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颜色:
- √白√灰√蓝√黄√红√绿
- 字体大小:小中大
- ←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十四节鏖战上海 (六)虽败犹荣小说:浴血奋战 作者:翟永春 更新时间:2019/12/19 14:58:12 (接上)作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哪位愿意当这次战役的指挥官,就应该把有的重点问题分析于此,以便指挥这场战役。 由于罗店附近水网发达,且多为稻田,车辆难以通过,对双方来说,饮水是个大问题,但是由于日军控制着制空权,所以吃饭问题并没有中国军队那么峻。”(前面引用的是德国军事顾问对此次战役战后总结的话。) 多名日本兵每人携带多个水壶、采用匍匐前进的方法向前线参战的日军送水。 华军为解决吃饭问题,冯玉祥让士兵改吃大饼,不过少有饮水,将兵苦不堪言。大饼(也称光饼)乃戚继光抗倭寇时所用的军队干粮。一张饼为一日之口粮。此举也为鼓励士兵缅怀先贤努力杀敌之意。不过战场是生死之地,可有闲情做缅怀之情就不得而知了。 在罗店稻田附近,日军还派骑兵进行侦查华军军事动向。 德国军事顾问事后总结这次战役还说:“上海最接近的地区密集的网络街道也在(开战前)的几年建立起来。此区类似的特色显现,在街道上平均每2至3公里即可遇到一座桥梁(如果炸毁桥梁,就等于城市瘫痪,而日军与华军也不能前进)。为弥补京沪杭(甬)两铁路之单轨行驶,一些干(官)道穿插期间,以担负广阔的腹地交通职能。除街道之外,另一个可以充分利用或交通阻碍是广大平原上开辟稻田。由于耕种上的需要,每年大部分时间内维持相当的水量,促成一种田野文化,一块块小田园野,又以堤或坝能容载物牲口的车辆穿越,遇有雨天,堤或坝手会使平房滑粘土加重与加深,交通更加困难。故每年大部分时间又在此期间自由活动几乎不可能,部队在开阔稻田运动战斗更加困难。” 日军也发现:“这里地形特点是很少有好的道路,河渠纵横交错,因此部队行动困难。特别是这里的村庄(房屋用砖盖成,墙壁厚度一般在25厘米左右),大部分为河渠所困扰,这有利于华军增强敌军的抵抗力。” 这样又出现两个棋盘:一个是由河流组成的;一个是由一个个坚固的村庄组成的。作为滨江小镇的罗店镇,虽说只有两平方公里大小,可在上述三个棋盘上,却都有枢纽的位置。 它们的价值等同一战初期西线的列日要塞和二战诺曼底之战的初期的卡昂城。故而日军如欲确保施利芬式的大旋回攻击作战的成功,就必须加快控制罗店,并迅速投入后续部队,作纵深突击,在物质与精神上同时瓦解我军之抵抗。 第三个作战要点是大场镇。 和罗店相比,它只有一条三华里长的主街道,比大场镇更小,只有0.36平方公里。沿主街道分出九桥18弄,以盛产棉花、土布著称。该镇与罗店一样是交通枢纽,东临江湾,南通闸北,西达南翔,北至罗店,东北至蕴藻浜,西北通嘉定。东、南两个方向京沪铁路环绕。这是日军第三阶段战场的攻击重点。 第四个作战要点是嘉定。 如果以蕴藻浜为线,将长江至黄浦江之间的我军分成两个作战区,嘉定就是本区抵抗的大本营。 第五个作战要点是南翔。 该地区不仅是蕴藻浜以南我军的抵抗的大本营,而且控制了京沪铁路,是日军西进南京的门户。 此外还有两个要点就是宝山县和月埔镇。前者方圆不足十华里,但在江防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其东,北临江,呈一突出部状态,锁长江之咽喉,向南五公里为吴淞镇,向西五公里为狮子林要塞。这是阻碍日军两个师参战师团登陆之间的一块硬骨头。 后者控制着通向内陆的干道,位于吴淞与罗店之间,既阻碍日军第三师团西进又保护罗店的侧翼。 这两个要点同样为日军所关注,是攻击的重点。 明了于此,就该知道日军也是对作战有决定而有备而来,而日军准备还不止于此。 通过对第一次淞沪会战及上海地区兵要地志的分析,日军早就发现,在此地区作外线远程距离包围战是的最大困难就是水网稻田地形的阻碍作用(步兵难以在泥泞不堪的水田里作战、有的坦克难以发挥作用等)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日军采取如下三个措施: 一、通过给部队配备舟艇等工具,变害为利,利用水路作为交通线,即减轻了陆路交通后的后勤压力,还可以出其不意攻击华军; 二、通过加强第3师团与第11师团的工兵单位的联系,赋予其超出一般水准的克服地障的能力; 三、减少野炮以上的重炮单位的配置,使部队以轻快的编制快速推进。 