他们来说,还略显得有些陌生。

生产大队的干部经过酝酿,报经乡里批准,最终决定将这个重担交给丰舒彩。

当时,生产大队和乡里的会议上,列举了几条:

第一,丰舒彩算得上是当时少有的有文化、也经过事儿的人。在修路队这些年,基本上最难的技术活儿,诸如看图纸、安放炸药等都是由他一手操办。

第二,丰舒彩的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干事情知道轻重,不会象毛头小伙子一样不靠谱。

第三,丰舒彩孤家寡人一个,没有家庭的羁绊,能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柑桔场的工作中去。

不得不说当初让丰舒彩来担任这个柑桔场场长,还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

1979年,全国迅速开展了地主、富农的摘帽运动。丰舒彩身上昔日的地主、**帽子顺利地被摘掉了,他自然也就享受到了普通公社社员的待遇。

自接到柑桔场场长的任命之后,丰舒彩更是倍受鼓舞,决定大干一番。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高光时刻也即将开始,只不过距离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高光时刻已过去了三十六年。

当时,农村还没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人都还在生产队干活儿。这样也给柑桔场派工带来了更多的方便。

当然,生产队的人干活也有他们的弊端,那就是“磨洋工”的人多。

为了提高大家的干活积极性,年近六旬的柑桔场场长丰舒彩只能是身先士卒,重活儿、累活儿抢着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这一年年底,近三百亩的荒山被开辟成了柑桔园。当然,种下去的都是柑桔幼苗,要挂果至少也是三、四年之后的事情了。如果要达到丰产,那还得在挂果后两、三年。

也就是说在正式挂果丰产之前,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需要持续不间断地劳动付出的。

那个年代的农业科技与现在是远远不能相比的,要管理好柑桔树,一年四季都得忙活。

春天,得给树苗去顶稍,得松土、施肥什么的。那时也没翻耕机,一切都得靠人工操作。

夏天,杂草疯长,除草是首要任务。那时也没有除草剂,当然还是得靠人工。热天也是病虫害的多发季节,防病、防虫也是个马虎不得的工作。

秋天,得再次施肥,保证树苗有足够的养分越冬。

冬天,各种防寒、防冻措施得跟上。树干得刷上石灰、包上枯草什么的。遇上大雪,还得及时清理树上的积雪,防止树苗被积雪压断。

到了1980年底,轰轰烈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了。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被派工到柑桔场的人劳动积极性就更低了。如此一来,就更加加大了丰舒彩的工作量。

但丰舒彩没有任何怨言,他坚信只要柑桔场发展起来了,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到了1984年,柑桔园终于开始挂果了。第一年挂果,虽然产量不高,但给了村集体、给了丰舒彩莫大的希望。

1986年,柑桔场进入了丰产期。当时的柑桔最高能卖到一元钱一斤,当时的议价米最高才卖四、五毛一斤。可以说,柑桔场终于开始展现它巨大的市场价值了。

从这一年开始,柑桔场除去上交村集体的资金,自己也有了一笔不少的资金。丰舒彩在村民面前的腰板也开始硬朗了。村民们再也不会提起他昔日地主、**的往事了。

另外,丰舒彩也做了一件更加提升自己形象的事。那就是为村小学捐资捐物、为村小学的民办老师支付部分工资。

那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远不及现在,只有公办教师的工资才是财政支付的。民办教师的工资得由各村自行解决。

那时的村小学条件也是相当简陋,土房子、没有电灯、窗户也没有玻璃。早上学生娃上早自习,一般是在操场上读书。如果遇上下雨、下雪什么的,要么就在走廊上读书,要么就只能在教室里点蜡烛了。

丰舒彩出资为村小学的教室都牵上了电灯。另外,每到冬天,丰舒彩便会购买一些塑料薄膜,把教室的窗户钉上。

如此一来,在寒冷的冬日,学生娃娃们再也不用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了。

按照当地的风俗,大人们都喜欢随小孩子称呼。比如正常情况下,一个男人称呼自己的小舅子为弟弟。如果有了小孩子了,一般就随自己的小孩子称呼对方“舅舅”。

当时,丰舒彩已经是六十多岁了。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三,村里的娃娃都称呼他“三爷爷”。

随着娃娃们这一叫,再加上对村小学的这些善举,村里的男女老幼都开始称呼他“三爷爷”。叫着,叫着,不少人就省去了一个字,称呼他“三爷”了。

从此以后,“丰舒彩”这个名字就很少被人提及,“三爷”便成了他的新名字。

5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