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网帮助添加收藏

手机版

铁血读书>中短篇集>铁血白玉山>第八章 就 义
背景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八章 就 义

小说:铁血白玉山 作者:寒风 更新时间:2019/10/17 15:17:42

云姝牺牲后,白玉山把那把弯刀和她一起葬在了沽源;他只身回到张家口,进行地下组织活动。这时他已和张苏有了接触,并在他的介绍下加入**,张苏搞学生运动时,白玉山曾经资助过他,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吉鸿昌将军就义后,白玉山在整理吉将军留在他家的大皮箱时,打开了那个信封。原来,一二八事变后,吉鸿昌回天津时便与**华北政治保卫局取得了联系。他整理出版了《环球视察记》,借以抒发自己的忧国报国热情。同年四月,他在北京加入了中国**,由一个爱国军人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那个信封里面装的,就是他的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材料。白玉山读完材料,又读了那本《环球视察记》,被吉鸿昌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他被这种崇高的信仰所感染,从此便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七七事变爆发后,佟麟阁以副军长之职负责军事指挥,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官司兵发出命令:“凡是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当时白玉山在《北平时报》撰文,赞佟麟阁说:“佟副军长善治军,第二十九军纪律严明,勇于作战,而于老百姓秋毫不犯,佟将军训练之力也。”“军士于烈日守城,各队前置水一桶,用开水以止渴,商民感激欲泣,敬献西瓜,坚决不受,对老百姓恭而有礼,杀敌则勇猛武伦,堪称模范军人。”白玉山在文章中盛赞二十九军,极大地振奋了士气。

随后,日寇已经把坝上地区全部占领,又在7月进逼张家口。察哈尔的官员们纷纷做好撤退准备,张励生等人来接白玉山,让他随军南撤。白玉山却执意不肯,他说:

“我走了,张家口的商户怎么办?我是他们的会长呀!那么多物资,都能带走么?我一走,他们更没了主心骨!”见众人无语,白玉山又说:

“不管日本人认不认识我,我是中国人,岂是那种贪生怕死之辈?”

说得一众官员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后来,日本人入城,白玉山被李守信认出来,不幸被捕,被关押在关帝庙。那时日军的总司令板原正在张家口,他派李守信前去招降,被白玉山当头唾了一口:

“去死吧,李守信,你这个狗汉奸!我誓死不当你这种狗汉奸!”

李守信早对白玉山恨之入骨,巴不得他这样骂,回去报告板原。板原见招降不成,开始安排审讯,审问他的,正是与他拼过刺刀,被他弄成重伤的松井。当时血肉模糊,又是夜战,容貌看不清,松井这时才看清了白玉山的真实相貌。小河子一战,松井以二十倍兵力攻打一座不起眼的小县城,损失了近一半人,最后还被白玉山成功逃脱,他真想见识一下这位神奇的守护者。现在看来,他只是比普通人略显英武而已,也没什么通天彻地的本事啊?松井真是想不通。他默默地观察着白玉山,半天才问:

“小河子一战,你知道我们死了多少人吗?”白玉山冷笑一声:

“反正没给你们好果子吃!”松井一拍桌子,大声喊:

“我要给战死的武士们报仇!”白玉山开怀一笑:

“兔崽子们,死神还在后头呢,你们都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啦。快滚回去吧!不然全得死光光!”

白玉山显然是在故意气松井,他知道鬼子手段残忍,会让你生不如死,还不如来个痛快。松井果然生气了,他把腰间战刀抽出一截,恶狠狠地说:

“八格??”白玉山见他已失了定力,又念起了吉鸿昌将军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松井被彻底气疯了,他挥了挥手,大喊一声:

“放狗!”

几条如松井一般凶残的狼狗,早已按捺不住,怪叫着扑了上去??白玉山手脚都戴着沉重的镣铐,动弹不得,但仍然踢飞了两只,然后被拖倒在地,咬断了血管??血液在寒风中流淌成河,仿佛那条浑浊的清水河,已经变成了一支铁血洪流!松井从未见过,一个人能流出这么多血,这种血就像是岩浆,鲜红而热烈,似乎可以摧毁一切。就连恶犬们都被吓破了胆,不敢再向前去,都夹着尾巴往后撤。松井一阵眩晕,站立不稳,旁边士兵赶紧过来扶他,他摆了摆手说:“抬下去,抬下去??”霍老五和丁彤林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抢下了白玉山的尸体,连夜运回沽源,交给了他女婿李树山。李树山把他葬在地房子二道木头,他和妻子“林香子”准备在二道木头,一直守候白玉山。可谁知道“林香子”没多久便由于想念父亲,一病不起,离开了他。李树山悲痛欲绝,一气之下,变卖了财产,带上哥哥一家,干脆下江南去了,去的正是方振武的老家。

白玉山是一位很普通的抗日英雄,他仅是千万个抗日英雄中的一员。他的故事也不见得有多么精彩动听,不见得有那么炫酷。但我们唯有了解过去、才能继续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他的精神。以白玉山的家产和实力,他完全可以裹挟黄金珠宝,带上家人,去国外躲起来。而白玉山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这条路虽然短暂,却是一条充满了生机的铁血大道。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正是以这样的铁血精神,一步步地走向胜利!(全文完)

作者注:白玉山在沽源历史上确有其人,是个实实在在的抗日英雄。本文内容部分取自县志、书籍、网络、展览等资料,但所获甚微;而且相关内容也有很多矛盾和出入,无从考证,不能形成一篇真实的报告文学。因此,大部分故事内容都必须进行假设、推理、甚至虚构,这样就回归成一部纯粹的文学作品。因此,无论对确信的、疑问的、还是未知的故事,都采取了更通俗、更艺术化的表现方式,以免影响他人。可以说,请谁都不要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但本小说中的绝大部分故事情节和全部人物都是有根有据的,基本上符合史实。悠悠岁月、沧海一粟,时间已经过去了近百年。斯人已去,精神却永存,但愿能与读者分享点滴,这样也就达到目的了。

1
QQ客服 书友交流 在线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