前两个举措毫无疑问地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第三条后却大受到日一些官员的抨击,被认为是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攻坚能力,使一线部队陷入苦战之中。 如何认识呢?我们首先要知道,当初日军之所以要降低重炮配置,原因有二: 第一,受日军作战目的的限制。 日军追求是一场在外线开阔地的远距离快速推进,而非围绕一个个村镇攻坚作战; 第二、受日军对现地形的认识限制。 日军认为重炮在水网稻田地区行动不便,只能称为步兵的油瓶。与火力相比,日军认为速度更重要。这个认识当然有其正确的一面,可是: 首先,日军的兵要地志资料有问题,重炮的限制非预期的很长; 其次,如注重速度,就应该加强计划机械化装备,如战车和相关内燃机车。 但是,日军对装甲武器的定义深受一战影响,将视之为支援步兵攻坚阵地的战术的利器,所以认为同样不适合于前种任务下,大量运用于彼此水网的地带。故而将战车与重炮一起列入限制装备之列。 这就意味着任务完成几乎全靠步兵。步兵所能依赖的力量倍增器有: 一、空中支援; 二、水路运输。 再有就是日本步兵平日艰苦训练的能力和武士道精神了。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竟认为两个师团的徒步攻击,可以获取一个决定性战果,似乎愚蠢的狂妄,实在令人震惊。 显然,日军完全误判了我军作战意志与用兵规模。 日军没有料到,他们这次侧击行为早在我军统帅部预料之中,根本不可能达到战略性的奇袭最后满意效果。 其次,在他们的进军轴线上,是一个又一个师的新锐**军,正陆续抵达,要一个村庄、一条街道的和他们血战到底。 日军很快发现他们所希冀的“步闪电战”不过是三宅版的南柯一梦(三宅,指日本人名,这里指日本侵略者。南柯一梦,指空欢喜。指日军想三个月灭亡中国之梦,只是空欢喜。)而已。 下面我们用镜头看一下华军如何用血肉之躯抵御外来侵略者的: 镜头一 1937年8月22日,在上海杨树浦激战中。掩体内的多名日军士兵朝中国军队一辆独自冲向日军战车疯狂射击,这对当时德国坦克对苏联作战也是十分罕见。这时守卫的是日军安田部队的士兵,他们被中国的战车吓坏了。 日本战地记者浜野嘉夫拍摄了这辆中国维克斯六吨独自冲向日军街垒的照片。几分钟后,中国战车遭到日军炮火的集中攻击而被击毁。三个月后,浜野伽嘉夫在南京城外,被中国战车部队击中毙命。 镜头二 1937年10月,经过近两个月的战事,上海闸北一带已经是残垣断壁,人去楼空,日军排着队肩扛步枪背着背包以“胜利者”的姿态穿过废墟。 但是,在这之前华军以大无畏的精神抵御了猖狂之极的日军。 华军最先是使用的是战车。 **于1935年购买了29辆贝克斯·卡登罗伊德并组编成第一坦克营,这个坦克有一个钢制前提船体,用钢板包合底,以使得车身上浮,螺旋桨是通过驾驶室的一个圆锥气缸带动并由驾驶员的操作杆来进行。英国人发现坦克的机械装置十分不可靠,而且浮动系统和薄弱的装甲也很容易损坏,所以很顺利的卖给了中国。当时中国陆军装甲兵团团长是杜聿明少将。华军就是用这种坦克别克攻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多次进攻。 当时,**还购买了维克斯六吨MKe&F20辆坦克。 **型还在国外购置了pak36、37mm火炮这种火炮,这种火炮对付日本人的89式、94式、97式坦克都没有问题。华军利用此火炮对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抗击。 镜头三 为了参战,**还购买了sdkfz221型装甲车。此装甲车车体和车体前部装甲板形成一定角度和焊接,可以抵御一般机枪射击。车身装备了一门7.92mm机枪,后期换装了一门28mmmSPzB41型机关炮。后来又把SDkfz222装甲车(是221型改进型)加大了炮塔,装备了一门20mm机关炮,并安装一门7.92mm机关枪,并且能够几乎垂直进行防空作战,一般用来携带电台,且提供部分的活火力掩护。中国部队也有部分装备了该型号装甲车。 中国军队装备的pzkpfwl/A型坦克数量不多。1936年从德国购买,并且保持着德国灰色涂装。中国军队还装备的了德国一式坦克指挥车在后来的南京战役中,这辆坦克被日军缴获,并送回日本进行展出,但是当时日本和法西斯已经结盟,为了不影响或达到某种宣传目的,展览标志为"苏联战车I式"。 这些战车都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镜头四 **87师曾经在作战前接受上级领导检阅。 87师接受检阅时,军容尚且整齐,但仅仅靠知道坦克是什么样子的步兵是不可能完成协同攻坚任务的,在缺乏爆破手段,且不能与坦克同时进攻情况下,单靠人力突击守方各种活力点,必须付出重大伤亡,而如果指挥官抱有简单的视死如归的决心,有也无非是将自己和士兵更快的葬送在敌人枪炮下。 敌人呢? 我们在战场上可以看到日军一处重机枪阵地。日军的这重机枪个阵地设在某房屋的顶上,因为国军缺乏火炮支持,这种便于移动的部署机机枪阵地在巷战中占有相当优势,这种交叉火力对于缺乏协协同作战且受到日军装甲坦克逆袭的中国军队说,无疑是难以克服的障碍。 在以后的中日两军交战中,在断壁残垣中搜索的日军,在铁拳行动中,中国军队爆破房屋墙壁前进,这种捷径也为日军逆袭提供了便利。 当时,上海闸北一带已经是残垣断壁人去楼空。日军正在穿越废墟前进。 镜头五 中国军队在作战中还使用了涉水前进的维克斯两栖坦克。**在1935年购买了29辆以装备的部队。中国军队装备的维克斯两栖坦克编号为86。**还买了意大利VC·33轻型坦克。 1936年**购买了以上100辆(一说20辆)用于装备部队,这种坦克重3.5吨,装备一对9毫米的机枪或者是7.92毫米机枪。此坦克大部分用于装备中国军队第二坦克营。 中国军队还装备了T——26B坦克,在车底前面和炮塔左侧可以看见车体前面编号为531。随着日德同盟的建立,在日本外交压力下,德国军事顾问全面撤走,中国也不可能再从德国获得装甲武器的进口。 1938年到1939年间,苏联提供T——26B型坦克开始装备中国军队,**购置了88辆,(一说87辆)。T26B型坦克先是装备在第一坦克团,后来又装备到200步兵师。也因此形成了中国军队中当时仅有的一支摩托化步兵师。 T268型坦克重10.5吨,装备一门45毫米火炮,T26型坦克的产量超过了12000辆,贯穿整个二战,直到1945年,苏联对于日本关东军作战还有少量的T—26坦克参加了作战行动。华军这次攻击日本侵略者也用上了此坦克。 镜头六 1937年8月24日凌晨,日本海军陆战队舰艇在炮火掩护下向前突进。十几艘日本舰艇驶入蕴藻浜附近,准备支援日本登陆作证战,国府虽然在1937年8月20日作出训令,赋予第三战区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的使命,并粉碎在岩沿江登陆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的任务,但是我军分析敌情之后,日军在沿海或将沿江一带登陆已不可避免,我军的作战范围扩大和战线的外移已经成定局。 在激战中,我军使用的维克斯六吨战车作战时,有的驾驶员无畏地单独驾驶,有的炮塔有明显的被击伤痕迹。这种中国维克斯战车装甲较薄弱,在150米正面,250米侧面范围内,都能被钢芯弹击穿。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辆被击毁的中国维克斯战车,该车行驶在上海日本高等女子学校的阵地后,发生机械故障,不能前进。于是它用机枪和火炮掩护步兵冲击,日军用重炮还击,该车一直战斗到炮塔被击中后爆炸,全员阵亡才终止射击。 镜头七 我们看一下,上海市政府附近激战之后的场景:双方战死者混在一起,一片残垣断壁,水洼中死尸成堆,可见淞沪战事之惨烈。有的日本随军记者所拍摄了如实的记录淞沪战场的状况,为避免在国内引起反战情绪。作为阵地记者监察所查封了日军暴行的照片,盖了“不许可(外传)”的鲜红大印,能够通过检查的大多是反映此战场上日军胜利和占领的富足照片。由此可见日本战时的宣传手段之卑劣。 镜头七 中国军队用兵陆军87、88、36、独2旅、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队、炮兵2团。 海军:各式舰艇约10艘; 空军:可支援战争飞机约250架。 日本: 陆军:步兵2100人,在乡村军人3600人。 海军:舰艇30余艇,陆战队3200人,另抽调舰艇人员3000人加入陆战队。 空军:100余架新式战机。 就兵力数量而言,中国军队优于二倍以上,但日军战力火力较强。 ………… 经过鏖战,虽然上海失陷,但这次会战是中国走向全面抗战的标志,在这场三个月惊心动魄的会战中,华军以最精锐的部队的惨烈牺牲换来西方国家队对中国人民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 对于这场惨烈的战役,我们应该认识它的重大意义和非凡的价值。 (本节止。欢迎您阅读第十五节美日航母战) 0
|